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萬裏長征第一步!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13      字數:3374
  初平三年十一月初三,大雪,青州簌簌地下起了雪花。

  瑞雪兆豐年,青州百姓無不興高采烈。

  有人說瑞雪兆豐年這句話沒有科學依據,但實際上,還真有科學依據。

  如果雪非常大,把麥田全都覆蓋住,雪會為土壤保溫,不至於讓土壤變成凍土,把小麥的根部凍死。

  而且雪水中有很多礦物質,雪化了之後,能夠為麥田提供水分和植物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對於冬小麥的生長來說,幫助極大。

  所以每當下起雪的時候,就是百姓們既高興,又痛苦的時候,高興的是雪對小麥作用很大,來年可能會大豐收,痛苦的是下雪就意味著天氣更加寒冷。

  不過今年的青州就好了很多,青州商團隻以高於成本一點點的價格給家家戶戶出售了棉被,售賣棉衣。

  棉被和棉衣的價格極為昂貴,一條棉被達五千錢,一件棉衣達三千錢。

  這是對外的售價。

  對內的售價相對便宜一些,畢竟如今的青州靠著產鹽十分富庶,官府也有冬季補貼,總歸是讓家家戶戶消費得起,每家每戶都至少有一條棉被。

  棉被和棉衣的生產,足夠讓青州今年冬天少凍死很多很多人,特別是體質較差的老幼。

  這已經是青州官府所能夠做得極限了。

  沒辦法。

  雖然青州的棉衣產量穩步提高,蘇雙和張世平在洛陽開設了棉花加工廠與紡織廠,大量招募工人開展紡織業。

  但這些棉花的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人工成本、運輸成本、種植成本,以及加工成本,林林總總算下來,一件棉衣從棉花的生產到衣服的製成,需要付出近兩千錢的代價。

  有人或許對這筆錢沒什麽概念,簡單來說,這兩千錢,是漢朝一個普通家庭三個月的收入。而一條棉被要四千錢,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半年的營收,就隻能買條被子。

  換算到後世,一件棉衣接近一萬一件,一條棉被兩萬一條,簡直是奢侈品,價格驚人的昂貴。

  即便是青州產鹽鏈已經十分發達,售賣網絡已經發展到全國各地,官府有錢之後,大肆撒幣,雇傭百姓四處大興土木,開墾水利,藏富於民。

  再加上青州百姓購買棉衣棉被有優惠,同時還利用各種辦法幫他們義工代賑,一家人也往往隻能買一條棉被蓋著。

  也許有人說,一條棉被賣那麽貴,太黑了吧。

  然而要搞清楚的是,這是交通不發達,而且到處都是軍閥頭子的東漢末年。

  一件棉衣成本壓縮到兩千錢,還是因為現在西域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棉花,不需要再從身毒購買,減少了從身毒運到西域的運輸成本。

  不然的話,成本隻會更高。

  像當初青州開始有棉衣的時候,就是陳暮讓蘇雙張世平從身毒進來的棉花,僅僅七八萬件,花了兩億多錢。

  而隨著棉衣傳播開來,中原地區開始對棉花了有需求,自然就促成了西域商人開始想辦法供給。

  根據後世出土的棉籽文獻顯示,早在西漢時期,西域長史府,也就是我國的新疆地區就已經種植棉花,隻是產量規模不是很大,沒有普及開來。

  但商業就是這樣,需求與供給的關係,永遠都會並列存在。

  早在幾年前,蘇雙和張世平與一些西域大商人合夥,在西域的天山以南地區買下大量的土地,雇傭人手,正式投入生產。

  經過數年運作,已經小有規模。

  但從西域長史府生產棉花,運到洛陽來,再送入加工廠,紡織廠,一係列操作下來,成本海了天。

  可也沒辦法,一來古代運輸業不發達,全靠馬車運送,道路也不是很通暢,從西域跑一趟洛陽,得花三四個月。

  二來自古至今,漢人都以和為貴,從來不幹什麽強迫勞動的事,雇傭的西域工人都是明碼標價,真金白銀地發工錢,不僅是正常的雇傭關係,而且在采摘棉花的時候,也以個人采摘的數量為基礎發獎金。

  簡單來說,就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就連與他們合作的西域商人,都誇讚張世平和蘇雙做事公平地道,以至於也有不少西域權貴商人願意與他們合作,共同為西域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再加上沿途各路軍閥都得打點,哪怕一次性運輸量非常大,可也架不住層層盤剝,各路軍頭都要來分一杯羹,一路上下打點,讓一件小小的棉衣,能接近一件絲綢衣的成本。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現在的西域可謂地廣人稀,生態並沒有被破壞,一片青山綠水,植被森茂,又處於暖溫帶,在培育棉花與種植棉花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大規模生產棉花的時候,產量還是很不錯。

  隻是當地各民族關係比較複雜,以漢人、羌人、匈奴人、烏孫人、塞人、月氏人為主。青州商業集團在這裏做生意人生地不熟,吃了不少虧,為了和各族打好關係,也是下了大量本錢,花了數年時間,拉了很多西域貴族入夥,這才逐漸穩定。

