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11      字數:4417
  進屋?

  進屋幹哈?

  荀彧納悶不已。

  但很快他就知道了。

  陳暮讓他去洗個澡,重新換身衣服再出來。

  胡子就不打理了,至少人得幹淨。

  泰山學宮是修建在一處豪強莊園的舊址上,占地極大。

  整個學宮內部也是分了很多區域,包括教學區域、食堂、生活區域等等。

  這畢竟不是交通發達的現代,學生隻能住在學宮裏住宿,不然的話,他們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在教育上,青州是下了血本的。不僅給予優秀的教學質量,生活方麵也安排得很好。

  食宿免費,名師輔導,畢業提供工作,可謂考上了學院就有了輝煌的人生。

  普通學生唯一與有錢人家區分開的,那就是有錢人家可以花錢住高檔的獨棟房子,而窮人家的學子就隻能擠八人間。

  有錢的學生可以**致有油水有肉的小灶,窮人學子隻能吃很普通的免費食物,偶爾才能吃葷腥。

  但即便如此,這個條件也已經非常不錯。

  畢竟是免費的,在自己貧困的家中還不一定有這條件。

  也許有人說,你搞免費教育投資那麽大,會不會出現血虧的情況?

  但實際上,這幾年的投資並沒有白費。

  像去年劉備擔任青州牧,青州需要大量低級官員,都是從泰山學宮裏產出。

  為什麽劉備去打仗的時候,後方如此穩定?

  就是因為有大量從泰山學宮裏出來的低級官員幫他在維護地方,從鄉到縣,讓各地不至於出現亂子。

  目前縣令縣尉縣丞這一級別的官員,還是以早一批的青州本土官員為主。

  但到了各鄉佐吏,縣佐吏,基本都是學宮學子。

  可以說,高級人才青州或許不算特別多,但像這樣的低級人才,能夠對各地的基礎教育、基礎治安、基礎治理起到很大的幫助。

  比如齊國發布的一些政策,原來的官員可能牽扯到一些地方利益,而選擇拒不履行政策。但新來的官員都是青州集團的堅定擁護者,那麽政策的實施就會方便很多。

  而且漢朝實行德治,青州也是大力推廣德治。品德好,且有治理地方才能的人可以為官。品德好,但無治理地方才能的人可以去各地當老師,普及教育。

  青州現在富庶,興起了縣學,而且縣學的老師和校長都是有官職的,必須要在鄉鄰之中有口皆碑,大家都豎起大拇指,才能夠可以擔任。

  其實這也是隱隱符合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

  漢代整個青州也就那麽幾百萬人口,分到各郡各縣各鄉人就更少,一個鄉隻有幾個村,一個村隻有幾戶或者幾十戶的現象大有人在。

  整個縣,縣城幾千人,分散到各鄉加起來頂多一兩萬人,大一點的縣也才四五萬,還不如後世一個鎮人口多。

  人少,就更容易推廣德治。

  村裏鄉裏縣裏就那麽點人口,名望和品德很容易傳出去,要是你做得不好,一下子就會滿縣皆知,直接社會性死亡。

  所以分配下來的這些鄉縣級官員、縣學老師、校長,都必須做到品德優秀,受鄉人敬佩。

  說那麽多,其實想表達的意思就隻有一個,那就是青州很重視教育。

  荀彧現在就住在泰山學宮的一個單獨的宅樓裏。

  畢竟是荀家人,錢肯定是不缺的。

  宅樓裏甚至還有奴仆照顧他的起居,有兩三妙齡侍女,整得陳暮和沮授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洗完澡出來,一股清香撲鼻,騷包得很。

  “這味......”

  陳暮在鼻子前扇了扇,熏香沒錯,可這也太香了,都快讓鼻子失靈了。

  荀彧打理幹淨出來,不好意思地笑笑:“尚書令,裏麵請。”

  陳暮帶著沮授一起進入了這間小樓的內院,院子裏還有花花草草,都有侍女打理。

  過了庭院,就到了廳堂。

  三人坐下,等侍從端上酒水離開之後,陳暮才指著沮授說道:“介紹一下,這是齊國相沮授,字公與。”

