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力從地起(九)
作者:張維卿      更新:2020-09-01 22:33      字數:2781
  網 ,最快更新帝國再起</a>最新章節!

  不出其意料,消息果不其然的以著最快的速度送到了陳凱的案前。說白了,同樣都是巡撫衙門,但是雙方的實力差距過大,根本用不著那些想要交投名狀的士紳、商賈們出手,從張孝起的公事房一出來,消息就直接送往了此間。

  “這就要拚死一搏了嗎?

  搖了搖頭,戲謔之中,卻絕無不屑。能夠在曆史上留下名字的,總會有著這樣那樣的過人之處,斷然不可小視。這是其一,而更重要的是,陳凱很清楚如郭之奇、連城璧、張孝起到底都是什麽樣的人物,很清楚如他們之類的人們或許在某些方麵是愚蠢的,但也恰恰是這一份愚蠢,顯得那麽的可敬。

  隻是,陳凱從來到這個時代起就已經想得分明,他是要用曆史的車輪碾死一切阻攔華夏複興的存在。滿清自是不可豁免的,而其他擋在路上的存在,要嘛上車,要嘛一同被碾成齏粉,別無他法!

  “人,來齊了嗎?

  “回撫軍的話,三位大帥都已經在二堂恭迎撫軍訓話。

  恭迎,回話的官員用了這麽個詞兒,著實讓陳凱開始懷疑他的功名是不是花錢買來的。不過,這也僅僅是在腦海中閃爍了一眨眼不到的功夫罷了,下一秒,他對於這位官員的看法就變成了“憑著這份才學,考下個進士都是應該的。

  “嗯,很好。

  陳凱站起身來,隨手一拂官服,便大步走出了公室房。而在二堂的所在,那裏的三位大帥,一個是南洋伯淩海將軍陳奇策,一個是海陵島總兵官李常榮,而最後那人,既不是羅定州的韋應登、葉標的二選一,也不是高、廉、雷的周金湯、鄧耀、高進庫、張月、郭登第之流中的任何一個,卻是一個最不可能出現在廣州巡撫衙門的存在——鎮守恩平、陽江、新會等處總兵官,掛虎賁將軍印,恩平伯王興,那個當年諢號“繡花針的前流寇首領,故兩廣總督連城璧的死黨!

  “見過撫軍老大人。

  “免禮。

  陳凱步入二堂,陳奇策和李常榮立刻便起身行禮,倒是王興,禮數行得很是勉強,若非是另外二人已經行禮了,他什麽也不做實在說不過去的話,大概也就起身意思意思了事。

  對此,陳凱倒也並不在意,就連陳奇策和李常榮也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異樣,反倒是之前甫一得知王興來了的時候,那一刻的震驚要來得更大一些。

  說起來,今日相邀,於陳奇策和李常榮而言都是很清楚將要發生些什麽的,對於這些有了比較全麵的考量,到此無非就是個表態而已。卻是那王興,陳凱在確定了陳奇策和李常榮啟程赴約之後,隻給他送了封僅有一句話的書信,他看過書信後便再顧不得其他,直奔著廣州城就過來了,反而比前者還要早到個半日。

  禮數罷了,陳凱也懶得再去寒暄什麽便直奔主題。這是應有之義,畢竟,如陳奇策、如李常榮,這都是與陳凱穿一條褲子很多年的了,鄭氏集團的財政補貼始終拿著,他們也在做著與鄭氏集團的水師一般的活計,再加上粵海商業同盟的存在,彼此之間早已形成了不可斷絕的利益紐帶,此番事情在私下已經勾連了多時。而那王興,大概也沒有什麽耐心聽陳凱多說“廢話。

  “早前本官與陳伯爺、李總鎮談及的新寧、陽江兩縣結束軍管的相關事項,二位想來都已經考慮妥當了吧。

  新寧縣和陽江縣的現狀源於當年陳凱配合李定國收複廣東後的酬勳,這是當時的西寧王府、鄭氏集團和粵西文官集團互相妥協之後的產物,亦是為了確保明軍取代滿清對廣東一省的統治穩固而做出的決定。

