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鄧子龍
作者:摩碣      更新:2021-03-23 00:15      字數:3034
  張居正聽了,正色道:“臣料緬甸之事,五年之內朝廷也隻有投入的份兒,大兵久在客地,這消耗不小但——值!。若定為國策,準勳貴、民間圈地造船,五年之期足以造船千百!按寶船之規製,臣訪得一船耗料加工費不過七千兩銀,而千船六百萬兩足矣。若造出千艘寶船,安南故土也可輕取——五年後不必下西洋而能運出糧米,反哺中國!”

  休假四個月的張居正回京之後,簡直像變了個人,讓朱翊鈞又驚又喜。雖然他所說的寶船千艘不足為法,但中國人也沒有製造軟帆戰艦的經驗,張居正想象不出來也不足為奇。

  盡管受到見識的局限,張居正的變化也是脫胎換骨的,朱翊鈞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麽事兒啟發了他,讓他和自己進入了高度合拍的狀態。

  其實,朱翊鈞有此想法,是對自己辦報啟發民智的威力有所低估。萬曆三年開始興辦的三份日報,在開啟民智方麵是核武器級別的。

  朱翊鈞日常的所思所想,經常有選擇的說出來讓身邊秘書郎整理成大綱、觀點,發給三家報社。報社總編根據自己的理解,收集相關材料,形成文章在報紙上鼓吹——一個現代人的思想,由三個放大器播布民間,其與穿越成平民者,從自己身邊人慢慢改起,效率何止增加千百倍,更別說還有皇帝身份、言行潛移默化的加成!

  由於主編的視野限製和受眾的接受程度,北京報紙在宣貫新思想的時候不免束手束腳,雖然對張居正等人有潛移默化之功,但未達到質變。且張居正忙到恨不能一分鍾分成兩份使用,報紙更是偶爾看看,很少入腦入心,此前並未全麵厘清皇帝與眾不同的世界觀和治國理政的思路。

  此次江陵逗留的四個月,張居正日日都能細讀《南京日報》,那石破天驚的寫法和離經叛道之言,給張居正來了多次思想洗禮。

  逐步被馮邦寧解放的李贄,和對其言聽計從的王世貞,已經把江南人心攪動的渾濁不堪,唯有大智慧者能從泥沙俱下的思潮中,理出皇帝的治國方略——而張居正,恰恰就是那種具有大智慧的人。恰因為皇帝給假在家,他有一段長時間用來沉思,考慮變法中的大明向何處去等等戰略性的問題。

  因此,給工作繁忙的人經常放放假,充充電,會對事業大有裨益,此乃真“福報”也——當為後世黑心老板們視為圭臬。

  關於三寶太監的海圖和寶船設計圖,後世坊間相傳,均被故兵部尚書劉大夏燒毀了——劉大夏也回不了嘴,隻能背上這千古奇冤。[注1]

  朱翊鈞不但要複永樂時萬邦來朝的盛況,而且要更進一步,帶領中華民族參與並主導瓜分殖民地的大潮,對海圖和寶船設計圖紙高度重視。萬曆二年時,就派人在故紙堆裏翻出了包括寶船在內的各類設計圖,交付中官抄錄並帶到了各大官辦造船廠。

  這兩年,朱翊鈞對典籍檔案的保護也提升了數個數量級。後世任何一個地級的國稅部門,對電子檔案和文書檔案的保管、整理都是重要業務。可以這樣說,財大氣粗的稅務局,自家檔案室沒有達到省一或省二標準,那稅務局長出門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因此,朱翊鈞對檔案管理的高度重視超過了曆任皇帝。

  在原時空,待清政府修明史的時候,明朝廷的正規檔案和典籍隻剩下了四千餘冊,數以百萬計的檔案毀於管理不善和戰危兵火。《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一萬一千九十五冊的《永樂大典》到後世僅剩下四百餘冊,且散落在世界各地,誠為文明瑰寶之浩劫。

  如同張居正要絕東籲文法、典籍的想法一樣,滿清對明代文獻之係統性的滅絕,也屬於統治階級的內生反應。朱翊鈞對殖民地的文法典籍也要絕之而後快,對本民族的《永樂大典》則重視到了天際。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隻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被成祖帶到了北京。原稿存於南京文淵閣,正統十四年被大火焚毀。

  嘉靖四十一年,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永樂大典》的工作,隆慶初年告成,原本歸還南京。其正本貯文淵閣,副本別貯皇史宬。

  到了朱翊鈞主政,一直以來因“工費浩繁”而沒有刊印的《永樂大典》,被朱翊鈞責令經廠開版刊印——到萬曆五年,雕版加上活字技術成熟後,工作進度大大加快,製版已經接近完工。

  ......

