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戰略得失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15      字數:4350
  平原國。

  劉備從汝南千裏迢迢,回到了平原。

  大軍浩浩蕩蕩,風塵仆仆。

  在與關羽分別之後,一路行來,晝夜趕路,最終是在半月之內,回了青州。

  袁紹於九月晚秋派人南下,虛張聲勢,要介入汝南戰場。

  當時劉備就率軍北上,與他的兵馬對峙。

  雙方對峙兩個月,等到袁術被打得落花流水,緊接著袁紹忽然進攻公孫瓚,劉備得知消息,也是立即北上回來。

  他那時是在兗州濟陰一帶,離著平原四百多公裏,差不多是一千多漢裏,能在半月趕回來,實屬不易。

  此時此刻,他的身邊隻有兩萬人,其中數千人,還是許褚帶來的莊丁。

  劉備出平原時,帶了三萬人,與關羽兩萬人合兵,總計五萬。

  現在回來,典韋領了一萬人,張飛領了五千。關羽的大軍也往洛陽而去,準備從西麵進攻冀州。

  因此實際上劉備回來,給青州增添的實力不多。

  不過能回來就已經是件好事,現在前線兵力十分吃緊,有這兩萬人,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陳暮荀彧來到城外迎接。

  就看到軍中最前麵有大量士兵簇擁著麾蓋,麾蓋就是大將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

  官渡之戰時,顏良進攻白馬縣,就是坐著這種車子,領著大軍,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張遼和關羽的麵前。

  然後關羽上去就給他砍了,於萬軍之中縱橫睥睨,連他的腦袋都剁了下來。

  現在雖然劉備身邊沒什麽高手保護,但周圍也沒有什麽敵人,自然不可能發生這種事情。

  劉備從車上下來,張遼高順牽招各自在後頭領軍,張飛典韋也在徐州正準備討伐呂布,身邊隻有一個膀大腰圓的漢子和親衛軍。

  “四弟!”

  “大哥!”

  “明公!”

  “文若!”

  三人會麵,頓時歡喜。

  算算日子,從劉備七月南下介入汝南戰場,兄弟二人也有接近小半年沒見了。

  陳暮瞧見劉備身邊那年輕壯漢,見他威武不凡,好奇問道:“大哥,此小將倒是頗為英武,是何人啊?”

  劉備笑道:“這是我路過譙縣時遇上的壯士,名叫許褚,仲康,來,這是我四弟陳暮,字子歸。”

  許褚甕聲甕氣道:“褚見過光祿大夫,早聽說過光祿大夫大名,今日有幸相見。”

  “哈哈哈。”

  陳暮拍了拍許褚壯實的胸膛,哈哈大笑道:“好,在軍中好好幹,以後必有你用武之地。”

  他沒想到劉備這一趟還有意外收獲,得了個年輕的小將許褚。

  雖然不知道許褚現在能力怎麽樣,但人都是在戰場中成長起來的,隻要不死,以後總歸是有機會成為名震天下的大將。

  眾人說說笑笑回到城內,張遼高順牽招等人安置了士兵,也回到了太守府邸,將士們齊聚一堂,開始議事。

  劉備高坐主位,許褚為護衛站在身邊,陳暮荀彧坐在左右下首,其次是張遼高順牽招等部將。

  “明公,事情便是如此,臧霸於浮陽城中堅守,徐正雖然領軍掃蕩了清河國,但兵力太少,無法北上威脅到袁紹,現在臧霸怕是岌岌可危呀。”

  荀彧將現在的情況說了一下,因為袁紹的忽然襲擊,再加上公孫瓚的主力部隊沒有在身邊,導致局勢對於他們來說很不好。

  劉備臉色嚴肅起來,轉頭看向陳暮道:“四弟,現在我們應當馬上開始進攻冀州了吧。”

  “不行。”

  陳暮搖搖頭:“做事情要分清楚主次,大哥以為,現在主要目的是什麽?”

  分清楚主次?

  劉備想了想,說道:“難道攻打袁紹,不少我們的主要目的嗎?”

  “當然不是。”

  陳暮笑道:“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救援臧霸和公孫瓚,至於如何救援,取決於用什麽方法,而攻打袁紹,隻是其中一個方法而已。”

  “原來是這樣......”

  被偉人評價為分不清楚主次的劉備似懂非懂,隱隱已經有些明悟。

  陳暮繼續道:“軍情司最新來報,公孫瓚雖然成功北上,但卻被堵在了滹(hu)沱河,袁紹得知消息,肯定會放棄浮陽,立即北上,所以我們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劉備立即道:“如何行動?”

