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九章 李承乾學政(二)
作者:張圍      更新:2020-03-12 21:00      字數:2186
  “他顧青整日遊手好閑,他一見到晚就知道在家裏數銀錢。”李承乾笑的很苦澀,“裴行儉,你居然讓我學他,莫非朕也要像顧青那樣,整日在宮中遊手好閑!”

  “就算陛下在宮中遊手好閑,朝堂之上相國與褚遂良等大臣也會將朝堂打理好。”裴行儉說道。

  “你放肆!”像是一根線繃斷了弦,李承乾對裴行儉怒吼。

  裴行儉躬身又恢複了安靜。

  回過神,李承乾冷靜下來之後,“你先回去吧。”

  “臣告退!”

  第二日的早朝,朝會依舊和之前一樣融洽,有些爭論也有些強嘴,顧青看著場麵說道,“行了,行了,別吵吵,戶部先說。”

  “下官以為若是新任官吏上來,俸祿應當減半甚至不發。”戶部尚書說道。

  “不可!”吏部的人也說道,“朝中官員俸祿要是減半,接下來吏治會很難做,況且還是新任官員,下官以為應該按照原本份額給。”

  “你知道一來一往要多少銀錢嗎?”戶部登時不樂意了。

  戶部說的有理,吏部說的也沒錯,顧青這個時候有些明白李二坐在上頭的心情,眼下上朝的朝臣隻有寥寥十多人,國公老將軍早就不來了。

  “我等來晚了。”

  聽到說話聲眾人回頭看去,上官儀,李義府楊師道等一群被拿入大理寺官吏全部放出來了。

  “其實諸位的說法我都聽到了。”上官儀說話道,“在下看來,其實對於將來朝中新官吏的俸祿我們可以延期發放,在試用結束之後,留下最優秀發足全部俸祿,下排的官吏可以減半,不知道諸位這樣想如何,可以在試用結束之後一起發放俸祿。”

  眾人沒說什麽。

  顧青看著打量著李義府,“我為何看你從大理寺出來還是悶悶不樂,要不我再讓你回去關個一年半載。”

  “不必了。”李義府連連退後生怕自己在回去。

  細細一想,顧青回憶著自己剛剛說的話好像不知道誰和自己也這麽說過。

  褚遂良說道,“那麽俸祿的事情就這麽定了。”

  “這樣吧。”顧青打斷他們的話語也補充道,“其實上官儀說的這個做法也可以,不過新任官吏來到長安怕是一時間也不會適應不了長安,有些貧寒出身的子弟更是來年生的活也不好保障,可以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

  “生活補助?”戶部的人又站出來,“敢問相國這個生活補助是什麽名目,具體要出多少。”

  “按照長安做基本的生活開銷做參照吧。”顧青開口說著話,“如今要在長安生活一個月還稍有富餘的話大概需要多少銀錢?”

  “這個……”戶部也開始遲疑。

  “那什麽。”顧青解釋道,“我太有錢了,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問題,不好意思。”

  “……”

  “一個月約莫半貫吧。”一個言官冷不丁說道。

  “就這麽說定了!”顧青接著說話道,“一個月半貫錢,戶部有沒有問題。”

  “可以是可以。”戶部尚書點頭。

  褚遂良也說道,“既然如此,我們中書省會擬定具體的章程,到時候尚書省來下發。”

  “很好,這件事就這麽敲定了。”顧青長處一口氣,“還有什麽事情嗎?沒有事情的話,咱們散朝吧,我來的時候還沒吃東西,現在餓的慌,有誰和我一起吃早飯的?”

  聽到散朝一眾朝臣都各自去忙著各自的事情去了,根本不搭理顧青。

  “果然是高處不勝寒。”顧青獨自一人走出太極宮來到朱雀大街邊上的街邊小攤,“老板來碗麵湯。”

  “好嘞。”老板熱情的招呼著。

  李承乾來到中書省看著這裏的官吏忙碌著。

  “陛下。”

  眾人見到李承乾紛紛行禮。

  “你們接著做事,朕隻是來看看。”李承乾說著話,坐在了中書省的一邊看著這裏的官吏忙碌。

  褚遂良有些看不明白李承乾的行為,不過既然他自己都這麽說了,還是低頭處理著各地的奏章。

  中書省依舊竟然有序,看到有奏章遞出去,李承乾拿過一本看了起來,“江南修建水道?這麽大的事情就如此輕描淡寫的過了?”

  “回陛下,這都是江南商人自己的做法。”官員回答道,“是由商戶稟報給州府,再有州府報給我們,江南商人修建水道是由江南商人們自己出人出力,州府監管!隻要我們批複好之後就可以下達,讓他們動工,若是有什麽不當之處州府也可以出麵調解。”

  “嗯。”李承乾點頭,“為何要修建水道?”

  官吏又拿出一份奏章解釋道,“這是未來十年內中原水道圖,以後中原的商路會以開拓水路為主,加之長安有八水繞長安之勢,水路的開拓對於長安是有便利的,這也是我們中書省擬出來的奏章。”

  “修建水道有具體的益處嗎?”李承乾又問著。

  褚遂良拿著一份奏章交給李承乾,“這是臣和上官儀與許敬宗一起擬出來的,還請陛下過目。”

  李承乾拿過看完之後收起奏章,“開拓水道之後朝中賦稅可以增加一倍?”

  “這還是我們保守估計,要是東西之間的買賣來往更加的頻繁,增加的賦稅或許會更多。”褚遂良又說道,“海貿一但開拓之後,中原的貨物就會更多,流入中原之後,可以增加中原的生意往來,這就是海路帶來的好處,目前為止可以推算出的是增加一倍,要是算上海貿與南北東西的買賣加快,賦稅會增收三倍往上。”

  “三倍?”李承乾知道這些年大唐在商業上的賦稅一直都不多,更多是長安的買賣會交一些賦稅,而各地的州府的商稅一直很模糊。

  “其他州府有監管這些商人嗎?”

  “三年前就有了。”褚遂良回答說道,“早在三年前,顧青就向太上皇提議的新田法隨之而來的還有商法,如今的商法已經布置下去,這一步我們已經先走下去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會容易很多,雖然不知道顧青是不是早就知道會有這個局麵,但我們確實省心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