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季孫之憂(二)
作者:張維卿      更新:2020-09-01 22:33      字數:4857
  網 ,最快更新帝國再起</a>最新章節!

  要事,陳凱與鄭成功之間是有很多需要商討的,這些王江作為廣東的首席行政官員,多多少少的也是知道的。

  可是問題在於,戰事剛剛結束,鄭成功就發來了這麽一份書信,而且還是從福州一路憑借著去年才剛剛恢複起來的驛站係統送來的,而非是明軍慣常使用的海運。顯然,鄭成功並不希望因海運的不確定因素而影響到書信送抵的速度,由此才會選擇了這等更加穩定且不失於迅速的辦法。

  對於鄭成功書信中的大事,陳凱約莫是有些了解的。關於南贛地區的消化,關於福建的民生恢複,關於李定國入滇的影響,另外也會涉及到一些關於浙江戰場上的變局。這些,無不是在影響著鄭氏集團的發展,哪怕是浙江戰場的變化,其實也並非沒有影響到陳凱這邊——最近的,駐紮建昌府的福建綠營協守吉安府,其實就是從浙江戰場發展來的連鎖反應,進一步的讓陳凱淡了繼續向江西腹地進軍的心思。

  雙方都需要很多事情進行商討,會麵本就是必然的,可是鄭成功不光顯得很急切,而且更是把會麵的地點選在了福州,而非是距離雙方都較為折衷的南澳島,這樣的怪異使得陳凱不由得皺起了眉頭來。

  然而,眉頭緊鎖亦是在送走了王江之後,當公事房中重新恢複了隻他一人才浮現的神色。鄭氏集團向來是陳凱最大的依仗,有著鄭氏集團的強勁實力作為後盾,陳凱可以作出更多的事情,發揮更大的作用。而這一份的依仗是不能有半分質疑的,哪怕隻是來自於他人的平白揣測,也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他人對陳凱的信心。

  “但願是因為浙江的緣故……

  剛剛征戰歸來,這才是第二天而已,奈何鄭成功在書信中表現出了想要盡快會麵的意願,陳凱也隻得是將不甚緊要的事情放在一邊,回家好好陪陪妻兒一日,在回到廣州的第四天就再度啟程,坐上了前往福州的海船。

  ………………

  兩個月前的永曆十年正月,前段時間剛剛從舟山返回的忠振伯洪旭率領一支由三百餘艘大小戰船組成的艦隊浩浩蕩蕩的駛出了福州碼頭。

  這支艦隊並非是趕赴舟山的增援部隊,在那裏,明軍尚且駐紮著大軍,一時間還不需要繼續添加籌碼。洪旭素來是鄭成功最為信任的部將,倚重非常,乃是除陳凱之外最適合承擔方麵之任的人物。

  艦隊浮海而行,消失在了福建沿海的視線之內,再度出現,卻已經是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台州府的外海。

  浙江一省上八下三,計有十一個府的區域。台州府是為上八府之一,東麵海、西鄰金華府,南、北、西北和西南方向則分別是溫州府、寧波府、紹興府和處州府,但又與周邊這五個府間隔以天台山、大盤山、仙都山、雁蕩山,自成一片區域。並不似同省的金衢、寧紹、杭嘉湖那般憑盆地、平原渾然一體。

  這個府是以山區為主,間雜著一些小型的盆地以及沿海的平原。轄區計有臨海、寧海、天台、仙居、黃岩、太平六縣及海門衛、鬆門衛等一係列的沿海備倭衛所。

  此間曾是戚家軍抗倭首戰的發生地,不過隨著江上師潰,清軍便迅速的占領了這片土地,一如浙東八府的其他所在那般。迄今,已經有十年的光景了。在這十年間,俞國望、金湯、董克慎等大批的抗清武裝活動在此間以及鄰近府縣交界的山區,可謂是多如牛毛。他們長期與清軍展開鬥爭,據險而守,雖不足以收複失地,但是在氣節上卻是能夠為人所重的。

  浙江的抗清運動隨著永曆四年和永曆五年清軍針對大蘭山、天台山、舟山以及浙東廣大地區的圍剿的勝利,很快就進入了低穀。最近的幾年,廣東、福建風起雲湧,浙江這邊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奈何,當初清軍對浙江抗清運動的屠戮過甚,以至於到現在這個份上了也就是比曆史上稍微強點兒有限罷了。

  “伯爺,前麵是三母山和大陳山,向西是鬆門衛……

  三母山和大陳山都是台州沿海島嶼,而那鬆門衛則曾與北麵的海門衛一同是為戚家軍的水師基地,現在自然都是清軍的控製區。此時此刻,旗艦的甲板之上,船長向洪旭指著那海天一線處越來越明顯的疙瘩,洪旭的身旁已經有親兵將地圖展開,在海風中獵獵。

  這條海路已經不是洪旭第一次了,最近的往返是從福建去往舟山,但是這一遭他們的目標卻是近在咫尺的台州府——目的地,已經不遠了。

  “在大陳山稍作休整。

  “末將遵命。

  桅杆上的傳令兵揮舞著旗幟,旗語向四周傳播,很快的就成為了這支艦隊的共同。在那裏稍加休整,大軍就重新拔錨起航,直接轉道向西。視線未及的所在,那裏是澄江的出海口,與鬆門衛並立的海門衛的衛城就坐落在那裏。而就此溯流而上,更可以直薄位於臨海縣的那處台州府城!

