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朝議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0-10-26 19:08      字數:5590
  可願入太學?

  聽到這句話,陳暮臉色不變,心中卻微怒。

  不是生楊賜的氣,而是有些不舒服。

  當初他本來可以去太學讀書。

  平平靜靜混個文憑,轉到地方舉個孝廉,等待著天下大變即可。

  權宦揮揮手,他就從太學轉到了鴻都門學。

  本來這也就算了,誰讓世道就是這樣,封建製度下,沒有權力,就等於沒有人權,沒人會在乎你的意見。

  但現在人家又跑來問你,要不要回到太學裏去?

  自己是商品嗎?

  被人擺弄來擺弄去?

  當然。

  至少人家楊賜會問他意見,這一點上來看,就比張讓趙忠連招呼都不打一個就直接給他換地方要好得多。

  不過陳暮還是有些抵觸,平靜地回答道:“伯獻公,鴻都門學藏書無數,又可以勤習書法繪畫,暮覺得,在鴻都館也挺好。”

  聽到他的話,張讓趙忠長舒了一口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治國謀略的人才,而且深得天子賞識,可不能被士人拐跑了。

  楊賜倒也不失望,隻是輕聲道:“人各有誌,你喜歡在鴻都館也可以,不過以後看經書的時候,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來我府上詢問。”

  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去找他?

  陳暮心中一動,拱手下拜道:“多謝伯獻公。”

  這是要收記名弟子。

  東漢老師收徒弟有兩種,一種是入室弟子,既是把所有知識傾囊相授,傳為衣缽那種。像楊賜張濟與漢靈帝就是這種關係,還有孔子三千門徒,真正登堂入室者,隻有七十二賢而已。

  二種是大課弟子,也稱為門徒。大儒馬融收弟子上千人,包括鄭玄盧植,這些弟子就是大課弟子,還有盧植收劉備公孫瓚這些人,也屬於這種。

  後來公孫瓚還拜過劉寬為師,不像入室弟子那樣隻拜一人為師,這就是漢末師無常的一種體現。

  如果打個比喻的話,就相當於現在師父與徒弟,老師和學生的關係。

  一種是代表了傳承,另外一種則是知識的普及。

  所以楊賜這麽說,其實就相當於他在講學的時候,允許陳暮去旁聽的記名弟子。

  不過雖然隻是普通大課弟子,但楊賜的名氣實在太大,得到他的讚賞,很快就能名揚天下,在士人中豎起名望。

  這說明楊賜很欣賞他。

  地暖管道鋪設花了整整兩天時間,第一天用來安裝管道,第二天上午安裝完畢,下午又得鋪設地板,數百名經驗豐富的工匠忙活,這才將這個工程做完。

  到了第四天,地暖設備正常運行,整個玉堂殿溫暖如春,因為鐵管並不是直接埋在木板上,上麵還鋪了一層細沙,這樣一百度的開水流過鐵管之後,熱量傳遞到細沙上,再傳遞到木板,蒸騰到房間裏,溫度就會低很多,大概有五六十度。

  地板溫度五六十度,等到熱量再揮灑到屋子當中的時候,溫度會進一步下降,讓整個房子保持在二三十度的常溫,如此隻要關上門窗,外麵即便零下幾度,屋內依舊十分溫暖,無比舒暢。

  這一日洛陽下起了雪,簌簌的雪花銀裝素裹,洛陽城仿佛變成了一片白色。城內的人當然不受什麽影響,無非就是冷一些,往年依舊是那麽過。

  但城外無數臨時搭建起來的木棚中的災民百姓就過得十分艱難,很多百姓批著單衣,在四麵透風的屋中瑟瑟發抖。

  帶著孩子的父母將孩子死死地摟在懷中,試圖用自己的體溫溫暖自己的子女,但不知道多久之後,自己的身體卻逐漸變得冰冷起來,被凍死在了這個冬天。

  生命有時候那麽脆弱,可又總是那麽頑強。

  每個人都像是野草一般活著,冬天枯萎死去,新的生命又取代他們,到明年春天來臨的時候,嫩草發出新芽,再努力而又艱難地活下去。

  這一日洛陽大大小小所有的官員本該躲在溫暖的家裏,等待著這個冬天過去,卻忽然聽到了天子的詔書。

  天子要開朝議!

