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圖謀界橋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2-02-10 22:39      字數:4383
  府邸大廳已經不是傳統的中間空曠,左右兩邊擺席和桌案的樣子,而是改成了更方便進行討論作戰的會議室。

  正中間是一條長方形的大桌,周圍擺放了一些椅子,上麵堆滿了公文資料,左右有書吏在記錄。

  陳暮和沮授進去的時候,看到荀攸和田豐正趴在桌子上對著一份地圖指指點點。

  劉備則坐在旁邊,手裏正端著一杯茶,認真聽著二人的分析。

  椅子在漢朝就有,叫做胡凳,不過因為不合禮儀而在正式場合不能用,所以陳暮造的太師椅基本上隻能在家裏坐。

  不過陳暮和劉備向來都是實用主義,哪個方便就用哪個。坐椅子開會比較舒適一些,因此也就無所謂了。

  二人進去,劉備看到他們過來,把手中的茶杯放下,笑著說道:“子歸,公與,你們來了?”

  “嗯,大哥。”

  陳暮點點頭,將報表遞上去:“人員清算已經核對得差不多,各部所有兵力配置,兵種安排,人員更迭都在這裏。”

  “好。”

  劉備接過來隨便掃了一眼,都沒有認真去看便簽了字,然後又順手蓋上了自己的州牧大印,笑著說道:“子歸辦事,我還是放心的。”

  看他那樣子,如果將來劉備真的當了皇帝,陳暮偷偷給他弄個禪讓詔書啥的讓他蓋璽,估計都不會察覺。

  沮授也走過來將手中的報表放在劉備麵前,沉聲說道:“明公,這是所有輜重情況。目前我們有糧草總計三百萬石,可供大軍使用半年,後續的糧草也在調集的路上,武器裝備充足,沒有什麽問題。”

  《居延漢簡》記載,漢朝士兵一人每天大概吃12-14漢斤糧食,取平均值大概13漢斤,青州軍這次出動步卒七萬,水軍兩萬,騎兵八千,戰兵人數十萬,加上輔兵和民夫加起來約四萬,總人數大概在十四萬左右,每天要吃一萬五千石糧食。

  半年下來,大概是二百七十萬石糧草。從這一點上來看,古代大規模戰爭,一次動用的物資非常誇張。光是在吃這方麵,人吃馬嚼,花的錢跟流水一樣。即便以青州比較便宜的物價,一仗打下來,也得花數億的資金。

  好在青州這些年一直處於治理狀態,不像其它州郡那麽混亂。兩個平原區有田地四千多萬畝,再加上半個徐州如今也得了兩千多萬畝,多年開荒,青州現在的總田畝數達七千萬,每年產糧四億石以上,刨除掉大部分的開支之後,存糧頗豐,這才能支撐起多年大戰。

  像曆史上公孫瓚於易京也是存糧三百萬石,就連幽州那樣貧瘠的地方都能讓公孫瓚積攢那麽多糧草,青州多年風調雨順,又有半個徐州,自然是有過之而不及。事實上他們的後備儲藏糧食多達兩千多萬石,袁紹的存糧能打十年,青州同樣如此。

  目前這三百萬石糧草還隻是前期第一批往前線運輸的糧食,光運送糧草的駑馬牛驢之類的牲畜就有七八萬之多,每天浩浩蕩蕩數千輛車隊從平原開赴鄃縣,清點糧草的書吏就有數百人,忙碌了足足一兩個月才點清楚賬目。

  還有武器鎧甲裝備,以及各類的箭支、弓弩、攻城器械、燃燒瓶等等消耗品。陳暮那邊還隻是管人員清點,沮授這邊的任務則更加繁重,這些天的忙碌下來,隱約都能看見沮授的頭發已經在隱隱泛白。

  劉備這次就不再敷衍,接過沮授的公文報表認真看了許久,確定沒有任何問題之後,才肯定了他的努力,對他說道:“我看過了,確實無誤。公與這些日子辛苦了,先坐下吧。”

  “皆是為明公效力爾,我這點辛苦其實不算什麽,真正辛苦的是文若。”

  沮授沒有居功自傲,拱拱手便坐在了旁邊。他沒有謙虛,因為荀彧那邊任務也不比他輕鬆,荀彧除了要往前線運糧以外,同樣得清點賬目,沮授是負責審核,所以荀彧身兼數職,坐鎮後方運籌帷幄,堪比劉邦的蕭何,功勞確實要比沮授大。

  劉備說道:“文若也很辛苦,大家都不容易。此戰若是能取勝,我必上報朝廷,為你們請功。”

  “多謝明公。”

  沮授回應了一句。

  陳暮看他們在地圖上做了數個標記,問道:“元皓,公達,你們現在有什麽打算?”