  當時,三家分肥之後,這兩個縣,連帶著周邊的廣海衛、海朗千戶所、雙魚千戶所等處地方盡皆劃分給了陳奇策和李常榮,用以養兵,同時他們也兼有維護地方統治和恢複地方治安的責任。

  明本就有衛所製度存在,衛所並非單單是軍事機構,更是行政單位,洪武朝大明初立之時,衛所占據耕地幾近於全國耕地之半,稅收更是超過了半數,於今時之亂世,雖說將文官負責的縣一級行政單位交給武將管理似乎有些不妥之初,但也並非全無理論依據。更何況,各地藩鎮本就多有具有府縣的,也並不差粵西的這群“功臣。

  現狀如斯,但是廣東一省伴隨著陳凱設立谘議局卻出現了新的變化。比之從前府縣官員拉攏地方有力人士不同,陳凱直接給了他們一個參政議政的平台,這對於地方有力人士來說實在是極大地好事。但是伴隨著各府積極籌建谘議局,並且逐步發揮作用,那些尚未納入廣東巡撫衙門行政體係的府縣就顯得格外的乍眼了,無論是對於谘議局而言,還是對於這些府縣的地方有力人士們來說,都是如此。

  這期間,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前不久的兩次大會之後,這些正在積極謀求納入谘議局體係的地方有力人士們更是加大了活動力度。

  陳奇策所轄的新寧縣是為廣州府轄區,而李常榮所控製的陽江縣也在如今大半歸於陳凱之手的肇慶府境內,再加上他們本就與粵海商業同盟和鄭氏集團都有著極其深厚的關係,使得他們立刻就成了首當其衝。

  這段時間,向陳凱請願者有之,向二帥進言者亦有之,就連粵海商業同盟內部的不少會員,對於二帥控製著兩個縣政治、經濟大局,使得他們無法向兩地進行正常的商業活動也是頗有微詞的。如此,承擔著莫名壓力的他們與正在積極謀求谘議局擴張的陳凱便有了新的交集,陳凱在此前便已經派了親信與二人商議,中間的大量細節都已經商討完畢,現在便要等他們的正式回答。

  “谘議局是為國為民的大好事,末將自是不甘人後。從即日起,陽江縣的行政權力上交廣東巡撫衙門,末將亦謹遵撫軍老大人號令,絕無二話。

  李常榮率先起身行禮表態,恭順的態度讓陳凱不由得點了點頭。緊接著,早前就已經向與陳凱達成默契的陳奇策亦是起身行禮,將新寧縣的行政權力拱手奉上。

  這兩個縣的地方有力人士,確切的說是陳凱的支持者很快就可以進入到廣州府的府谘議局去代民發聲,縣衙所需的官員也會迅速就位,包括這兩部兵馬也將納入到陳凱的直轄部隊序列當中。

  這一切,看上去很是輕易,但是陳凱卻很清楚,哪怕是這二人早已在粵西文官集團眼裏是與他狼狽為奸多年的,他同樣是拿出了不少東西作為交換條件。比如新寧縣和陽江縣上交後,陳凱將會保舉一批二人的親信充任廣海衛、海朗千戶所和雙魚千戶所的世襲衛所軍官,而這幾處的舊有衛所軍官們則早早就被清理幹淨了。換言之,這幾處日後就算是跟著陳奇策和李常榮的姓了。而他們交出去的兩個縣,軍事防務仍舊由他們的部將負責,陳凱則會給他們安排新的官職,比如廣東水師提督陳奇策、比如廣東水師總兵李常榮。一應待遇,與鄭氏集團的其他將領沒有任何區別。

  想要得到,總要有付出,但付出了並不一定會有想要的回報。這個道理,陳凱早就深有體會,所以當交易達成,付出有了想要的回報時,他便會特別的開心——起碼,沒虧,這就是極好的。

  “況且,還是會有附加值的,不是嗎?

  勉勵了二人幾句,陳奇策和李常榮便重新落座。陳凱轉過視線看去,被他淡了好一會兒的王興果不其然的已經不耐煩到了極限,當他的視線一旦落到王興的身上,後者便迫不及待的對陳凱質問出口。

  “陳撫軍,你把某誆來,便是要某來看這一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