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日常
作者:摩碣      更新:2021-03-25 18:46      字數:2461
  萬曆六年三月十二,京師人剛剛感到些春風和煦的時候,朱翊鈞帶著略略有些顯懷的莊靜嘉,到京郊祭拜先農,並進行籍田禮。

  這次出行,朱翊鈞終於實現了初次出宮被馬輦凍成青稞楞時候的理想。經過多年研發,在鋼鐵廠和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內府終於做出了四輪馬車。

  中國宋代即有了四輪馬車,載重量超過了五十石。但是,因為糟糕的路況,其適用性遠不及兩輪馬車廣泛,能工巧匠也缺乏將之改進的動力。結果導致一直到建國後的五十年代,中國農村地區的四輪馬車還是不能轉向的。

  在朱翊鈞的啟發下,四輪馬車轉向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將車轅和兩個前輪做在一起,用轉軸懸掛連接後車即可。

  最困難的部分是減震。經過試驗,新的四輪馬車要想達到朱翊鈞設計的指標,時速須達到三十裏以上。而如此時速,僅用牛皮帶做懸掛和輪軸上的“伏兔”減震器是談不上舒適性的。

  朱翊鈞當然知道核心在於彈簧,而彈簧的製作核心則在於材料。材料學在這個時代基本類同玄學,反正就是不停的試驗,最終總能得到接近理想的材料,而事實也不出朱翊鈞所料。

  令朱翊鈞驚喜的是,格物院物理研究所經過研究,最終還發現了“虎克定律”,本時空則被命名為“王煜定律”。研究員王煜經過研究,發現了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形變成正比——就這麽一小段結論,王煜名留青史不說,工資直接翻倍。

  有了減震和轉向機構,四輪馬車的製造就順理成章。於是,大明豪華馬車就在萬曆五年橫空出世,很快就風靡京師,並迅速向外輻射。

  ......

  萬曆五年的變法,也給朱翊鈞變革皇帝車駕的名義。大小馬輦和輅車的保暖性不好,朱翊鈞提出改革——要是沒有變法這大義在手,維護天子禮製權威的大臣搞不好要跟朱翊鈞玩命。

  終於在禮部、內府的共同努力下,天子的四輪馬車也最終定下形製:天子駕六這個不能改,至於皇上想多來則不限製。親王臣子所用馬車最多四匹——用五匹就算有不臣之心。

  至於馬車的裝修,打開腦洞的禮部官員有的是辦法做到合乎古禮和保暖性兼顧——同時也製定了皇帝馬車的裝修形製和駕車禮儀。

  總而言之,萬裏六年三月的這次帝、後出行,就舒舒服服的坐著馬車到了目的地,正陽門外西南三公裏的“先農壇”。

  ......

  先農壇在萬曆四年前叫山川壇,萬曆四年改名。朱翊鈞沒有搞清楚禮部為什麽要改名,但紀念神農這事兒他沒有反對的必要。

  先農壇除了祭祀神農的大殿,還有幾間壯麗的宮室供皇帝更換禮服和休憩所用。在大殿前方,設立觀耕台,觀耕台前就是朱翊鈞要作秀的場地,共有一畝七分耕地。

  本來這塊地隻有一畝三分,即俗語“一畝三分地”的由來,所謂一畝三分者,取意天下十三省,每一省在此都有一分作為代表,表明皇帝把天下的地都帶頭耕了。

  但東北大開發之後,一畝三分就不能代表十七省了,因此經過禮部提議,朱翊鈞允準,皇帝籍田禮的耕地變成了一畝七分。

  朱翊鈞對此是喜聞樂見的,他發自內心覺得這形式很好,這塊地的大小本就應該成為一個變量,作為考核以後皇帝成色的一個標準。

  莊靜嘉在籍田禮的出現,也是禮製的一項變革。按禮,皇後不參加籍田禮——此為天子之禮。皇後親自主持的叫做“親蠶禮”,在西苑太液池東頭的蠶壇舉行,外命婦陪同參加。

  但是朱翊鈞還是帶著略有顯懷的莊靜嘉參加了,而且要求禮部必須給莊靜嘉安排一些戲份。禮部無奈,隻好在皇帝扶犁三推三返的時候,皇後在命婦(張居正夫人和英國公夫人)的陪同下,跟在皇帝後麵,象征性的灑了三把種子,這才成了禮。

  皇後在籍田禮上的拋頭露麵,理所當然的在帝國吹起了一陣新風。朱翊鈞並未對此作出解釋,隻是用無聲的政治表態告知天下:不許女子拋頭露麵的陋規,並非皇室所提倡。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籍田禮也是朱翊鈞第一次參加的籍田禮,因為不大婚的皇帝是沒有這項政治活動的。而去年兩人大婚的時候,已經過了籍田禮的日子。

  參加籍田禮且已顯懷的皇後,也給天下傳遞了一個清晰的訊號,皇帝即將有後,而一個穩定的帝係對於天下百姓來說,都是值得慶賀的喜事——至少,皇長子出生的時候,搞不好還會大赦天下一波。就算生個皇長女,也證明皇帝是個生育能力正常的爺們,隻要身體健康,這皇子還不紮堆生?

  完成籍田禮的帝後仍乘坐八匹馬拉的豪華大馬車返回,也算是給四輪馬車在京師再做了一次活廣告。

  朱翊鈞回宮發出了萬曆六年的勸農詔書,就一句話:“說與百姓每:目今土脈潤澤,務要趁時耕種,不要懶惰。”

  這類詔書自萬曆六年開始,幾乎每個月都要發,一直發到冬月。例如四月份的詔書就是這樣的:“說與百姓每:宜趁時勤作農業,毋得懶惰。”五月,“說與百姓每:目今禾苗盛長,都要趁時耘鋤,毋得怠惰。”期間還有夏季的勸農詔書,且都是一句話——直到十一月份:“說與百姓每:農事已畢,俱要各安生理,撙節用度。”

  有了這道詔書,地方官勸農的時候就有法理依據,農民懶惰在家,田地拋荒就有了罪過:說嚴重點算抗旨不遵。

  ......

  時間很快進入到五月,炎熱的京師熱鬧了起來:太祖分封天下,成祖削藩之後,永不能入京的各大親王、郡王都奉旨入京,參加朝廷的宗藩大會。

  參加宗藩大會的親王即有三十二人,郡王百數,其餘將軍以下,都沒資格參與這宗藩大會,隻能在家祈禱家主能保障他們的利益。

  召集他們開會的詔書過了年就發了出去,幾個月的時間裏,張居正和朱翊鈞反複研究,最終就宗室改革全盤定案。

  這一項涉及皇室宗親切身利益的改革,不僅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還需要給這些利益受損者一個替代方案,否則朱翊鈞在政治上將是失分的,而且狗急跳牆的宗室很容易就會被人利用。

  從萬曆五年下半年開始,各地報紙和民間輿論已經將明王朝宗室吃空財政的問題,掰開了揉碎了分析,就宗室的出路尤其是貧宗的問題也提出了無數解決方案。

  到各王匯聚京師之後,大家一交流,發現朝廷的政策已經呼之欲出:宗室上層用分化瓦解,中層以上以股份換爵位降襲,下層解放宗禁,發幾年補貼後自謀生路。——堂堂正正的陽謀,大家也無甚抵擋之力,說是開會,隻是來京聽個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