  田豐沉吟道:“我們在想,袁紹會在哪裏與我們進行決戰。”

  荀攸點點頭道:“冀州各城池,根本不可能阻攔得了我們十萬大軍,困守各處城池的話,隻能是坐以待斃。我要是袁紹,必然會在野外與我們決一死戰,現在我們就得考慮,袁紹會怎麽想。”

  “你們是什麽看法?”

  陳暮讚同他們的意見,隻要袁紹不蠢,確實不會傻到找一座城池跟他們打防守戰爭。

  漢末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及夷陵之戰,以及包括規模稍微小一點的漢中之戰,基本都不是城池攻防戰,而是在野外的鏖戰。大部分的勝負手,也不是城池戰爭。

  除此之外,還有曆史上公孫瓚與袁紹的幾次大戰,除了最後易京之戰以外,其它戰鬥都是在野外,幾乎全都是在河流邊上,同樣跟城池關係不大。

  這是因為漢代的城池本來就狹小,容納幾萬大軍就已經是極限,想容納很多軍隊,幾乎不太現實。

  而且城池相當於一個龜殼,一旦被圍困,就隻能被動挨打。要是敵人兵臨城下,本身就說明局勢已經到了很差的地步。

  比如長社之戰、宛城之戰、鄴城之戰、合肥之戰、樊城之戰這些著名的城池攻防戰等。

  這裏麵除了長社之戰的黃巾軍,合肥之戰孫權稍微拉垮一些以外,其它城池攻防戰當中,防守那一方基本都是處於被圍困的弱勢地位,甚至長社之戰和合肥之戰也是這樣,隻不過皇甫嵩朱儁張遼成功地反擊了而已。

  畢竟在城池裏,外不能聯係友軍,內部又是惶恐不安,想逃跑都不容易。所以大規模戰爭,都是在野外安營紮寨進行攻防對壘,至少還有條活路走,不會在城中死守坐以待斃。

  現在的情況也是如此,如果袁紹把軍隊都集中在城池當中,劉備軍準備充足,不管是圍點打援也好,還是強攻城池也罷,袁紹都不可能守得住。

  因此隻要袁紹不蠢,必然隻能畢其功於一役,選擇與青州軍在野外進行決戰。

  荀攸和田豐已經研究很多天了,早就有了想法,聽到陳暮的詢問,荀攸就說道:“冀州並無天險,且袁紹騎兵盡失,野外正麵對壘,他的勝算不大。不過冀州多河流,若我是袁紹,必然占據一條河流必經之路,以阻攔我軍過河。”

  “不錯。”

  田豐點點頭道:“我與公達探討了許久,認為袁紹隻可能在兩條河流設防。”

  “是清河與漳水吧。”

  陳暮隨口說道。

  “是的。”

  荀攸道:“冀州河流雖多,但都是小河,地勢根本不險要。唯獨清河與漳水乃是大河,河流寬闊,水勢浩大,我軍要想攻打魏郡,也必須過此二河,所以袁紹必然在此二河與我們決一死戰,目前我們認為在清河沿線,第一個點應該是廣宗的界橋,第二個點應該是魏縣的魏橋。”

  “隻有這兩座橋比較大,能通過大型軍隊,其它小橋或者浮橋則很難通過那麽多人馬。”

  田豐補充道:“至於我們構造浮橋的話,也需要不少時間,袁紹必然會關注我們的動向。一旦我們從其它地方建造浮橋,他必然會選擇在河對岸安營紮寨,阻攔我們過去。此戰不必當初我們在大河故瀆一戰,要想取勝,恐怕不容易。”

  “你們認為呢?”

  陳暮問。

  荀彧和田豐對視一眼,異口同聲道:“界橋。”

  “嗯。”

  陳暮點點頭,其實大戰的地點選擇並不在於袁紹,而在於他們。他們想從哪座橋過河,或者選擇這兩條河流當中某一個地點建造浮橋渡河,袁紹就會選擇在那個地點對他們進行阻擊。

  就如同著名的升遺電影,《讓子彈飛》當中的名言一樣。人埋在哪裏,事就得出在哪裏。事出在哪裏,黃四郎就得跟在哪裏。

  界橋之戰為什麽會發生?

