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戰爭機器運轉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11      字數:4722
  深冬臘月,黃河處於枯水期。

  不過作為母親河,古代黃河幾乎沒有斷流過,哪怕是枯水期,水流量也十分龐大,商船運行毫無波瀾。

  這是因為古代沒有水電站截流,沒有城市生活用水抽取,也沒有蓄水建壩。

  所以在水資源豐富的古代,不可能讓黃河枯竭。

  除非河麵結冰。

  但熟悉地理的朋友都知道,黃河結冰期主要在上遊地段,洛陽屬於中遊區域,加上四麵環山的特殊地理環境,將冷空氣阻擋在外,所以這一段並不會結冰。

  特別是小平津渡口這一段,是最暖和的地方,每年都有無數候鳥在這裏過冬,後世的孟津候鳥濕地保護區,就是最好的證明。

  成群結隊的候鳥在河麵起伏飛舞,時而掠過水麵,驚起波濤陣陣,時而落入河灘岸邊蘆葦叢,棲息繁衍。

  平縣很多百姓都埋伏在河岸邊廣袤的蘆葦叢裏,掏鳥蛋,捕候鳥,攫取大自然的饋贈。

  這並不會影響生態環境,因為每年都有數百萬隻候鳥會從遙遠的北方飛穿過黃河濕地與伏牛山脈,往南飛去,這裏有時候會被作為中轉站,有時候會作為棲息地,靠平縣那區區幾萬人口,累死累活都抓不完這些候鳥。

  樓船順河而下,飄飄蕩蕩,出了司隸,就進入兗州與冀州地界,黃河為二州交界處,中下遊地區兩岸城鄉無數,沿途縣、鄉、村,在王景治理黃河之後,密密麻麻的良田,沃野千裏,養育無數兒女。

  兩日之後,大江東流,船舶就進入了平原國,如今的平原國相為沮授,聽聞劉備關羽張飛陳暮四人回來,過了高唐縣,在平原縣下船,立即率領人馬出來迎接,在平原縣城外等候。

  “使君!”

  沮授與平原國大小官員過來迎接。

  劉備牽馬下船,臉色嚴肅道:“走,回齊國。”

  “發生什麽事了?”

  沮授大驚。

  劉備這一趟不是要回洛陽擔任九卿嗎?

  怎麽忽然就又回來了呢?

  陳暮表情嚴厲道:“那董卓喪心病狂,謀害了天子,兩度廢立皇帝,大肆殘殺朝廷官員,已是天怒人怨,比之梁冀還可恨百倍。大哥如今回青州,就是要舉義兵,興討董賊。”

  “原來如此。”

  沮授也是聰明人,早聽說過董卓在洛陽不幹人事,上個月盜了先帝皇陵的消息傳遍了天下,聽到劉備這次回來是要興兵討伐,連忙說道:“我這就去準備。”

  當下一行人浩浩蕩蕩,奔回青州治所齊國臨淄。

  之所以回齊國,是因為齊國位於青州中央地區,調度兵馬非常方便。

  如今青州經過陳暮、沮授、劉備三人先後治理,早就擺脫了當初百廢待興的模樣。

  魯西、魯北平原區粟穀和小麥大批種植,巨澱湖附近數十萬畝土地都種上了水稻,通過水稻釀造酒水賣到天南地北,賺取的錢再雇傭百姓興修水利,以便可以種上更多的水稻。

  如此良性循環,不僅百姓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就連很多官員也是心甘情願做實事。

  因為從今年上半年漢孝康帝去世開始,中央朝政混亂,大司農已經停止發放官員的俸祿,導致很多官員都沒有薪水領,是劉備給他們發放薪水。

  並且州牧之責可比刺史之權高得多,整個青州上下官員,州牧都可以任免,不需要經過朝廷的同意。

  所以青州儼然成了一個國家,劉備成了君主,官員效忠對象,也變成了劉備。

  抵達齊國之後,劉備立即召開大會。

  臨淄州牧府,劉備高坐堂上,這次會議是高層內部會議,並沒有將各地官員全都宣召過來。

  與會的有鄭玄、管寧、邴原、王烈等青州名士,同時也是泰山學院的學院派代表,然後就是華歆、氏儀、孫邵、孫乾等青州本地官員代表,還有臨淄孫家、管家、王家等青州豪強代表,最後才是關羽張飛陳暮沮授等一批老人。

  其中太史慈之前擔任洛陽軍情司管事,現在跟侯栩一起秘密運送劉協,並不在這裏。而典韋早前被任命為東萊典農校尉,在東萊半島上管理屯田事宜,沒有趕來,簡雍則被任命為濟南相,現在還在來的路上。

  所以目前在這裏的,就隻有剛好人在臨淄的一批人,其中像華歆氏儀孫邵孫乾等人,華歆是北海相,氏儀是東萊太守,孫邵孫乾則是在各地當縣令,剛好年末回臨淄述職,這才出現在這裏。

  但即便隻是高層內部會議,廳內也是眾星雲集,人才濟濟,來了數十人,堂內甚至都已經坐不下。

  這還隻是在臨淄城的人,如果把整個青州效命於劉備的官員武將全部召集來,怕是足足數百人。

  這就是一個坐擁一個大州所能夠擁有的實力,將來袁紹如果得了冀州,麾下人才大抵跟眼前差不了多少。

  眾人都是有素質的高級知識分子,在與坐之後,安靜地等待著劉備開口。

  “諸位,這就是天子詔書!”

