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從科技樹的南天門殺到蓬萊東路
作者:浙東匹夫      更新:2021-04-15 17:34      字數:5387
  <b></b>暮春三月,塞上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沒有看錯,這就是李素、諸葛亮一行,三月底抵達銀川郡時,在這本該是塞上苦寒之地,看到的景色。一片鶯飛草長。

  他們是三月二十日左右,從蘭州啟程出發,順著黃河一路下行,邊走邊遊覽,經過七八天的旅程,月末抵達的銀川。

  在此之前,諸葛亮在蘭州也盤桓暫住了個把月,每天不是鼓搗各種棉布棉紗機械,就是跟著徐庶跑劉家峽堤堰的工地,觀摩日常勸農、屯田、徭役的民政,偶爾給徐庶搭把手。剛覺得這種日子稍稍有點膩了,新鮮勁兒也過去了,李師就又給他找了新的活兒幹。

  這種路上旅途走個十幾天、換個新城市住個把月的生活節奏,諸葛亮簡直太喜歡了,跟著他一起見世麵的黃月英也非常喜歡,簡直是驢友型的人生巔峰。

  而到銀川郡的路上看到的種種景色,也讓大多數內心有點文藝的年輕人心曠神怡,無論是諸葛亮黃月英,還是劉妙周櫻。

  其實,哪怕是在很多21世紀的人眼裏,隻要是沒有來過寧夏的,也沒有特地了解過的,都會對這個地方的景色有很大的誤解,覺得這是戈壁苦寒之地,旁邊都是沙漠。

  事實上,寧夏的銀川盆地部分,絕對是實打實的“塞上江南”。因為地勢低窪,湖泊眾多,氣候宜人濕潤,等於是八千平方公裏的盆地,把周邊的水都匯聚過來了。用周邊十幾萬平方公裏的戈壁和幹燥草原,換取了這裏的肥沃。

  哪怕是後世從衛星地圖上看,都能看到黃河在流經銀川盆地時,河的寬度都陡然變寬了五倍以上!水流速度也變得平緩了。(注可以自己打開百度地圖看一下,黃河中上遊普遍隻有兩三百米寬,到銀川附近一下子有一公裏以上寬)

  事實上這就是一個用變寬的河床充當水量調蓄庫區的效果,類似於長江上的雲夢澤彭蠡澤,隻不過那些湖是長在長江的某一側,而銀川郡這裏是黃河本身變寬好多倍。所以銀川郡周邊才有不亞於江漢平原和鄱陽平原的肥沃程度。

  說句難聽的,隻要農業開發搞得好,這兒單位麵積的農業產能,是能媲美劉表手中最膏腴的南郡江陵地區的,也就孫策手上的太湖平原能更肥沃一些。隻可惜漢人自從東漢以來,完全把這地方的統治荒廢了。

  ……

  “真是匪夷所思,誰能想到這地方的百姓真的是種水稻的,而不是種麥子。自從離開蜀郡和犍為到了北方之後,我就再也沒見過種水稻的田了,都快三年了。”

  坐在自己新改良過的重型西部大篷車上,在平緩的黃河上流淌,看著兩岸一片片剛剛抽秧積滿了水的稻田,諸葛亮的內心正在被不斷刷新。

  可以看見,岸上有很多羌族唐蹏部的歸化部民,正在漢人移民的指導下,笨拙地學習種水稻。羌族也算是半農半牧的民族了,種田還是會一點的,隻不過原先從來沒種過水稻,不熟悉這種高產而勞作辛苦的作物,一時不習慣罷了。

  種植北方旱地的農民,很多都是連育秧-插秧-拋秧這類環節都從來沒掌握的。因為種麥子時田裏不用蓄水,旱田都是直接播種種子的。漢朝時寧夏這地方農業沒有充分利用起來,也跟從來沒有從南方移民回種水稻的百姓過來,有一定的關係。

  而今年的南方漢人移民,依然是千裏迢迢來自益州,這也是為了一方麵疏散人口稠密的益州地區的增長,另一方麵也是穩固對涼州統治的建立。

  畢竟益州沒有經曆多少戰亂,算是如今漢末人口和生產力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個州。不算拆出去的滇州,益州腹地始終有五百萬以上人口。

