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
作者:辣條不夠味      更新:2020-09-14 17:51      字數:898
  給你兩個詞,明朝、大海。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麽?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是鄭和七下西洋。

  那麽劉大夏那句“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麽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麽還來追問?”想必應該都知道。

  其實意思很簡單:勞民傷財。

  但要知道當時在位的可是永樂大帝。

  我們不妨細數下朱棣做過的事情:五伐北元、征討安南、修建北京皇城、修武當山等等。

  順便挑一件事情出來那都是要傾舉國之力才能完成的。但是朱棣一個人全幹了,還順道讓鄭和七下西洋。

  就算是將朱棣時期的稅賦提高十倍,也不可能完成這些。

  唯一的合理的解釋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了無數的金銀財寶。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下西洋能有錢賺,為何明朝皇帝還要宣布海禁呢?

  我們先放一邊,再來看一對嘉靖時期的苦命鴛鴦---王直和胡宗憲。

  王直就是當時的倭寇王,赫赫有名的“五峰船主”,定居在日本平戶,掛起“徽王”旗號,打的日本的群雄俯首稱臣。卻因相信胡宗憲被朝廷詔安,結果呢?王直被殺,胡宗憲自殺。

  朝廷為何會出爾反爾殺了王直,隻是因為招安之後,這貨想把走私的商路貢獻給大明朝庭,並且希望朝廷可以重新開放市舶司。

  我們知道由於嘉靖二年日本大內氏與細川氏兩大集團在寧波發生“爭貢”事件,給明朝內部主張嚴厲實行海禁政策的官僚找到了一個口實:“禍起市舶”——禍根是由朝貢貿易引起的。朝廷沒有權衡利弊得失,便貿然關閉寧波的市舶司,停止了日本的朝貢貿易。

  官方的合法貿易渠道被堵塞,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難以得到滿足,為海上走私貿易提供了一個有利時機。

  於是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私梟船主與土豪相結合,挾製官府,大張旗鼓地進行海上走私貿易,海盜與沿海貧民也介入走私貿易隊伍,與之遙相呼應。由於他們與日本商人進行貿易,在遭到官府取締時,采取武裝對抗,被人們稱為“倭患”.

  這就是為什麽嘉靖時期的倭寇泛濫,而隆慶開關以後倭寇便宛如人間蒸發一般。

  其實明朝上百年的海禁政策,不能全怪在當局者的眼光問題,其中根本問題還在於利益之爭。

  主張海禁派的舊的利益集團明顯強於主張開海派的新的利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