  是因為公孫瓚當時氣勢如虹,想要渡過清河直接進攻魏郡,所以才打算從界橋過去。於是袁紹就在界橋攔截他,通過鞠義的先登死士,一舉將公孫瓚擊敗。

  同理還有官渡之戰。

  曹操隻是選擇了官渡河作為攔截點,具體的渡河點還是袁紹自己抉擇,他打算在哪裏過河,曹操就會在河對岸紮營。

  因為官渡河雖然不是什麽大河,但這裏泥沙淤積,地質柔軟,不適合騎兵以及步卒大規模進攻。

  所以曹操在此處死守,人數眾多的袁軍就很難發揮出他們的優勢。

  事實也證明,曹操的選擇是對的。哪怕袁紹數倍於曹軍的兵力,因為官渡河地勢的問題,使得曹軍營寨堅固堡壘,張郃高覽廢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有攻破。

  現在就輪到青州軍開始抉擇起來。

  是打算像公孫瓚一樣,從界橋過河,還是選擇另外一座橋梁魏橋過去?

  清水的上遊就是洹水,魏橋就在洹水下遊,從這裏過去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離洛陽比較近,這樣如果他們在魏橋與袁軍對峙,洛陽軍則可以趁勢從洹水上遊渡河,然後在魏橋對岸進攻袁軍,兩麵夾擊。

  但壞處也很明顯。

  那就是界橋的位置是在清河中遊,在清河國與巨鹿郡的交匯處,剛好處於清河國與魏郡的中間。

  如果青州選擇無視界橋,越過界橋南下往魏郡的魏縣方向去,則袁軍可以從界橋出擊,猶如將一根繩子從中間剪開一樣,隨時可以斷青州軍的糧道和退路,對於青州軍來說,非常危險。

  所以包括荀攸田豐在內,都認為應該從界橋進攻。

  至於搭建浮橋。

  除非安不得以,二人都不打算考慮。

  畢竟界橋和魏橋都是大型石橋,本就堅固,如果臨時搭建浮橋,費時費力不說,還容易遭到袁紹的半渡而擊。還不如從原有的大型橋梁過河,這樣更加方便。

  “界橋確實是第一選擇,過了界橋之後,則南可取平恩斥丘,西可過薄落津,進入巨鹿郡,繞到魏郡北方,奇襲鄴城。”

  陳暮對二人的判斷表示讚同:“更重要的是,界橋處於清河中遊,如果界橋在袁紹手裏,他可以隨時派兵過河,清河國數百裏都無險要之地,直接進攻我們的糧倉,斷我們的糧草,所以界橋一定要控製在我們手中。”

  “隻是要取界橋,恐怕不容易。”

  田豐搖搖頭:“我們能夠想到,袁紹肯定也會想到,大軍在河對岸安營防守,我們想要過河,難如登天。”

  陳暮想了想,沉吟道:“或許我們可以讓洛陽那邊配合一下,以聲東擊西之計應之。”

  荀攸思索道:“子歸的意思是,佯攻魏橋,讓袁紹覺得我們會從魏橋過去,等他大軍分兵去魏橋之後,再突襲界橋?”

  “正是。”

  陳暮讚許道:“界橋有界橋的好,魏橋也有魏橋的好。魏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和洛陽軍聯合起來,袁紹也一定懼怕這一點,所以他哪怕猜到我們會想取界橋,但也一定不會對魏橋置之不理,隻要我們裝作進攻魏橋的樣子,他怎麽樣也會分出一部分兵力過去。”

  “有道理。”

  田豐點點頭道:“此計或許能行得通,而且在其它方向我們也可以進行規劃,袁紹若是占據界橋防守,騎兵則用處不大,不若兵分三路,一路偏師裝作主力,佯攻魏橋。一路則進攻界橋,騎兵則北上修縣渡河,奇襲敵軍後方,一旦袁軍大亂,便可趁勢渡河進攻!”

  陳暮推演了一下,覺得這個辦法也挺好的,便說道:“甚秒,我等集思廣益,便先定下這幾個策略。主要進攻點,依舊是界橋,但聲東擊西,先擊魏縣,佯攻魏橋,再騎兵北上渡河,繞道後方偷襲,看能否一舉將袁紹拿下。”

  劉備聽了他們的討論,拍板道:“好,那便依你們之意,先便如此安排吧。大軍如今整裝待發,兵馬糧草一應俱全,我打算數日之後就正式準備啟程,先取清河國,再圖界橋!”

  “尊明公令!”

  幾人便站起來,紛紛拱手應是。

  其實現在在這裏討論戰術,都是紙上談兵。

  因為戰局在不停變化,局勢發生改變的時候,策略也得改變。

  不過他們是進攻一方,本來就應該要掌握主動權,所以具體要怎麽做,還是得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行。

  當下,確定戰術之後,青州軍,也將正式開始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