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心懷萬民的少年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14      字數:4917
  從上次在臨淄接待曹操之後,又有兩個月未見了。

  劉備倒沒什麽變化,穿著普通的常服,戴著劉氏冠,兩撇八字胡,外貌威嚴,踏步進門。

  令人意外的是,在他的身邊,除了平時跟隨的牽招、簡雍、左繼等幾名親信以外,還有太史慈王鈞以及另外一名麵容俊朗的年輕官員。

  “四弟。”

  劉備又驚又喜,高興地道:“你怎麽在此?”

  陳暮笑道:“徐州的事情已經處理得差不多,下個月景興師兄會去擔任琅琊相,東海國也由原沛相陳珪代理,南方穩定,則應該專注於北方。”

  “嗯。”

  劉備點點頭,上來牽著他的手道:“走,進去再說。”

  一行人進入了廳內,分列而座。

  劉備當仁不讓地坐在了主位之上,他的左右兩側下手分別是陳暮和田豐,其次就是牽招、簡雍、左繼、王鈞、閻忠、徐榮等人。

  等大家都落座後,陳暮看著王鈞笑道:“相衡兄,自去歲一別,倒是許久未見,怎麽今天你也在此地?”

  太史慈在這裏不奇怪,畢竟他是前線將領,但王鈞在這裏就有些令人費解了。

  作為曾經的常侍,自董太後駕崩,董卓掌權之後,王鈞就逃離洛陽,常年定居於濟南。

  因為當初劉備是濟南相,王鈞為了照顧自己的親弟弟,就給弟弟謀了個著縣縣尉,著縣在濟南境內,方便劉備照拂。

  後來天下大亂,王鈞就舉家搬遷到了著縣,去年過年的時候,青州大聚會,除了前線的將領以外,很多人都來臨淄開會,王鈞也受邀過來,諸多老友聚過餐,又很快各奔東西了。

  按理來說,劉備為了感謝王鈞當初的照顧,賜了不少田地給他家族,讓他家族在著縣當起了大地主,王鈞現在應該在著縣頤養天年才是。

  王鈞解釋道:“蒙玄德賞識,前歲我弟容被擢為般縣令,因治理地方出色,玄德又召我弟來平原,提為平原令,我那時剛好在般縣,便與弟一同過來了。”

  “原來如此。”

  陳暮頗為驚訝地看了看那位年輕的官員,那人也正向他微微拱手行禮致意,看來這人就是王鈞的弟弟王容,當初還怕是個紈絝子弟,沒想到不僅不是,還挺有才幹。

  劉備環顧四周,見有兩個生麵孔,不由好奇問道:“四弟,此二人是?”

  王鈞和太史慈看到閻忠徐榮,頓時露出驚訝的表情。劉備和閻忠徐榮不認識,是因為他跟二人幾乎沒怎麽打交道,頂多是一麵之緣,多年過去,早就忘得幹幹淨淨。

  但王鈞太史慈可清楚得很,當初在洛陽的時候,閻忠就經常和他們在一起商量事情。而徐榮作為董卓大將,搞情報工作的太史慈以及當時還在皇宮裏的王鈞,怎麽可能對他沒印象?

  陳暮笑道:“大哥,這就是閻義先生及其義子徐正,我曾經與大哥說過,他們是來自關中的隱士,原本是想請大哥一起拜訪,可惜大哥行色匆匆,一直沒有時間,此次我來,就特意請二位出山相助。”

  王鈞太史慈聽到這句話,互相對視一眼,很默契地閉上了嘴巴沒有揭穿。

  有些話該說,有些話不該說,二人還是拎得很清楚。

  “原來是閻義先生和徐壯士!”

  劉備連忙站起來,向二人拱手道:“之前曾聽說過二位的名聲,本想登門拜訪,奈何俗事纏身,不得空閑,今日相見,榮幸之至。”

  早聽聞劉備禮賢下士,沒想到已經身居州牧之位,還能有如此禮儀,當真是讓人欽佩。

  閻忠徐榮互相對視一眼,也馬上站起來拱手道:“明公賢名威震四海,我們在關中亦早有耳聞,如今避托於青州,正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青州之安危,便是我之安危,我等願為明公效力,保青州之平安。”

  “好好好。”

  劉備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其實他不知道二人的能力,但既然是陳暮認可,那自然就不同,馬上說道:“既然如此,那你們便先跟著四弟吧,聽他調遣就是,快坐快坐。”

  “多謝明公!”

  二人見劉備沒認出他們,都鬆了一口氣坐下。

  等互相見麵的話說完之後,劉備看著廳內人才濟濟,忽然有些感慨,歎了口氣。

  陳暮奇怪道:“怎麽了大哥,為何唉聲歎氣。”

  “唉。”

  劉備又歎了口氣,說道:“隻是今日看到四弟與相衡相聚,忽地又想起了康帝。”

  先帝一般是指上一個皇帝,如今劉虞的前麵,就是劉辯。所以現在已經不能稱呼劉宏為先帝,而應該稱呼為康帝。

  康帝去世都七八年了,皇帝都換了兩三個,劉備怎麽忽然想起他來了。

  陳暮納悶道:“康帝已駕崩數年,大哥還掛念著嗎?”