  何謂朝議?

  東漢上朝分為兩類,一類是常朝,就是固定時間開的朝會。一類是臨時開的會議,稱為朝議。

  和封建時期其它朝代有些類似,不同之處在於,不管是常朝還是臨時朝議,一般隻會召見洛陽城內數十名頂層的高官。

  如三公九卿,大將軍、太子太傅、執金吾、太子少傅、將作大匠、禦史中丞、尚書令等重要部門領導人。

  其它中層官員,如三公九卿各部門屬官,除非是特別召見,否則是不可能出現在朝議上。

  因為三公九卿都有自己分內的職責,他們自己也會開會議,稱為中朝官議。

  大部分事情都在中朝官議上解決,像各州縣的法曹吏將州縣判決犯人的文書送到洛陽,交由廷尉處理,隻有實在處理不了的案件,才會給皇帝判決。

  但這次不同,天子這次是要開大朝議,不僅高官們去,所有中層官員也要去,除開一部分需要值守的官員,如各城門屬官、當值的部門屬官,有任務外出公幹,不在洛陽的官員以外,基本都要去。

  林林總總,從六百石到萬石,有數百人之多。

  這還是隻算了三公九卿各部門屬吏以及一些閑職散官,若是算上所有在洛陽的官員,將會有數千人,隻不過一般的宮殿容納不了那麽多人,隻有在年初大朝會上才有可能出現,所以去的隻是重要部門的實權官員。

  東漢的朝議地點並不固定,要看天子今天住哪裏,比如今天天子住北宮,那就在北宮的崇德殿或者德陽殿,如果今天住南宮,一般是在卻非殿或者崇德殿。

  是的,你沒看錯,洛陽南北二宮都有崇德殿。

  不過今天的議事地點卻很奇怪,天子居然在西宮的玉堂殿開大朝議,令人費解。

  嘉德門外的廣場上,白雪皚皚,數百名官員接到通知,抵達了這裏。

  “永年兄,好久不見。”

  “子喬兄,上月我還想去你家拜訪,結果聽說你去豫州公幹,什麽時候回來的?”

  “就這幾日,才歇息兩天,天子就下詔開朝議。”

  “也是,不知道此次是何事,鬧那麽大的動靜,難道是西邊打過來了?”

  “喲,鴻卿兄,聽說最近又納了兩個妾氏?”

  “唉,城外的災民太可憐了,我見她們賣身葬父,動了惻隱之心。”

  “伯行兄,這次買了多少奴仆?今年你在揚州買了那麽多田地,應該需要不少田奴徒附吧。”

  “不多,也就數百人而已。現在雖然人賤如牲口,但我家財力有限,隻能買那麽多,不像修元兄是南陽大族,家財萬貫,買下奴仆無數。”

  官員們到了廣場外後,紛紛聊天閑談,有的在問今天為什麽忽然開朝議,有的在說今年買了多少人口。

  東漢末年世家門閥就已經有了雛形,甚至可以說動西漢開始就有了這樣的演變,隻是缺乏一個九品中正製來給他們正名而已。

  人口買賣和田地買賣早就是公開的秘密,即便是在這樣的大庭廣眾之下,也敢堂而皇之地明說。

  “天子詔書,進宮上朝!”

  等到上朝的時間一到,讚禮官揚聲呐喊,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按照順序進行排列。

  三公九卿站在最前麵,其次是太子太傅、執金吾、太子少傅、將作大匠、禦史中丞、尚書令等僅次於三公九卿的高官。

  在他們身後,則是烏壓壓一片各部門中層官吏。

  將軍長史、將軍司馬,太傅長史、三公長史、禦史中丞、尚書令廷尉正、廷尉左監、太中大夫、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太常禦、太仆丞、廷尉丞、衛尉丞、宮門司馬、掖門司馬、宗正丞、少府丞、大司農丞、大鴻臚丞、光祿丞、謁者仆射、執金吾丞等等。

  這些算是中層官員,品秩在千石到秩比千石之間,平日裏雖然不經常上朝,卻也偶爾會有詔令麵見天子。但今天不止這些人,還有很多底層官吏,既是這些中層官員的屬官,各自站在自己的上官身後,按照官員的品秩大小依次列隊。