  之前第一次從洛陽逃回來後,陳暮擔任齊國相,後來董太後何太後去世,劉備被召為大鴻臚,陳暮也跟著去,就相當於棄官。

  而且當時候關羽是擔任濟南相,張飛是擔任樂安太守,跟著劉備進京,也算是棄官。

  所以劉備就安排了沮授接替陳暮,簡雍接替關羽。

  當時華歆是北海相,樂安、東萊、平原三郡由於氏儀孫紹孫乾他們的資曆不夠,就隻能擔任郡丞或者長史,沒有安排太守相國。

  這差不多就是劉備現在在青州的基本盤,沒辦法,適合當國相太守這一級別的高級人才有,但鄭玄管寧邴原王烈這些賢才就喜歡治學,不喜歡當官,也不能勉強他們。

  荀彧站起來向沮授拱手道:“見過使君。”

  沮授笑道:“潁川荀氏聞名天下,我當年在濟南,也曾經仰慕過伯條先生的風采。”

  伯條是荀緄的字,而荀緄就是荀彧的父親。

  沮授現在年近四十,比荀彧大十多歲,比荀緄小十多歲,二十年前,荀緄曾經擔任過濟南相,與沮授有一麵之緣。

  “原來是父親故舊。”

  荀彧才剛坐下,連忙又站起來拱手一禮。

  “好了好了。”

  陳暮笑道:“坐下說吧。”

  荀彧坐下後,對陳暮道:“尚書令,今日找彧是有何事?”

  陳暮看看沮授,又看看荀彧,沉吟道:“我是想問問你們,觀今日之天下局勢,你們覺得如何?”

  荀彧低下了頭默不作聲。

  沮授思索片刻,緩緩說道:“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我觀之,漢室氣數怕是已盡,又至前漢末年王莽篡逆之時。”

  “公與先生,切莫亂語。”

  這個時候荀彧忍不住了,發出不同的意見道:“如今漢室雖頹傾,猶有劉青州奮起拚搏,浴血而戰。陳留王雖被害,天子尚存,它日劉青州若能迎回天子,則四海服平,眾望所歸,先生怎麽能輕言漢室氣數已盡呢?”

  作為堅定的漢室擁躉,即便荀彧已經能夠感覺到這天下的變化,可依舊在自己騙自己,覺得現在天下雖然大亂,但還有劉備作為希望,隻要他能夠殺入關中,迎回天子,那一切都還有救。

  然而陳暮卻失望地搖搖頭:“文若,你曾經在尚書台跟了我兩年。我以為你已經有了長進,不會再因為自己的感情而失去思考,可今日之言,太讓我失望了。”

  荀彧睜大了眼睛:“難道尚書令也覺得今日之天下,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漢室江山,已經拯救不回的時候了嗎?”

  “十之八九吧,這種跡象早在黃巾時就已經體現。”

  陳暮回憶起當初的往事,苦笑著說道:“當初我跟隨大哥在討黃巾,在廣年的時候我就已經與他提過。”

  沮授驚訝道:“子歸居然在六年前就已經看到了六年後的事情嗎?”

  “不可能!”

  荀彧毫不猶豫地道:“黃巾不過是小患爾,又如何動搖大漢根基。”

  陳暮想了想,說道:“文若,你知道我在十八路諸侯討董的時候,看到了什麽嗎?”

  “不知道。”

  荀彧搖搖頭,他在去歲洛陽崩亂的時候就已經回家鄉勸說父老離鄉,那個時候隻是洛陽亂,天下還沒亂,拖家帶口到了青州,並不知道討董的事情。

  陳暮說道:“十八路諸侯齊聚虎牢關前,足足半年。除了我大哥劉備以外,就隻有豫章太守孫堅擔任先鋒時與董軍交戰過一次。”

  “他人不出力?”

  荀彧皺起眉頭,要是連仗都不打一場,這聯盟還有什麽意義?

  陳暮道:“袁紹袁術袁遺等人,算上幾名袁家門生故吏,有七八萬人馬,不僅未曾出力。連太師袁隗被董卓屠戮了整個宗族,也未見他們有如何動作。反倒等大哥攻入虎牢關,殺入洛陽之後,他們卻紛紛以兵馬疲憊為由撤離。”

  “什麽?”

  荀彧大驚失色:“他們怎麽可以這樣!”

