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儒道之爭
作者:稻草天師      更新:2020-03-12 11:13      字數:3631
  謀斷星河最新章節

  儒道兩家都是中國古代的經典學派,長期以來都是道家占據優勢地位,甚至在西漢前期道家還被當做立國之本。

  直到漢武帝時期,儒家學派迅速崛起,儒道之爭愈演愈烈,最終,董仲舒以天人感應力壓黃老之學,令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了儒家學派長達兩千多年的絕對統治。

  在這個世界,儒家的四書五經都是大漢開國皇帝朱震帶來的,可以說基本就是另一個世界的複製版。

  道家典籍徐銳沒有關注過,不過既然能出個朱震,沒理由不會有其他的穿越者,想來這個世界的道家思想極有可能也是來自蘇所在的那個世界。

  為了表示對人才的尊重,長興道場占地極廣,其中包括許多談經講學之地,真正的辯論場隻有一個室內籃球場那麽大,四周的看台僅僅隻能容納數百人,規模並不算大。

  當然,像這種層次的辯論自然不是什麽人都能來看的,除了身份地位之外,學識不夠的人就算放他進來也聽不懂。

  所以一場頗受外界關注的辯論賽,往往是在發生之後,由國子監著專人記錄、注解、審核,再將通稿發到內閣以及各地學政之處,對外公示。

  辯論場最好的位子自然是為皇帝和內閣高官準備的,不過這些大人物日理萬機,通常不會親自出現,隻是派遣特使前來觀摩,待辯論結束之後再將情況匯報給身後的主子。

  餘下的位子則留給禮部、翰林院、國子監等學術機構,以及社會各界名流和學術泰鬥等,最差的才輪到受邀前來觀禮的各級官員。

  二位王爺因為身份特殊,分到的是次一些的位子,不過距離龍台很近,甚至能看到場上選手噴出的吐沫星子。

  為了見徐銳,二位王爺來得晚了些,當四人入場的時候辯論已經開始有一陣子了,直徑十餘米的圓形龍台上放著兩個蒲團,兩位胡子花白的老人正在上麵口沫橫飛地辯論。

  這兩人自然不是大名鼎鼎的東籬先生與長慶子,辯論是團隊戰,一開始兩邊自然會派出小弟相互廝殺,等到氣氛達到,大佬們才會親自下場。

  這種賽製其實對新人很不公平,因為這樣一來考驗的其實不僅是團隊和財力,還有辯論者的體力。

  若是新學說,孤身一人的辯論者必須舌戰群儒,擊敗對方整個團隊才有可能一鳴驚人,這也是為什麽東籬先生能守擂三十年之久的原因,辯論的門檻是真的高啊。

  不過凡事都有利有弊,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脫穎而出的新人、新思想一定極具說服力,真正能夠引領時代發展,絕不會是濫竽充數的存在。

  “咦,東籬先生這邊竟然已經連敗了三場!”

  才剛剛坐下,肅王便指著龍台驚呼一聲。

  徐銳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圍著龍台有一圈椅子,靠北的十五席是東籬先生的方陣,靠南的十五席則是長慶子的方陣。

  此刻,東籬先生的方陣裏已有四個空位,除開正在場上辯論的一人,有三人已經不見了蹤影,想來大概是辯輸之後離席的。

  而長慶子這邊的十五席隻有一個空位,便是正在龍台上侃侃而談的一個老頭。

  二位王爺和新科狀元雖然沒有明確說過自己的站邊,但從談話的細節之中,徐銳早已猜出三人都算儒家學派的門生,自然是站東籬先生的隊。

  徐銳雖然對這兩個學派都不感冒,但就治國而言,相比起來,民本思維的儒家至少比無為而治的道家好上許多。

  四人立場一致,情緒統一,見代表儒家的東籬先生一方竟然身處下風,頓時有些不安。

  黃正元緊緊盯著場上辯論的二人,半晌突然皺著眉頭說道:“場上辯論的那人名叫田聰,長慶子最得意的門生,沒想到他們一上來就派出這等人物,看來是想先聲奪人了!”

  果不其然,黃正元話音一落,場上辯論的那位大儒已經被田聰駁得啞口無言,掩麵而去。

  沒想到這位年過五旬的田聰竟然一口氣連下四城,氣勢如虹,觀禮之人一片大嘩。

  道家形勢一片大好,十五位弟子喜形於色,而儒家處境愈加危急,十五位弟子則是麵色鐵青。

  經過短暫的商量,儒家十五席之中走出一個年逾六旬,眉眼方正的老頭。

  一見此人,肅王頓時大喜:“張師傅出場了,這次定能挽回一局!”

  這老頭名叫張宗年,乃是東籬先生的親傳弟子,官居殿閣大學士,是諸位皇子的老師之一,自然也就是裕王和肅王的老師。

  在肅王看來,這位嚴師胸中自有韜略,豈是一個山野之人能夠相比?自然是信心百倍。

  然而徐銳卻並不這麽看,辯論場上很多時候考驗的不是學識而是機辯,若沒有敏捷的思維,即使學問再高也發揮不出來。

  而皇家選師,自然會找那些大氣穩重之人,這種人本身性格沉穩,又浸淫官場多年,習慣了謀定而動的思維模式,少了幾分銳氣和鋒芒。

  更別說他們早已年過半百,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大腦已經處於衰退的低穀,不得老年癡呆已經謝天謝地,又能有多敏捷?