  大將軍何進站在隊伍最前麵,聽到讚禮官喊話,踩著小碎步第一個走入宮門。漢朝曆史上隻有兩個人可以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讚不名,一個是蕭何,一個是梁冀,以後漢獻帝時還要加個曹操。

  何進論起能力比之蕭何差百倍,論起權勢也比梁冀曹操差百倍,當然沒有這個特權,和三公九卿百官一樣,都要急步前進,也就相當於一路小跑,在寒風中冷得凍出鼻涕。

  原來在卻非殿的時候,隻要進了卻非門就可以進殿。現在忽然移到了玉堂殿,就得多走兩個宮殿,差不多三四百米距離,冷得諸多官員夠嗆。

  好在過了嘉得殿和蘭台,玉堂殿近在咫尺,隻是官員們覺得奇怪的是,玉堂殿大門緊閉,並沒有打開。

  “奇怪,怎麽門關著,難道不是在玉堂殿?”

  “有左右禮曹和宮中宿衛在門口守著,應當是這裏無誤。”

  “那為何?”

  “你們看,這玉堂殿有些奇怪。”

  “哪裏奇怪了。”

  “別的宮殿上麵都擠滿了雪,就玉堂殿附近與宮殿頂十分幹燥,沒有積雪,這難道不奇怪嗎?”

  “還真是耶。”

  官員們注意到玉堂殿頂沒有任何積雪,一邊嘖嘖稱奇,又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什麽情況,隻能繼續跟著大隊伍往前走,在雪地上留下一列列腳印。

  何進帶著三公九卿走到殿門口,又聽到讚禮官一聲呐喊:“開門!”

  呼呼呼!

  玉堂殿的大門打開,溫暖的空氣流出來,帶給所有人一絲暖意。

  屋子裏,居然溫潤如春,無比舒暢。

  “進殿!”

  在讚禮官的聲音中,諸多官員們踏入殿中。

  隻覺得大殿內暖烘烘的,就好像被包裹在了和熙的春光裏,渾身上下都透露著溫暖。

  官員們甚至看到左右站崗的宿衛額頭上在冒汗,原本應該穿著厚實的宮女們換上了夏日才穿的留仙裙,外批紗衣,顯得輕盈無比。

  雖然滿腹疑惑想找人傾訴,但正殿禮儀上誰也不敢說話。

  “拜謁天子!”

  讚禮官又一聲喊叫。

  漢靈帝劉宏在數十位小黃門、中常侍、宮女近侍、議郎、侍郎、郎中、羽林簇擁下,從正殿後的偏殿進入殿中。

  他穿著正統的玄色龍袍,外披大紅色寬衣,龍袍上半身是黑色,下半身是紅色,代表東漢火德繼承了西漢開年時候的水德。

  群臣左手壓右手,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口中高呼萬歲。

  萬歲這個詞匯春秋戰國就有,劉邦開大朝會的時候,每次都是群臣高呼萬歲,以此成為了朝會常例。

  “禮畢!”

  讚禮官喊話結束之後,群臣這才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最後手放下,完成了禮儀。

  劉宏說道:“都坐吧。”

