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永曆十一年(十)
作者:張維卿      更新:2020-09-01 22:33      字數:4337
  網 ,最快更新帝國再起</a>最新章節!

  在南洋,歐洲殖民者對華人頗為忌憚,同時對種子、技術流入中國亦是在大力阻攔。比如番薯的傳入中國,並非是自然而然,當時的西班牙殖民者將番薯從南美帶到菲律賓,素來是視之為“奇貨,“禁不令出境。到了萬曆二十一年,到呂宋經商的福建人陳振龍和其子陳經綸見番薯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亦是費勁了心思才得以躲過殖民當局的檢查。其中花費的心思、承擔的風險,具是非常巨大的。

  一行人乘船離開馬尼拉亦是受到了殖民當局的嚴格盤查,盤查力度甚至比來時還要更甚一籌。索性,他們是早有準備的,戲做得全套,更是沒有攜帶任何可能會被視為違禁的物品——除了潘學忠腦子裏的那些造船知識以外。當然,西班牙人想發現這個,也還得先學會讀心術才行。

  離開了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潘學忠便開始了循著記憶複製的過程。一個人待在船艙裏,疲倦的時候要不躺下休息片刻,要不與陳元良、唐興遠閑聊一二,要不登上甲板,眺望大海,這時候他總覺得他其實是一隻魚,終於離開了那個可笑的魚缸,重新在江河湖海中遨遊般的暢快。

  船飛快的駛向彼岸,到了瓊州這邊,潘學忠的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不過,這邊已經為他準備好了下一階段工作的開胃菜——參觀瓊州官辦造船廠,為的就是能夠讓他盡快進入狀態。

  瓊州官辦造船廠是陳凱當初決定設立,由隨後的瓊州知府鄭省英大力扶持起來的官辦企業。如今,鄭氏集團的大量戰船和商船都是出自此間,而造船的原材料方麵亦是大多來自於瓊州,比如需要的巨木,便是從內陸的山區砍伐,經河流運輸而下,在專門的晾曬場裏通過長期的幹燥處理過後的產物。

  粵海商業同盟中有一些會員是涉及了與黎民土司們交易巨木的,與瓊州官辦造船廠有著密切的商業往來。參觀的事情,沒費什麽力氣就敲定了下來,隻等著潘學忠抵達。

  接風宴過後,休息了兩日,參觀就正式開始了。從晾曬、解木,到起龍骨、搭骨架,工序不必一次性看完了,隻要找到了感覺就可以投入到工作之中。而在唐興遠出發後,那些入股造船廠的會員也已經將相關的企業組織確立了起來,船廠的選址、原料的購入、工匠的雇傭,很多方麵都已經做得是一個有聲有色,隻等著技術人才到位而已。

  看過了這一切,潘學忠便與粵海商業同盟的海口造船廠簽訂了合約。很多事情都要從頭起步,他亦是幹勁十足,倒是沒幾日,他卻請了半日的假,因為陳元良準備啟程回返了,他總要去送上一送。

  說起來,陳元良的船原本是不去馬尼拉的,結果因為潘學忠而特地走了一遭。所幸,事情辦成了,回到瓊州府這邊,有唐興遠出言,海口造船廠這邊也立刻提出了為其彌補損失,卻被他婉言回絕。用他的話說,兩邊都是朋友,他走這一遭馬尼拉盡是為朋友出力,沒必要算得那麽仔細。但是相對的,海口造船廠這邊自然也不會讓他真的蒙受損失,一再力請之後,總算是達成了默契,而彼此間的聯係也更加的緊密了起來。

  陳元良啟程回返南洋,一眾人自然是親來相送。潘學忠與其最近,待到後來更是留了給他們敘話的空間。隻是相比著心頭大石落地的陳元良,潘學忠那邊雖說是正式加盟,但卻仍舊是有著不小的別樣心緒,唯有在這個多年的好友麵前方能傾訴。

  “官辦造船廠看過了,都是些廣船和福船,聽說國姓爺那裏也有收購一些泰西的商船進行改裝,不過都是在福建那邊做的,這邊隻負責新造。說到此處,潘學忠微微的搖了搖頭,一股子氣兒便從鼻孔中噴了出來:“他們早晚還是要造蓋倫船的,在大海上,巨艦大炮才是王道!

