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0-10-23 22:44      字數:6167
  心理學上有一個標簽效應和心理暗示的說法。

  在現代流行語中,也有一個詞匯叫捧殺。

  毀掉一個人,其實就這麽簡單。

  那麽如何拯救一個人呢?

  反過來做就行。

  人之所以排斥異類,是因為他們覺得異類和自己不相融。

  為什麽後世某島國學校中盛行霸淩主義和小團隊主義?

  就是因為他們本能排斥他人,一旦你與他人容納不進去,就會受到排擠。

  這也是為什麽會有同流合汙,以及古代官場清官難做的緣故。

  現在天子身邊都是一些什麽人?

  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等等宦官團體。

  呂強雖然也是宦官,但就好像油不可能融於水一樣,因為不夠變態而與他們格格不入,自然要遭到打壓。

  但假如呂強並沒有表現得那麽正直,有他的缺點,有他不好的地方呢?

  那麽也容易被張讓等人接受,畢竟大家都是宦官嘛。

  所以陳暮的辦法,其實就是跑去找張讓趙忠,讓他們相信呂強跟他們是同類人,告訴他們,你們二者都木有蛋蛋,都是宦官,應該同病相憐,有共同的利益,不應該鬧矛盾。

  當然。

  這隻是打個比喻。

  不過不管是標簽效應還是心理暗示,其實都是隻能起輔助作用。

  如果張讓趙忠鐵了心要殺呂強,那用任何辦法都行不通,所以陳暮也隻能試一試,看張讓趙忠是不是真的要殺他。

  隻是呂強在曆史上是自殺的,也足夠說明他為人比較剛直,和田豐的性格有點相似,剛而犯上。

  假如張讓經過陳暮的遊說,改變了主意,但呂強寧死不屈,不願意出來後與張讓等人虛與委蛇,非要自殺的話,那就怪不得陳暮了。

  反正事情他做了,最終的結果是不是如荀和他們所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世間沒有百分百成功的策略。

  送走了荀攸,陳暮出門準備去找張讓。

  他要開始下一步策略了。

  .

  .

  張讓現在並不在宅邸,在皇宮中。

  不過他今天有事要出去一趟,漢靈帝下旨讓各郡縣上供一部分資金抵達了洛陽,這筆錢叫做“導行費”,他要去收攏起來,送到西園去。

  一直忙活到中午,張讓才算得了空閑,回家吃頓飯,聽到陳暮來訪,立即召他進來。

  “子歸,來得正好,一起坐下吃午食。”

  張讓招呼他過來。

  漢朝人一般隻吃兩頓,既上午9點左右吃朝食,下午5點左右吃晚食。但那是普通平民,有錢人當然吃三頓,頓頓管飽飯菜還不重樣。

  張讓桌子上不僅有鹿脯、牛肉、獐肉,甚至還有熊掌和雁肉,桌上還繽紛擺放著水果,奢華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張讓也沒喪心病狂到一個人吃那麽多,除了他以外,還有養子張奉和兒媳何氏。

  陳暮笑著搖搖頭:“我吃過了,張公。”

  “哦,那真可惜。”

  張讓其實還蠻想拉攏陳暮的,在心裏是準備計劃好將他作為尚書台的備選人,畢竟這年頭聲名狼藉的宦官想找個聰明人給自己效力不容易。

  隻是不知道為什麽,陳暮上他這走動也不勤快,平時要麽不就是自己找他有事,要麽就是他找自己有事,私下也不多多“交流”,見了麵也十分客氣,真是奇怪。

  陳暮在外麵大廳等著,一直到張讓吃完飯出來,才站起來又拱手施禮。

  張讓擺擺手示意他坐下,一邊就坐,一邊問道:“子歸,平日你天天在學館讀書,也不往我這來,怎麽今天忽然過來了?”

  陳暮笑道:“是找張公有些事情。”

  “我就知道。”

  張讓笑著搖搖頭:“說吧,這次又是什麽事情?”

  上次幫陳暮結拜大哥劉備升官可是廢了老大力氣,別看從別部司馬遷國相隻是千石升兩千石,但別部司馬屬於戰時臨時設的虛職,想要成為實職,少不得要做幾年議郎中散大夫等顧問職才能遷上去。

  要不是陳暮幫張讓解決了那個天大的麻煩,按照西園出售的官職價格表,陳暮最少要花一千多萬錢才能弄到這個國相,而且不是一時半會,需要一步步買官,才能拿到。

  所以張讓為了報恩情,也是下了功夫的。就是不知道這次陳暮找他有什麽麻煩,如果麻煩大的話,那還是要收錢,交情歸交情,一碼歸一碼嘛。

  陳暮說道:“其實不是我的事情,而是讓公和天子的事情。”

  “我和天子的事情?”

