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東籬先生
作者:稻草天師      更新:2020-03-12 11:14      字數:3529
  謀斷星河最新章節

  “四哥,你緊張嗎?”

  肅王跟在張宗年身後,小聲問裕王。

  裕王點點頭:“自然緊張,皇太爺、皇爺爺和父皇的老師都是東籬先生的弟子,要去見他,能不緊張嗎?”

  張宗年一邊引路,一邊用餘光瞟著身後的四個少年,臉上帶著笑意。

  這幾年東籬先生年歲漸高,學術之路又遇到瓶頸,已經很少過問世事,即便是此次辯論也鮮有現身。

  這次東籬先生主動邀請徐銳,徐銳又堅持帶上其他三個少年,看著這四個人中龍鳳,年少青春的模樣,張宗年總想著他們或許能給那個遲暮的老人帶來一點活力。

  轉過一條小徑,張宗年帶著四人來到一個小院麽門口,牌匾上寫著“暖閣”二字。

  “到了,進去吧,家師就在裏麵等著你們。”

  張宗年朝暖閣一指,笑著說到。

  徐銳點了點頭,若無其事地走了進去,其他三人卻是相互看了一眼,深吸一口氣,穩了穩心神才敢往裏走。

  小院清新卻談不上雅致,除了兩間青磚瓦房之外,便是滿院子枯萎的瓜果蔬菜,想來當開春之後,這裏又會變一片田地。

  在這片枯萎的田地裏,一個老農帶著鬥笠,默默鏟著積雪,汗流浹背,不時用破舊的棉衣袖子擦去額頭上的汗珠。

  “老人家,請問東籬先生住在哪間屋子?”

  徐銳走到老人身後,拱手問到。

  老人轉過頭,笑眯眯地望著徐銳,他皺巴巴的老臉上滿是皺紋,牙齒大概已經掉了不少,幹癟的嘴唇往裏翻著,不過看上去精神矍鑠,還有一膀子力氣。

  裕王三人剛好進門,黃正元一見這老人的模樣立刻“噗通”一聲跪倒在地。

  “學生黃正元,見過師祖!”

  師祖?這個老人就是東籬先生?

  徐銳一驚,他實在很難將這個老農的形象與儒家第一人聯係起來。

  那老人也是一愣,笑道:“原來是新科狀元當麵,不錯,不錯,你如何認識老朽?”

  黃正元叩首道:“學生師承鑫豐鴻儒劉子光,七年前家師進京為師祖拜壽,學生曾有幸隨家師見過師祖一麵。”

  東籬先生微微點頭:“原來是子光的弟子,果然不凡。”

  說著,老人扔下手裏的雪鏟,對裕王和肅王拱手道:“二位便是裕王爺和肅王爺吧?幾年不見,都長這麽大了。”

  兩位王爺連忙下跪道:“學生趙恒(趙榮)見過師祖!”

  兩位王爺雖然身份尊貴,可論起輩分卻都是東籬先生的徒孫,別說是他們,就算是宏威皇帝見了東籬先生也得行此大禮。

  沒想到東籬先生地位竟然如此之高,在場三人才一見麵便紛紛跪倒在地,隻有徐銳一個人還站著,不麵有些尷尬。

  見徐銳撓了撓頭皮,一副為難的樣子,東籬先生笑道:“你又不是老朽的徒孫,就不用為難了,孩子們都起來吧,咱們進屋裏說去。”

  說著,東籬先生便要上前相扶,跪著的三人哪敢受禮,連忙從地上跳了起來。

  東籬先生笑道:“果然年輕是福,我老人家可真是羨慕死你們了。”

  一句玩笑瞬間化解了拘束,四個年輕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如果說長慶子甄豎黎像是一顆璀璨的太陽,讓人一眼便能看出不凡,那麽東籬先生左旬便是平凡的砂礫,返璞歸真,平易近人。

  雖然都隻是匆匆一瞥,但徐銳對這兩位宗師都生出了濃濃的好感,相比之下,他更喜歡東籬先生一些,畢竟太陽無論如何溫和,總會給人一絲高高在上的疏離之感。

  一老四少來到屋內,屋裏的陳設出奇簡單,除了書山之外便隻有一盆小苗,一張長桌,連取暖的碳爐都不見。

  興許是看到四個少年麵有訝色,東籬先生歉意地說:“老朽今年九十有七,手腳不大麻利,怕生火會點了這滿屋子的書,隻好委屈你們陪老朽一起挨凍了。”

  四個少年哪敢委屈,連連搖頭,表示沒有關係。

  此時,張宗年端著剛剛沏好的熱茶跟了進來,兩位皇子都是他的學生,不敢讓老師斟茶倒水,連忙起身幫忙。

  王爺都沒好意思坐著,徐銳和黃正元自然更不好意思,也七手八腳地跟著忙活起來。

  不知為何,東籬先生就是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和之感,令人如沐春風,輕鬆自然。

  一翻怪異的禮讓之後,六個人重新落座,先前的拘謹已經蕩然無存,倒有些像是老友相會,分外溫馨。

  “對了師祖,今日乃是辯論之期,學生見您根本沒有換上辯服,難道早就料定甄夫子無法過關?”