  劉備俯視眾人,取出詔書高聲道:“我這次被朝廷宣召,回洛陽擔任大鴻臚。豈料到了洛陽之後,卻發現洛陽已經被那董卓控製,董卓殘害天子,盜掘先帝與公卿陵墓,無端殺戮朝臣,已是人神共憤。”

  “後來我便潛伏於洛陽,暗中聯絡忠義之士,中常侍王鈞,準備伺機營救天子。無奈董賊可恨至極,不僅再次廢立皇帝,還派人下毒將天子謀害,謊稱陛下暴斃。”

  “董賊此舉可謂殘暴至極,好在天子早就察覺到董賊狼子野心,讓王鈞寫了一份詔書,送出宮來與我。我此番回青州,就是要興起義兵,奉詔討賊,匡扶漢室,以不負先帝之恩,諸公以為如何?”

  詔書送下來,給鄭玄等人依次查看。

  隻見詔書上寫著:“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至重。近者臣卓賊,出自閣門,濫叨輔佐之階,實有欺權罔之罪。連結黨伍,敗壞朝綱,敕賞封罰,皆非朕意。夙夜憂思,恐天下將危。卿乃國之元老,朕之至親,可念高皇創業之艱難,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複安社稷,除暴於未萌,祖宗幸甚!愴惶執筆,書詔付卿,再四慎之,勿令有負!中平六年冬十一月詔。”

  上麵四四方方,蓋著一個大印,內容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確認了這是真的詔書,眾人覽畢,涕淚交流,為僅僅隻做了幾個月皇帝,甚至都還沒有自己的諡號的劉協而感到悲傷。

  鄭玄德高望重,坐在劉備下首第一位,悲戚說道:“那董卓的行徑,我即便是在學宮裏治學,都能聽到學子們議論。可見此人之殘暴,實乃天下公敵也。今日見這詔書,才知道天子的悲慘遭遇。我雖老邁不堪,但玄德既是要舉義兵為世人除害,亦是不能作壁上觀,要老朽做些什麽,玄德盡管開口。”

  聽到鄭玄的話,劉備高興地說道:“鄭君雖一心治學,卻依舊心懷天下,當真是我輩楷模。此番我回青州,就是要做兩件事情,一是發討董檄文,號召天下諸侯共討董卓。二是征兵納才,廣招賢良,若鄭君出麵,撰寫討董檄文與招賢令,必然能大事可成矣。”

  “好。”

  鄭玄點點頭:“那由我來寫檄文和招賢令。”

  陳暮忽然說道:“鄭公,我聽聞陳留蔡邕如今正在泰山學宮?”

  “不錯。”

  鄭玄說道:“蔡邕亦是天下有名望的大儒,我知道他在泰山郡,庇托於泰山羊氏,就修書一封,邀請他來學宮講學。”

  曆史上蔡邕這個時候已經在洛陽,他被宦官程璜曹節陷害,一直待在吳地,一直到中平六年,董卓掌權指揮,才被召入洛陽,擔任侍中,左中郎將等官。

  而在那之前,一直待在兗州泰山郡,受到泰山羊氏,也就是羊枯家族的庇護,直到董卓召他之前,都沒有出現在曆史舞台上。

  後世他之所以出名,主要還是有個女兒蔡琰,一直被後世的三國小說當主角的諸多老婆之一。

  但在真正的漢末,蔡邕的名氣非常大,可謂海內聞名的大儒。

  泰山郡離齊國就隔了個泰山,兩地並不遠,如今泰山黃巾已經被剿滅,治安不錯,鄭玄就邀請蔡邕來泰山學宮講學,所以蔡邕現在就在齊國。

  陳暮便對劉備道:“大哥,伯喈公名滿天下,此檄文與招賢令若是由鄭公與伯喈公一同署名,則群雄必然響應,各地賢良之才,也必然爭相應聘,何不入一趟學宮,請伯喈公出山?”

  “鄭公你看?”

