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大宋的智慧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9-07 23:28      字數:5467
  “伯圭兄的求援信?我不是早就派了援軍過去嗎?”

  青州,平原國。

  陳暮正在桌案上寫一封密信,劉備忽然闖進來,急吼吼地問他什麽時候派援軍去幫公孫瓚。

  聽到他的回答,劉備詫異道:“什麽時候的事情,我怎麽不知道?”

  陳暮站起來,把急躁的老大哥摁在了席上,笑著說道:“大哥忘了,我早就已經向洛陽上書,請求天子向幽州各胡人部落立即前往支援伯圭兄了嗎?”

  “靠那些胡人?”

  劉備有些生氣,指著北方質問道:“四弟好生糊塗啊,你真就指著那些胡人能幫你成事?”

  “胡人在這方麵還是靠得住的,何況不是還有當今天子的詔書嗎?”

  陳暮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笑嗬嗬地磨墨。

  劉備坐不住,又站起來道:“我的四弟啊,胡人如果靠得住,他們也不會屢次反叛朝廷,為禍邊疆了。我得提醒你,胡人素來狡詐多變,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利用天子,得了好處,卻不願意效力?”

  “那胡人靠不住,我靠誰啊?公孫度?”

  “更靠不住。”

  “一個在遼東稱王的人?”

  “稱王那是叛逆!正經人誰稱王啊。”

  “大哥敢稱王嗎?”

  “不。”

  “是不敢還是不願?”

  “是不可能。”

  “袁紹和袁術現在都不敢。”

  “袁紹袁術雖然叛逆,可比起此人,他更加可惡。高祖白馬之盟,非劉不得稱王,此輩居然在遼東自立為遼東王!”

  “既然胡人靠不住,公孫度也靠不住,那我能靠誰去救伯圭兄?”

  陳暮聳聳肩:“難道從渤海殺過去?人家袁紹又不是傻子,怎麽可能會放我們通行。”

  現在幽州附近就這點勢力。

  北麵後世內蒙草原的中部鮮卑和東部鮮卑。

  然後就是棲息於燕山附近的各個烏桓部落以及遼東稱王的公孫度了。

  公孫度早在初平元年就自稱遼東王,早就已經無法無天。

  袁紹近水樓台,直接就能出兵。

  而青州卻無法派兵過去,除非和袁紹在渤海直接開戰。

  但現在卻是全麵開戰的開端,兵力一定要集中優勢,一旦選擇從渤海去救公孫瓚,反而會壞事。

  因此這個時候青州不能動。

  畢竟袁紹自己也已經把主力軍隊放在南麵,隻派少部分兵馬北上。青州一動,就失了先機,反而被人家後發製人。

  劉備沉默許久,試探問道:“為何不能用船隻運兵去幽州?”

  陳暮笑道:“大哥是坐過船的,護船司的士兵人家是多年訓練,才能站得住腳。北人本就不擅長乘船,幾萬大軍運過去,走一路,吐一路,到了幽州還有幾人有戰力?”

  劉備半天不語,過了很久,才輕聲說道:“四弟覺得,那些胡人真的會聽從天子征召,前往營救伯圭?”

  陳暮指著自己的腦袋說道:“大哥,不要在腦子裏形成固定思維。當年丘力居的事情,固然是因胡人狡詐多變,然朝廷也有責任,辯證地看待問題。何況此次天子征召的又不是原來丘力居的部落,是其它小部落烏桓,不可同日而語。”

  “當年丘力居的事情,或許朝廷確實有錯。不過......唉,算了,此次也隻能依仗胡人了。”

  劉備歎息一聲,沉思許久,搖搖頭,無奈地轉身出門去。

  他其實很想管這件事。

  一來是義氣。

  二來是臉麵。

  曆史上公孫瓚死的時候,他根本沒有能力,因為他那個時候正在許都被曹操控製起來,由於衣詔帶的事情,正跟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然後伺機找機會逃跑呢。

  當時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且離得又遠,聞聽公孫瓚死訊的消息,估計是幾年後的事情了。

  而現在呢?

