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開戰!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13      字數:4239
  興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94年的新年,劉備是在平恩過的。

  當陳暮抵達平恩的時候,去年隆冬十二月的風雪已經逐漸融化,早春的朝陽初升,萬物生長,城外的泥地裏,也長滿了嫩芽。

  平恩縣其實已經算是劉備公孫瓚聯軍的大後方,他們的主力部隊,則是在斥丘北麵的葛亭。

  葛亭位於後世的肥鄉以南,廣平以西,成安以東,臨近此時的漳水,在它的身後,就是漳水與滏水的匯流處,地理位置相當不錯,此時由沮授田豐統領大軍。

  進入平恩府邸,陳暮在廳堂內,看到的是一個仿佛蒼老十歲的劉備,神情無比沮喪,像是有什麽心事。

  “大哥,怎麽了?”

  陳暮四處看看,就連常年侍奉於劉備左右的典韋都不在身邊,確實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包括這次來平恩,陳暮也被劉備叫過來。

  因為削弱冀州的戰略已經達成,清河國與渤海郡落入了青州與幽州手裏,所以原本他是想趁勝追擊,進一步擴大戰果。

  結果沒想到劉備忽然召喚,讓陳暮有些費解。

  劉備長歎一口氣:“師君病故了。”

  師君病故?

  盧植?

  陳暮臉色稍微變化,片刻後,反而長舒了一口氣:“看來得去一趟涿縣了。”

  “是啊,你陪我去一趟吧。”

  劉備的表情有些失落和哀傷,早年雖然在師君門下,不過是名旁聽生,並不算入室弟子,師徒情誼也並不深厚。

  但自從討黃巾以來,師君對他照拂有加,在洛陽為官時,也時常叫到府上教導,感情日益增長。

  如今初聞噩耗,劉備自然情緒落幕,現在恨不得立即跑到涿縣去奔喪。

  “嗯。”

  陳暮點點頭:“伯圭兄也去嗎?”

  劉備說道:“此事我才給他發了書信,尚未得到他的回信。”

  陳暮說道:“既然如此,那還是得去問問伯圭兄的意見,最好是順勢退回清河,以此據守。”

  “不攻打冀州了嗎?”

  劉備納悶。

  “之前攻略渤海與清河的戰略已經達成,現在整個冀州的兵力收縮在了魏郡,短時間內肯定難以攻破魏郡這個烏龜殼。”

  陳暮解釋道:“而且袁本初已經安定了內部,決定親自領軍與我們決一死戰,此戰必是曠日持久,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難分高下,所以我們不能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必須先占據有利地形固守。”

  “原來如此。”

  劉備點點頭,說道:“好,不過還是要先去找公孫伯圭商議之後再做定論吧。”

  兄弟二人又聊了一些事情,確定了退兵事宜。

  一月初,劉備與陳暮就回到了葛亭大營,與公孫瓚商量了退兵的事情。

  “不行,眼看就要將冀州拿下,怎麽能輕易退兵?”

  葛亭聯軍大營,公孫瓚堅決不同意。

  劉備苦苦勸說道:“伯圭,如今你取渤海,我得清河,此戰收獲頗豐,冀州元氣大傷,它日再戰便是。”

  公孫瓚說道:“此時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玄德怎麽能夠因為一些小事而動搖呢?”

  “小事?”

  劉備當時就不高興了,皺眉說道:“師君病故,豈是小事,師若父也,我等學生怎麽能當作枉顧未聞?”

  公孫瓚卻說:“盧師雖然曾經教授過我等,卻也不過是啟蒙之師爾,算不得登堂入室的親傳弟子,我的親傳師君乃文繞公也,即便不去為盧師奔喪,亦無可指摘。”

  這倒是實話。

  幼年公孫瓚和劉備在盧植門下讀書一年,實際上隻能算大課弟子,不能算親傳弟子。

  公孫瓚的親傳老師是太尉劉寬,當初劉寬去世的時候,他就去吊唁過。

  這一點在蔡邕為劉寬寫的墓碑上,就有詳細說明,所以公孫瓚不去給盧植吊唁,還真說得過去。

  但不管怎麽樣,師徒一場,也不該態度這樣冷漠。

  聽到他的話,劉備睜大了眼睛,仿佛在這一瞬間有些不認識眼前這位幼年同窗好友了。

  唯有陳暮皺起眉頭,思索片刻說道:“伯圭兄之言,也不無有理。既然如此,那就由伯圭兄先鎮守此地,我與兄長先回涿縣吊唁盧公,在我們離開這些時日,千萬不能挑起事端。”

  “行了,你們去吧。”

  公孫瓚大大咧咧地道:“那袁紹小兒不過是一仰仗任子門蔭之徒爾,能奈我何?此戰我必定要將其生擒,你們等我好消息便是。”

  “伯圭......”

