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折磨之王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0-11-11 21:18      字數:5548
  漢民族對於糧食有多重視?

  曹操騎馬踩踏麥田,割發代首。

  蘇軾為節約食物,房梁掛錢。

  曆朝曆代統治者下聖旨勸農桑、勸節約。

  即便是劉備當政的時候,有一年大旱,也要下禁酒令,不許人們用糧食釀酒。

  為此還與簡雍在抓私藏釀酒工具之人的事上有過爭執,最後被簡雍的黃段子給說服了,可見古人有多愛惜糧食。

  陳暮為了逼迫司馬俱投降,毀壞他的粟田,踐踏他的粟苗,這種行為,在古人眼裏,無異於犯罪。

  不過行軍打仗嘛,無所不用其極。

  曹操在《後漢書》與《三國誌》兩本正史裏,光屠城記錄就最少五次以上,跟曹操比,陳暮還是覺得自愧弗如。

  當然。

  也許有人說,你好的不學學壞的,那些仁義君子你不去跟他們比,非得去找老曹比。

  但三國就是個比爛的時代,在史料記載裏,各路軍閥除了劉備沒幹過什麽太髒的事以外,哪家都不是什麽好東西。

  什麽吃人肉的,坑殺降卒的,殺名士的,屠城的,稱帝的,劫掠的,燒城的,篡位的,毒殺皇帝的,相比之下,自己就是毀壞個粟田而已,反倒不算什麽大事。

  隻是劉備看著好好的粟苗就這麽被毀壞,心疼而已。

  但再心疼,事情還是得做。

  不然治下如何安穩?百姓如何安居樂業?

  因此見到張飛帶著一千騎兵在粟田裏如此肆意妄為,劉備也沒有出聲阻止。

  漢朝的粟田跟麥田不像南方的水稻一樣田裏蓄水,田裏是幹的,隻有需要的時候才會灌溉。所以馬蹄踩入粟田,並不會陷入土地中。

  司馬俱的隊伍投鼠忌器,哪怕恨不得生啖張飛的肉,但步兵本來就追不上騎兵,更何況人家還在田裏。

  鬧哄哄了一陣,司馬俱一咬牙,自己親自領軍,率領兩萬大軍出城。

  他的兵馬不過四萬,現在三萬人全都出去,烏泱泱一片,殺奔遠處數裏之外的劉備軍。

  看到這一幕,劉備對陳暮道:“四弟,全軍出擊吧,順勢將司馬俱擊潰。”

  他的步兵隻有八千,但騎兵有一千。

  而且他的騎兵部隊還是有甲胄的半重騎兵,對付農民軍不要太簡單。

  然而陳暮卻搖搖頭:“收兵。”

  “收兵??”

  劉備自前年起兵出征黃巾以來,大大小小也打了十餘仗,談不上經驗豐富,但也看得出來,這是擊潰司馬俱的好機會,為什麽要收兵呢?

  陳暮解釋道:“現在上去大戰,隻能正麵擊潰,不能解決問題。一旦賊軍逃回城裏,又得重新開始,攻城的話損失太大。不如繼續拖著,反正粟田就在城外,每天破壞一點,折磨折磨那司馬俱,總有一天他會投降。”

  折磨?

  劉備無語。

  這不是耍流氓嗎?

  “子歸啊,咱就不能真刀真槍和他幹一場嗎?”

  “大哥,打仗會死的人,說好的仁義呢?”

  “好好吧。”

  劉備不說話了。

  得,又被自家老弟給道德綁架。

  不過陳暮倒是沒想到劉備還有這麽堂堂正正頭鐵硬剛的想法。

  相比於他老祖宗劉邦,那是一點先祖流氓風範都沒學到。

  打仗可不是玩遊戲過家家,那是用小命生死相搏。

  命隻有一條,為了生存什麽都必須做。

  就跟和仇人決一死戰一樣,拿命拚的時候,誰還管你招數還是套路?