  不僅有能力,還有與之匹配的實力。完全可以插手幽州的事情,保住公孫瓚的基本盤。

  眾所周知,劉備是個燕地遊俠兒出身。

  行走江湖,義字當頭。

  這一點上他跟公孫瓚很投緣,兩個人都講義氣。

  所以他這才害怕,怕如果陳暮的計策失效,哪怕劉虞下了詔書,胡人依舊不出力,導致公孫瓚兵敗,公孫瓚埋怨他,甚至怨恨他。

  到時候他就很難堪了。

  隻是如今也沒有辦法,青州上下全都在整裝待發,兵力也在大量集中,準備開始與冀州的戰爭。

  現在調人過去,從陸路走要過渤海袁紹的地盤,從海路走,確實跟陳暮說的一樣,幾萬人馬過去,飄搖顛簸一路,到了之後有幾個人能有戰鬥力都是個問題。

  因此他也隻能在心裏安慰自己,希望陳暮的計策有用,希望劉虞這塊金字招牌在幽州依舊行得通。

  而看著老大哥憂心忡忡地離開,陳暮卻是絲毫沒有在意地笑了笑。

  二極管不可取。

  劉備出身於幽州邊境,見識過胡人反複無常,所以才有會質疑陳暮這個計策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但陳暮作為穿越者,好歹也是熟知曆史。

  他清楚地知道劉虞在幽州到底有多大能量,一聲令下,能夠在幽州掀起多大風浪。

  曆史上公孫瓚把劉虞殺死,鮮於輔隻是振臂一呼,為劉虞報仇,瞬間就是十多萬大軍起來,配合袁紹將公孫瓚徹底打敗。

  如果這還不能證明劉虞的威望,那還有什麽能夠證明?

  更何況曆史上的劉虞,還是一個死人。

  死人不會為活人帶來任何好處,幫死人報仇也不會帶來什麽榮譽。

  可即便如此,依舊有那麽多胡人願意追隨鮮於輔參戰,要為劉虞報仇雪恨,就可以知道他的威望有多高。

  而如今劉虞不僅還活著,還成為了名義上的大漢之主,不管是那些擁戴他的人,亦或者想從他那裏獲得某些好處的人,都不會放過這次機會。

  因此陳暮甚至大膽猜測,這一次響應劉虞號召的胡人,絕對比曆史上隻多不少。

  隻要劉虞答應出手,以他在幽州的威望,公孫瓚會不會被袁紹攻滅的問題,陳暮都懶得去擔憂這個問題,與其去想一件絕對的事情,還不如去想想與冀州開戰的戰術打法。

  “阿大!”

  在小廳中沉思了許久,把密信寫完之後,裝入信封,陳暮喚來侍衛阿大。

  阿大進來道:“四將軍,什麽事。”

  “送去間曹室,讓侯令史將這些信件送去冀州。”

  “好的。”

  阿大看到桌上滿滿的不止一封信,雖然有些好奇,但還是沒有過多詢問。

  不過還沒等他送去間曹室,侯栩倒是急匆匆過來。

  得,阿大也不用去了。

  陳暮笑道:“伯杼先生,我正準備讓阿大去給你送東西呢。”

  侯栩拱了一下手沒有說話。

  阿大就識趣地放下信件告辭離開。

  等他走之後,侯栩才臉色陰沉地說道:“司命,出事了。”

  “什麽事?”

  陳暮看他臉色不對勁,心中盤算了一下最近在天下各處布的局有沒有漏洞。

  仔細想想,應該是沒有的。

  張燕那邊在等到他們的指令行動,荀和那邊應該也不至於暴露。

  還有北邊,南麵,都隻是暗棋,都沒有動靜。

  那麽問題會出在哪裏?

  沒想到就在陳暮想著是不是他在外麵的布局有什麽問題的時候,侯栩卻道:“軍情司密報,青州無數世家大族,暗中在與袁紹密信往來。”

  “哦?”

  陳暮聽到這個消息,頓時沒了興趣,隻是點點頭道:“這樣啊,我知道了。”

  “司命......”

  侯栩欲言又止......

  陳暮奇怪道:“伯杼先生,你還有什麽事嗎?”