  “大哥。”

  劉備還想說什麽,被陳暮強行拉著出了公孫瓚大營。

  等他們出來之後,劉備生氣道:“子歸,這像什麽話,哪有老師去世,學生不去吊唁之理?”

  “特殊時期嘛,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陳暮搖搖頭。

  劉備皺眉道:“此戰連四弟都說曠日持久,公與元皓也說過,要想擊敗袁紹,隻能一直耗下去,這個時間可能要數年之久,抽出十幾日功夫去一趟涿縣,能耽誤什麽事情?”

  其實也不是劉備死腦筋非要去吊唁盧植,而是目前的策略就是耗死冀州,所以這半年來,占據平恩之後,聯軍都是堅守不出,一直在避戰。

  就好像長平之戰,隻要廉頗死守不出,秦軍也奈何不了趙軍。

  所以劉備覺得,反正已經避戰大半年,即便袁紹親至,隻要他們不想打,怎麽樣也不可能打起來。

  趁著對峙的功夫,抽出十多天時間去一趟涿縣也不無不可,既不耽誤戰事,也不會耽誤為盧植送行,兩全其美,為什麽不願意去做呢?

  “伯圭兄......也許是有他的苦衷吧。”

  陳暮目光閃爍。

  看來,隨著實力日益龐大,公孫瓚的心思,恐怕也變得越發深沉起來。

  現在張郃四萬大軍已經被陳暮吞掉,西南麵又有大量兵馬被關羽牽製,導致冀州的兵馬開始嚴重不足,再加上陳暮領五萬大軍前來,此消彼長,青州與幽州聯軍在兵力上已經不再處於劣勢。

  袁紹依仗王芬的遺產,如今在斥丘、魏縣、梁期、邯鄲等地駐紮了十多萬兵馬,而劉備公孫瓚聯軍的兵馬,也隨著陳暮加入,達到了十四萬之眾,可謂是一場大戰。

  如果這一仗袁紹輸了,那麽整個冀州,都會被劉備公孫瓚吞並。到那個時候,二人勢力開始接壤,公孫瓚要想南下繼續發展,恐怕.......

  想到這裏,陳暮的眼神中露出一抹詭異的光。

  也許,趁著這個機會,可以......

  ......

  ......

  初春時節,萬物生根發芽。

  劉備命令張飛典韋為大將,沮授田豐為軍師,掌管青州八萬大軍,讓他們固守葛亭,然後自己與陳暮率領玄甲重騎北上前往涿縣吊唁盧植。

  盧植其實是在去年十二月底去世的,因為信息不暢通,一直過了十多天才到劉備手裏,劉備又耽擱了數天,等到涿縣的時候,盧植已經下葬,所以他就隻能在盧植子女的陪同下,前往盧植的墳墓祭拜。

  而在這段時間內,袁紹已經率領三萬大軍,親至斥丘。

  此時此刻,已經到了冀州危急存亡的關頭,袁紹也不敢再留什麽底牌,除了兩萬家底駐守鄴都以外,所有兵馬,全都到了前線。

  早春溫度尚寒,山林開始變得鬱鬱蔥蔥。今日是個晴朗的天氣,袁紹登高遠望,就看到遠處漳水河畔,帳篷連綿數十裏,數不清的兵馬在外圍進進出出,有巡邏的有站崗的有外出公幹的,初略看去,光營盤就有數十座。

  這樣的場麵,上一次見到還是十八路討董的時候。曆史上,哪怕是袁紹和公孫瓚在發生界橋之戰、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的時期,也沒有這麽大的陣仗,二人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是十多萬人。

  現在隨著青州發展起來,也隨著冀州這些年一直沒有遭受過兵災,再加上公孫瓚靠著經商發達,三方實力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擁有的兵力、糧草和財力,都今非昔比。

  “明公,我聽聞子幹公去世,那劉玄德與陳子歸已經往北去吊唁去了。”

  荀諶對著袁紹說道:“那公孫瓚性格素來剛烈,之前皆因為劉備與陳暮勸阻,才沒有與我軍展開決戰,現在劉玄德和陳子歸不在,若是出兵挑釁,公孫瓚必然出兵,明公可假裝不敵,誘敵深入,一戰將公孫瓚擊潰。”

  逢紀納悶道:“友若是如何得知此消息的?消息來源可靠否?陳子歸素來狡詐多變,若是此故意放出來的假消息,趁機埋伏我軍,這可如何是好?”

