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八章:王朝末路
作者:稻草天師      更新:2020-05-13 15:57      字數:2790
  宏威二十年九月,一路輝煌的大魏王朝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曆史轉折。

  由於各方勢力的殘酷絞殺,以及暗棋背後的大力操縱,宏威皇帝在政權交接之中犯了一連串的失誤,導致其維持了一生的政治平衡被徹底打破。

  過去被宏威皇帝玩弄於鼓掌之中的各方勢力輪番登台,上演了一幕六子奪嫡的政治大戲。

  而在宏威皇帝和新君肅王被殺之後,這場大戲立刻演變成了大混戰。

  裕王率先在南書房登基,年號馳正,並第一個昭告天下,命令全國舉兵,共同消滅其他政敵。

  在此之前黃正元便已經做好了諸多準備,裕王登基之後迅速掌控了京師十二衛超過六成兵力,一舉扭轉了被動局麵,成為優勢最大的一方。

  然而也許是大魏天命枯竭,就在他即將肅清整個京城,一舉控製住局麵的時候,偏偏發生了兩個意外。

  一是劉異帶領一眾賦閑老帥以為先皇守靈的名義披麻戴孝,奔赴宮門之前,一邊號啕大哭,一邊控訴裕王勾結寶親王和汪順,不僅謀害先帝,還親手刺殺新君。

  雖然劉異等人既無先皇的傳位詔書,也拿不出任何足以支撐的證據,黃正元更是第一時間抓住劉異等一幹老帥,冠之以謀反之名,並連發數道聖旨以正視聽。

  但此言一出還是立刻引起各方震動,從京城到地方朝野一片嘩然。

  如徐銳這般許多原本觀望,甚至是傾向裕王的勢力紛紛倒戈,黃正元期待中迅速平定各方勢力的計劃終究還是破產。

  除此之外,就在十萬龍驤衛將遼王殘部圍在內城發動猛攻,遼王集團缺乏外援,士氣大跌,即將土崩瓦解的時候。

  一直被韓王堵在城外的龍雲五萬大軍終於殺到,以強力的火器配備迅速將包圍圈撕扯出一個缺口,把即將崩潰的遼王大軍救了出來。

  緊接著包括卓安國的羽林衛在內,支持遼王的各路人馬陸續聚齊,掌控在遼王手中的人馬已經超過二十萬人。

  而裕王的人馬缺少天啟衛這等能一錘定音的強軍,眼見已經無法快速剿滅遼王叛軍,隻得收縮防禦,與遼王對峙。

  遼王立刻利用這個喘息的機會高調宣傳裕王謀權篡位之事,並以此高舉義旗,被杜若為首的文官集團殘餘力量“推舉”為皇帝,年號朔正。

  方一登基,遼王便立刻詔命在京各府衙,以及各地方督府撥亂反正,共同討伐“豬狗不如”的偽帝趙恒。

  此時馳正皇帝趙恒(裕王)得到了勳貴集團的支持,京中對遼王集團的號召反應冷淡,而朔正皇帝(遼王)則在地方上經營已久,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支持,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肅反之聲。