  “是啊。”

  劉備搖搖頭:“遙想中平年時,雖有黃巾之亂,然黃巾之後,亦是國泰民安,天下承平。若是康帝沒有駕崩,想來這大漢,也不至於淪落到此般境地吧。”

  “這都是董卓的過錯,玄德不必傷懷。”

  王鈞勸慰了一句。

  “不止是董卓,當年康帝肆無忌憚地收稅,引得各地豪強起兵造反,大漢遍地烽火狼煙,亦是因常侍們的慫恿而致。”

  劉備口直心快地將豪強之亂的根源說出來,忽然瞥見王鈞有些尷尬,連忙又補了句:“當然,相衡為人忠直,自然未曾參與其中,這一切都不關相衡的事情。”

  王鈞不著痕跡地看了眼陳暮,尷尬道:“那是自然,我那時不過是個黃門令,又無權勢,如何能如張讓趙忠他們一般,慫恿天子為害天下?”

  陳暮瞥了他一眼,在心中裏說,嗯,這事我幹的。不過話又說回來,王鈞這小子知道我很多黑曆史,要不要把他滅口算了?

  劉備繼續道:“不過此事也不能怪天子,那時天子收田稅,本就是豪強們侵占百姓田土,又不納稅款,天子也是無奈之舉,這些都隻能怪天下蛀蟲太多,不僅不報效國家,反而起兵作亂!”

  這次又提到豪強作亂了?

  嗯,幸好荀和不在這裏,不然要滅口的人估計得多一個。

  “還有董卓!”

  劉備忽然重重一拳打在桌子上,咬牙切齒道:“欺壓先帝,盜掘陵墓,毒殺陳留王,又裹挾先帝去長安,害得先帝死於亂兵之中,此等惡賊,罪不容赦。”

  場內的氣氛頓時為之一凝。

  閻忠太史慈王鈞徐榮四人嘴角微微抽搐,眼皮子瘋狂跳動。

  徐榮會這樣,是因為內心不安,他畢竟是董卓故將,幫董卓做了一些壞事,聽到劉備在那訴說董卓的惡行,心中當然懼怕。

  至於閻忠太史慈和王鈞,三人幾乎同時看向陳暮。

  閻忠看過來是因為他知道董卓上位,完全是陳暮慫恿的。如果不是陳暮出毒計,董卓想要在洛陽掌權,難度相當大。

  而太史慈和王鈞則是知道陳留王和先帝沒有死,被陳暮用計調包了出去,現在被送到海外去了。

  看著幾個人偷偷摸摸在瞄自己,陳暮眼觀鼻,鼻觀心,老神在在,紋絲不動。

  嗯,要滅口的人又多了幾個,再把侯栩幹掉,自己這些年幹的那些髒事,就徹底消失在曆史的塵埃裏了。

  要不要這麽做呢?

  好糾結呀。

  “明公,董卓雖殘暴,然畢竟已身死多年,吃了惡果,此等小人,便毋須再提。”

  就在此時,田豐站出來說道:“當務之急,還是要剪除袁紹這等逆賊,隻要將袁紹除去,則北方大定,明公屆時可帶甲百萬,氣吞天下,方能恢複我大漢江山!”

  “嗯,不錯。”

  劉備被田豐勸說,點點頭:“確實如此,隻是袁紹實力還是不容小覷,恐怕短時間內,我們要想擊敗他,還是不容易。”

  田豐頓時笑了起來,撫須得意道:“明公,豐有一計,必可平袁紹!”

  “哦?”

  劉備大喜道:“計將安出?”

  田豐瞥了眼陳暮,高聲道:“明公應該知道,如今冀州用鹽,多為我青州所出,河東雖產鹽,然冀州離關中千裏之遙,且關中內亂不止,袁紹想得鹽,極為困難。”

  “若是我們斷其鹽,則如斷其根,冀州必定內亂不止。此時袁紹隻有兩個辦法。一是為了平息內亂,急切進攻我們。二是去關中買鹽,死撐下去。”

  “然關中買鹽,沿途損耗極大,還得路過並州,可能會遭到鮮卑人劫掠,因此我料定袁紹撐不了多久,必定會想與我們決一死戰。”

  “一旦全麵開戰,急的不是我們,反而是袁紹。到時我們穩如泰山,利用平原諸多防區,與袁紹頑強固守,慢慢消耗。”

  “隻要堅守不出,等到一年半載,袁紹兵馬疲憊,軍中將士因為缺鹽而體弱無力時,再一舉進攻!”

  說到最後,田豐的表情就更加得意,手一抓,狠狠地道:“屆時便可一戰定乾坤矣!”

  斷鹽?

  劉備被這個計策唬得一愣一愣的。

  仔細想想,還真有道理。

  袁紹不是沒有食鹽來源,原本可以在渤海製鹽。

  用水煮法自春秋時期煮海鹽就已經流行,齊國當時富甲天下,就是煮鹽來的錢。

  現在渤海被自己和公孫瓚平分,袁紹確實已經沒有自己製鹽的辦法。

  那他唯一的途徑就隻能從外地購買。

  現在主要是從青州流入的海鹽,由於離產地近,所以價格一直不算昂貴。

  但如果青州把鹽一斷呢?

