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全麵戰爭的開端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15      字數:4717
  袁紹抵達之後,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分析高覽戰敗的原因。

  外麵還在熱火朝天地修建工事,營地最早搭建起的主帥大帳內,袁紹高居首位,低頭俯視,高覽辛評等人則是單膝跪在廳內,負荊請罪。

  在他們的身前,還有一灘燃燒的火焰。

  “明公,這是公孫瓚釀造的所謂高度烈酒,此酒可以被火點燃,不易被水澆滅,確實難以提防。”

  荀諶看著那一灘火說道:“高將軍雖敗,但我相信這已經是公孫瓚最後的手段,高將軍沒有料到此招,此事不能怪罪於他。”

  高覽馬上說道:“是啊明公,那日我們本已經大勝,豈料公孫瓚以騎兵為誘餌,試圖衝陣點燃營寨,我部不得不安排人馬攔截,結果從南麵樹林中鑽出大隊人馬,丟出那火焰琉璃瓶,大火很快就起來了,營寨被焚,將士們士氣大跌,這才落敗。”

  袁紹在討伐董卓的時候,自己也喝過這個酒,甚至後來還找公孫瓚買過這種蒸餾酒,以前隻當珍寶一樣慢慢喝,倒是沒想到還能當成魚膏油脂一樣可以焚燒,沉吟許久,問高覽道:“那日來燒營寨的人,你們可曾看清楚?”

  高覽搖搖頭:“當時營寨內已經無人防守,他們從南麵過來,打的旗號也是“公孫”,人數看不清楚,約有數千上萬,靠近營寨之後,就立即丟這火焰瓶,我們正麵又被公孫瓚騎兵衝散,委實不知。”

  “明公是在懷疑有青州援軍?”

  劉惠問道。

  袁紹說道:“敵人是從南麵而來,浮陽與高城之間,亦有官道。誰也說不清楚,會不會是青州來人。”

  高覽馬上說道:“明公,這絕不可能,從高城過來的唯一官道,早就被我們嚴格控製,不說官道上,就連城南野外大多數小道、鄉亭乃至無人荒野,我都安排有崗哨遊騎,若有動靜,絕不可能逃出我之耳目。”

  袁紹沉吟道:“我曾久居渤海,此地地勢了如指掌。渤海雖然大多數百姓都居於南皮東光重合等地,海邊少有人居,然亦有不少漁村,有很多鄉亭小道,可從海濱繞道而來。”

  “若是如此,那車馬輜重.......”

  劉惠反問。

  袁紹點點頭:“這確實是個問題,若青州來援,不帶輜重的話,隻有兵馬隨身攜帶一些幹糧,絕對支撐不了多久。除非公孫瓚拋棄輜重北上,可那樣的話,他還得過章武,又能支撐幾天?想來是我想多了吧。”

  在敵人是否是青州援軍這個問題上,眾人沒有過多計較。一來敵人打的是“公孫”旗號,二來城頭上同樣有“公孫”旗號,且他們在城東找到很多新鮮馬糞,都可以佐證公孫瓚離得不遠。

  而且青州軍如果真的繞道海邊,那輜重怎麽辦?

  大軍出行,可不是光靠兩隻腳就行。還有大量的輜重、車馬,如果不走大道,走海邊小路,輜重車馬根本不可能通行。

  因為渤海郡的人口集中主要是在西南角,靠近安平國、清河國、平原國三地,這附近有七八座城池,農業人口也基本都棲息在這一帶。

  而北麵隻有一個章武縣,東麵靠海連一座城池都沒有,大片荒郊野外,除了海民的小路以外,幾乎沒有可以讓車馬通行的大道。

  除非青州援軍根本不做長遠打算,輕裝上陣,與公孫瓚共享輜重,可那樣的話,公孫瓚的糧草消耗速度就會成倍增長。

  何況清河國那邊還有大量青州軍,虛虛實實,讓人弄不清楚到底是什麽情況。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袁紹等人深陷局中,自然不知道臧霸他們還真是拋棄了輜重,由步兵背著二十日幹糧,再加上公孫瓚留在城內的一些醃菜度日。

  這一戰隻是青州軍代打,但他們也並不打算真的繼續在浮陽與袁紹死磕。有時候該賣隊友還是得賣,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

  在確認了公孫瓚利用火焰瓶擊敗高覽已經是最後的底牌之後,袁紹隻是象征性地懲罰了高覽,然後準備攻城。

  十二月下旬,營寨修建完畢。

  在大營豎起的第二日,袁紹就高坐城外的高台之上,四周旌旗招展,布滿了擂鼓。

  台下附近,以及遠處城池之下,列著諸多戰陣。

  密密麻麻的軍隊像是一片黑雲一樣,堵在浮陽城門外,仿佛要將整個城池壓垮。

  除了西門,北門和南門,同樣遭受了圍攻,一直在東門外觀望的斥候也來報,東門外的林木中,驚起飛鳥成群。

  看似圍三闕一,實際上袁紹已經在東門外安置了伏兵,要將公孫瓚覆滅於此的想法已經溢於言表。

  袁紹的高台幾乎與城池相平,約三裏外,目視前方,遠遠地看到城樓上正有東西反光。

  像鏡子,又有點不像,不知道是何物。一直對準他的方向,令人納悶不已。

  不過無所謂,反正離了三裏地,他就不信能有箭矢可以射到三裏外,威脅到他的生命安全。

  袁紹遠遠地看著城頭上的“公孫”旗幟,環顧左右,輕笑道:“公孫瓚已經無路可逃,今日一戰,我必要擒他入我帳中跪下!”