  雙方在長興城內僵持不下,都清楚僵局已成,隻有靠血戰決出勝負。

  從九月初九開始,兩位皇帝都開始一邊爭取其他勢力的支持,一邊調集物資和人馬,準備最後的大決戰。

  九月十二日,僵持了數日之後,雙方終於做好了準備,在長興城中爆發決戰。

  遼王集團有戶部支持,糧草更為充裕,而裕王集團則控製了兵部,在新式武器裝備更為豐富。

  雙方沿著內城一線擺開陣勢。

  拂曉十分,龍雲率領的虎賁左衛作為遼王集團的進攻主力,提前進入戰場,開始朝內城金盛門方向發動猛攻,左右金吾衛佯攻朝陽、華龍兩門,從側翼牽製敵軍。

  裕王方麵則由寶親王坐鎮中軍,下令禁軍沿著內城洛河建立三道防線,左右龍驤衛則在兩側堅守,保護側翼。

  雙方各投入一百多門大炮,在這個世界上演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炮戰。

  戰鬥一開始,龍雲的虎賁左衛憑借火器優勢大顯神通,在火炮的壓製下,以配備步槍的步兵衝鋒,極快地打開了突破口。

  僅僅十二日白天便衝破敵軍兩道防線,到了傍晚,前鋒距離宮城僅僅不到三條街巷而已。

  遼王集團大為振奮,立刻投入更多的力量進行夜戰,想要一鼓作氣直插裕王集團的神經中樞。

  然而遼王原以為這隻是勝利的開始,卻沒想到那是他們距離宮城最近的一次。

  首戰失利之後,寶親王和黃正元立刻調整戰術,避開衝擊力極強的龍雲親軍,充分利用內城空間實施“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的牽製,將正麵決戰變成了拉鋸戰。

  這個調整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被來回牽扯的虎賁左衛好似一頭撞上了棉花,有力使不出,等到被敵人纏住,陣線變得犬牙交錯,他們更像是置身泥沼,動彈不得。

  戰鬥又一次陷入了僵局,無論遼王集團集中多少資源,都無法突破裕王集團的防線,甚至還因為立足未穩,被逼吐出了不少戰鬥成果。

  三日之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遼王大軍打光了儲備的火炮彈藥,進攻的勢頭終於停了下來。

  而裕王卻因為控製著兵部的三間兵工廠,能夠源源不斷地補充彈藥,開始形成火力壓製,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龍雲立刻依樣畫葫蘆,學著寶親王和黃正元的做法,將城裏的每一棟建築都變成暗堡林立的戰場,依托複雜地形層層狙擊敵軍,生生在這個世界創造出了另一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戰鬥變得異常焦灼,為了切斷裕王集團的糧草供應,遼王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依舊集結主力,對內城漕運馬頭進行了數次進攻。

  黃正元和寶親王也深知內城漕運馬頭便是他們的命脈所在,自然也是拚了命防守。

  僅僅三日的光景,雙方便在內城漕運馬頭大戰數十場,陣地來回易手十餘次,屍體堆積起一丈多高,最後還是被裕王集團勉強守住。

  就這樣,二十多日的大戰轉瞬即逝,十餘萬人戰死在狹長的街巷之中,鮮血染紅了長興城的每一條街道,世人第一次見識到真正的血流成河。

  隨著戰鬥時間的不斷拉長,擁有彈藥補充的裕王集團優勢越來越大,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慢慢蠶食之下竟打贏了幾場關鍵之戰,隱隱有將遼王集團分割包圍之勢。

  反觀遼王這邊,控製戶部產生的錢糧優勢一時半刻難以顯現,地方上雖然支持者不少,可對於兩帝之爭更多的卻還是冷眼旁觀的心態。

  這也不能怪地方上當牆頭草,畢竟是殺頭的買賣,手裏握著籌碼的人總得瞧清望準才敢下注。

  隻是如此一來便苦了遼王隻能硬拿自己的劣勢去對別人的優勢,自然越打越是吃虧。

  就在這時,遼王又得到了另一個壞消息,那就是王懿護著韓王撤到了西川附近,占據了西南三省之地自立稱帝。

  這一下好好的大魏瞬間就有了三個皇帝,更尷尬的是即便遼王能冒著被全軍覆沒的風險創造奇跡,打贏這場京城決戰,也無法取得整個帝國,甚至還有兩虎相爭,被韓王撿了便宜的可能。

  不得已之下,遼王集團連夜商討對策,在確定決戰獲勝已基本無望的情況下,隻得無奈地逐步撤軍,逃往文官集團的腹地,占據江南六省做個偏安一隅的皇帝。

  裕王集團同樣顧及在西南虎視眈眈的韓王,不敢繼續追擊,隻能默認遼王退出長興,結束了這場為期一個月的長興血戰,奪嫡大戲也基本落下了帷幕。

  至此,帝國西北被韓王占據,東南成了遼王的天下,東北邊軍因為肅王被殺揭竿而起,處於半自製的狀態。

  再加上早已被徐銳控製的西北,徐銳最擔心的情況還是出現了,好好的大魏瞬間分裂成五個大大小小的政治勢力,昔日的堂堂北朝已經名存實亡。

  而就在京城大戰的時候,徐銳已經率領天啟衛極速往西北狂奔了十幾日,終於在距離長興城六百餘裏的龍山峽穀中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