  冀州的鹽價瞬間飆升,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必然內亂不止,到時候.......等會,百姓苦不堪言?

  劉備還沒有聯想到冀州因為缺鹽導致的內亂影響袁紹軍隊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百姓的生活,頓時臉色微變,連連搖頭道:“不行,此計絕對不行。”

  見到劉備果然如陳暮預料的那般不同意,田豐當時候就不高興了,上前一步直言道:“明公,此計必能令袁紹方寸亂,如何不行?”

  “若是如此,冀州百姓生活必然艱難,我今被天下人稱之為楷模,萬民信我,若因我而死傷百姓,如何麵對天下人?”

  劉備不停地擺手,堅決不同意。

  “明公!”

  田豐當即說道:“此天下之重任在肩,萬民一統之期盼,怎麽可以婦人之仁?”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若是攻打袁紹,我義不容辭。”

  劉備皺起眉頭,指著西方道:“可關乎冀州數百萬民的生死,無數黎民百姓之安危,怎麽是婦人之仁?”

  “少吃些鹽又不會死。”

  “難道元皓不知若是長久不吃鹽,人會得病,會死得很快否?”

  “平了冀州再給百姓鹽也不遲。”

  “可那時不知要死多少百姓,要讓多少人家破人亡,這些債,可都會算到我劉玄德頭上!”

  “一統天下,方顯大仁大義!”

  “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我若如此,何以取信於天下,何以一統天下?”

  “明公!”

  田豐還在苦苦哀求,但劉備依舊不為所動。

  陳暮在下麵看著他們爭辯,心中早就知道了這個結果。

  誠然,田豐的計策可行性很高,隻要能夠嚴格控製邊境走私的問題,冀州確實會因為缺鹽而造成內亂。

  可那樣的話,對冀州造成最大傷害的,不是袁紹,是百姓。

  袁紹會把存鹽先服務於軍隊,保證軍隊供給,以冀州的體量和存貨,至少一年半載的時間,冀州軍隊是不會缺鹽的。

  但百姓不可能家中存有大量食鹽,都是用完再去買,受鹽價波動,可能會一個月乃至半個月內,家中就會徹底斷鹽,陷入沒有食鹽的恐慌之中。

  而要等到田豐這個斷鹽之計對袁紹的軍隊造成影響,最少要一年左右。這意味著在這一年之內,整個冀州百姓,都要遭受劫難。

  可能生活物質條件不缺乏的現代人對缺少食鹽的生活感到困惑。

  難道沒有鹽,就會死嗎?

  不吃鹽,隻能說不一定會死,但會飽受折磨。

  因為長期沒有食鹽攝入,人可能會引起休克導致死亡,同時還會伴隨著各種疾病,身體虛弱,免疫力下降,隨時都有可能因其它並發症而死,跟艾滋病有些類似。

  所以數百萬人一直不吃鹽的話,造成什麽樣的後果,不用多說也該明白。

  陳暮很清楚,現在已經不是當初“窮則獨善其身”的劉備。

  那時劉備一無所有,麵對陳暮的規勸,他還有可能會收斂一下,期盼著自己將來發達之後,再“達則兼濟天下”。

  現在的劉備身居高位,擁有廣闊的地盤和人口,最重要的是,他不僅在天下各地都有好名聲,就連冀州人,心中也一直對他充滿好感,覺得哪怕是敵對,也依舊認為劉使君是一個好人。

  因此劉備絕對不可能去砸了自己的招牌,踩了自己的口碑。

  這不是偶像包袱,而是成大事者應該有的氣度,如果為了一時之快,砸了自己賴以為生的名望,後事史書指不定怎麽編排,這對於劉備來說,確實是件很難受的事情。

  按照當時的話來說,叫做愛惜羽毛。

  雖然在是否愛惜羽毛這件事上,很多有人不同的看法。

  比如曹操臉皮厚,不怕被罵,就敢吃人肉,盜墳墓,屠縣城,甚至還被後世人推崇偉大。

  但正因為心中有這樣的信念,才讓人佩服,讓人尊敬,不是嗎?

  陳暮看著老大哥慷慨激揚地對田豐訴說著大道理,恍惚間,忽然想起了那年那月,在廣年的時候。

  已經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哦。

  都過去十二年了。

  時間過得還真快,原來已經那麽久了。

  那時,他同樣在跟自己講著“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者,必也聖乎”的大道。

  那時,他同樣苦口婆心地告訴自己,以人為本,以百姓為根基。

  彼時彼刻,不就是恰如此時此刻嗎?

  我曾經以為我莫名來此亂世,會因朝不保夕,而不擇手段,就此毒謀天下,飄零一生。

  哪知道一遇劉郎才氣,誤了終身呀。

  陳暮看著被劉備那一套大道理說得一愣一愣的田豐,忽然笑了起來。

  一晃。

  已是那麽多年,他,依舊沒有變。

  飄零半生,歸來仍是那個心懷天下萬民的少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