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務政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0-11-06 12:23      字數:3438
  中平三年二月,望日。

  樂安治所臨濟縣。

  青州六郡中,隻有樂安和東萊是郡,地方長官為太守。

  以前樂安也是國,到漢質帝的時候,樂安王死後沒有子嗣,於是國除為郡,延續到了今日。

  陸康就是如今樂安郡的郡守,在原本曆史上,中平二年,也就是185年,漢靈帝受張讓趙忠慫恿,要鑄造銅人,於是下令天下每畝收稅10錢。

  陸康上書勸諫漢靈帝,被宦官誣陷他大不敬,本來應該下獄論罪。是當時的禦史劉岱幫了他一把,隻是罷官處理,沒有獲罪。

  所以正常的曆史軌跡下,此時的陸康應該已經被罷官。

  不過現在漢靈帝不僅沒有要鑄銅人,而且減免天下不少苛捐雜稅,隻在荊揚益三州收取田稅,救濟各地災民。陸康自然也沒就沒有上書勸諫,所以現在還是樂安太守。

  樂安太守府中,已經六十歲的陸康看完了手中的竹簡,將信件放置到桌案上,忍不住誇讚了一句:“英雄出少年,這個陳子歸,當真是厲害。”

  樂安郡丞,同時也是陸康的好友尹恒好奇道:“那陳刺史在信中說了什麽?”

  陸康答道:“他在短短兩月之內,就掃清了齊國境內的黃巾宗賊與豪強勢力,如今齊國政治清名,恢複了朝廷王道,齊國各地也安穩下來。”

  “哦?”

  尹恒驚訝道:“齊國形勢如此錯綜複雜,他居然隻在短短的兩月之內就肅清了所有不服王命的勢力?”

  陸康笑道:“是啊,連我都不知該如何處理齊國,也不知道他到底用了什麽手段。”

  “那確實是厲害,不過他給我們來信,就是為了向我們炫耀?”

  尹恒有點不解。

  陸康搖搖頭:“不止,他在信中還跟我說,希望我下個月屯兵濟水,給予司馬俱壓力。”

  尹恒想了想,腦中快速構思了一遍如今濟南齊國樂安三角上的黃巾勢力分布,皺眉說道:“他莫非是想對般陽昌國的徐和黃巾勢力動手?”

  陸康點頭道:“他雖然沒在信中說明他的意圖,但我估計也是這樣,不然讓我們給司馬俱壓力做什麽。”

  “徐和有十多萬人,而且背靠泰山,若有不對,立即可以遁入山中。”

  尹恒思索道:“要想擊潰徐和,恐怕沒那麽容易。這新來的刺史還是太年輕,過於急功近利。卻是不知哪怕我們打得過徐和,也是萬般難以全殲。泰山易守難攻,賊入山中,則如黑山軍去了五行山,反反複複,難以根除呀。”

  五行山就是太行山,這個名字出自《淮南子》,不過倒不是說現在的太行山就叫這個名,而是太行山有太多叫法,如大形山、五行山、盤古山、王母山、女媧山都有,一般按照個人稱呼習慣來說。

  聽到尹恒的話,陸康點點頭,他也是這麽想的,為什麽泰山黃巾這麽頑固?還不是因為泰山黃巾都是本地人,熟悉山裏地形,一旦據山而守,他們很難攻破山寨。

  而等到他們走後,黃巾又能下山繼續攻城掠地,侵略地方。

  如此反複,使得不僅泰山腳的徐和難以撲殺,連高苑的司馬俱都不太好處理。

  現在新來的陳刺史讓他們派兵去,在陸康看來,大概率還是一場無用功,浪費糧食和錢財而已。

  隻是不去的話也不行。

  陳暮現在掃清了齊國內部一切不穩定因素,正是兵鋒正盛之時,他作為地方太守,肯定要配合刺史剿滅賊寇勢力,維護自己治下區域的穩定。

  如果拒絕的話,一個懈怠剿賊的罪名肯定跑不了,畢竟刺史是有彈劾太守能力的,陸康不得不為這一點做考慮。

  想到這裏,陸康還是說道:“雖然剿滅徐和司馬俱不容易,不過依舊得如此行事。陳刺史也是為了我們地方安穩考慮,若是不出兵的話,豈不是枉顧黃巾賊寇,到時也容易受人把柄。”

  聽了陸康的分析,尹恒覺得有道理,便說道:“那行,就照他的意思做。隻是樂安去年才剛剛平靜了一年,糧食勉強夠百姓生活,恐怕不容易擠出多餘糧草了。”

  “這是個問題。”

  陸康撫摸著自己下頜發白的胡須,心裏細細思索起來。

  陳暮手裏之所以有糧食,是因為齊國一片混亂,到處都有豪強宗賊割據縣城鄉鎮,不服從國相的管理。

  因此陳暮有理由出兵,去平定這些叛亂的人,繳獲他們的土地、錢財和糧食補充物資。

  而樂安的情況要好很多,不像齊國那麽一片混亂,各地豪強宗族也都表現得順從陸康的治理,並沒有出現什麽反抗朝廷的宗賊豪強存在。

  如此一來,陸康就沒有理由去攻擊自己治下的百姓,自然也不會像陳暮那樣,可以掠奪各地豪強宗賊來擴充自己實力。

  樂安去年風調雨順,但也隻是勉強維持了地方安穩而已。跟漢朝大多數地方一樣,土地兼並的問題很嚴重,糧食大部分都集中在豪強手上,他這個太守反倒湊不出太多的糧草給予軍隊。