  用牙咬用手撓扣眼珠子掏襠捅p眼子,什麽打法下流就用什麽。

  別說年輕人不講武德,講武德的早就埋在地裏變黃土了。

  要是打仗還有規矩,講禮儀,那最終也就是個宋襄公,落到個被人千年恥笑的結果。

  好在劉備雖然為人正直,但不迂腐,聽從了陳暮的建議,大手一揮:“鳴金。”

  叮叮當當的鳴金聲傳來,劉備的八千步兵前隊變後隊,井然有序地撤退。

  遠處田野上還撒歡的一千騎兵,也是兵分兩路,從遠方的田裏穿行而過,卷動著飛揚的塵土,將身後的黃巾甩得連灰都吃不到。

  司馬俱率領隊伍追殺了數裏地,直到實在追不上了,這才收兵回城。

  老實說,步兵銜尾追殺騎兵,必然有跑得慢的跑得快的,這樣隊伍脫節,若是這個時候張飛率領一千騎兵打個回馬槍,說不準就能殺得司馬俱大敗。

  但陳暮顯然不希望真刀實槍地幹一場,他的目的是要逼降司馬俱,既然拿捏住了對方的死穴,又何必硬碰硬呢?

  沒那麽個必要。

  司馬俱收兵回城,回到自己的府邸,惱羞成怒道:“氣死我了,快,派出人手,找徐和求援。”

  左右有人歎道:“將軍,如今春糧全在城外,我們如果不守住的話,到秋天後,城裏的糧食全部吃完,大家就得餓肚子,還得想個辦法才行。”

  “是啊,官軍顯然是打算清野,我們沒那麽多糧食固守,要麽找個時機和官軍決一死戰,要麽”

  “要麽什麽?”

  司馬俱瞪眼望去。

  那人遲疑道:“要麽隻能投降了。”

  啪!

  司馬俱大怒,指著他喝道:“來人,將他拖出去斬了。”

  “將軍息怒,老包子也是為了將軍好,如今眼下還得想辦法解決問題。”

  “是啊,老包子忠心耿耿,隻是一時糊塗而已,將軍莫要動怒。”

  眾人連忙勸道。

  被大家勸說之後,司馬俱才勉強壓下火氣,說道:“大家不用擔心,徐和不會見死不救,我們必能擊敗官軍。”

  如果陳暮在這裏,一定會感歎司馬俱的年輕。

  豈不聞太祖十六字兵法真決,死纏爛打戰術,打不死你,折磨死你。

  接下來的幾天,劉備軍在城外安營紮寨,每日派出小股部隊騷擾司馬俱的田地,破壞他的粟苗。

  陸康的軍隊由伊恒率領,悄悄渡過濟水,屯兵在高苑北麵五裏外的廣牟鄉。兩邊已經取得聯係,陳暮要求他們隱藏行跡,不要被發現,以作奇兵。

  如果看過一望無際的平原就知道,位於平原地區的地貌極為平坦,田野遼闊,雖有起伏的丘陵,卻也隻是如夜幕時點綴夜空的群星一般,僅僅隻是占據了星空一小部分,更多的區域,是那般浩瀚如海的宇宙。

  青州就是後世的山東,山東多平原,樂安就處於後世的魯西北平原區域,高苑城外的粟田鱗次櫛比,綠油油的粟苗茁壯成長,偶有山丘森林,鬱鬱蔥蔥的林木葳蕤,透露著春天的活力。

  可惜這份活力很快就被人為破壞,成隊成列的官軍拿著鐮刀鋤頭衝入粟田,不斷收割。每次司馬俱一出城,營寨就會敲鑼打鼓,士兵立即跑回去,不被抓住。

  劉備駐紮在高苑城五裏外,按照距離來說,其實也就是兩公裏。但在平原上的視野實在太好了,隻需要安排幾個騎兵在城外山坡上觀望,一旦司馬俱敢出城,騎兵立即回去報信,劉備就鳴金收兵。

  黃巾軍在野外本來就打不過官軍,要不是陳暮不想給自己增添傷亡,隻想玩流氓戰術,八千步兵配合一千騎兵衝陣,司馬俱這四萬人必敗無疑。

  更何況司馬俱也不敢把人全帶出城,每次隻帶兩萬人,攻打人家駐守的營寨,才到營寨前,就被一波箭雨逼走。

  而且後勤問題也不需要擔心,梁鄒離高苑不過數十裏,源源不斷的軍械和糧草運來。

  陳暮是貓捉老鼠,不斷在戲耍司馬俱。

  這麽做的原因也很簡單,一是不增添已傷亡,二是不給敵人造成傷亡。

  司馬俱的幾萬士兵都是青壯勞動力,如果能逼降,統統都要給他當打工仔工具人種田去,陳暮怎麽可能讓自己的勞動力受到損失。

  老資本家行為了。

  在又一次看到官軍望風而逃,跑回營寨之後,司馬俱徹底失去了理智,長刀一揮怒吼道:“給我衝,殺進去。”