  “可是,這是通敵叛亂。”

  侯栩舔了舔嘴唇,緩緩說道:“如果他們把我們的軍事部署透露出去,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場災難。”

  陳暮笑了起來:“水無常勢,兵無常形。今年我們準備的是一場攻擊戰,而非防守戰。兵力布置隨時都在變動,也會敵人的變化而變化,就算有世家為內應,哪裏能把情報這麽快傳遞出去?”

  這又不是無線時代,別說手機,連電報都沒有。想要發送情報,基本靠人力。別看陳暮策動了荀和這些黨人勢力,可他依舊無法獲得袁紹內部的一些高級軍事秘密。

  因為這些軍事秘密,隻是在數個人範圍之內做出的決定,沒有廣泛流通出去。甚至其他的一些高層,也不一定會知道這些事情。

  比如今天袁紹與郭圖商量什麽計策,明天又與許攸聊點話題,後天又跟荀諶談些內容,隻要郭圖許攸荀諶這些人不叛變,軍情司就算有通天手段,總不可能拿著刀去逼問他們吧。

  因此大多數時候,隻能通過敵人的動向來判斷。像上次青州截獲袁紹準備去策動公孫度的消息,隻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他們連袁紹現在總兵力都算不清楚。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嘛。

  所以同樣的道理,青州的軍事部署,都由陳暮沮授田豐荀彧荀攸等人策劃,隻要劉備麾下的幾個高層謀士和將領不叛變,那些外圍的世家們,翻不起什麽風浪來。

  然而侯栩卻皺起眉頭,不解問道:“我想不明白,哪怕他們不能把情報準確傳出去,可這卻是背叛了青州,司命為何不下令捉拿他們?”

  “為什麽要捉拿他們?”

  陳暮反問。

  侯栩無語道:“都已經通敵叛變了......還需要理由嗎?”

  陳暮笑道:“也許他們隻是給冀州的朋友正常寫封書信呢?如果以這個理由抓捕他們,會鬧得青州上下人心惶惶的。”

  侯栩爭辯道:“可安插在這些世家身邊的司衛拿到了確鑿的證據,證明他們通敵賣國。有些司衛盜錄了信件內容,還有些司衛親眼看過,可以描繪內容大概,名單我都已經整理好了,什麽罪名也都有,隻要司命一道命令,立即捉人拿贓。”

  陳暮聽到他的話,這才意識到侯栩是認真的,擺擺手道:“你的意思是,所有與冀州聯絡的世家宗族人員名單,你都已經整理好了,甚至還有他們所寫的書信複印件?隻要我下令,立即就能拿到他們通敵的證據?”

  “不錯。”

  侯栩很肯定地點點頭,這是他對內工作的一項重大業績。

  陳暮沉吟許久,搖搖頭道:“燒了吧。”

  “燒了?”

  侯栩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震驚地看著他,這是多少情報人員費盡心思才弄到的東西,怎麽能說燒就燒呢?

  然而陳暮卻苦笑道:“伯杼先生,你有沒有發現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

  “什麽缺點?”

  “不會裝糊塗。”

  “司命,我聽不明白。”

  “人啊,有的時候,得難得糊塗。”

  陳暮目光深邃,淡然地道:“如果先生還聽不懂,那我給先生講一個故事。”

  侯栩拱手道:“洗耳恭聽。”

  陳暮露出回憶的神情,他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於是輕聲說道:“在遙遠的一個大陸上,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有一個十分清廉的禦史,在這個國家四處巡視,監察各地貪官汙吏。”

  侯栩納悶道:“禦史可以四處巡視嗎?”

  “這個國家與我們不同嘛。”

  陳暮笑了笑。

  東漢的禦史除非奉皇帝命令,不然確實不會到處跑。

  因為刺史本身就是禦史的一種,刺史六百石,屬於中央常駐地方的監察官員,直接對禦史台負責,因此就不會存在那種到處跑的巡察禦史,要到明清時期才會有。

  “哦。”

  侯栩點點頭,不再插嘴。

  陳暮就繼續道:“這個禦史在巡查各地的途中,發現了一個很厲害的縣令,這個縣令貪贓枉法,得了很多不義之財,生活卻過得很清貧。每次被禦史罷黜,很快就又能被朝廷赦免,然後去其它地方繼續為官,你知道為什麽嗎?”