  荀諶瞥了他一眼說道:“此消息來源千真萬確,絕非假消息。”

  “嗬嗬。”

  許攸笑了笑道:“既然是真事,那不如友若說說消息來源,我等也好做個判斷。”

  荀諶毫不猶豫地回絕道:“事關機密,恕不相告。”

  “你!”

  逢紀頓時不高興了,正欲和他爭吵。

  許攸卻陰陽怪氣地道:“莫非是友若在青州出仕的弟弟荀文若?荀文若早年曾跟隨陳子歸在尚書台任佐吏,早已經對青州死心塌地。此消息,恐怕是假的。友若可切莫上了那陳子歸的當,反而害了袁公呀。”

  “胡說八道!”

  郭圖怒斥道:“子遠莫非是言友若為內應?”

  “不敢不敢,隻是說句實話而已。”

  許攸淡淡地說道。

  “豈有此理,若袁公覺得我為青州軍內應,我這便辭官回潁川。”

  荀諶怒氣衝衝,轉身欲走。

  袁紹連忙拉住他:“友若莫氣,你之忠烈,我怎麽會不明白,我絕無疑汝之心。”

  旁邊的許攸和逢紀冷哼一聲,沒有說話。

  而劉惠和審配也默不作聲。

  唯有郭圖辛評等人怒視著許攸逢紀。

  這就是派係之爭,許攸和逢紀是南陽一派,劉惠和審配則是冀州本土派,而荀諶郭圖辛評則是潁川派。

  三派之間明爭暗鬥,在曆史上,造成的結果就是許攸投靠曹操,造成了官渡之敗。審配逢紀聯合起來,擁立袁尚。郭圖辛評擁立袁譚,造成了官渡之戰後冀州內鬥,被曹操各個擊破。

  而現在,雖然沮授田豐已經不在。可他們之間的鬥爭,依舊留存,各不相讓。

  “明公,此千載難逢之機,不能錯過呀。”

  荀諶苦苦哀求。

  袁紹遲疑良久,點點頭道:“友若說得不無有理,不管怎麽樣,也得試一試。至於伏兵,他們若真有伏兵,難道我們就不能設置伏兵嗎?”

  荀諶大喜道:“正是如此。”

  “傳令,命顏良隨我出征,文醜領軍三萬,以友若為軍師,兵進列人。淳於瓊、子遠各領一軍為左右策應,讓高覽北上防備館陶之敵。”

  袁紹布置了任務,雖然采納了荀諶的建議,但也給了許攸麵子,讓他獨領一軍,至少平衡了一下派係鬥爭。

  像這樣大規模的軍事戰爭,當然不是幾十萬人聚集在一起就完事,而是分散駐紮。

  別看官渡之戰曹操三萬人馬和袁紹十多萬人馬對峙,但實際上三萬人馬隻是曹操主力營,在附近還有大量的預備役,比如臧霸襲擊青州,於禁駐守延津,劉延駐守白馬,總兵力投入實際是七萬。

  而同樣袁紹也不是十多萬人全堆積在官渡,而是命令麾下各將領領軍四麵出擊,讓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打白馬,讓文醜攻打延津,讓袁譚從青州進攻,兵力完全沒有集中在一起。

  所以實際上在斥丘、葛亭的敵我對峙情況,也並非是兵力集中在一起。

  雙方的戰略部署是青州軍從東麵進攻,主要駐紮在平恩、清淵、館陶一線。幽州軍則從北麵進攻,主要駐紮在曲梁、列人、斥章一帶,而三方的交匯點,就在葛亭與斥丘。

  數日之後,根據袁紹的部署,駐紮在邯鄲一帶的文醜開始東進,牽製曲梁列人一帶的公孫瓚兵馬,魏縣元城的兵馬開始北上,牽製館陶清淵的兵馬。

  這樣從地圖上看的話,就會發現,雙方已經在魏郡的東北方向,位於清水與漳水兩條河流之間的廣袤平原上,展開了犬牙交錯的對峙。

  做完這一切部署之後,袁紹本人則親領駐紮於斥丘的主力大軍,總計八萬人,北上向著葛亭的聯軍主力大軍進發。

  此時,葛亭擁有公孫瓚的一萬步兵,兩萬騎兵,以及劉備的三萬步兵,總計六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