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浮陽之戰(2)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15      字數:5274
  在古代,木質柵欄其實已經是相當不錯的防禦工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塊厚20厘米的木板,不借用工具,想要打斷,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況柵欄還會用橫向的木板加固,即便是用錘子斧頭等工具,一時半會也難以破開,哪怕是破開,口子也一定不會很大。

  所以當時行軍打仗時,駐紮營地基本都是以木質柵欄為主,不存在任何鐵欄杆,也不可能出現圍牆之類的東西。

  除非像曹操那樣,喜歡做長久戰爭的準備,在某個地方鑄造城池,以做數月乃至數年的打算。

  但那也是到曹操後期,財大氣粗之後的事情。包括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的營寨還是木質,因此高覽的營寨,自然也不會超出這個範疇。

  木質柵欄很堅固,但它有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不能防火,營寨被火攻在東漢末年出現的次數簡直是多得數不清楚。

  夷陵之戰和火燒烏巢就不用多說,包括火燒赤壁,其實也是因為曹軍的船是木頭做的,不防火。

  不過普通的木板想要盡快引燃也沒那麽容易,所以就需要大量的魚膏油脂。

  高覽的營寨中的士兵已經全部出來布防,在這個時候,營寨周圍居然出現了短時間的空檔,沒有人防守,沒有人能夠製止敵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遠處的火把大陣殺向營寨。

  臧霸的大軍不僅帶著火把,還帶著燃料。除了魚膏油脂以外,還有不少燃燒瓶。水井坊遺址早就證明,從宋元時期開始,古人就已經學會蒸餾酒精。

  而唐代也有記載四川一帶有名為燒春的高度酒,陳暮隻是把這一步提前了而已,利用玻璃製品製成燃燒瓶,焚燒時威力大增。

  火把將燃燒瓶點燃,精挑細選的擲彈隊如蜂擁來到了高覽營寨之外,一瓶瓶燃燒瓶如雨點般往營寨裏砸。

  有些落到了柵欄上,有些越過柵欄,落到了帳篷裏。

  燃燒瓶可比火箭好用得多,火箭還有在半空中熄滅的風險,燃燒瓶因為是酒精成分,風很難吹熄,上過初中化學課都知道,需要用酒精瓶蓋才能滅,可見它的殺傷力。

  隻是相比於火箭,燃燒瓶很費糧食。因此除了重要戰役以外,基本都是作為軍備物資儲藏,甚至還偶爾得防著貪酒的士兵及將領盜取,儲存不多。

  這一戰荀彧也是下了血本,將儲藏的四分之一燃燒瓶取出來,為的就是給高覽一個教訓,同時也要向公孫瓚證明他們的決心。

  大火幾乎是轟的一聲席卷開來,火勢蔓延得很快,頃刻間易燃的木板和營帳就燃燒起了熊熊烈焰。

  特別還是在這種冬末春初時節,淩厲的北風呼嘯,從遠方西伯利亞刮來的寒風讓烈焰從營寨後方開始,向著前營迅速鋪開,滔天的烈焰點燃了半邊天空,唯一慶幸的是高覽讓馬延出陣迎敵,導致營寨內幾乎沒有守軍。

  可這種事情前方苦戰的士兵又如何得知?

  後方營寨被焚毀,一片大亂,導致前方苦戰的士兵頓時陷入軍心不穩的境地,士氣大跌。

  高覽也急了,一邊讓馬延組織兵馬前去攻擊那幫放火的人,一邊下令讓自己身邊的兩萬兵馬開始往前壓,加上督戰隊、預備役,全部出動,想要穩定軍心,扳回局麵。

  “敵軍的營寨起火了,他們敗了!”

  亂軍之中,公孫瓚注意到了遠處情形,精神一振,立即對周圍士卒大喊。

  “他們大營起火了。”

  “敵軍大敗。”

  “殺啊!”

