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打賞)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09      字數:3240
  聽到陳暮有辦法幫袁家弄兩個太守,袁隗欣然同意。

  對於他來說,不同意那是傻子。

  他當時候甚至還在心裏想,這個尚書令得多傻,才會提出這樣的利益交換?

  拿一個太守換兩個太守,隻是為了自己留下來的政策順利實施?

  嗬嗬。

  碰上這樣的事情,袁隗做夢都能笑醒來。

  簡直是血賺。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會這麽想,是因為袁隗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如今政局穩定,海內承平,大漢完全沒有任何要滅亡的跡象。

  事實上,即便是原本曆史上的東漢,也完全沒有到皇朝末路的時候。

  縱觀曆朝曆代,所有王朝崩潰,都離不開幾點。

  一,王朝失去了民心,起義不斷,如秦末和元末。

  二,天災人禍以及外敵入侵,如宋末和明末。

  三,皇帝大權旁落,各地軍閥無數,如晉末和唐末。

  特別是晉末和唐末後期催生出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可見地方勢力有多混亂。

  而東漢呢?

  雖然也有起義,但除了黃巾之亂,基本沒有威脅到統治的大規模反抗。

  天災人禍和外敵入侵更無從談起,天災雖有,卻不是很多,動搖不了根基。

  至於外敵,除了並州以外,幽州和涼州的外族勢力,基本都被地方軍閥打成死狗。

  皇權旁落也不可能,因為漢靈帝還掌著權,局勢也還算穩當,不然的話,他不會腦殘到收稅。

  而且即便收了稅,在他死前也沒發生太大的動亂,就可想而知漢末都沒有這些問題。

  要不然為什麽說其它朝代都以弱亡,唯獨漢以強亡?

  那是因為漢朝真的不該亡。

  如果沒有董卓的話,正常情況下,哪怕劉辯劉協少年繼位,依靠朝廷那一批老臣,完全可以度過這段困難時期,等皇帝長大後掌控權力。

  更何況現在漢靈帝還沒死。

  所以在袁隗看來,如果有人跟他說大漢國祚就這幾年的事情,估計袁隗會把他當神經病看待。

  而且不止是他,幾乎天下的人都這麽想。

  當初陳暮跟劉備說起這件事情,那還是黃巾之亂,大漢江山搖搖欲墜的時候,結果劉備的反應充滿了不敢置信,就代表了現在大部分人的想法。

  因此袁隗根本想象不到,未來會發生那樣的變故,聽到陳暮的請求之後,幾乎想都不用想,直接就答應了。

  這就是因為兩人站的視角不同,考慮的問題也不同。

  陳暮看到了江山變遷,要把未來的對手弄走。

  袁隗以為江山穩固,想要讓子孫升遷。

  目光的長遠,決定了未來變化。

  在陳暮走後,袁隗就立即派人去把袁術叫來。

  之所以叫袁術不叫袁紹,是因為兩個人不對付,關係並沒有大家所想象的那麽好。

  袁術曾經公然說:“群豎不從吾,而從吾家奴乎!”

  當眾罵袁紹是自己的家奴,完全不把袁紹當兄弟,可見二人關係有多惡劣。

  因此袁隗為了防止二人見麵吵架,隻能一個一個地喊來,而且必須先叫嫡子袁術,不然袁術知道了肯定會鬧。

  當袁術來到袁隗的府邸,看到袁隗正在湖心亭釣魚,有些散漫地道:“叔父,叫吾來何事?”

  袁隗淡淡地道:“公路,我欲把你調出京城,去外地做太守,你覺得如何?”

  袁術驚訝道:“叔父有門路?”

  其實虎賁中郎將也不是完全沒有權力,《漢官典職》曰:虎賁中郎將,主虎賁千五百人。

  然而相比於人家北軍的中郎將執掌數萬人,袁術這個虎賁中郎將其實就是個看大門的,管1000多人的皇宮外圍宿衛禁軍,權力也就那樣,而且不是那麽自由。

  所以袁術早就不想幹了,隻是礙於這個職位是袁家傾盡全力才弄上去的,不得不繼續做下去。

  聽到自己要外放太守,去地方當土皇帝,袁術當然開心。

  “嗯。”

  袁隗點點頭道:“不過也沒有十成把握,我叫你過來,隻是讓你做好心理準備,看你願不願去。”

  “願意,當然願意,天天看宮門,我早就嫌煩了,隻是不知是何地?”

  袁術毫不猶豫同意。

  袁隗便說道:“願意就好,如無意外,應當是長沙郡。”

  “長沙郡?”

  袁術心中竊喜,那地方好呀,天高皇帝遠,而且非常富庶,是個好地方,當下高興地道:“那就拜托叔父了。”

  “嗯,去吧。”

  等他走後,袁隗又差人叫來袁紹。

  袁紹長得姿貌威容,相貌英俊,抵達袁隗府邸,恭敬地對袁隗說道:“叔父。”

  相比於對待袁術,袁隗對袁紹的態度就好得多,笑著說道:“本初,最近在忙些什麽,有些日子沒回府裏了。”

  袁紹恭敬道:“大將軍這幾日常與我交談至深夜,紹實在脫不開身。”

  “嗯。”

  袁隗說道:“你得大將軍賞識,是件好事。不過還有另外一件好事,看你願意否。”

  “哦?”