  “大哥應該先這樣,然後再這樣,最後再那樣......如此這般這般,定能逆轉乾坤。”

  陳暮將之前製定的計劃合盤托出,已經有了一個周密的計謀,拯救大兵公孫瓚,以及圍除臧霸的浮陽之圍。

  嚴格來上,有奧利給在,隻要沒有投石車,浮陽城再多堅持十日,還是沒有問題。

  因為城內的糧草供應,大概還能堅持十天左右。

  但有了望遠鏡之後,袁紹軍營內部的一些情報很容易被偵查到,根據軍情司密報,袁紹已經在加緊製作投石車,不日就能投用到戰場上,到時候浮陽危在旦夕。

  因此必須馬上派兵北上,營救臧霸。

  至於公孫瓚那邊,則另有辦法。

  聽到陳暮的策略之後,劉備點點頭,沉吟道:“好,就按四弟說的辦。”

  當下,大軍在城外休整一日,就開始馬不停蹄地行動起來。

  .......

  .......

  章武。

  此時,已經是公孫瓚北上的第八天。

  浮陽離章武很近,約60餘公裏,算成漢裏,應該是150漢裏左右。

  正常來說,大概是一支軍隊兩到三天的路程。

  那為什麽公孫瓚會走那麽久呢?

  一是因為他並非輕騎上路,而是大部隊加輜重,隻能走大路,因此殺到章武城下,攻了一天城。

  二是顏良的大部隊人馬根本不在城裏,而是在章武城北麵的滹沱河附近占據了渡口。

  滹沱河在後世已經消失,在原有河道上,清末時期重新修築成馬廠減河。

  但是在漢朝,這條河卻極為重要。因為它的下遊部分,是與漳水匯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條新的河流。

  就跟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沒有在黃河設伏,而是在官渡河設伏一樣。

  顏良與審配根本不在章武城內駐守,而是占據了滹沱河對岸的渡口。在河流北岸修築營寨,建造堡壘,將渡口堵住。

  作為兩條漢時中等河流匯聚在一起的大河,渤海郡的這一段水流更大,河道更寬,渡口極少,泥沙淤積,地勢較緩,可謂是壁壘森嚴,易守難攻。

  公孫瓚用了三天時間抵達章武,然後花了一天時間攻下章武城,休整一日,再北上七十餘裏,於第五日抵達滹沱河,結果被顏良堵在了滹沱河對岸,進退失據,難以北上。

  相比於青州軍擁有大量船隻,幽州軍的部隊組成,就完全是步兵加騎兵的組合,大軍浩浩蕩蕩兩萬多人,沒有渡口,根本不能過去。

  渡口之所以能被稱為渡口,本身就有多方麵原因。一是因為選它的位置,可謂是古人的智慧結晶。

  大型河流,並非所有的地方都是湍急浩瀚,也有水流平緩,易於渡河之處。

  因此選此地為渡口,方便來往船隻安全行進。

  二是渡口設施齊全。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渡河的方式就已經很多。

  有修橋的,有撐船的,有拉繩索的,也有像曹操那樣鐵鎖連船橫在江麵當浮橋的。

  船隻來往,有齊全的設施,自然也就更加安全方便。

  而沒有渡口想過橋實在太難。

  不然官渡之戰的時候,為什麽袁紹一定要強行從官渡打過去呢?

  繞道不行嗎?

  就是因為官渡,是一個渡口的名字。

  當時曹操是在鴻溝水,也就是楚河漢界那個鴻溝南岸的官渡結營防禦。

  鴻溝水隻有官渡一個渡口,從別的地方幾乎不可能過去。

  袁紹隻能在官渡與曹操硬碰硬。

  因此一個渡口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

  顏良占領章武之後,早就大量收集兩岸船隻,集中焚毀,沒有給公孫瓚留下任何渡河工具。

  如果公孫瓚選擇從其它地方渡河,那得看看他有沒有船隻可以過河。

  即便臨時打造木筏船隻,可別的地方水流湍急,且公孫瓚軍中多有輜重和騎兵,稍微一個浪花,整個部隊就得被河水衝走。

  因此公孫瓚之所以還留在這裏,就是因為渡口有設備,有繩索溝通兩岸,可以結木筏過河,利用繩索拉拽。

  但那樣的話,就會被顏良攻擊。

  所以兩邊在河對岸僵持,公孫瓚不能渡河,已是騎虎難下。

  顏良發現公孫瓚不知何時居然已經殺到了滹沱河時,立即派遣信使,繞了一個遠路,從河間南下趕往南皮。

  因為他當時候還不知道南皮已經被攻破,因而信使抵達南皮時,袁紹就已經在浮陽。

  等到信使又千裏迢迢往浮陽趕,袁紹都已經是在攻城的第四日,抵達城下的第九天,公孫瓚北上被堵在滹沱河的第十一天,陳暮回青州的第七天。

  “什麽?公孫瓚居然早就北上了?那城裏的到底是何人?”