  艦隊湧入澄江出海口,首先要麵對的就是清軍的台州水師。這支清軍水師的編製甚大,足足有三千戰兵的規模,比之把守錢塘江口的錢塘水師的兩千戰兵還要更勝一籌。不過,這支水師按照清廷的編製,海中營協防寧波定海,左右兩營則分駐台州、溫州兩府的沿海防禦要點,這海門衛恰恰是其中之一。

  這樣的規模,在洪旭率領的艦隊麵前不過是群狼環伺的小羊羔一般,不消一戰便自行潰敗了。隨後,明軍一擁而入,直抵台州府城之下,艦載火炮的轟鳴如同是鬧鍾一般,逼得台州副將馬信連忙派人將府城的一眾官員請來商議戰守之策。

  台州副將馬信是陝西長安人士,在台州坐鎮多年,清廷在此的統治便穩如泰山。此間,明軍艦隊直薄府城,當即就在城中引起了一陣騷然,原本本地的官員就要來尋馬信商議對策,此間倒是想到一塊兒去了。

  受邀的一應人等匆匆趕到,兵備道傅夢籲、台州的知府劉應科、通判李一盛,臨海的知縣徐鈺、縣丞劉希聖盡皆到場,甚至就連道標守備鄭之文也應邀到場。

  “道台,這裏味道不太對啊。

  “怎麽了?

  “末將也不知道,隻是感覺。

  鄭之文一時間也說不清道不明這份不對勁兒到底是怎麽回事,對此,本就焦急於明軍直薄城下的傅夢籲更是每當做一回事,直接就帶著眾人進入了馬信的衙署。

  “馬帥,海寇臨城,可有方略退敵?

  兵備道的職責所係,傅夢籲當即問及,連帶著其他人等亦是將目光投諸在了馬信的身上,顯然是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這個素以驍勇善戰著稱的綠營大帥的身上。

  此時此刻,眾人分坐兩側,那麵如黑漆,下頜骨微寬,連鬢的胡子根根紮起,身為秦人卻頗有幾分燕人張翼德模樣大帥抬起眼皮,卻是麵露出了些許笑意來:“保這一方百姓平安,卻也不難,隻消諸君應了本帥一事即可。

  話,輕描淡寫的說出開來,那一眾文官自傅夢籲以下卻無不是在心中暗罵這武夫吊人胃口,唯有那鄭之文卻是臉色一白,開始不自覺地往大門處側目。

  “此間皆是同僚,說句不好聽的也是一條繩上的螞蚱。馬帥有何良方,還當直言。

  明軍就在城外,那一聲聲的炮響宛如是重錘時時敲在他的心上,使得傅夢籲實在急切得簡直是將平日裏的那份養氣功夫都丟到了澄江裏似的。

  若能退敵,他自然還是能夠從澄江裏將那勞什子撈出來,繼續掛在麵上的,但是此時此刻,不僅僅是他,其餘人等也無不是不似如此。說到底了,鄭氏集團這幾年來在閩粵兩省實在是風頭太盛了,他們在浙江都素來是不敢直視的。此間,明軍打著忠振伯洪旭的旗號大舉來襲,於他們看來很可能是想複製舟山的那般,一口氣攻下台州府,進一步的打開浙江戰場的局麵。

  如果真的讓明軍達成了目的,那麽他們即便是逃出去了,也免不了要被清廷下獄論罪,乃至是連累家人。這是他們決計不想看到的結果,此間的操切也是無可厚非。

  對此,馬信卻顯得有些不緊不慢的,直麵著眾人的目光,緩緩的道出了他的退敵良方來:“其實也容易,本帥已經國姓爺商定了,舉台州一府歸附大明。爾等,隻要把辮子剪了,本帥在洪伯爺那裏自然少不了美言一二。

  話,如驚雷一般響在眾人的耳畔,卻直接震撼於內心。聞言,傅夢籲噌的一下子就站起身來,右手戟指,但卻是那一個“你字翻來覆去的說了多次竟始終說不出後話來。

  他是萬萬沒有想到,坐鎮此間多年的馬信竟然會突然選擇了降明。其實這也並不怪他,因為他實在無從得知,曆史上馬信就是在明軍奪占舟山,巴成功、張洪德先後降明的情況下派遣親信與鄭成功聯絡,繼而於此間率領本部兵馬反正。而現在,明軍在東南的聲勢更勝曆史上那般,馬信的選擇自然是沒什麽好稀奇的地方。

  此間,馬信正襟危坐於太師椅上,氣勢上早已是居高臨下,目光所及之處,一眾人等無不是麵色慘白,更有些豆大的汗珠子在額頭上迅速的凝結而成,繼而在官服上摔了個分崩離析。

  第一滴汗珠淹沒在了官服的布料之中,冰冷的汗液卻仿佛是穿透了外衫、內衣,直抵皮膚。隻見得坐在末尾的一人一躍而起,上前數步,擠開了那尚且言不成句的傅夢籲,直接便向馬信大聲喝問道:“馬信,你是想要背叛朝廷?!

