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冬月(上)
作者:張維卿      更新:2020-09-01 22:32      字數:2277
  網 ,最快更新帝國再起</a>最新章節!

  從管三個島嶼、統共十來個鎮子的府同知,到管一個縣的知府,乍看上去好像很是荒唐的樣子。但是,比之那些在山裏、島上立個寨子,控製區不過是少則幾百人、多則千來人卻就敢自稱禦史、侍郎的明末讀書人們,陳凱自覺著如他這般穩步升遷的無論怎麽說都也還是南明官場上的一股清流呢。

  盤陀嶺上的萬眾歡呼,陳凱與鄭成功徹夜長談。對於突然出現在此的理由,陳凱說得與早前對柯宸樞解釋的一般無二。隻是鄭成功對此似乎還有些疑惑,但是卻沒能找到合理的解釋。畢竟,他是不相信這世上還有人能夠未卜先知,唯一的可能就是陳凱的智計比之這兩年多表現出來的還要深不可測。

  這些,還都隻是些胡思亂想罷了。鄭成功更加關心的還是陳凱用長林寺義勇編練西班牙方陣的實際效果。

  “下官無能,幾個月的時間,總覺得隻是練出了一個皮毛而已。其中還有很多關隘,下官還不太能夠弄明白,或許真的需要找一個泰西的軍官來參詳一二。

  在這個問題上,陳凱沒有隱瞞的必要。西班牙方陣乍看上去好像並不是很困難的樣子,但是真的操練起來,陳凱這個外行人也不知道是哪裏不得法,完全沒有以前在網上看過的那些文章中幾個月就可以成軍的神速,總是有著事倍功半的感覺。

  長林寺義勇能夠有現在這般的表現,鄭成功是個明眼人,隻要聽過了陳凱等人的描述,很快也就能夠弄明白其中的關鍵還是在於那場濃霧,否則的話,能夠正常將火炮調動過來,一炮下來,就算是憑著鄉黨的凝聚力,也得被轟散架了。

  “知易行難,古人誠不欺我。

  第一次的操練兵馬,沒有收獲太多的經驗。所幸的是,這支義勇卻還是發揮了足夠的作用,而且憑此戰,這些將士們的戰鬥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不再是原本的那群“業餘選手了。

  但是,陳凱僅僅是一個知府,總要再升一級,到了兵備道的級別才能組建標營,那時候陳凱也應該已經加到了布政使司或是按察使司的參政或是參議的銜。至於現在,這支義勇就隻能交給盧若驥,用來充當組建雲霄協的底子。

  很快,詔安縣城不戰而下的軍情就被送到了盤陀嶺軍前。這樣一來,鄭成功所部的占領區也正是連成一片。但是,隨著盤陀嶺之戰最終以明軍勝利告終,王之綱退避漳浦縣城,嚴加守禦,福建清軍似乎也有增兵漳州府的跡象。

  “剛剛送來的消息,永勝伯和定遠伯遣部將章雲飛劫掠廈門島百姓,以擴充軍糧儲備。

  這個情報很關鍵,來得也很是時候,從鄭成功手裏接過了這份密報之後,陳凱對於鄭成功選擇暫停攻勢的打算也表示了認同。

  “竟成,沒必要和他們一般見識,咱們說到底還是要看咱們自己的。

  鄭彩如此行事,所求為何,無論是鄭成功,還是陳凱,哪個又看不出來。雖然雲霄、盤陀嶺兩戰皆勝,但是福建清軍依舊擁有兵力上的絕對優勢,暫避鋒芒,擴充實力,以備來年再戰,也是無可厚非的。

  此番出兵,於戰術上,明軍斬殺了一個總兵和一個參將,先後斬獲不下兩千綠營兵,奪占了詔安一縣,並且收服如王起俸、姚國泰這樣擅長操練和使用騎兵的北方籍將領,收獲良多。但是戰略上卻並沒有實現打開閩南局麵的根本目的,說來實在可惜。

  盤陀嶺,鄭成功決定在此駐紮軍隊,修建堡寨,恢複蒲葵關防禦,以確保詔安、雲霄地區的安全。

  戰事告一段落,陳凱也趕往詔安縣城去整理本地的民政事務。這個縣,始建於明嘉靖九年,乃是劃漳浦縣的二都、三都、四都、五都建詔安縣,治所設在南詔鎮。置縣時,詔安有2886戶,人口20836人,即便是到了一百年後的今天,由於明清在此拉鋸,人口具體數量很難確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間,莫要說與“金漳浦、“月港那樣同府的富庶所在相比,甚至很可能還不到潮州府城所在的海陽縣的一個零頭。

  從產業上去看,唐末宋初,境內已有陶瓷、原鹽、茶油等作坊。明、清時期,造船、建材、製糖、釀酒、涼果業相繼發展。但是,人口數量所限,規模實在沒辦法和臨近府縣相比。

  人口,永遠是人類社會最寶貴的資源。但是很可惜,這個道理似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陳凱理解這個道理,但他卻不是女媧娘娘,不會摶土造人,原本收複詔安之前,南澳和東山的新增人口中就有不少詔安的移民,現在他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會有清軍占領區的百姓遷移過來。至於什麽獎勵生育,現階段實力不夠,而且等那些受精卵十八年後成為一條好漢,也根本不現實。

  待了不過十二個時辰,陳凱就隨著鄭成功啟程返回南澳。不過此番趕回南澳島,卻並非隻有他們二人,施琅、施顯兄弟亦是將左先鋒鎮交給了蘇茂,僅僅是帶上了隨從便登上了鄭成功的座艦。

  此番出征,施琅收複詔安縣城,施顯於雲霄鎮外陣斬雲霄參將張國柱,俱是立下了大功。原本,這樣的功勞,尤其是施顯在雲霄鎮外那一戰中的表現,已是冠於諸鎮,奈何盤陀嶺一戰,陳凱配合柯宸樞大敗清軍,誅殺了漳州總兵王邦俊,他們兄弟的表現當即就被這份光芒所掩蓋。

  施琅自視甚高,且無有容人之量,施顯亦是以其兄馬首是瞻,他們原本就對陳凱,對柯宸樞有所忌憚,此戰之後那就更是如此了。

  待到上了船,他們與陳凱之間也僅僅是麵上的禮節,對此無論是陳凱,還是鄭成功都沒有絲毫的詫異。不過這一次,鄭成功在船上卻並沒有與陳凱作太多交流,反倒是拉著施家兄弟暢談了良久。

  陳凱很清楚,鄭成功這一年來始終在平衡他與施琅在這個軍政集團中的地位,這樣的競爭關係,是曆史上所沒有的,因為在曆史上施琅在鄭成功麾下的那幾年裏並沒有出過一個足以與之抗衡的人物。不過,鄭成功禦下的手藝,可是從他父親鄭芝龍那裏學來的,在不同的情況下換上另一種手段,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隻是這一次,卻與平衡沒有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