  袁紹驚坐而起,他萬萬沒想到公孫瓚居然早就已經不在城裏,而是已經跑到了二百多裏外的滹沱河渡口,那樣的話,城裏的人到底是何方神聖?

  劉惠沉吟道:“看來還是小看了青州軍,如果所料不差的話,這裏的應該是高城的臧霸部,從海濱繞道而來。”

  “那樣的話,他必定是舍棄了輜重,想來城池中的糧草已經不多了。”

  許攸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糧草。

  從海濱繞道過來,不走大路,那車馬輜重肯定帶不了,糧草也必然不多。

  “現在應該想的不是破城了,而是北上追擊公孫瓚了吧。”

  袁紹的臉色陰沉,這一步的戰略計劃是將公孫瓚消滅在河北,如果讓他逃回幽州,那情況可就糟糕了。

  “明公,公孫瓚要追,但城也要破。”

  劉惠想了想說道:“此時發石車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且敵人城內糧草也不濟,即便隻用少量兵馬,也足以破城,雖然我們攻滅公孫瓚是第一目標,然而若能消滅臧霸,亦能削弱劉備實力。”

  “嗯......”

  袁紹沉吟片刻,環顧眾人說道:“不錯,公孫瓚要死,城也得破。傳令,讓鞠義收拾營寨,與我一同北上追擊公孫瓚,文醜留本部人馬在此,加上張郃,給我拿下浮陽。”

  “唯!”

  眾將士轟然應允,立即分頭行事。

  對於袁紹來說,得知情報之後,他的第一目標肯定是公孫瓚,絕對不會再在臧霸身上浪費多餘的時間。

  原因很簡單,傻子都能想到,在大戰略上,消滅公孫瓚遠比消滅臧霸好得多。

  公孫瓚以幽州牧、度遼將軍的名義占據幽州,獲得幽州外圍烏桓,以及北麵東部鮮卑大人部的擁戴,如果不計代價,大肆撒幣,可以拉起十萬騎兵的可怕實力。

  這種實力,再加上劉備強悍的十多萬步卒集團,與袁紹火拚,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袁紹敗亡,數多勝少,絕不可能壓製得了二人合力。

  唯有趁著這個機會,先處理掉公孫瓚,穩定後方局麵,占領幽州之後,再拉攏胡騎,壯大實力,才能迎戰劉玄德。

  這又是一個戰術和戰略上的區別問題。

  戰術上,如果繼續圍攻浮陽,城破之後,很大概率臧霸軍就要覆滅在此,袁紹與劉備的戰爭,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然後呢?

  然後公孫瓚成功逃回幽州,率領大軍南下,與劉備南北夾擊。

  到時候陷入窘迫的就是他袁紹。

  在戰略上失敗到極點。

  因此袁紹比任何人都想要公孫瓚的命。

  他絕不會想要看到公孫瓚回到幽州,聯合烏丸鮮卑胡騎,再加上劉備一起進攻他。

  如此一來,放棄浮陽,立即北上,趁著公孫瓚還未渡河,就勢在必行。

  大軍開始行動,鞠義收拾營盤,作為先鋒,第二日就北上。

  袁紹則慢一些,到第三日才出發,離開了浮陽。

  文醜留了下來,他現在隻有三萬多人,跟浮陽城內的臧霸軍相差不大。

  不過連日戰鬥,臧霸軍已經很疲憊,難以一鼓作氣突圍。

  因此野外作戰,還是文醜軍更占上風。

  此時城頭上,臧霸眼睜睜地看著袁紹大軍離開,總算是舒了一口氣,對荀攸道:“軍師,袁紹撤兵了。”

  “嗯,必是北上追擊公孫瓚去了。”

  荀攸也鬆了一口氣,他已經在考慮如果這兩天袁紹還不撤軍,他就得寫一封信送出城,然後“不小心”被袁紹軍截獲,將這件事情告訴給袁紹了。

  “那我們現在該如何是好?準備突圍嗎?”

  臧霸又問。

  荀攸想了想,目光遠望南方,輕聲道:“不急,明公,應該已經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