  劉備看向鄭玄。

  文人都有傲氣,與自己一起署名,雖然這是在利用兩人天下聞名的號召力,但說不好鄭玄會不高興。

  不過劉備卻是小看鄭玄了,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爺子大度得很,笑嗬嗬地道:“蔡邕文采比老夫強得多,讓他來寫,老夫就署個名,倒也落得個輕鬆自在。”

  “好。”

  劉備大喜道:“那此事就拜托給鄭公了。”

  鄭玄領命。

  劉備又看向孫家管家王家等豪強道:“值此國難之際,諸位萬不可吝嗇呀。”

  孫昭無奈道:“既是玄德公所言,我自當聯絡青州各地豪強,運轉糧草輜重,獻出家中兵刃鎧甲武器,為公效力。”

  現在是隆冬十二月,雖然是冬小麥的種植期,但青黃不接,百姓雖富庶,家有餘糧,可也不能打他們的主意。

  那糧食囤積最多的是誰?

  還不是各地豪強。

  青州豪強們現在的日子不能說過得特別差,至少青州商業和農業的發展都不錯,搭上劉備的順風車,有錢人隻會變得更有錢。

  至少孫家管家王家等最早依附於陳暮的豪強,家中的產業就各個至少翻了一倍。

  問題是誰家的糧食都是囤積起來準備拿來賣的,主動上交給國家,指望豪強有這覺悟?

  想都別想。

  可孫昭他們都被陳暮殺怕了,青州豪強被宰的還少嗎?

  這個時候不交糧食試試?

  扣上一個私通董卓的大帽子,登時就是身死族滅。

  所以隻要不是傻子,也隻能咬牙同意。

  劉備卻是笑道:“不白拿,按照市價賣給我便是。”

  孫昭苦笑一聲:“唯。”

  說是市價賣給劉備,但青州這幾年風調雨順,糧食價格很低,已經跌到60多五銖錢一石。

  要知道即便大漢朝和平時期,也要200錢左右才能買一石糧食,而像現在這樣的亂世,很多地方已經500錢一石,甚至1000錢一石,由此可見青州富庶。

  如果他們運到別的地方賣,至少要賺五倍以上。

  現在按青州市價賣,雖不能說血虧,但想要賺錢,那是想都別想。

  解決了檄文和軍需的問題,劉備又對華歆說道:“子魚,爾等青州官員,應當立即在各郡國發征兵令,必須要身強力壯,自願從軍報國者才行,明白了嗎?”

  華歆之前也是青州名士,但區別於管寧邴原他們隻想治學,華歆是願意出仕為官的,所以不像鄭玄他們是學院派,而是青州本地派官員代表,聽到劉備的話,華歆拱手說道:“那就請州牧下令,讓各地官員在城門張榜招兵。”

  “嗯。”

  劉備點點頭:“我即刻寫招兵文書,蓋上州牧大印,印刷雕刻之後,散布全州。”

  他雖然進京擔任九卿,按道理來說,州牧的官職已經沒了。

  可劉備進京的時候是帶著州牧大印,到時候要上交給國家,再換上九卿大鴻臚印,才能算是正式交接班。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劉備並沒有去報到,州牧大印自然就帶在身上,就依舊有州牧權力。

  一切安排妥當。

  寫檄文、招賢令的工作,就由以鄭玄為首的學院派來做。

  他們名聞天下,是海內知名大儒,利用自身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做這份工作更勝一籌。

  糧草的事情則交由青州各地豪強一同籌措。

  他們手裏有糧食,不找他們找誰?

  最後是征兵,就由各地官員來處理。

  之前也說過,漢朝的征兵製度屬於雇傭製度。

  別看劉備當初數萬大軍討伐張純張舉叛亂,可回來之後,就要立即解散了部隊。

  不然的話,光付這些士兵的工資與糧食,這幾年就負擔不起。

  所以現在青州各郡隻剩下每郡幾千郡兵以及劉備自己的一些親衛隊,加起來也才兩三萬人,自然成不了大事,就要重新征兵。

  也許有人說,你當初既然有那麽多兵,重新征召回來不好嗎?

  當然不行。

  一來這些士兵現在個個都有田地,很多人並不想再冒著生命危險打仗,強行征召他們,會引起反感,在戰場上不容易用死命去打仗。

  二來重新征召士兵,有利於解決一部分貧困人口的生存問題,可讓一些沒有工作田地的青壯有上升通道,如此這些士兵為了能夠獲得田地和獎勵,必然拚命打仗,激勵士兵士氣。

  總結來說,就是要保證部隊的戰鬥力,不能讓那些有家室、有產業、有牽掛的士兵上戰場。

  反正軍隊骨幹和那一批曆經風雨的老兵還在,比如最早跟隨劉備的幽州士兵,目前就都是基層軍官,幾千經驗豐富的基層軍官帶著新征召的士兵,很快就能把部隊戰鬥力提升上來。

  這就跟小胡子在隻被允許擁有10萬人部隊的情況下,幹脆訓練出10萬軍官,然後利用這10萬軍官,一夜之間擴充出數百萬人部隊是一個道理。

  青州經過陳暮劉備數年治理,早就鐵板一塊,隨著劉備一聲令下,一州的戰爭機器轟隆隆運轉,各地有條不紊地開始執行命令。

  雖然年關到來,但整個青州,都處於一片緊張的氛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