  公孫瓚的幽州軍士氣大振,後方的田豫見此情形,立即命令城中擊鼓。

  《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

  在戰爭中,鳴金收兵,擊鼓猛攻,已是常識。鼓聲越密集,聲音越洪亮,代表著我方已經拿到了勝利,士兵可以繼續進攻。

  隻聽得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幽州軍一鼓作氣,竟然連高覽的前軍和中軍一股腦給推平。即便高覽親自上陣,也阻止不了潰敗之勢,兵馬四散奔逃,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大勢已去,回天乏術,無奈之下,高覽隻能領本部人馬保護著辛評等人撤離,戰場上亂成一片,逃跑的,追殺的,一直到接近午夜時分,才總算停下。

  通天的大火還在燃燒,臧霸擊敗了來救火的馬延部,領大軍與公孫瓚會合,留下人馬打掃戰場,一行人這才回到城內,暫做休息。

  回到浮陽城中,公孫瓚熱情地招待了臧霸荀攸太史慈黃忠等人,進入城中,飲宴慶祝。

  公孫瓚坐在主位,左手下方依次是自己本部諸將,右手下方依次則是臧霸、荀攸、太史慈、黃忠四人。

  嚴格來說,臧霸太史慈和黃忠都屬於將軍級別,甚至太史慈加入的時候比臧霸還要久,資曆和身份都要比臧霸高,按照排位來看,應當是太史慈坐在第一個才對。

  但臧霸有個臨時兼任個都督職務,所以他是主將。

  這是因為臧霸功勞多,太史慈早年被陳暮派出去幹髒活累活去了,不像臧霸跟著劉備,平黃巾,討董卓,戰王芬,打袁紹,屢立功勳。

  因此資曆上太史慈老,但功勞臧霸更多,所以此地應該以臧霸為主。

  眾人分列而坐。

  公孫瓚高興地舉起酒杯道:“諸位,今日一戰,我們迎頭痛擊,挫敗袁紹銳氣,當此慶祝!”

  大家舉起酒杯,隻是抿了一小口,這種燒酒可不能亂喝,一杯就燒胃。

  喝了一口後,荀攸放下酒杯,拱手對公孫瓚道:“公孫將軍,今日雖然大敗袁紹先鋒,但我家明公還尚在河南,與袁術作戰,袁紹必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大舉進攻浮陽,將軍還得早做決斷才是。”

  公孫瓚沉吟道:“其實我很想趁著這個機會,立即北上回幽州。一邊平息鮮卑入侵之亂,一邊召集東胡各部,南下討伐袁紹。但如此的話,恐怕袁紹氣急敗壞,會對青州出手。”

  “哦?”

  荀攸意外地看了眼公孫瓚,沒想到他還挺講義氣。

  不過他倒是知道,公孫瓚確實很想立即回幽州,他的基本盤是涿郡、上穀、漁陽、廣陽、右北平那一塊,與烏桓和東部鮮卑的地盤挨著。

  南麵是漢人區域,北麵則是胡人居住區。現在中部鮮卑南下,攻打他所管轄的漢人區域,他能不急嗎?

  隻是一開始以為公孫瓚是想趁著這個機會跑,卻是沒有料到他還在顧慮劉備。

  確實還算講義氣。

  荀攸心裏略微盤算了一下,瞅了眼臧霸。

  臧霸心領神會,對公孫瓚說道:“將軍請放心,平原乃大河下遊,河流眾多,我們以大河為防線,袁紹必定過不來,此次將軍盡管北上,我們幫你拖住袁紹的步伐,等我家明公回來之後,再約定一同進攻袁紹事宜。”

  “當真不需要我相助?”

  公孫瓚詢問。

  “將軍那邊的事情更加緊急,如果不盡快回幽州,恐胡人更加猖獗。”

  臧霸認真說道:“此亦是為了幽州百姓著想。”

  公孫瓚的心裏倒是沒有百姓。

  他這個人除了對平起平坐的兄弟還不錯以外,就連部下都不一定待他好,曆史上他就曾經在部下被圍困的時候,袖手旁觀,根本不願意救援。

  不過有一句話沒說錯,那就是幽州現在的情況確實很緊急,鮮卑人南下,侵略他的地盤,後院起火,怎麽能不讓他憂心忡忡?