  紫禁城內的君臣兩人在謀劃東籲王朝的下一步行動,在蠻莫的征緬軍卻閑下來了。

  一戰殲滅東籲主力後,劉顯曾與鄧子龍就大軍行止發生了爭執。劉顯認為,皇帝的目的是楊威於西南諸邦,原話是讓“各宣慰司使跪著將金字紅牌掛上”——因此戰爭目的已經初步達到,下一步應該回師,打垮正在孟養的明達錫主力,然後立銅柱以記功,毀壞東籲寶井等生產設施,搞完三光後,帶著金銀財寶回京繳旨即可。

  鄧子龍和劉顯不一樣,乃武舉出身,善書法、好吟詠,著有《風水說》、《陣法直指》和《橫戈集》等,文武雙全。他勸劉顯道:“大帥,昔時大軍前出,萬沒想到能這麽快遇到東籲主力,且一戰陣斬莽應龍,如此以來,我們銅柱記功的功業就小了——何如打下勃固,滅了這國?封侯也在翻掌之間!”

  劉顯是江西人,本姓龔。在社會上混了好多年,練就高武力值和一門厚臉皮神功,膽大手狠心黑。曾經跑到四川當了一陣私塾老師,專門教學童如何混黑社會。因為偶然的機會,冒充四川軍戶劉顯的名字從軍,因為作戰勇猛還敢送禮,竟然幹到了總兵。

  如此以來,和他關係好的軍界圈子如何稱呼他就比較難,大夥知道他姓龔,叫他劉帥的感覺就非常怪,有點見外還有點侮辱人的意思。但稱呼他為龔帥則更打臉了,劉顯頂著劉顯的名字活了大半輩子,所有官麵上的檔案記錄都是劉顯,你叫他龔軍門是要哪樣,嘲諷我龔·劉顯·惟明大帥當年是逗比嗎?

  劉顯也很無奈,還不敢請示朝廷過了明路。因此和他相熟的都稱呼他的字“惟明”,下屬稱呼他軍門或大帥,就算不太莊重也沒辦法。

  此際聽鄧子龍說有封侯之望,他更加鬱悶了。心說我他麽一個姓龔的,給劉顯家光宗耀祖算哪門子事兒,還不如玩三光搶財寶花差來的實惠——這一路上隨軍錦衣衛如影隨形,可把劉顯憋慘了。

  因鄧子龍字武橋,號大千,劉顯就說道:“大千,皇上讓我等做的幾件事,可沒有滅國一說。如此大國,焉能一戰而滅?新軍萬人,滅國之後千萬之眾如何統領?各大小城池還要分兵把守,如同撒胡椒麵一般,恐後續乏力也。再說,擅變廟算而爭功,也犯忌諱。”

  鄧子龍聽了,撚了撚頜下短胡子,笑道:“大帥不必擔憂此節,打勃固也不在今年。”見劉顯滿臉疑惑,鄧子龍解釋自己的戰略道:

  “吾聽俘虜的東籲大臣講,莽應龍臨終高呼嶽鳳,傳位於莽應裏。莽應龍把本錢折個幹淨,莽應裏倉促之間,能聚起幾多兵馬?明達錫手握大軍五萬,甘心把國主之位想讓給他的哥哥?隻要稍加挑撥,東籲必將戰火紛起。”

  劉顯一聽,眼珠子差點凸出來。心說小白臉子,壞心眼子,古人誠不我欺!聽鄧子龍繼續道:“如今東籲能戰之兵,還有木邦一部,聽俘虜講,因罕拔答應給莽應龍斷後,莽應龍才放心南歸。而我們追擊他時,可沒見到木邦兵馬——足見罕拔為人如何。”

  “如今看來,罕拔都沒用和我們接頭,輕鬆就把莽應龍給賣了!這也是個不安分的主兒。我們先不忙挨個打他們,免得四麵受敵,且先讓他們三國演義甚或草頭王混戰,打出狗腦子。”

  鄧子龍指著大案上的地圖道:“西南形勝,無過於蠻莫者,此四通八達之地,咽喉鎖鑰之處,隻要我們屯兵此處,先讓他們打個兩年。待東籲民不聊生的時候,我們堂而皇之吊民伐罪,解民倒懸,如同摘下一個熟透的果子一般,滅此大國有何難處?而且——麵子、裏子都有了!”

  劉顯一拍大案,大吼一聲道:“妙啊!你我立即聯名上本,讓朝廷同意此議。事若成,三五年後,我朝西南無夷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