  在座的眾人哪個也不是傻子,此刻,窗戶紙被在場級別最低的臨海縣丞劉希聖捅破,眾人的臉上已經不僅僅是沒了人色那麽簡單,其死灰破敗之相與棺中死屍之間也隻差了那如溪流般淌著的汗水,以及那無意識的顫抖了。

  “劉縣丞果然是聰明人,本帥也不說什麽識時務者為俊傑之類的話了,各位且在此安坐,隻要規規矩矩的剪了鞭子,日後在大明那邊,亦是同朝為官,本帥斷不會為難各位的。

  “無恥鄙夫!朝廷授你高官,恩深似海,你這廝竟不顧君臣之義,不思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附逆海寇,真無君無父之亂臣賊子也!

  劉希聖的喝罵,登時便嚇了眾人一跳,豈料馬信聽到此言,卻是冷笑不已:“君臣之義也能與夷夏之防相提並論?我看你這廝倒是白讀了這些年的聖賢書。

  馬信相邀,商談的是戰守大計,各自的從人早早就都退了出去,大帳之中此刻不過隻有馬信、傅夢籲、劉應科、李一盛、徐鈺、劉希聖和鄭之文這七個人。

  乍看上去,馬信勢單力薄,但此間乃是台州綠營的大營,馬信既然有意反正,他們在外麵的從人定然已被控製住了。再加上馬信乃是宿將,向來有著武勇的名聲,一眾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已被此前的消息所震懾,哪還有什麽別的心思。

  馬信此話一出,在座眾人登時便是一震,渾身上下不由得顫抖了一下,仿佛是被什麽電到了一般。唯有劉希聖,見話語竟激不起同仇敵愾之意,盛怒之下便大喝了一聲“吾與你這廝拚了便衝了上去。

  “咚的一聲,衝到馬信近前的劉希聖便倒飛了回去,重重的摔在了地上。而此時,馬信卻長身而起,拔出了腰間的佩劍,三步並作兩步的衝了上去,一劍將劉希聖的腦袋砍了下來,隻留下了一句“成全你的餘音依舊環繞在帳中眾人的耳畔。

  暴喝響起的同時,守在大門外的親兵亦是直接推門而入。這是最正常的場麵,然而就在馬信斬殺劉希聖的瞬間,那戰戰兢兢一如在場文官的鄭之文卻突然起身,抄起了椅子便向那幾個剛剛推開房門的親兵砸了過去,當即就是一個劈頭蓋臉。一瞬間的錯愕,鄭之文一個箭步就衝了上去,拔劍在手,連砍帶撞,竟直接衝了出去。

  一切皆在電光火石之間,按道理來說,馬信斬殺劉希聖,其他人即便是動也該是上前施救,或是代為求饒。然而,鄭之文的第一反應如此,顯然是早已做好了準備,隻待那幾個親兵推門的瞬間就立刻動手,反倒是把在場的眾人都為之一驚。

  強行衝了出去,鄭之文也不顧那些正在被馬信親信鉗製的從人、親兵們,倒提寶劍,直接便向著上前阻攔的那人擲了出去。劍,倒是沒有拋中,但是借著閃躲的功夫,鄭之文已經衝到了他的坐騎身前,翻身而上。旋即,輕夾馬腹,那戰馬便心有靈犀般的奔著轅門就衝了出去。

  “別讓鄭之文跑了!

  轉瞬的錯愕,一旁的台州綠營們連忙追趕。而此時,隻見得那鄭之文輕扭狼腰,搭箭在手,大喝了一聲左眼,一箭射出,便徑直的插在了衝在最前麵的那個軍官的左眼上,更是直入頭顱,眼見著就是不活了。

  一箭之威,引發了又一瞬間的錯愕。借助於這一瞬間的錯愕,鄭之文策馬揚長而去。而此時,已經控製住了那些文官的馬信踏出了大門,目光鎖在鄭之文的背影,麵無表情的道了一句“早聽聞這廝有擅射之名,這一遭卻是小視了他了便再不作糾結於這等微末之事,迅速的下達了開城迎接明軍的命令。

  拿下了這一眾官員,便是大局已定,馬信分派了部隊向道標的駐地進發,那鄭之文饒是武勇非常,但卻依舊不敢造次,連忙帶著部下從臨近的城門逃出。與此同時,麵向明軍的城門洞開,大隊的明軍魚貫而入,很快就控製了台州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