  因此得到臧霸的確認之後,公孫瓚也點點頭:“好,既然如此,那我明日就領軍北上,此地就拜托給你們了。”

  “必不負將軍所托。”

  臧霸拱手一禮,又與荀攸對視一眼,暗中交換了意見。

  他們青州軍的利益,就是得同時牽製住公孫瓚和袁紹,然後再慢慢圖謀冀州。

  現在公孫瓚終於走了,至少從好的方向想,陳暮的計策算是完成了一半。

  至於另外一半能不能完成,就得看天意了。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沒有人是十全十美,什麽都能料得到的。但至少朝著這個方向前進,自然不會有什麽錯誤。

  而就在公孫瓚擊退高覽,準備北去的時候。

  此時此刻,袁紹大軍還在南皮。

  他雖然攻克了南皮,但畢竟帶著六萬大軍,得多番部署。不像公孫範那樣,被擊敗就隻帶著數千殘兵敗退。

  不過大軍本來就不是聚在一塊,按照袁紹的安排,除了前方追擊公孫範的兵馬以外,先鋒軍由鞠義率領,一萬人已經過了北皮城,往浮陽方向而去。

  北皮城位於南皮城東北方約二十六公裏,剛好處於浮陽與南皮中間偏南一些的位置,此地離浮陽隻有一百裏左右,差不多是四十多公裏,快的話,鞠義的先鋒軍會在第二日傍晚就能抵達。

  除此之外,還有文醜的前軍,兩萬人也馬上就要抵達北皮城。

  整個從南皮到浮陽去的官道上,袁紹大軍幾乎排成了長龍,袁紹本人反倒要在第二日才出發,第三日或者第四日才到。

  南皮在前幾日就攻破了,按照原計劃,由鞠義在城破之後,立即支援浮陽,然後文醜為前軍陸續抵達,袁紹則打算前天出發往浮陽去。之所以多耽擱了兩日,是因為清河國的問題。

  徐榮領一萬人,順利擊破郭圖數萬大軍,打得郭圖淳於瓊狼狽不堪,順勢占領了甘陵、東武城、廣川縣等地。

  這些地方皆為清河國腹地,北可攻打袁紹的後方,牽製袁紹主力,西可進攻魏郡,威脅袁紹的老巢。而且一路是廣闊的平原地區,敵人來去如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清剿。

  一時間,袁紹勃然大怒,又驚又懼。

  他沒有想到原本是在清河國設計埋伏,兩麵南北包夾,結果居然被人分頭逐個擊破,反倒威脅起他的後方來,讓自己在前線都不得安寧。

  “可惡,一群廢物。”

  南皮縣腹地之中,袁紹看到最新戰報,氣得將竹簡狠狠地摔在地上,怒從心頭起。

  許攸撿過竹簡,掃了眼內容,裏麵全是郭圖甩鍋的言論。

  第一次界橋之戰失策後,郭圖就把鍋甩給了前麵的眭元進和嚴敝,袁紹素來寵信郭圖,因此沒有多做計較,在一邊攻打南皮的同時,一邊增兵南下,讓郭圖和淳於瓊盡快把進入清河國的青州軍剿滅。

  結果他這邊才剛擊破南皮,清河國就又有敗仗。郭圖在界橋失利後,選擇在清水邊上布防,嚴格控製住了幾個渡口,防止青州軍北上騷擾正在猛攻渤海的袁紹軍。

  他之所以這麽選擇,是因為徐榮設計的騎兵騷擾戰術太變態。

  人家一萬大軍,其中三千輕騎兵,無腦放風箏騷擾,等到士兵們被騷擾得幾近崩潰的時候,剩餘七千兵馬再配合騎兵一起殺出來,普通兩三萬大軍,根本扛不住。

  要知道,清河國的地形就是後世的臨清市、清河縣等地,這個地區的人應該都知道,此地就是一片廣袤的平原區,雖然不像草原那樣遼闊,可對於騎兵來說,同樣屬於一片坦途。

  在平原上被騎兵放風箏,對於步兵來說,實在是太難受了。

  郭圖不管是設伏,還是堅守,亦或者想用弓弩對付,都被徐榮識破,雙方打了數次戰鬥,都是大敗而歸。

  為此郭圖已經受到了袁紹幾次責備,淳於瓊甚至還被降了一級,從將軍變成了校尉。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郭圖就隻能利用河區布防。