  左右帶著人馬嚐試了一輪衝鋒,箭簇如雨點般射來,黃巾軍抱頭鼠竄,狼狽而逃。

  兩側營寨空地上,一千騎兵也不斷射箭騷擾。

  很多人奇怪,長矛方陣應該是克製騎兵的辦法,為什麽騎兵就能如此為所欲為呢?

  還是那個問題,機動性。

  長矛方陣能夠克製的隻有不著重甲的輕騎兵,但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漢民族的騎兵都是弓馬嫻熟的存在。

  包括後來蒙元,後金,他們的騎兵也都是以弓箭為主要攻擊手段。

  利用騎兵的機動性,步兵如果結陣,就遠程射擊,等到步兵被弓箭射到潰敗,就騎馬砍殺。

  人家不僅跑得比你快,還有遠程攻擊能力,步兵自然隻有被動挨打的份。

  看到對方騎兵出來,攝於兵勢,司馬俱不得不暫避鋒芒,鳴金收兵。

  結果才剛回城裏沒幾分鍾,就得到消息,官兵又開始毀糧。

  司馬俱眼皮子狂跳,他自從跟著天公將軍起事以來,也不是沒跟官軍打過。

  但這麽流氓的官軍,還是頭一次。

  無奈之下,又隻得點齊兵馬,殺出城去驅趕官軍。

  這邊官軍見他們來,又撒丫子往回跑。

  等他們一走,又溜出來繼續幹壞事。

  看著官軍反複橫跳,司馬俱那個氣啊,心裏憋的火蹭蹭地冒。

  有本事你們出來一戰嘛。

  要是明刀明槍把我擊敗了,我也認了。

  拿我的田地撒野,算什麽英雄好漢?

  然而司馬俱不知道的是,陳暮這一招釜底抽薪,除了學習太祖兵法以外,與早年看書時,看到諸葛亮的一些事跡也有很大關係。

  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的時候,就曾經對上邽附近的麥田進行破壞,隻是司馬懿援軍到的及時,沒有讓諸葛亮來得及把所有麥田損毀,使得這批糧食後來成為魏軍與蜀軍對峙的關鍵。

  而在《三國演義》裏,這一段曆史被羅貫中寫成了鹵城收麥,讓司馬懿成為諸葛亮的打工仔,免費幫諸葛亮收麥,來刻畫諸葛亮多智近妖的形象。

  所以在圍城的時候,如果知道城內糧食不足,損壞敵人的稻田,可不是陳暮發明的。

  不僅諸葛亮幹過,春秋戰國時期也有。

  像楚莊王這廝迫害宋國,做得比陳暮還過分,為了逼迫宋國投降,不僅收割了人家的麥田,居然還築室反耕,包圍宋國,當著人家的麵在城外建造房屋,耕種人家的土地,把宋國城外當自己家了,屬實離譜。

  相比之下,陳暮反而算是善良的,沒有楚莊王那麽過分到在人家都城外另外再造一座城市的地步。

  即便如此,也把司馬俱逼得十分窘迫,官軍不斷地撩撥他的怒氣,卻不管如何咆哮,也隻能無能狂怒,眼睜睜地看著城外粟田一天比一天少。

  不過司馬俱倒也還沒有完全絕望,徐和還有軍隊,隻要徐和援軍抵達,兩軍合起來最少有十萬大軍,如此龐大的隊伍,一千騎兵能夠發揮的作用就很少,必能擊潰官軍。

  “將軍,昨日又被損壞了八百多畝田。”

  高苑縣令府。

  聽到士兵匯報的消息,司馬俱嘴角抽搐,心裏在滴血。

  “將軍,那樣的話,秋收時節,我們剩餘的田地將不足一半。”

  有個讀過幾天書的半吊子手下用小木棍算了半天,也就是算籌計數法,得出這麽個結論。

  一名手下悲戚說道:“將軍,再這樣下去,就算打退了官軍,剩餘的糧食也不夠我們過冬了,明年大家都得餓死。”

  司馬俱強忍著怒意問道:“派出去找徐和的人去了幾天了?”