  見東籬先生一身破舊棉襖,黃正元忍不住問到。

  東籬先生與張宗年對視一眼苦笑搖頭。

  “不是師父神機妙算,而是他老人家根本就沒打算參加此次辯論。”

  張宗年苦笑著說。

  “什麽?!”

  四個少年都是一驚,肅王忍不住問:“辯論關乎國運,更關乎儒家一門的前途命運,師祖為何不打算參加?”

  “此事何須家師出馬……”

  張宗年正要替東籬先生回答,東籬先生卻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必隱瞞,老朽近年來精神愈加不濟,僅有的一點功夫也都用在了做學問上,已經沒有餘力上台辯論了。

  何況儒家已然深入人心,辯與不辯其實無傷大雅,別看甄豎黎來勢洶洶,其實他也過不是想通過辯論印證學問而已,那些虛名對他已經沒有什麽意義。”

  “這……”

  四個少年對視一眼,都有些黯然。

  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就算是儒家大聖也不例外,東籬先生九十七歲高齡,還能有如此強健的體魄,如此清晰的思維,已經算是上天對他的眷顧了,又還能強求什麽?

  “聽說東籬先生遇到瓶頸,會否是因為此事牽扯了太多的精力?”

  徐銳突然問了一句。

  東籬先生苦笑道:“是也不是,人力有時而窮,到了老朽這個年紀難免心生固執,左右搖擺,反而入到畫中難以自拔,其實是作繭自縛而已。”

  張宗年歎了口氣,補充道:“家師一生所學已經到了半步成聖的地步,然而這最後一道關卡卻是一直未能突破。”

  “是什麽難題竟令師祖如此為難?”

  裕王問到。

  東籬先生伸出一根手指,指著自己的鼻子道:“便是我自己!”

  “您自己?!”

  見四個少年又驚又奇,張宗年解釋道:“其實師尊早在十年前便到了瓶頸,無法突破並不是因為沒有思路,恰恰相反,是因為思路太多。”

  “思路太多?”

  東籬先生點頭道:“是啊,儒家理論發展至今,已然十分璀璨,再往下便出現了兩條路,這兩條路都是有理也有弊,老朽鑽研了整整十年也拿不定主意。”

  “敢問師祖究竟是那兩條路令您如此為難?”

  黃正元急切地問。

  東籬先生道:“一條為格物,一條為煉心。”

  提到治學之事,東籬先生頓時來了興趣,像是一位老教授,滔滔不絕地講著一生的研究成果。

  一開始幾人還能插幾句嘴,但說了沒兩句,徐銳便開始接不上話,又說了一炷香,二位皇子也沉默下來,隻有黃正元還能偶爾插上一句。

  再後來連黃正元也開始專心聆聽,變成了張宗年與東籬先生討論,到最後張宗年也插不上話了,隻剩東籬先生獨自一人口若懸河。

  關於理論知識徐銳就好像在聽天書,但大致的情況他還是聽了個似懂非懂。

  東籬先生在深奧的儒家哲學之中尋到了截然相反的兩條出路,一條是類似朱熹的格物致理,另一條是偏向王陽明的心理之說。

  東籬先生在這兩條路上來回徘徊,再加上一直也沒有真正鑽透這兩條道路,就仿佛霧裏看花,水中望月,對這兩條路都似是而非,這才一直沒有突破。

  徐銳雖然沒有深入研究過儒學,但對朱熹和王陽明都還是有所了解,特別是王陽明這位偉大的軍事家,徐銳曾係統研究過他的軍事思維。

  兵不血刃攻克嶺東,便是學習借鑒了他攻破寧王老巢南昌的經典戰例。

  其實在徐銳看來,無論是朱熹還是王陽明,都是儒家聖人,東籬先生無論走哪條路都必然可以化繭成蝶,躋身一代聖人之列。

  可偏偏他同時看到了兩條路上的風景,以至心猿意馬,舉棋不定,一耽擱就是十年。

  想到這裏,徐銳突然犯了愁,朱熹此人雖然對儒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那所謂“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實在與人性相悖。

  雖說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於能夠通過道德禮法控製和本能,但凡事過猶不及。

  過度泯滅人欲造成了明清兩代主流價值觀的畸形發展,社會風氣封閉保守,難以接受新鮮事物,從而故步自封,阻礙人類進步。

  而在高壓的社會風氣之下,越壓迫,越反抗,反而滋生了無數肮髒的男盜女娼,《紅樓夢》裏那些道貌岸然之下隱藏的迷亂、悖倫、便是深刻的社會反映。

  更關鍵的是,朱熹這廝自己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可他自己卻完全沒有遵守,什麽迫害青樓女子嚴蕊,取尼姑為妾,甚至是“扒灰”,那些黑曆史簡直堪稱禽獸不如。

  可見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欲”更多的是一種虛無縹緲的道德標杆,而不是引領社會進步的先進哲學。

  若東籬先生終身無法突破這道瓶頸還好,要是倒向了程朱理學,以他的地位和名望,很可能會令大魏重走中國近代的老路。

  而在一個分裂的時代,若是走上一條拒絕改變的保守之路,那便距離滅亡不遠了……

  想著想著,徐銳不禁眉頭緊皺,開始為大魏國的前途擔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