  “嗬嗬。”

  陳暮笑了笑:“詳細過程你沒有親眼目睹,可能不知道。但我已經與鄭君提過,會將這討董一路見聞,寫入書中,供世人傳閱,到時候你就知道具體經過了。”

  荀彧失魂落魄道:“尚書令不會騙我,可是袁家四世三公,名滿天下,世代都受天子皇恩,為什麽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因為漢室江山的威望已經被嚴重打擊,各路諸侯都有了別的心思。”

  陳暮淡淡地道:“正如周天子分封天下,一開始天下諸侯還無比臣服,遵從周天子的詔令。可後來隨著周王室的實力越來越弱,諸侯們的實力越來越強,他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圖謀,暗行不軌。今日之天下,正如春秋之周王室。而漢室江山的威信被打擊,其實從黃巾之亂就有了苗頭。等到董卓的時候,連天子都肆意毒殺,太皇太後與皇太後都隨意踐踏,宮廷之內充滿了殺戮,皇室的威嚴降到了極點。於是天下諸侯們心生反意,真正一心向漢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看漢末曆史就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能命令幾個人?

  真要有用,都不需要曹操南征北戰那麽多年了,直接一道天子詔令,四方臣服,海內平定。

  哪用得著花了幾十年時間,最終也不過是個天下三分的局麵?

  所以實際上漢獻帝劉協給予曹操的真正作用,是樹立起了一杆大漢旗幟,幫他吸納了無數人才,讓曹操有一個東征西討的大義名分。

  在曹操迎劉協之前,曹操手底下人才很少,文不過荀彧程昱戲誌才等人,武不過曹洪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李典樂進等人。

  迎了獻帝之後,各方人才都來了,如郭嘉、荀攸、王朗、華歆等人都是在這個時間來的許都。

  而且除了人才以外,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的世家來許都支持曹操。

  那麽這些人也都是真心為漢?

  想多了。

  除了有個荀彧真的為漢而死,其他人哪個不是後來的曹魏重臣?

  所以即便是這杆旗幟,也僅僅是當時的士人在曹操迎漢獻帝這件事情上,看到了曹操的潛力。

  然後曹操再用漢獻帝的大義名分,來封賞他們而已。

  大家各取所需,皆是為了自己利益。

  後麵的九品中正製以及晉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況,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

  事實上,漢室江山四百年,根深蒂固,當時的人或許有一部分確實一心向漢。

  包括後來曹操為了穩固自己的曹魏統治,就殺了大批親近漢獻帝的老臣,連荀彧這樣為他出生入死多年的人都被曹**死。

  但這並不代表大部分人都在意漢室,隨著黃巾之亂與董卓亂政兩次打擊,已經嚴重動搖了大漢根基和威信。

  比如曹操自己就沒把朝廷當回事,在兗州的時候,長安朝廷曾派了個新的兗州刺史金尚來取代他,他反手就把人家給弄死了。

  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自己四處任命太守州牧,甚至“開府承製”還曾經想要擁護劉虞為帝,完全沒把朝廷放在眼裏。

  就連孫堅孫策都比他們忠誠,至少人家孫堅一心想要打進洛陽營救天子,至少人家孫策天天自稱“匡濟漢室”。

  所以要說這些諸侯眼裏有漢室,心裏懷揣著大漢江山,那確實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陳暮以史為鑒,很清楚現在的漢室江山,已經是一盤散沙。

  簡單來說,就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聽到陳暮的話,荀彧的臉色就更加苦澀,他不傻,隻是滿腦子忠漢思想蒙蔽了他的能力。

  黃巾之亂,動搖的是大漢在民間的根基,讓普通百姓的忠漢之心淡了許多。

  而董卓之亂,動搖的是大漢在士人心中的威信,讓士族開始思索起來,這樣一個遭到踐踏,毫無尊嚴的漢室朝廷,還值不值得他們效忠。

  畢竟眼下的情況,跟前漢末年相差不多。都是一個權臣搞事,天下大亂,豪強並起,唯一不同的是,至少還有明麵上的皇帝。

  “尚書令......”

  荀彧愁容滿麵道:“那以你之見,未來之天下,將會如何。”

  陳暮歎息道:“這也是我來找你的原因,文若,你有王佐之才,漢室天下,需要你的一份力量,來我青州出仕吧。”

  “我......”

  荀彧支支吾吾,他來青州其實是來避禍,心裏還在想著的是如果能夠把天子迎回洛陽,他就去洛陽侍奉天子。

  陳暮卻說道:“眼下的局麵你應該清楚,不管我大哥將來是否能夠迎回天子,未來之天下,必然是一片亂象。所以戰爭在所難免,即便我大哥迎回天子,也需要眼光卓著之人輔佐,才能肅清寰宇,四海服臣。”

  “我明白了。”

  荀彧長歎一聲,拱手道:“彧願意在青州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