  反觀那個什麽田聰,雖也是個老頭,卻比張宗年年輕十歲,再加上他一看就是專業選手,各種老辣的套路爛熟於胸,時不時就會挖個坑,著實不好對付。

  正想著,徐銳突然瞟見黃正元也是眉頭緊鎖,全然不似二位王爺信心百倍,便意識到他也不看好這場辯論的結果。

  辯論的走勢與徐銳分析得大同小異,剛一上場,兩人打過招呼,田聰立刻變了臉色,指著張宗年厲聲喝道:“汝身居高位,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這話的意思是說張宗年身居高位,能付出很小的代價造福世人,卻摳門得不肯犧牲。

  被人指著鼻子大罵,張宗年自然心中有氣,但臉上卻沒有絲毫異色,而是沉下心來,思考著如何應對。

  可還不等他說話,田聰又道:“汝為我,是無君也。汝師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田聰罵張宗年自私,目無君上,罵東籬先生兼愛,眼中沒有父輩,二人是無君無父的禽獸。

  兼愛、非攻本是墨家學說,但朱震在整合儒家思想的時候借鑒了大量其他經典,將兼愛思想融入儒家學說重新解釋,這才會有此一說。

  但田聰的話其實是裸的人身攻擊,徐銳沒想到辯論場上還能直接問候別人祖宗,頓時大開眼界。

  張宗年養氣的功夫還算到家,被田聰破口大罵,卻絲毫不亂,挑開話題。

  “儒家尚禮法,重仁義,乃是經世之學,不似你道家玄之又玄,徒增談資耳。”

  田聰道:“願聞其要。”

  張宗年道:“要在仁義。”

  田聰道:“請問,仁義,人之性邪?”

  張宗年道:“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

  田聰道:“請問,何謂仁義?”

  張宗年道:“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田聰高聲怒道:“意,幾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

  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二人這段辯論的大致意思是田聰問:“儒家的要義是什麽?”

  張宗年答:“要義是仁義。”

  田聰又問:“你說的這個“仁義”,它符合人的本性嗎?”

  張宗年道:“當然!一個君子,如果不仁,就站不住腳;不義,就活不下去。仁義,當然是真正的人性,這又有什麽可懷疑的嗎?”

  田聰再問:“什麽叫“仁義”?”

  張宗年道:“懷著一顆愛心,願萬物安樂;愛天下所有的人,沒有任何私心雜念,這就是仁義。”

  田聰大怒道:“噫呀!你們這是存心要搞亂人性啊!太自私了!天地萬物,日月星辰,都有自己的天性,按照各自的天性去生存,去生活,就很好,就是幸福,甚至就是最高境界,儒家畫蛇添足反倒亂了人性。”

  聽到這番對話,徐銳長歎一聲,料定張宗年已經輸了。

  他記得在另一個世界裏,孔子和老子就有一段關於仁義和自然的辯論,與此時所說的大同小異。

  張宗年大概犯了和孔子相同的錯誤,儒家看似一直在闡述,其實是跟著道家的思維在辯駁,被人牽著鼻子走,自然處處受製,最後落入挖好的思維陷阱而不自知。

  張宗年一場上便被田聰影響了情緒,他想要排開幹擾另辟蹊徑,這自然是對的,但在連敗四場的壓力之下,他太過追求以理服人,反倒更加容易鑽進陷阱。

  其實若是寫一篇恢弘文章,田聰大概給張宗年提鞋都不配,但說到辯論技巧嘛,兩人根本不是一個段位。

  隻是這個田聰堂堂正正的手段不用,盡整一些盤外招,搞得好好一場辯論變成了小伎倆的舞台,換在另一個世界已經算是耍賴,可笑那些酸儒看不出來,竟還一本正經地回答,實在是太蠢了點。

  想到這裏,徐銳突然忍不住放聲大笑起來。

  這時場上剛好辯論到激烈的時候,眾人無不屏氣凝神,等著張宗年的回答,徐銳這一聲大笑帶著濃濃的嘲諷,突兀至極。

  就好像領導在台上演講時,有人扔了一隻破鞋,立刻便將所有目光引到了自己身上。

  徐銳意識到失態,心道一聲不好,連忙閉嘴,可已經為時太晚,他的笑聲已經成功將場中正在辯論的兩人思路打斷。

  辯論關乎國運,何等莊重,如何能受這等譏諷?

  坐在最前麵的學術泰鬥們紛紛皺起了眉頭。

  “徐兄,你……”

  黃正元震驚地望向徐銳。

  不單是他,長興道場畢竟是讀書人的地盤,而這天下最不能得罪的便是讀書人,眼見徐銳惹了眾怒,就連二位王爺也替他捏了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