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先行者(中)
作者:張維卿      更新:2020-09-01 22:33      字數:2534
  網 ,最快更新帝國再起</a>最新章節!

  有長期走動的士紳家人陪同,陶潛的拜會之路很是順遂。原本熟識的不說了,就算是那些本來不怎麽熟識的,看在老夫子的麵子上也是能做到賓主盡歡的。待到拜會了幾家過後,有了更多的士紳作為依仗,老夫子的長子便帶著陶潛去拜會縣城內的一戶舉人老爺,這家士紳與本縣的知縣和主簿都是莫逆之交,若能有此人一言,就算是到了縣衙,很多事情也都是能夠省掉很多麻煩的。

  轉而向南,順著官道一路直奔縣城。瑞金縣因“掘地得金,金為瑞故而得名,其建製初設於唐天佑元年,時設瑞金監,至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升監為縣,以象湖鎮為縣治所在,曆經千餘年未有更改。

  對於此地,陶潛並不陌生,當年趕考,幾次前來,每次都是匆匆趕來,但去時卻時而意氣風發,時而灰心喪氣,皆在功名一事。

  步入縣城,城內的守卒看上去倒是懶洋洋的,不似有什麽精神頭兒。他們一路沿著大道而行,來到一處巷子,拐了進去,敲開門,送上拜帖,很快就被請到了大堂敘話。

  “老夫問一句不當的,不知賢侄可曾婚配?

  見了那舉人,寒暄一番,一如去拜會其他士紳那般,續年齒,談功名,攀著同窗、同年的關係來拉近彼此關係。舉人聽說他在福京時也曾中舉,倒也考較了一番,所幸陶潛這幾年雖說是流落他鄉,但是傳道受業,這方麵的功課未曾耽誤了,一番考較下來,舉人很是滿意,麵上的笑意也越來越重,對於幫著向知縣那邊說話的事情自然也是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待到此處,舉人突然有此一問,陶潛隻得如實作答。豈料,那舉人聽了這一番回答,反倒是唏噓不已。

  “哎,壬田鎮的田世兄,想當年我二人也曾是一同中的秀才,原來賢侄竟是與田世兄的女公子訂有婚約,真是無巧不成書啊。

  壬田鎮在瑞金縣城以北,唐時主要有壬、田、蔡三姓遷居至此,故稱為壬田蔡,後來此地修寨,才改稱的壬田寨,直到後來的鎮子也得名於此。田家是鎮上大戶,舉人口中的田世兄是個秀才功名,當年因老夫子的關係與陶潛相識,將小女兒許配於他,那時候陶潛正好要趕赴福京參加科舉考試,隻說是考完科舉回鄉時便成親。

  一晃數載過去了,再回來時,聽老夫子說起,田家幾年前出去躲避兵災,就一直沒有回來。是生、是死,實在說不清楚,隻是這份姻緣就此耽擱了,也是沒有辦法的。

  “算起來,那也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我二人同時中了秀才,亦是相談甚歡。他邀我去壬田遊曆,賞羅漢岩風光,也曾在海雲寺裏徹夜暢談。誰能想象到,最近這幾年來會有如此變化,正是天翻地覆一般了啊。

  一聲歎息過後,舉人對陶潛更是親近有加,不光是約定了明日一早前去縣衙拜會的事情,就連田家的蹤跡也表示會拜托一些贛州府或是南贛巡撫衙門裏的有能之士加以找尋。要陶潛安心讀書,等待下一次的趕考。

  千恩萬謝的出了府邸,此時已是傍晚,他們訂了客棧,就匆匆趕去。待到吃過飯,洗漱完畢,二人閑談之際,老夫子的長子卻突然道了一句“那位先生正有一女待字閨中,便不再多說了下去。

  陶潛倒也沒有太過在意此事,更何況他也沒打算去做什麽陳世美。到了第二天一早,他們趕到時,舉人的轎子已經到了,果然如同是老夫子早前提起過的,縣衙的衙役連攔也未攔,僅僅是上前打了個招呼,便任用那舉人帶著陶潛步入其中。

  見了知縣,陶潛並不認識。這位知縣老爺叫做錢江,是浙江嘉興人,永曆四年,也就是順治七年接替的前任知縣。想來一別故鄉多年,臨行時拜會知縣,還是那位操著四川口音的熊文夢熊知縣,殷殷鼓勵,猶在耳畔回響。

  物是人非,自也要行禮如儀。陶潛表現得很恭敬,尤其是剃發易服過了,錢知縣看著也覺著順眼,再加上舉人的美言,半個時辰過去後就已顯得頗為熟稔了。

  “可惜了,若是賢弟早回來個一年半載的,或許還能參加今年的殿試也是說不定的。

  清廷承認明廷的功名,但是隆武朝的科舉有些奇葩,不光是考舉人,還有授予萃士這一新鮮功名的。清廷那邊應該是不會承認,這一點錢知縣估摸著如此,但也不敢確定。不過今年乃是大考之年,好像清廷還改了製度,要滿漢分榜,雖說這狀元是兩個了也不會增加漢族士大夫的考中幾率,但是怎麽說這也是該考試的時候,看著本縣一個在明廷中過舉的潛力股不能參考,錢知縣總覺著有些可惜。

  “多謝縣尊老大人掛念著,學生流落在外多年,此番回鄉,心潮澎湃,實在不宜參加科舉考試。不過還請放心,學生打算三年之後再戰科場,這兩年也是要努力讀書的。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文治,也是地方官的考核內容,多出些舉人、進士的功名,不談什麽多出些關係,隻說是考績上也會好看一些。

  錢知縣很滿意陶潛的態度,舉人似乎也很願意提攜一下這個年輕人。一番暢談,賓主盡歡,分別過後,陶潛心裏有了底,便與老夫子的長子一起回了老夫子家。

  “如此就好,總算是有個著落了。待到大比之期,以你的才學,總能金榜題名的。說到此處,老夫子卻是不由得一歎:“大明,還是大清,終究不是咱們這些小人物能夠說了算的。過好自己的,能把聖人傳下來的學問傳承下去,就是好的。

  清軍占據贛州以來,老夫子便不再教書,於家中頤養天年。但是對於族中子弟、對於兒子和學生們,卻還是希望他們能夠取得個功名。起碼,不管是哪個朝代,總也要用儒家來治理國家的,哪怕僅僅是為了那句“為往聖繼絕學也是要奮力讀書的。

  拜別了老夫子,陶潛回到村子,老宅已經整修完畢,他特意去謝過了,就住回到了老宅之中。隻不過,當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如今已是看不到了,哪怕這宅子修繕得再和曾經一模一樣,也總是少了一份人氣兒。

  “先安分守己的待上幾個月,讓那些家夥覺著我是同類,不再有疑心了再行做事。

  回憶著陳凱的囑咐,陶潛心中卻不由得歎息著關於“覺著是同類了也終究不是同類的感觸。他很清楚,並非同類意味著什麽,而他要做的那些事情的結果也一定會是魚死網破般的結局。或許,死亡就會發生在不久的將來。

  想到此處,陶潛不由得一歎。但是歎息過後,他卻猛地想起了陳凱在他臨行前講述過的一句話,便連忙跑到了書房,攤平了白紙,激動顫抖的手研著墨,甚至點點墨汁都在不斷的飛濺開來,卻也沒有哪怕一絲一毫的停滯。

  待到墨研好了,早已是激動得不能自已的陶潛蘸了墨,提著顫抖的筆觸便在雪白的宣紙上如是書道:“太史公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