  之前說過,清水在漢代並不是一條小河,水流量很大。

  曆史上公孫瓚之所以要猛攻界橋,就是因為界橋是騎兵能夠渡河的唯一途徑。

  郭圖認為青州軍強就強在有不少精銳騎兵,在平原上機動性太強,野外對敵步兵被人家騎射弄得快要崩潰。

  那麽隻要把界橋守住,再把其它渡口防住,騎兵過不來,自然能限製住青州軍。

  這個計策確實可以。

  但他卻忘記了青州軍因為要利用黃河下遊的大量支流做防區,所以造了很多船隻。

  渡口被堵住了沒關係,清河橫穿整個清河國和渤海國,光清河國這一段,就足有170多公裏縱長,隻要有船隻,還怕你在河區防禦?

  結果自然不用多說,青州軍於下遊渡河,集結隊伍,將北岸的郭圖淳於瓊再次擊敗,北上占領廣川,隱隱要威脅袁紹本部。

  這怎麽能不讓袁紹生氣?

  “明公息怒。”

  還是劉惠站出來先說到:“青州多騎兵,且兵強馬壯,實力不容小覷,公則與仲簡難以招架,也是正常,現在我們當務之急,還是要消滅公孫瓚,不能讓青州軍拖累了腳步。”

  袁紹怒道:“青州軍已經破了清河,都要打到我身後了,我如何能安得了心?”

  劉惠笑道:“明公,這其實也不算壞事。”

  “不算壞事?”

  袁紹納悶。

  劉惠就說到:“青州軍傾巢而動,攻打清河,至少他們難以跟公孫瓚聯合在一起。他們能拿下清河已經是極限,再北上,根本不可能威脅得了明公呀。”

  “為何?”

  袁紹不解問道,都打到自己屁股後頭了,還不能威脅自己了?

  劉惠繼續道:“明公想想,我們在魏郡還有大量兵馬,青州軍北上,明公隻需要一道命令,則平原國危在旦夕。而青州軍西去,魏郡隻需要守住各個城池,就能安然無恙。因而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

  荀攸的聲東擊西之策發揮了作用,青州軍大張旗鼓攻打清河國,所有人都以為這是青州軍的主力,想要從清河國入手,來一招圍魏救趙。

  可是袁紹隻帶了十二萬人來進攻公孫瓚,他還有十萬人留守魏郡,分散在各個城池之中,應對洛陽和青州軍。

  因此青州軍攻入清河國已經是極限,不可能再西去或者北上。

  北上來偷袁紹屁股?

  那魏郡的兵馬就東去,攻打平原國。

  西去攻打魏郡,你幾萬人,人家十多萬,還是攻守戰,你打得進去?

  哪怕加上洛陽,都難以攻下魏郡。

  所以這就是為什麽要把劉備調走的原因,劉備帶走了一半青州軍和小半洛陽軍南下,這樣前線劉備的實力就大幅度削弱,沒有了攻打魏郡的能力。

  袁紹就可以從容對付公孫瓚了。

  至少現在從明麵上看,雙方爾虞我詐,暗中交鋒,袁紹勝了不止一籌。

  利用自己的“親兄弟”袁術,坑了袁術一把的同時,還調虎離山,把劉備的主力部隊調走,可謂是相當陰險。

  但袁紹和劉惠絕對想不到,進攻清河國的根本不是青州軍主力,而是徐榮率領的一支偏師。

  真正的主力,早就繞道渤海灣,從難以過去的海邊原始叢林去了浮陽。

  聽了劉惠的話,袁紹深以為然地點點頭:“不錯,青州軍絕對沒有能力北上。除非劉備現在就回來,不過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青州軍在我清河國肆意妄為。”

  “明公可令一偏師佯攻平原,則必能調青州軍回師。”

  劉惠最後給出了建議。

  “我知道了。”

  袁紹站起身,目光森然地看著東方,冷聲道:“高覽送交的文書說,已將浮陽團團圍住,公孫瓚絕對逃不掉。明日,我們就殺奔浮陽,必要公孫瓚滅亡於此。”

  “唯!”

  眾將士轟然應唯。

  他們還不知道高覽已經被擊敗,一場更激烈的戰鬥,還在等待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