  張讓十分納悶,不解問道:“是何事?”

  陳暮說道:“第一件事情是天子手裏無錢的問題,第二件事情是中常侍呂強的問題。”

  “呂強?”

  張讓好奇道:“關他什麽事情。”

  《後漢書·呂強傳》中,陷害誣告呂強的人其實是趙忠夏惲等人,並沒有張讓。

  因為在呂強這個問題上,張讓其實是屬於模棱兩可的態度,既覺得呂強做得不應該,但也沒有想把呂強置於死地的意思。

  原因很簡單。

  張讓並沒有貪汙過,他的錢都是正大光明收賄賂來的,從不敢拿天子的一分銀子。

  而十常侍中,趙忠夏惲宋典畢嵐四人則都有過貪汙的行為。

  趙忠曾經做過大長秋,貪汙過皇後長秋宮的錢。

  夏惲宋典畢嵐三人則做過掖庭令、鉤盾令、禦府令,貪汙過宮中采買、園林修繕、製衣洗補等費用。

  看過《紅樓夢》的都知道,給皇家做采買製造到底有多賺錢,特別是掖庭令還負責整個皇宮采辦的賬簿,蒙蔽天子上下其手搞貪汙要多簡單有多簡單。

  所以當呂強前不久上書,希望天子誅殺身邊的貪汙份子時,十常侍中趙忠夏惲宋典畢嵐是最害怕的四人,陷害呂強的也是他們。

  張讓雖然覺得呂強這次做得有點過分,這些事情明明是我們宦官內部問題,何必要捅到天子那去。

  但又覺得大家都是宦官,沒必要鬧到這步田地。

  當年王甫被陽球殺死,死在路邊任野狗啃食,曹節兔死狐悲,一人進宮麵見漢靈帝陳述要害,才終止了陽球繼續迫害宦官的行動。最終在張讓曹節等人的努力下,誅殺了陽球,為王甫報仇。

  他們這些宦官本就是無依無靠的可憐人,沒有了下半身,對於錢財女色權勢也看輕很多,明明應該抱團取暖,相互支持。又何必同室操戈,自相殘殺呢?

  基於這個緣故,張讓一直沒有參與到趙忠他們這次行動裏,既沒有對呂強落井下石,也沒有打算去幫助他。

  陳暮雖然在鴻都館讀書,但對朝堂的消息很靈通,自然是知道這一點,所以在心中打了腹稿,準備了一手感情牌,陳述利弊道:“張公,我是覺得呂強這件事情對諸位常侍不妥。”

  “有何不妥?”張讓反問。

  “呂強也是中常侍,常侍們向來都是一體,哪怕內部有分歧,也不應該到自相殘殺的境地。”

  “可是呂強與士人勾結,還上書要陛下懲戒我等,明明是他先不義。”

  “張公且看,如今呂常侍落難,朝堂上下可有人為他求情。可見在士人心中,根本就沒有把呂常侍當過自己人,說不得還在心中竊喜諸位常侍在狗咬狗。”

  “這話從何說起?呂強難道不是士人那一派的嗎?”

  張讓不明就裏。

  陳暮認真說道:“難道張公還不明白那些所謂士人嗎?一個個虛偽至極,表麵與你關係極好,實際上不過是利用你而已,根本沒有把你當朋友。”

  “當初我在豫州與王允也算點頭之交,素無怨恨,為了將我從豫州調走,分潤功勞,眨眼間就在背後捅我的刀子。”

  “所以在我看來,呂常侍必然也是被士人蒙蔽,以為與他們結交可以獲得清名,實際上在士人們眼中,隻要是宦官,哪有好壞之分,皆不過是一丘之貉罷了。”

  “更何況依暮之見,呂常侍忽然上書,背後必然也是張公之政敵在作祟。如果他們能利用呂常侍扳倒趙常侍,他們當然很開心。就算沒有扳倒,對張公來說,也是個很大的打擊。”

  張讓想不通裏麵的問題,納悶道:“對我有何打擊?”

  陳暮笑道:“張公想一想,呂常侍一旦被趙常侍他們迫害死,宮中其它黃門常侍會如何作想。呂常侍與諸公隻是政見不合而已,可不管怎麽樣,他依舊是宮中常侍,是與張公等人一樣的人。”

  “如果隻是政見不合,張公大可以上書天子將呂常侍罷黜,讓他去做宮中一個閑職,不要再擔任常侍即可。”

  “可現在,就因為呂常侍沒有任何指名道姓的上書,就將他迫害致死。那麽其它常侍會怎麽想?他們也會感到害怕,也會想著抱團自保,一旦出現這樣的局麵,諸常侍頃刻間會分崩離析,相互攻訐,張公以為這樣的局麵是好是壞?”

