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工作人員的努力
作者:十七箏      更新:2021-05-13 01:16      字數:2171
  <b></b>對天氣控製器的升級改造,顯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迅速完成的工作。

  事實上,工作人員花費了幾天時間才將這一次試驗所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匯總,整理成報告提交給陳新。

  不過雖然花費了幾天時間,但工作人員們收集和整理上來的信息也十分的全麵,不僅將各種問題都標注了出來,還給出了他們所能想到的解決方案。

  這其中不僅涵蓋了對天氣控製器現有結構的修正、零件替換等建議,還有對供電線路等各方麵的改造意見。

  可以說,拿著這份報告,陳新完全不需要動腦子想,都可以完成對天氣控製器的再一次升級,效果甚至比他自己來要好得多。

  對於陳新來說,他可沒有什麽領導的麵子之類無聊的東西,對於下屬提交的報告還要指出什麽錯誤,進行修改以顯示自己的本事和權威什麽的。

  在如今這種環境下,大家都變得務實和效率,像過去那樣的官樣文章雖然不能說完全絕跡,但也基本上找不到生存的土壤了。

  而在免去了這些繁文縟節之後,效率的提升也是肉眼可見的事實。

  不過陳新在拿到這份報告,並且詳細閱讀了一遍後,卻並沒有馬上著手去升級天氣控製器,而是讓工作人員按照這份報告,製定一個改造計劃。

  這一次陳新不打算動用係統升級來完成對天氣控製器的改造升級,而是打算讓工作人員按照他們提供的報告來完成全部的改造。

  之所以這麽做,當然不是陳新想要偷懶,而是有工作人員向他提議,希望他把這件事情交給底下人去做,而不是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

  因為係統自帶的概念模糊,在陳新手下工作人員看來,是陳新一個人完成了之前的全部的改造升級工作。

  這雖然讓工作人員覺得陳新確實很厲害,能力也強到了誇張的地步,但與之相對應的,是他們覺得自己幾乎發揮不了什麽作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有人會希望能夠更多的參與到項目當中來,而不是僅僅隻是當個工具人,為陳新查漏補缺。

  而且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工作人員無法複製陳新的能力,他們不能做到單憑一個人就迅速完成對整個機器的升級改造,更無法做到對天氣控製器的熟悉和了解,可以在其他地方再複製一台。

  有陳新在,當然可以指望陳新發揮他的能力來做到這一切,但如果陳新不在呢?如果他突然有事回國,這邊的事情扔在這裏,誰能夠接手這一大攤子事情?

  如果陳新突然不在了,有事情回國了,天氣控製器這一大攤子事情就會陷入停擺,而這是絕對不可取的。

  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台可以用的天氣控製器,而是掌握整個控製天氣的技術,這不是陳新單純的升級天氣控製器本身所可以做到的。

  他必須讓這些工作人員對天氣控製器進行深入研究,參與到它的升級改造的每一個過程中來,甚至讓他們自己去完成升級改造,才能夠讓這些工作人員足夠了解天氣控製器,能夠摸清楚它的結構和原理,以做到能夠在其他地方重新複製一個的可能。

  所以這一次,陳新並沒有參與到天氣控製器的升級改造中去,他隻是作為一個領導者,對手底下的工作人員分派了任務,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去完成任務的同時,陳新也希望看看他們究竟能夠給他帶來怎樣的驚喜。

  事實上,即便沒有了陳新,這些工作人員也是炎國最頂尖的技術人員,他們之前就已經對天氣控製器進行了多方麵的研究,現在不說完全了解它,但至少做到了大致上的爛熟於心。

  也因此,一部分工作人員十分大膽的將天氣控製器最關鍵的核心部位進行了拆解。

  這裏原本都是沒有動過的,蘇維亞時代將天氣控製器建好的時候,整個核心部分就被封死了,這麽多年,甚至連檢修都沒有進行過。

  之前陳新兩次升級,也沒有對這裏造成影響,以至於當天氣控製器的核心外殼被拆開的時候,還有人發現了當初建造者們寫在機器內部的標語。

  看著這些充滿了蘇維亞味道的標語,在現場檢查施工的陳新甚至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就好像看到了一個即便國家已經滅亡,但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保衛著祖國的老兵一樣。

  盡管陳新知道這是自己的錯覺,這些蘇維亞時代的標語不過是一種曆史殘跡,但陳新在考慮了一番之後,還是決定讓人將這些標語能拆解下來的部分拆解下來,之後交給露西亞的官方。

  畢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於露西亞而言是一份珍貴的曆史痕跡。

  而除此之外,對於天氣控製器的核心部分,陳新手下的工作人員對其卻隻表示了嫌棄。

  “這麽老的結構,就算這是蘇維亞時代的設計,這也太老套了一點吧?當年蘇維亞人沒有想過把它優化升級一下,使用一個新型結構嗎?這種設計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過時了吧?”一個工作人員一邊拆解著天氣控製器的核心部件,一邊對同事吐著槽。

  同事對於吐槽這種事並不是很熱衷,但對於天氣控製器核心部分采用老舊設計這件事卻同樣表現出同樣的情緒“這種設計在當時來說還算不上過時,但也談不上什麽先進。

  很奇怪,當時的蘇維亞科技力量不應該這麽設計的,他們掌握的技術完全可以支撐他們采用更高效的結構設計,為什麽要設計成這種老樣呢?”

  顯然,同事雖然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但他的關注點卻不太一樣。

  “也許是蘇維亞高層的要求?你知道的,當年蘇維亞官方可是經常幹涉科研進度,卡科研經費的。”工作人員攤了攤手,表示了無奈。

  “也是,成熟而穩定的技術,永遠比試驗性的不知道結果的技術要好得多。”同事此時也隻能這麽想了,畢竟這不是他們所關注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