  袁紹不解道:“是何事。”

  袁隗道:“那新任的尚書令陳暮陳子歸,你可曾聽聞?”

  “自然。”

  “他願意舉薦你為永昌太守。”

  “舉薦我為太守?”

  袁紹一頭霧水,自己和那陳子歸素來沒有交情,他會這麽好心?

  “不錯。”

  袁隗點點頭,說道:“那陳子歸有求於我,作為交換,你與公路每人一地太守,過兩年之後,我再想辦法把你們調回洛陽,有了這份資曆,就算沒有當上九卿,最少也是京兆尹或者司隸校尉,將來再為我袁家添二公,亦不遠矣。”

  之所以袁隗不對袁術說這些話,而對袁紹和盤托出,是因為袁隗和袁逢其實都比較欣賞袁紹。

  《三國誌》記載:“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

  雖然袁紹是袁逢的庶子,但過繼給了袁成,那也算是袁家嫡子。所以袁隗和袁逢都比較喜歡他,對袁術就嚴格許多。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做父母的,對子女要求肯定很嚴格。如果是親戚家的孩子,那肯定要表現得喜愛,就算做錯事情,也不好意思責罵。

  更何況袁紹的能力確實要比袁術優秀,為人處世,心胸謀略,袁紹都要比袁術強得多。

  唯一的問題就在於,袁紹因為四處結交黨人而得罪過宦官,袁隗甚至因此被大宦官趙忠警告過,以至於袁家根本不敢給袁紹資源,幫他提升職務。

  這種情況下,使得袁紹必須要依附何進,才能混個一官半職,這是最可惜的地方。不然的話,袁紹也不可能到現在才六百石。

  如今新任尚書令願意幫忙舉薦,還說會想辦法說服天子,袁隗當然一百個願意,現在就看袁紹的意思。

  隻是出乎袁隗意料的是,袁紹遲疑片刻,說道:“此事,容我考慮考慮。”

  袁隗臉沉下來:“本初,永昌雖是偏僻了些,但還算安穩,隻要你過去待一兩年,我很快就會把你調回洛陽,這是一個晉升機會,可不能錯過。”

  “叔父,這些紹自然清楚,隻是如今紹得大將軍賞識,我不願在此時離開。”

  袁紹堅定地搖搖頭。

  他以前也不是沒有被朝廷征辟過,但當時在給母親守孝,不得不拒絕征辟。

  如今倒是想往上爬,可與黨人為友,導致被宦官排斥,正常的升遷機會已經斷絕,隻能從何進那想辦法。

  要知道,東漢曆史是外戚與宦官輪流掌權。

  如此反複更迭,權力交錯。

  當時很多士人都喜歡依附外戚,而不願意依附宦官,比如竇武李膺劉淑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桓帝靈帝時是宦官掌權的時候,按照權利更迭,下次也該輪到外戚。

  而如今黨人多依附於何進,袁紹與黨人交往極其過密,為了贏取名望,也為了以後何進掌權的時候能夠得到晉升,袁紹才不願意在這個節骨眼離開。

  “你真的不願去?”

  袁隗不太高興。

  袁紹想了想,答道:“我蒙大將軍看重,每日跟隨左右。如果叔父一定要我去的話,得讓我去問問大將軍的意見。”

  提起何進,袁隗臉色緩和下來,點點頭:“如此,那便依你,你去找大將軍談談吧。”

  “那我去了。”

  袁紹倒退著出去,叔父的話雖然有道理,可他從來是個堅持主見的人。

  像以前叔父袁隗就斥責自己,不要再跟黨人交往,這樣會給袁家帶來滅門之禍,甚至自己也差點被趕出袁家。

  但即便如此,袁紹也是堅持己見,可知他是一個有想法的人。

  如果陳暮知道這件事的話,一定會感歎自己失算了。

  誰說袁紹色厲而膽薄,好謀而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的?

  人家明明十分果斷嘛。

  這一點上,其實就有點刻板印象。

  袁紹早期還是很厲害的,比如袁隗曾經不許他與黨人結交,袁紹堅持己見。

  後來何進殺宦官十分猶豫,袁紹也是非常堅定地勸何進要果斷一些。

  包括在何進被殺之後,袁紹亦是第一個帶兵衝進皇宮誅殺宦官。

  而麵對董卓強權,他也是敢於站出來正麵硬剛,雖然差點被董卓殺了,卻也見其膽魄。

  要是沒有真本事的話,袁紹又怎麽可能虎踞冀州?

  隻是可能到了那個年紀和地位,逐漸改變了性格,開始瞻前顧後,猶猶豫豫而已。

  至少年輕的袁紹,確實有雄主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