  如今洛陽到秦嶺一線其實還控製在青州軍手裏,最大的難題就是產出的棉花要怎麽送過來,為此他們也隻能花錢買通韓遂馬騰李傕郭汜這些軍閥,在他們的幫助下才能送去洛陽。

  可正因為運輸成本大,導致後世原本十分廉價的棉花,在漢代卻極為昂貴。

  要知道,東漢物價一件普通的粗布麻衣隻要200-500錢。能夠上2000錢的衣服叫做錦衣,也就是絲綢製作的衣服。

  更貴的就隻有綾、羅、帛、絹、皮毛衣這樣更加精致的原材料製作的衣服,售價基本在三千到一萬之間。

  毛皮衣更是上不封頂,像陳暮的那件名貴的白狐裘,就有土豪願意花百萬錢都不一定買得到。

  所以現在青州百姓能穿得起棉衣,蓋得上棉被,其實是拿海鹽得到的利潤在補貼。

  不過也不是白送,想要得到補貼名額,就得出工幹活,服徭役,到處修路、興建水利設施,算是另類的一種以工代賑。

  這麽做的結果就是現在青州的基礎設施還是相當不錯,道路交通發達,十分便捷,運兵速度很快。

  除了棉衣正在普及以外,磚廠和水泥廠也在不斷修建。

  這兩樣東西看似很現代化,實際上磚廠在西周就有,長城的磚幾千年都屹立不倒,河北甚至還有三千多年前出土的磚窯遺址。

  水泥則是古羅馬時期發明出來的東西,原材料是石灰石,化學院早就研究出來了合適的比例。而恰巧臨淄就有大型露天石灰礦,在後世為山東湖田石灰石礦。

  有了磚和水泥,就能修建道路以及更加堅固的房子。

  可惜缺乏鋼材,鐵礦產出的鐵都要用來打造成武器,不然青州現在就敢修條高速公路出來。

  不過其實現在即便是修條高速公路也沒有意義,畢竟公路的用處是給汽車跑,而現在隻有馬車沒有汽車。

  馬車的重量比汽車輕很多,所以隻需要普通的水泥下方鋪設碎石頭的道路,就能做到平整地讓馬車行駛,這樣足夠了。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

  漢人的智慧其實並不比別人差,隻要給他們提供思路和方向,遲早有一天能研究出更多的東西。

  隻是陳暮並不滿足於此,不僅繼續要求泰山學宮的各學院好好努力,自己本人也已經準備正式去學宮教書,參與這方麵的研究。

  主要也是因為現在的進度太慢了,論起科技發展水平,在很多方麵還不如宋明清時期,要繼續努力才行。

  雖然現在青州搞出來的東西,比如水泥磚頭棉衣好像很不錯,肥皂、玻璃、火藥、更好的造紙術以及更好的炒鋼法也都已經提上了進程,很快就能研究出來。

  但真正劃時代的東西卻沒有一件。

  因為上述這些東西要麽古代就有,要麽依靠古代的技術就能輕易實現,並不新鮮。

  真正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還是蒸汽機。

  蒸汽火車,蒸汽輪船,才是改變世界的革新力量,真正能讓漢人遨遊世界的東西。

  陳暮做夢都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夠讓大漢的科技到十九世紀,也就是1800年歐洲的工業水平,讓大漢的兵馬,可以去往世界任何一個角落。

  然而蒸汽機這件大殺器,即便是現在就造出來,他也不敢用。

  生產力不足呀。

  想讓蒸汽機發揮作用,就得解放大量的勞動人口進入工廠,開始搞工業革命。

  然而這樣就會導致農田荒廢,糧食不足。

  所以在搞工業革命之前,首先就得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

  怎麽解決呢?

  當然是打下整個江南,讓江南遍地都是占城稻。

  宋朝依靠占城稻能養育上億人,證明了占城稻的產量的確可以養活那麽多人口。

  而且農學院現在正在研究改良占城稻品種,根據陳暮傳授的生物遺傳學理論知識,進行雜交試驗。

  如果能夠將占城稻繼續改良,一代一代地培育,在大漢生根發芽,幾十年後,也許就是大漢能夠養育上億人的時候。

  到了那時,就是工業革命真正開展的時候,生產力提升、工業水平提升、產業鏈和技術升級,蒸汽火車與蒸汽輪船周遊世界,收集各種原材料。

  如果按照陳暮現在正在寫的某部絕密書籍發展,也許在他死後的一兩百年內,漢人就能在公元四世紀,也就是曆史上五胡亂華的這段時間,可以用上電視機,收音機了。

  隻是這一切都能算是裝在陳暮個人腦子裏的構思罷了,萬事開頭難,現在的青州集團也不過是偏安一隅,即便是統一了全國,恢複大漢的榮光,那也僅僅隻是正式開啟萬裏長征第一步而已。

  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