  他自己也跪坐在了大殿主坐之上,旁邊是張讓趙忠樂鬆陳暮等近侍。

  陳暮觀察下方群臣,裏麵還有一些認識,比如曹操。

  曹操的濟南相被劉備搶走了,曹嵩沒有幫他活動外出,而是在西園幫他買了個光祿大夫。這可是實打實的光祿勳二千石屬官,實權不小,在光祿勳劉寬的身後正襟危坐。

  還有荀和,目前是將軍主簿,六百石,坐在將軍長史和將軍司馬之後,算是比較底層的官員。

  劉表被何進舉薦為北軍中候,也跟在何進的身後。

  現在北軍中的中層官員都被關在監獄裏,要等到年底十二月三十號天下大赦的時候才會被放出來,所以北軍就由何進領著,目前的北軍軍官也都是以何進為主。

  盧植也在裏麵,年中的時候被左豐讒言下獄,皇甫嵩和劉備上書營救,看在冀州黃巾已經被剿滅的份上,漢靈帝讓他官複原職,做了之前校勘經文的尚書,隸屬於尚書台。

  除了這幾個熟人,還有一些則是來洛陽那麽久,各方麵接觸認識的一些官員,像太史令單颺,掌管鴻都館的國家典藏,在學館有過接觸。

  還有鴻都文學樂鬆、江覽,議郎韓說,尚書張馴,主要還是學術方麵,鴻都館是個圖書館嘛,來的人肯定多是學者。

  不過陳暮知道,這裏麵肯定還有大量青史有名的人。

  別的不說,袁紹也被何進征辟為屬官,目前聽說好像是當羽林左監,在這一點上他混得不如曹操,人家曹操早就是兩千石,袁紹到現在才六百石,與宿敵相比差了許多。

  但這其實也不能怪袁紹,很多人以為袁紹和袁術是堂兄弟,實際上他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而且袁紹還比袁術大。

  然而袁紹的母親是個婢女,袁術的母親卻是袁逢的老婆,是袁逢的嫡次子,兩人地位可謂天差地遠。

  如此一來,袁術年紀比袁紹小,但卻也已經是兩千石的虎賁中郎將,袁紹卻是個六百石的羽林左監,還是投靠何進換來的,他的叔父袁隗沒有幫過他一次,袁紹也過得挺艱難。

  數百官員們坐好,場內鴉雀無聲。

  劉宏笑著說道:“諸卿進殿之後,感覺如何?”

  早就答應做托的太仆楊賜站起來,拱手笑道:“十分溫暖,不知陛下是用何辦法讓殿內如此舒暢。”

  這個問題代表了所有官員的疑問。

  漢朝有錢人過冬一般是準備香炭,隨身帶個暖爐燒炭,也就是漢朝的暖寶寶。

  可炭火燒得再旺,也不可能讓整個大殿都暖和。更何況群臣們感覺暖意是從地下傳來,難道天子是將地下挖空,在裏麵燒火做了火炕?

  火炕這個東西西漢就有,但問題在於那麽大的一個宮殿,而且要支撐龐大的殿主體,挖空下麵還不得塌了?

  這怎麽做得了火炕?

  劉宏大笑道:“此物乃是地暖,是將熱水放置於地板之下,諸卿若是有興趣,不如回家也做一套,花不了多少錢。”

  “還有這等神物?”

  “地暖?當真是好東西,整個房子都充滿了暖意。”

  “地板下放熱水?不知道安不安全。”

  “沒看玉堂殿那麽大的宮殿都結結實實嗎,肯定是十分安全的。”

  群臣議論紛紛。

  劉宏見目的達到,對左右禮曹使了個顏色,左右禮曹立即拍打了一下銅鑼,巨大的聲音讓所有人都閉嘴安靜。

  “如果諸卿也想要家裏有個地暖過冬,可找畢嵐宋典。”

  漢靈帝看了眼畢嵐宋典二人。

  這兩人是前兩年才做的中常侍,資曆不深,都隻有三十多歲,不像張讓趙忠老謀深算,這一次承擔了那麽大的任務,隻覺得榮光滿麵,站出來驕傲地俯瞰著群臣。

  “就是不知道多少錢,若是價格不貴的話倒是可以考慮。”

  “一些熱水能花多少錢,陛下,我要一套。”

  “我也要一套。”

  官員們紛紛報名,很快訂單就達到了上百套之多,等到事情傳揚出去,就不止百套了,可能數百上千套都有可能,估計畢嵐宋典這個冬天有得忙。

  見地暖設備推銷得差不多,劉宏微笑地點點頭,又看了眼左右禮曹,銅鑼再響,全場肅靜。

  “地暖的事情先放下,等朝議結束後再談。”

  劉宏臉色逐漸嚴肅起來,高聲道:“來說說第二件事情,今年災荒不斷,冀州豫州青州三地黃巾猖獗,百廢待興。我欲從揚州益州荊州三地收每畝百錢田稅,用來賑災冀州豫州青州三地,諸卿以為如何?”

  話說完之後,全場鴉雀無聲,百官所有人的臉色,都開始變幻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