  曆史上漢末的時候,宮中的宦官的確有一些是好人,比如呂強吳伉丁肅徐衍郭耽李巡趙祐等,與士人關係也好,向來不爭名奪利。

  但何進死後,袁紹帶人進宮誅殺宦官,不管好壞,全部屠戮一空,就可以知道在士人眼裏,宦官於豬狗無異。

  包括呂強在內,在很多人眼中是清廉正直宦官的代表。但下獄之後,想要上書營救者也不過寥寥幾個還算正直的黨人而已。

  朝中那些自詡忠正之人,無不畏懼趙忠權勢,不敢營救。連現任司徒袁隗,都因為趙忠的一句警告,而不許袁紹再去外麵結交各路豪傑。

  就可以看出朝堂上下那些屍位素餐的世家士人對宦官到底是個什麽態度,無非就是你有權勢的時候拚命巴結,沒有權勢的時候還不如路邊一條野狗。

  陳暮陳述利弊,就是在告訴張讓,在士人眼裏,你們什麽都不是。告訴他,在士人眼中,你們都是一夥的,並沒有好壞之分。

  其實也就是把呂強的陣營換了一下,算是偷換概念。

  因為在這之前,張讓他們以為呂強是站在士人那一邊的,是他們宦官當中的叛徒。

  但陳暮卻跟他說,不管呂強心裏怎麽想,他始終是個宦官,是與他們身份一樣的常侍,那麽在本質上,他們應該才是一邊的人,隻不過呂強被蒙蔽了而已。

  這麽一個心理暗示,其實就是符合如何將一個人捧殺的反麵,如何將一個人拉入某個陣容當中,以此來換取同陣營中的人幫助。

  畢竟再怎麽排斥,身份生理以及心理的認同感,還是會讓張讓覺得呂強是和他們一類人——都沒有g2。

  聽到陳暮的話,張讓幡然醒悟,說道:“子歸說的言之有理,趙忠差點鑄成大錯,我這就去勸天子,釋放呂強。”

  陳暮微笑著說道:“張公別急,我剛才不是說,還有一件事情嗎?”

  張讓這才想起來,陳暮說會幫天子和他解決沒錢的問題。

  人都是慣性思維,當連續說兩個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問題會出現記憶模糊,從而很容易忽略,重點反倒會放在第二個問題上。

  這也是陳暮的一個小手段,先幫荀和解決他們的問題,再說另外一件事,這樣循序漸進,才好做打算。

  “洛陽如今有百萬災民,各州四處都在打仗伸手要錢,天子手中的確無錢。”

  張讓思索道:“這件事情,你莫非有什麽好主意?”

  陳暮點點頭:“自然。”

  “是何主意?”

  “征稅。”

  “征稅?”

  張讓苦笑著搖搖頭:“算了吧,現在各州都亂成一團,哪還有稅可收。”

  陳暮卻笑道:“正是收稅的好時機。”

  “此話怎講?”

  張讓瞪大了眼睛,現在全國上下都堪稱一片廢墟,百姓民生凋零,哀鴻遍野。

  就算漢靈帝和張讓再貪婪,也不敢在這個時候收稅了,怕再這樣下去,立即就掀起第二場黃巾之亂。

  陳暮腦中卻細細思索著東漢的莊園經濟,搖頭說道:“張公知道,現在全國大部分的田地掌握在哪些人的手裏嗎?”

  “哪些人”

  張讓怎麽可能不知道,他自己的宗族就是大地主,這次黃巾之亂後,大量農民失地,他的宗族在潁川陽翟當地大肆收攏田地和人口,當起了地主老財。

  一想到自己宗族手中圈的那些地,張讓便頗有些尷尬地道:“應當是一些大宗族手裏吧。”

  陳暮點點頭:“不錯,如今天下大亂,世家宗族必然大量低價買入田地,隱瞞人口做田奴徒附,來供養他們這些士族。由於人口都被他們隱瞞,國家收的口賦和算賦就少了許多,上交的卻隻是微薄的田稅,天子手中無錢,與這其中不無關係。”

  東漢的稅收非常低,三十抽一。但人口稅才是大頭,稱之為口賦和算賦。普通成年人每年要交上百錢的算賦,小孩則要交20錢的口賦。除此之外,徭役也很繁重,想要免除徭役,同樣要交稅。