  潘學忠是一直持著這樣觀點的,對此,陳元良對於這個比他大上十幾歲的好友亦是頗為了解,尤其是經過了在馬尼拉的那些天暢談之後,就更是如此了。

  安慰,無非還是強調以後二字,正好潘學忠亦是如是說了的。更重要的是,他願意在這其中出如許大的氣力,還要搭上人情,除了商業上的好處以外,最不乏的還是他切實相信這粵海商業同盟是真的能夠成事的。因為,這些年,他作為旁觀者看過了太多。

  “有陳撫軍在,兄長遲早是能夠得償所願的。

  “陳撫軍自然英雄了得,福建的國姓爺更是擎天玉柱。說到此處,潘學忠便道出了一句昨日新到的消息:“應龍賢弟,近期莫要去馬尼拉,昨天剛剛從廣州那邊傳來了消息,說是國姓爺和佛郎機人之間鬧得很不愉快……

  這樣的消息,昨天夜裏唐興遠也已經與其說過了,隻是遠沒有潘學忠說得那麽詳細罷了。對此,陳元良又問及了潘學忠的家人,因為他們此次並沒有跟來,仍在馬尼拉那邊。以著西班牙人對華人的酷烈,很容易會殃及池魚的。

  “唐員外已經著手聯絡了,下午便有船往馬尼拉去接。另外,還有些工匠也是要陸陸續續拉過來的。

  由粵海商業同盟牽頭的瓊州造船業正式拉開了序幕,參與其中的人們都在以著各自的身份為之奮鬥。一如廣東在陳凱手中實控的其他地區那般,瓊州的欣欣向榮,亦是可見的。相較之下,鄭氏集團的另一片核心控製區,也是鄭氏集團的大本營福建那邊,民生的恢複還在穩步的進行當中,卻是戰事的越加頻仍,使得一切的一切都顯得不怎麽起眼。

  福建在永曆八年的摧枯拉朽之中便已然基本收複,等到陳凱兵進南贛,汀州府城很快也為明軍所有,現在清軍在福建也就隻剩下了幾處與江西分界的關隘尚且死死的握在手裏,府縣城池則盡數在明軍的掌控之中。

  如此,福建方麵的戰事基本上除了交界清軍的時而襲擾之外,基本上全部都是發生在浙江。收複福建以來,鄭成功就在為下一步進軍浙江做準備。先是收複舟山,隨後又借助於馬信反正奪占了台州,緊接著為了穩固台州的控製區,明軍的水師進而控製了溫州府沿海的三盤島,就是周瑞、周鶴芝兄弟曾經的那個據點,以大海作為紐帶將這些地區連成一串。

  這段時間,明清兩軍在台州府、在仙霞關外的衢州府地界、甚至是在溫州沿海地區大打出手,幾乎是無月不戰,就連正月大過年的都沒有能夠消停下來。

  浙江的清軍很忙,倒是顯得湖廣、江西、廣西的清軍很閑了。不過,後者忙得都快要去上吊的時候,浙江的清軍卻閑得發慌,這樣一想的話,明軍還是不偏不倚的,畢竟嘛行業總會有一個淡季旺季來著,絕非明軍刻意占用清軍的休息時間。

  不過,這樣的人文精神大概也就到此了。在福州,城外的大營裏,兩千餘眾明軍已然被劃分為兩鎮人馬,鄭成功特別賜了軍鎮名號,是為左虎衛鎮和右虎衛鎮。莫看這兩鎮在兵力規模上遠遜於其他已經擴編完畢的各鎮,甚至要兩鎮合一起才能強強的與一鎮齊平,但是這兩鎮的軍官、士卒都是從各鎮中特別挑選出來的壯士,首要的便是一個身強力壯,要提三百斤石鎖繞行三遍,哪怕是少了一步都不能入選。

  戰鬥,並不是比哪個力氣大那麽簡單的。不過,這樣的揀選,其實是一個硬性條件,因為這些士卒要身披全覆蓋的厚重甲胄,從頭盔、麵甲、護頸、甲衣,到鐵手套、腿甲、鐵靴,從上到下嚴絲合縫,更別說是還要手持著沉重的雲南斬馬刀作戰,宛如是鐵鑄的一般。