  侯栩想了想,說道:“既然貪墨了很多錢財,生活卻十分清貧,說明他得的錢財,是賄賂給了上官。”

  “不錯。”

  陳暮笑道:“這個縣令賄賂了很多朝廷高級官員,他把這些賄賂的經過做成了大量的賬冊,雙方書信往來、財禮過程,每次都做了詳細記錄,一本本的賬目,一封封書信,全都保存下來,記錄之多,甚至可以放置在數個大箱子之中。”

  侯栩隻覺得毛骨悚然,愕然說道:“這得賄賂多少錢財,才能有如此多的賬本。”

  陳暮說道:“然而這隻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因為這個國家還有無數這樣的官員,這樣的賬本,這個國家的官員在貪腐,百姓民不聊生,外麵的敵人亦是在對它虎視眈眈,可謂是內憂外患。這個禦史氣憤之下,繼續追查,最終截獲了大量的賬本記錄,涉及的官員幾乎遍布大半個朝廷。”

  “這個國家沒救了。”

  侯栩感歎道。

  “是啊,在這個禦史去世後的三十年後,這個國家就滅亡了。”

  陳暮道。

  “那後來呢?”

  侯栩追問。

  陳暮就說道:“後來禦史將這一箱一箱的證據全都擺在了那個國家的皇帝麵前,在殿外,跪滿了朝廷大部分高級官員,相當於我們的三公九卿,全都跪在門外。”

  “然後皇帝將他們處死了?”

  侯栩又問。

  “沒有。”

  “沒有?”

  “是的。”

  陳暮道:“皇帝從屋內走出來,他身後的房子著火了。就這樣,一切的罪證,都消弭於一場“意外”的火災之中,所有的大臣,都在感謝天恩。一切都好像發生了,又好像什麽都沒有發生,隻有那位清廉的禦史,在哀莫大於心死之中,辭官回了故鄉。”

  “這個國家確實該亡!”

  侯栩氣憤不已。

  他當年賄賂張讓,一切賬目都有記可查。

  如果這些東西擺在漢孝康帝麵前,別說張讓,估計就算是康帝他爹都得被他砍死。

  因為這些可都是在動搖他的江山,對於皇帝來說,這絕不能容忍。

  然而陳暮卻道:“可正因為這個皇帝將所有的貪官汙吏包庇,這個國家才多存在了五十年,如果他當時就選擇處置這些官員,也許不到一兩年,國家就已經滅亡了。”

  “為什麽?”

  侯栩不解。

  陳暮感歎道:“這就是智慧呀。這個國家內憂外患,內部造反起義不斷,外部敵人環伺,如果此時朝廷大半的高級官員全都被處置,那麽整個國家都會陷入內亂之中,朝廷停擺,部門罷工,軍人失去鬥誌,地方官吏不再治理,你猜敵人會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侯栩沉默了很久,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緩緩地說道:“我明白司命的意思了,現在正是天下大亂的時候,我們即將與冀州展開決戰,如果處置那些世家大族,反倒是我們內部先亂,所以必須維護穩定,是嗎?”

  “你能明白這個道理,就最好了,現在該知道怎麽做了吧。”

  陳暮淡淡地道。

  “唯!”

  侯栩拱手一禮,緩緩地倒退著出去,他知道該怎麽做了,一個字——燒!

  看著他離去,陳暮想起了曹操。

  曆史上,曹操在擊敗了袁紹之後,攻占了鄴城。

  在搜城的時候,在鄴城很多官員以及袁紹宅邸,搜出了大量的許都高級官員以及世家大族的通敵賣國的信件。

  麾下所有郡太守裏,居然隻有李通一個人沒有私通袁紹,可見當時的環境有多糟糕。

  而曹操的處理結果也是一個字——燒!

  這一燒,就是收買人心。

  現在陳暮跟曹操麵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區別隻是在於,曹操當時連麾下很多高級將領都通敵,而至少他現在沒有麾下將領叛變,情況就已經好了不少。

  更何況能夠泄密的高級謀士沒有,在這一點上,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以後說不準,還能夠利用那些世家大族,放點煙霧彈什麽的呢?

  陳暮目光淡然地看向廳外遠方的天空。

  準備了這麽多年,布了那麽多棋子。

  與袁紹的大戰。

  也該拉開序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