  “明公英明!”

  “明公親自壓陣,必然公孫小兒束手就擒”

  “得幽州之日,指日可待矣。”

  身邊諸多謀士將士們紛紛鼓吹法螺,稱讚袁紹英明神武。

  袁紹哈哈大笑,大手一揮,準備下令攻城。

  此時此刻,臧霸也在觀察城外。

  他手裏舉著個望遠鏡。

  之前說過,以中國古代的玻璃技術,其實很難製作出這東西來。

  因為我們的玻璃是鉛鋇玻璃,裏麵含很多雜質,色彩鮮豔,用來當瓶瓶罐罐,比如製成燃燒瓶還可以,可它不透明呀,無法製成望遠鏡。

  而外國的玻璃是鈉鈣玻璃,透明度高,實用性強,比如在後麵塗上水銀就是鏡子,打磨拋光疊就能製作望遠鏡顯微鏡。

  所以在軍事用途上,我們的鉛鋇玻璃實用性有限,至少很多人穿越回去,就立即製作望遠鏡就很不現實。

  那麽浮陽城內,此時臧霸手裏的這個望遠鏡是怎麽來的呢?

  材料用的是水晶。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水晶製品就已經很普及,打磨拋光技術也非常成熟完善。

  陳暮知道望遠鏡原理,巧的是,此時的東海國,就是產高透明水晶的地方,後世東海水晶聞名海外,包括偉人去世後用的透明水晶棺,就是東海水晶。

  東海國目前掌握在青州手中,水晶產地握在手裏,自然要選取質量最上乘的水晶製作出水晶片,用鐵做外殼,弄出了一批望遠鏡來。

  這批望遠鏡數量不多,分配有限。除了送去洛陽幾個以外,就隻有劉備,陳暮,臧霸等人手裏有,非常稀少。

  雖然沒什麽太大用途,但至少能夠料敵以先,比敵人更先一步偵查到需要的情報。

  在臧霸眼中,從敵人出營的那一刻,敵人的行動就都在他的眼裏。

  包括袁紹大搖大擺地在眾人簇擁下出營,來到高台上俯視對麵,就離了三裏,約1.2公裏左右,他身上的每一根毛都看得清清楚楚,那誌得意滿的模樣,完美地浮現在了臧霸眼前。

  “袁紹準備進攻了。”

  臧霸看到袁紹對周圍的傳令兵下達了指令,然後各級傳令兵分頭出去,向前麵的各部傳達袁紹的命令。

  黃忠興奮地道:“就讓他們來吧,早就等著這一天了。”

  荀攸雙手縮在袖子裏,輕聲道:“袁紹兵進章武,算算日子,公孫瓚應該也快到章武了,等他過了滹沱河,消息就會傳到袁紹這裏,也就這幾日吧。再撐兩天,兩天後,袁紹就會撤兵。”

  “萬一袁紹氣急敗壞,選擇要將我們覆滅與此呢?”

  臧霸問道。

  荀攸笑了笑:“明公也快回來了。”

  除此之外,還有張燕呢。

  他在心裏說。

  臧霸點點頭,大手一揮道:“敵人來襲,準備迎戰!”

  城樓上鉦鼓如鳴,雙方鼓聲雷動,大戰一觸即發。

  .......

  .......

