670.信書不如無
作者:我是跟風狗      更新:2021-06-02 18:27      字數:2121
  <b></b>李世明講這兩個典故的全過程,秦曉鸞一直安靜地聽著,還露出思索的神情。對此李世明打心眼裏覺得很愉快。

  人類是一種需要傾訴和傾聽的動物。假如一個人長期缺乏這兩點,心理一定會出問題。或者說,本來就有問題。

  不過這兩者之間的需求並不是五五開的。其原因在於,在絕大多數人的內心連自己都很難發現的地方,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去看這個世界的。與此同時,哪怕是最狂妄的人,潛意識裏都知道一件事和這個世界想比,自己作為一個人類的個體,實在是渺小到微不知道。由此,就會渴求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從理解、認同、追隨、崇拜中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

  這也為人類能夠不斷超越自身局限,從萬千生靈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上唯一高等智慧生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即便沒有創造世界,也改變了世界。

  這裏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裏,對“”這個詞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從莊子到孔子,從釋迦摩尼到耶穌,無論是哲學家、思想家還是宗教,無不對“禁欲”提出了相關的要求。

  因此,世人們才會對“”這個詞露出無比鄙夷的態度——至少表麵上都是這樣。

  殊不知,這種理解實在是太過片麵。正如剛才講的那個輪扁斫輪故事裏,老車夫規勸齊恒公的那樣,若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先賢智慧的結晶,隻是從表麵膚淺的地方去理解,還不如幹脆不懂呢。

  這裏就又有個有意思的事情了。

  那就是,既然我有可能學了也不懂其中的奧秘,學到一知半解還跟不好,何不從開始就不學?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也。其實這個也是本身對這個道理就不知其所以然,又或者別有用心故意裝作不懂的人,拿出來作為調侃或者取笑知識的武器。

  事實上,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並不是“不讀書”,而是說不能傻讀書讀腐書,應該是有思考的讀書。而你所思考的東西,極有可能是前輩們已經找到答案的。多讀,就能讓自己獲得一條捷徑。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邊讀邊思考,接著帶著疑問再去讀更多的書,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邊讀邊思考,邊思考邊讀。也隻有這樣,才能做到融會貫通,真正理解到前輩們的思想精髓。

  回到那個話題。

  如果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人類沒有了,世界會是什麽樣。沒有了食欲,人便會萎靡消瘦甚至活活餓死;沒有了,便無法創造音樂繪畫等所有的藝術形式,人類文明根本不存在;沒有了xg欲,人類便無法繁衍……

  幾千年前的先輩早就用那雙智慧的眼看穿了這一點,於是便有了“食色性也”的說法。後世許多人提到這句話時,就會露出一副“不可說”的猥瑣表情,用眼神交換著一句話看吧,孔子都說好色貪性是他喜歡的了,所以咱們嘿嘿就沒什麽可說的了吧?你們這些虛偽的道德者,難道不知道你們的祖師爺就是個老淫棍嗎?

  可笑之至。

  這就是正宗的“無知者無畏”了。在這個觀點中,至少存在四個大錯所在。

  首先,如果以我們現代漢語來講,這句話的原文中其實應該是有個標點符號,應該是“食色,性也”。之所以後人連在一起,是連這簡單的幾個字的意思都沒有搞懂。

  咱們一個一個字來說,先來說這個“食”字。

  《辭海》裏對“食”的解釋是這樣的:(一)hi1吃。2食物。3俸祿。4吞沒。5接受。6通“蝕”。(二)i通“飼”,給人吃。(三)yi用於人名。

  由此看出,絕大多數時候把“食”理解為“食物”或者“吃”是沒有很大問題的。但是,如果不分任何情況,單單隻做這兩種理解,就是用部分去取代了整體——盡管這個“部分”或許占了99的絕大部分。

  這裏還有一個問題,《辭海》就一定是絕對的金科玉律嗎?如果你這樣認為,那麽就是“不如無書”了。即便是對《辭海》這樣權威的經典,也要有自己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治學之道。比如這個地方是不是有點謬誤?這個地方是不是有點疑義?那個地方是否不夠完善?這個解釋是不是受到某種客觀外在事物的局限?

  要追根溯源,就又要扯到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了。

  文言文,是大多數現代學生所頭痛的一個東西,委實太過艱澀難懂。甚至有時候不免懷疑這都是些啥玩意啊?文言文恐怕是個假的漢語吧?要不就是我從咿呀學語開始就學的假漢語?

  而另外有些人則認為,文言文實在是太精妙了。不像是白話文一樣,囉囉嗦嗦一大篇看得人昏昏欲睡,而是用幾個簡練的字或者一句話就能講出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又或者說明一個非常深奧的道理。更有甚者,有些在文言文中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妙處,用白話文是怎麽都解釋不清楚的。唉,咱們現在用白話文,簡直是劣幣驅逐良幣啊!

  這兩種觀點都未免偏頗。造物主和我們人類一樣非常自私,如果真的有什麽是完美無瑕的話,那麽它一定屬於他,而不屬於人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造物主給予這個人類最大的完美就是不完美。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要追求;因為我們一直處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所以才有了方向。

  既然沒有完美的東西,那麽也就是說,相似的事物之間必定是互有優缺,區別隻是在於對於人類當時所處的時代等外在環境來說,哪個的優點更明顯,甚至還會出現優點也是缺點的現象。

  這樣我們不免要思考一個問題文言文為什麽會短小精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