  事實上別看陸康屯兵臨濟,應對司馬俱的數萬黃巾兵。但實際上他也隻養了五千人而已,這還是他說服城中豪強,一起共同出錢出糧養的,並不是他花的錢。

  一旦要出兵的話,那花費就比駐守在城中多得多,豪強們個個隻爭眼前的利益,哪會顧長遠利益,聽到要多出錢,肯定不會願意。

  所以陸康遲疑半天後,苦笑了起來:“唉,真是頭疼。”

  尹恒問道:“使君是想不出如何解決糧草問題?”

  陸康搖搖頭:“那倒也不是,我與平原相陳元方是老友,大不了厚著臉皮去找他要人要糧就是,隻是有點舍不得這張老臉。”

  “哈哈,為了剿滅賊寇,使君隻能舍一下這張臉了。”

  尹恒笑著打趣。

  .

  .

  此時遠在齊國的陳暮自然不知道陸康已經收到了他的信件,準備聽從自己的安排下個月出兵。

  這個時候他正在處理一些政務,吳匡昏庸老邁,再加上被陳暮當著眾人的麵一頓嗬斥,早就覺得丟盡顏麵,不再處理政務,每日躲在國相府不出門。

  如今齊國權力都掌握在陳暮一個人手裏,關羽掃平了齊國賊寇勢力,剩下了很多遺留問題,都得一一解決,忙得他團團轉。

  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全部湧來,唯一的好消息是吳匡總算是有點作用,幫他留了一整套班子。

  地方的小事基本就交給各曹史去解決,他隻需要處理比較大的事情就行。

  “刺史,新一批的物資已經給關將軍送去。”

  “嗯,知道了。”

  “南豐縣那邊又鬧了起來,原來巨澱湖的水賊上岸投降之後,有民眾與他們積怨,雙方發生了械鬥。”

  “讓法曹史去處理,該怎麽辦就怎麽辦。”

  “益都縣糧價漲了三倍。”

  “今年朝廷撥下來的糧草和賑災款到了沒有?”

  “應該快到了吧。”

  “那就讓城裏的豪強們先運糧過去,平抑糧價,等賑災的糧食下來再給他們補上。”

  “孫家那邊說希望刺史能把巨澱湖旁邊的田地售賣給他們一部分。”

  “哦?”

  聽到這句話,正在書批示政務的陳暮忽然停下了筆,抬頭看向氏儀,冷笑一聲:“這老小子胃口這麽大?”

  氏儀點點頭,也略微不滿道:“是有些得寸進尺。”

  陳暮搖頭道:“何止得寸進尺,上個月光他們孫家一家就奪了兩氏宗賊的田地,實力怕是擴充了近一倍,現在又打起了巨澱湖的主意,嗬嗬,他們這是要一步一步挑戰我的耐心呀。”

  巨澱湖附近的土地在齊國算是最好的土地,這裏水流暢旺,物產豐饒,盛產蘆葦、魚、蝦、鴨蛋、蟹等,有“魚米之鄉”之稱,就連漢武帝都曾經在這裏耕作過。

  《漢書·武帝》:“征和四年,三月,上耕於巨澱湖”。

  由此可見這裏的田地有多好。

  臨淄城裏的豪強已經跟著陳暮發了不少財,本來應該心滿意足才是,現在又開始打巨澱湖的主意,人心不足蛇吞象,果然在利益麵前,沒有人能停下逐利的腳步。

  氏儀默不作聲,這些事情就已經不是他能參與的了。

  陳暮敲著桌子,思索片刻,緩緩說道:“暫時先不要回應他們,先拖著吧。”

  “明白。”

  氏儀點點頭,他知道刺史有自己的考慮,不管最後會怎麽處理這些人,肯定會圓滿解決問題。

  至少到目前為止,氏儀發現陳暮的手段還真是不拘小節。

  招降黃巾軍,與劣跡斑斑的豪強宗賊合作,逼迫投降的豪強宗賊獻出財產,做這一切都仿佛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十分心安理得。

  要是換一個正直的官員,一不會與敵人合作,二不會逼迫人獻出財產,三,必然會打著朝廷的名義四處征伐。

  第一點會讓自己陷於四麵楚歌的境地,第二點會讓自己缺少糧草錢幣,第三點會導致窮兵黷武。

  結果就是最後弄得被所有人群起而攻,倉皇落敗的下場。

  說起來當初吳匡也不是沒有想過有作為,上任之初,也是想有一身抱負,曾經發布了不少政令想改變現狀。

  可惜他孤身上任,一來得不到當地人支持,二來手下也沒什麽可用人才,最後權力被架空,落得這個結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再看眼前的陳刺史,敲山震虎、借雞生蛋、瞞天過海,各種奇謀妙計當真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簡簡單單一些策略,就將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