  鐵人軍,經過了贛州大捷的曇花一現,福建的本部也進行了效仿,今天正是集訓完畢的日子,就連鄭成功也親自到場驗看訓練成果。

  校場上,兩鎮的鐵人軍身披全套甲胄,手持雲南斬馬刀,端是一個氣勢震天。對此,鄭成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鐵甲除了已經大致完工的福州軍器局的產能之外,更是從廣東方麵進行了訂製,甚至還專門準備了餘量,以為甲胄、武器出現損壞後的替代,顯然是對其傾注了極大的期許的。

  除此之外,根據贛州大捷的報告,鄭成功對這兩鎮全新的鐵人軍進行了編製調整,操法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良,這些都是從實戰得來的經驗,更是二人在鐵人軍的使用上存了一定程度的區別。

  “竟成在贛州大捷當中以這鐵人軍為殺手鐧,利用各鎮刻意製造了一個狹窄通道,憑數量較少的鐵人軍直接突破當麵的八旗軍,徹底碾碎虜師的戰心,可以說是已經算計到了極處了。

  點評了陳凱對鐵人軍的使用,鄭成功自然要按下了心思進行調整。因為,鐵人軍已經暴露在了清軍的眼皮之下,再想複製陳凱的戰法基本上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了。畢竟,能夠一舉擊破八旗軍的部隊,名聲在外是最少不了的。

  隻不過,看著眼前的鐵人軍,鄭成功就更是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陳凱。早前,關於廣東設立谘議局的事情,陳凱確有向其寫信說明。關於目的,隻有一句話,那就是挾民意以自重,為中興之後提前做準備。

  尋常人乍一看,隻會覺得甚是荒誕,因為到現在仍舊是敵強我弱的態勢,清廷占據著中國大部,而明軍也就是在西南和東南的少數省份與其爭衡。這時候妄談中興,甚至還在為中興之後提前做準備,怎麽看怎麽是一個不切實際。但是,鄭成功並非常人,當然明白國手落子,會提前將後麵十步都考慮清楚的道理。陳凱做事,多有類似的節奏,並不算什麽新鮮事。

  “挾民意以自重,這既是日後對朝廷的,亦是用來對這個集團的。

  想到此處,鄭成功不由得苦笑。他是知道的,政治鬥爭從來都是你死我亡的,當年他能夠殺鄭聯,能夠對施琅下手,同樣是政治因素決定。現在,陳凱要自保,這本就無可厚非。而這樣的手段,隻要不涉及到軍隊,不至造成鄭氏集團的分裂,於他而言,就不會打亂他既定的節奏。

  兩鎮的軍官早已任命,左虎衛鎮總兵官陳魁,左協副將林鳳、右協副將王俊、前協副將鄭仁、後協副將陳蟒;而右虎衛鎮總兵官則是陳鵬,左協副將黃安、右協副將賴興、前協副將萬宏、後協副將陳衝。這些軍官具是從各鎮抽調來的,平日裏借以作戰勇猛著稱,鄭成功便是要進一步的磨利這把利刃。

  “吾之一生功業,必當以中興為最大。

  驅除韃虜,這是一切的基礎。鄭成功想得明白,亦是為此在持續努力著。經過了這兩年的恢複,福建的狀況持續性好轉,尤其是番薯的推廣,使得福建百姓糧食需求得到了滿足。至於常吃番薯會不會引起其他的病症,那就是填飽肚子之後的事情了,現在反正是顧不上的。

  民生的好轉,既是軍事征伐的基礎,同樣是海貿方麵的底氣所在。最近的這幾年,鄭氏集團與西班牙人在海貿上麵齷齪不斷,原本兩年前鄭成功就已經要忍無可忍了,奈何陳凱一場經濟戰打下來,收獲了一個殘破不堪的福建,就隻能耐著性子,先緊著福建的恢複為先。現在,福建已經從持續多年的戰火和經濟戰的廢墟中恢複了過來,鄭成功看那些西班牙人自然也就越加的無法忍耐了。

  “大木,這樣做,那些紅毛未必肯就範的。

  “咱們與佛郎機人之間的事情,他們就範與否並不重要。我隻是要他們知道我的態度,這樣,大員和巴達維亞的漢家商民的日子才能好過些。

  與鄭泰說著這般,鄭成功的麵上除了一如既往的堅定不移,同樣不乏有些許的無可奈何。而這,恰恰已經是他在現階段能做的極限了。

  ………………

  恢複更新以來,寫得超慢,昨天又寫到睜不開眼,撐不住就直接睡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