  而從西漢開始,漢朝就湧現出了莊園經濟。所謂莊園經濟,就是地主買入土地,然後收攏流民幫地主打工,但卻不把這些人口上報,隱瞞人口。

  如此一來,國家收的田稅非常少,而從人頭稅上也拿不到多少錢,稅收自然也就提不上來。

  這一點和明清也挺像,隻不過明清時期這種情況擺在了明麵上。讀書人中舉之後,有了士級階層免稅的特權,農民就帶著田地找他們投獻,這樣就不用交稅,如此惡性循環,與漢朝一樣,同樣形成了土地兼並的結果。

  東漢桓帝時人口還有五千萬,到三國時人口居然隻有一千六百萬,就算戰爭瘟疫饑荒,也不可能死那麽多人。

  所以其中最少一半以上的人口,基本都是利用這種莊園經濟隱瞞了下來。通過這個現象,其實就可以看出大地主們到底多富有,晉朝的時候,為什麽能出現那麽多世家的原因了。

  “既然如此的話,那又如何再征稅呢?”

  張讓不懂經濟,開口詢問。

  “很簡單。”

  陳暮笑著說道:“增加田稅,今年到處災難不斷,從貧窮的百姓手中肯定是收不到稅。所以我認為,可以從世家手中取一部分錢出來。現在田稅極低,把持大量土地的世家宗族根本不用交多少錢,肥了自己,瘦了天子,這是從天子手中搶錢。因此隻要增加田稅,就可以從世家大族手中再把錢奪過來。”

  把錢從世家大族中奪過來?

  張讓的腦子轉了好幾圈,才算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奧秘。

  漢朝主要稅收是人口稅,戰亂之後,人口被有錢的豪強宗族收斂走,土地也被他們低價買走,這樣人口稅朝廷就收不到,全落在豪強口袋裏。

  但根本問題還在於土地上,所以隻要把田稅提上去,那麽實際上這些錢還是會回到國家手中,這樣就又能提供正常稅收。

  想通了這個關節,張讓興奮不已,喜出望外道:“子歸之話,當真令我茅塞頓開,撥雲見日。如此一來,我們就不用收百姓的錢,隻需要收世家宗族的錢即可,天子也馬上就有錢了。”

  張讓才不管世家豪門的利益,他本來就是宦官,又不需要站在士族的立場去考慮問題。雖然這事也事關他自己宗族土地,問題是他宗族的那點土地相比於天下的世家宗族把持的土地而言,九牛一毛都不如。

  因此他自己出點錢,犧牲的是天下士族的利益,關他一個宦官什麽事情。

  反正宦官隻需要討好天子就行,誰在乎那群碩鼠?

  “子歸,走,跟我進宮。”

  張讓霍地從桌案後站起來,無比高興。

  陳暮在一旁微笑不語。

  事實上很多人以為東漢滅亡跟十常侍橫征暴斂有關係,但真正了解漢朝的經濟結構你就會發現,十常侍慫恿漢靈帝收田稅,還真不會對平民造成什麽影響。

  因為田稅本來就不是漢朝稅收的大頭,田產都掌握在士族豪強手中,就算征收田稅,受損的也就是那些士族豪強而已。

  所以這也是為什麽中平二年,也就是明年張讓、趙忠等人勸漢靈帝下令收天下田地稅每畝十錢的時候,漢朝沒有發生第二次大規模起義活動的原因。

  因為田稅已經跟百姓沒什麽關係了,自耕農在第一次黃巾起義之後就減少了無數,收稅也收不到他們頭上。

  隻是陳暮深知,這麽做必然是動了官僚士族世家等階級的利益,蛋糕就那麽一塊,他們從百姓手中奪過來,憑什麽又要讓天子奪走?

  就好像明朝時候皇帝收不到江南的田稅,開不了海禁是一個道理。

  所以一旦等到漢靈帝駕崩,沒有成年繼位者的時候,這大漢江山分崩離析的時候,也不遠了。

  看著張讓歡欣鼓舞的樣子,陳暮也微笑著,雙手拱在袖子裏,低著頭,踩著小碎步緩緩跟在張讓的身後準備進宮。

  外麵的天氣依舊陰雲密布,抬頭看了眼天空,陳暮揚起了嘴角。

  一言而禍亂天下。

  這大漢的江山,太老了,已經老到腐朽。

  所以這個漢朝的名頭,就由老大哥劉備來繼承。

  而一個嶄新的盛世,就由他來創造!

  這才不負大丈夫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