  當天色接近到傍晚的時候,這場戰爭就已經進入了尾聲。

  目支人投降了。

  現在的三韓地區,並非三個統一政權。

  名義上各國歸屬於三韓,但實際上三韓王的統治力有限,很難號召得動所有人出兵。

  所以當弁韓與辰韓所有國家,忽然聯盟在一起,進攻馬韓的時候。

  馬韓各國猝不及防,以目支人為首的扶餘人,遭到了重點打擊,馬韓王常年由目支國君擔任,同時目支國也是扶餘人最大的王國。

  當弁韓和辰韓聯盟在一起,總計兩萬多大軍,再加上戰鬥力強悍的青州軍出動,幾乎摧枯拉朽般橫推了整個三韓區域。

  別看這些青州軍隻是預備役新兵,在中原地區,可能隻是二流到三流部隊,甚至很多士兵都還沒有見過血。

  但到了三韓,就是降維打擊,那些沒有甲胄,甚至連像樣武器的三韓士兵遇到他們,跟待宰的羔羊沒什麽區別,輕易就被橫掃。

  十二月中旬,陳暮命令孫觀為三韓太守,然後是大量泰山學宮的治理地方人才,擔任各國國相,名義上是各國君副手,實際上是統籌整個三韓地區,將此地納入大漢統治。

  要想從根本解決歸屬問題,就得從教育入手。泰山學宮的學生進入三韓之地,建立學校,開始授課,將陳暮那一套華夏文明理論灌輸給三韓之地的子民。

  因為弁韓與辰韓本身就屬於秦人,有一定的歸屬感。因此對於這一套理論灌輸其實並不會過於抗拒,反倒是那些商朝遺民較為不滿。

  但大勢所趨,扶餘人、穢貊人、沃沮人等民族並不是青州軍的對手,很快臣服於朝議之下,倭人更不用多說,素來欺辱俺硬,他們的平均身高隻有一米三四,一堆小矮人,幾乎形成不了任何威脅。

  雖也有殘存反抗勢力,比如樂浪郡的北方,也就是後世的吉林省一帶,已經有扶餘人朱蒙建立的高句麗政權,高句麗政權也是個多民族體係,向來覬覦南麵三韓地區,時常南下寇略。

  青州軍利用民族主義統一三韓之後,境內的扶餘人、穢貊人、沃沮人等不滿漢人統治,勾結高句麗,時常叛亂,在馬韓地區四處燒殺劫掠,製造混亂,以此威逼大漢。

  然而三韓之地體量實在太小,人口不多,而且還有小半是秦人,並不會參與其中的叛亂。馬韓各民族內部意見也不統一,有些想臣服,有些想反叛。

  漢朝東北方是非常複雜的,除了高句麗以外,還有扶餘國、穢貊國、沃沮國、挹婁國、東部鮮卑以及三韓之地。

  各民族混居,語言上以扶餘人語言為主,所有國家上下結構,基本是以部落為主。

  比如高句麗就由渭奴都、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等五大部落統治,原本還有個涓奴部一直擔任高句麗王,後來勢力衰弱,被桂婁部取而代之。

  敵人內部混亂,不能形成統一。再加上人數較少,戰鬥力低下。與已經在開始進行民族統一,戰鬥力強悍,更加團結的青州軍相比,幾乎很難造成什麽威脅,每次稍有動靜,就很快遭到毀滅性打擊。

  不過這些事情,陳暮已經交代給孫觀和泰山學宮那一批學生們去處理,從中平二年,也就是185年開始,到現在196年年末,泰山學宮以五年為學製,已經培養了12屆學生。

  其中畢業的學生有七屆,目前在讀的有五屆,這七屆已經畢業的學生裏,就有崔琰的從弟崔林,以及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

  崔林11歲就進入泰山書院大班,師從陳暮、管寧、王烈、邴原等人,成績優異,於三年後也就是188年從泰山書院畢業,14歲進入泰山學宮,19歲畢業,是學宮第四屆畢業生,去年在青州政務司任職,積累一定行政經驗,今年被調到三韓地區。

  諸葛瑾的資曆也跟他差不多,不過諸葛瑾比崔林大兩歲,泰山書院隻收12歲以下的學生,所以他當年是直接進入泰山學宮,成為了學宮第二屆學生,多讀一年書,畢業要比崔林早兩年,之前是在地方擔任縣級官員,也被陳暮調去三韓。

  二人以孫觀這個太守為主,諸葛瑾和崔林為副,擔任三韓地區郡丞與長史,以及第六屆和第七屆應屆畢業生為主體,擔任各小國國相,牢牢把控住三韓地區的基層,宣傳推廣民族教育,扶持漢人勢力,打壓反叛組織。

  陳暮讓他們策劃在明年內,要統籌住整個三韓地區。不管是合縱連橫也好,還是滲透分裂也罷,他需要的是至少在明年,從三韓地區,要輻射到整個遼東,參與進遼東公孫度的勢力範疇之內。

  至於怎麽做,是孫觀諸葛瑾以及崔林的事情,任務交代下去。如果做不好,那麽他們的仕途自然會出現問題,以後再派別人來處理,這也算是一場對他們的考驗。

  而陳暮自己,則是乘船回了青州。

  現在已經到了全麵戰爭的開端,在三韓的布局已經完成,將來公孫瓚的歸宿他也已經找好了,因此必須回去坐鎮中央,防止計劃出現某些不必要的意外。

  十二月末,陳暮回到了樂安國萊州灣的港口,然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平原,與荀彧在平原國會麵。

  這個時候,天下大勢已經很明朗。

  南麵的曹操和劉表正在謀劃對付袁術,孫策還在汝南舔舐傷口,呂布占領了廣陵,張飛和典韋在沛國北部匯合。公孫瓚北上正準備渡過滹沱河,徐榮在清河國,臧霸堅守在浮陽,而劉備也率領大軍,趕回了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