  “四天了。”

  “嗯。”

  司馬俱點點頭,安慰眾人:“高苑離昌國不過一百餘裏,也許此時徐和大軍已經在路上,大家再耐心等幾日。”

  “可是如果我們再不下田的話,即便官軍不破壞,田園也會荒蕪,長出雜草,那搞如何是好?”

  另外一位手下提出擔憂。

  種地可不是把種子丟進地裏就不管了,初中曆史就應該講過古代農業文明的特點“精耕細作”。

  秧苗種下去後,不僅要施肥、鋤雜草、灌溉,還得時刻照料,因為穀物秧苗都很嫩,稍不留神,就可能會死。

  如今官軍已經圍攻了他們五天,足夠田裏長出大量雜草,這些雜草會吸收糧食的養分,到時候即便到成熟的季節,粟苗也不會結多少粟穀,糧食歉收。

  司馬俱想了想道:“我們每次出城,官軍就會縮回營寨,不如今日我們佯攻,把他們逼回去,再派人去打理田地?”

  “那城內不留人防守嗎?”

  有人問。

  要想看住官軍,最少得兩萬人,那麽派人留守還得打理田地,剩下的兩萬人就不夠分配。

  畢竟整個高苑縣各處分布了三十餘萬畝田,當時畝產不足,要養活一戶五口之家,要二十畝地,平均每人最少耕種四畝,司馬俱四萬青壯勞動力耕種了二十萬畝。

  已經派了兩萬人出去盯防官軍營寨,再留一萬人駐守,另外一萬人打理田地的話,恐怕會累死,忙活一天都整理不了多少畝地。

  司馬俱咬牙道:“留500人吧,反正官軍也隻有一萬人,分不出人手攻城。”

  “唯!”

  眾人領命。

  那邊司馬俱定了計策,這邊官軍今日的活動又開始了。

  劉備軍隊浩浩蕩蕩地出來,如同一群碩鼠,舉著鐮刀鋤頭嗷嗷叫著奔向粟田。

  讓人類搞建設很難,但搞破壞卻很容易。

  要不是黃巾軍每天都出城騷擾,平均一天八百畝的戰績實在是小瞧了人類的破壞力。

  八千士兵,一個人毀壞一畝粟田,隻需要半個小時就行。

  甚至有收麥經驗豐富的老兵,十多分鍾就能把一整畝田割得幹幹淨淨。

  這其實已經是陳暮在特意克製的結果,他要的不僅是司馬俱四萬青壯勞動力,土地也要,沒打算真把二十萬畝田全破壞光,這些以後可都是他的糧食。

  陳暮和劉備此時正在軍營裏下象棋,如今事情做了幾天了,士兵們也熟門熟路,已經不需要指揮,大家各司其職就行。

  “使君,刺史,那司馬俱派人出城打理田地了。”

  就在這個時候,在外麵觀察的探子回報。

  “哦?”

  陳暮來了興趣,沒想到司馬俱還敢出城打理田地,問道:“他們出了多少兵馬?”

  “在營外的跟以往一樣約有兩萬,剩餘出城打理的田地的,應該也有一兩萬人。”探子答道。

  “那就意味著城裏空虛。”

  陳暮摸著下巴。

  劉備眼睛一亮:“這是個好機會,陸太守的人馬正好可以奇襲高苑城,此戰可一舉定乾坤矣。”

  “可是那樣的話,司馬俱隻有三種選擇,一種是投降,一種是死戰,一種是跑向昌國。除了第一種以外,另外兩種都不好。”

  陳暮搖搖頭。

  劉備納悶道:“那該如何是好?”

  “繼續折磨他。”

  “繼續折磨?”

  “不錯。”

  陳暮對傳令兵道:“跟陸太守的人馬打聲招呼,讓他們攻城,但不要攻進去,鼓噪鼓噪,嚇一嚇敵軍即可。”

  劉備不解道:“四弟,這又是何意?”

  陳暮笑著說道:“這樣那司馬俱必然疲於奔命,要麽眼睜睜地看著田地一天天荒蕪,或者被我們毀壞,要麽老家被人偷掉,整天擔驚受怕之下,最後扛不住了,向我們投降。”

  劉備沉吟道:“四弟。”

  “嗯?”

  “做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