  按照自然增長率,哪怕李素每年移民走二十萬人,益州的人口都不會減少,隻會把當年新增出生超過死亡的餘額移走,還能緩解益州底層赤貧分不到足夠田地的問題。

  當然了,李素如今已經不是益州牧,所以移民的事兒他不能直接下命令,還得委托一下許靖和諸葛瑾,由他們具體組織。

  最後諸葛瑾也是從益州相對北部的廣漢地區找了兩萬多戶赤貧少地的窮人,按照去年的方式,年初秦嶺剛化雪就開始移民,還帶了一部分林邑稻的存糧和足夠的種子,爭取到銀川郡之後可以趕上種植至少一季秈米。

  畢竟去年李素和國淵已經成功過一次了,有移民經驗,運輸手段交通工具道路情況也一年比一年好。

  加上益州這兩年沒打仗,糧食比較富餘。曆史上支持北伐都支持得起呢,何況隻是花點糧食辦移民。

  移民組織變得更加高效之後,絕對可以保證農民安家後還有足夠的農時種地。

  南方秈米能種兩季,到北方後隻種一季時間完全來得及,也不用太早播種。因為北方畢竟氣溫低,哪怕再潮濕灌溉充分也種不了兩季。

  但寧夏單季產量和稻米質量都比南方好一些,條件允許的年份還可以在收割完成熟稻穗後等一兩個月,等“二茬稻”成熟,也能補充大約兩成多的產量。

  (也就是隻播種一次、但收割兩次。要注意收割的時候隻把成熟透了的稻穗割掉,下麵的杆子要盡量保持完好。這樣過一兩個月後,會有一部分之前被抑製沒有發育成熟的籽粒二次成熟,但產量隻有第一波收割的五分之一左右。)

  這些具體的農業技術李素當然是不懂的,但也不用他懂,自有在涼州各郡奔走勸農、普及農業技術的典農中郎將國淵,組織手下的小吏技術員們一個個鄉村下鄉去督導掃盲。

  ……

  見到了銀川郡的欣欣向榮後,諸葛亮的詫異程度還算是好的。他雖然之前沒有行萬裏路,但好歹是讀萬卷書了。從地理書上大致知道過前人對北地郡北部黃河沿岸的描述,籠統知道這兒“水資源豐富”,隻不過沒有親眼見到之前、感受沒那麽直觀。

  相比之下,黃月英和李素那幾個女人,就徹底傻眼了,她們畢竟連相關的書都沒讀過。

  還是李素比較靠譜,他前世雖然沒來過寧夏,但好歹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和《一城一味》這些美食紀錄片,從屏幕上直觀見識過這裏的風光。

  他的沉穩表情、絲毫不意外的氣定神閑,落在馬超派來的護衛騎兵軍官馬岱眼中,就顯得非常料事如神了,不管什麽都不能讓他驚訝。

  大家在水流平穩的黃河上,一直開到銀川城下,才準備登岸,而李素內心的《舌尖》印象已經被勾起,忍不住跟紅顏知己和弟子們炫耀

  “這銀川郡的富饒,你們還遠遠沒見識完呢,別一副沒見過世麵的樣子——過會兒為師請你們吃這裏的羊肉,還有灰水和的湯餅。”

  李素當然知道這地方的“鹽池灘羊”的名聲,堿性的飲水和牧草,讓羊肉的膻味比任何地方都低。而且把旁邊後世鹽池縣的天然堿水拿來和麵,也能讓麵條容易拉伸,做拉麵再好不過了——

  後世的拉麵雖然在蘭州最早普及,但所用到的材料卻不是蘭州地區原產的,隻是19世紀的時候商業和物流已經很發達,銀川周邊的天然堿水可以輕易貿易運去蘭州,被當地的廚師采用。但原材料的產地,還是銀川郡這兒更正宗些。

  諸葛亮內心還有點不信“不就是吃個羊肉麽,在長安的時候,去年秋收之後,大王賜宴也吃過不少次羊肉了,關中牧羊也不少,也有北地郡和河套羌胡鮮卑南下販賣的羊,難道都比不上這個?”

  李素笑著拍拍他肩膀“所以為師和你說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裏路呢,絕知此事要躬行呐,光說沒用——就說你光看地理書,告訴你‘北地郡沿河典農諸鎮水草豐美’,你能想象到是眼前這個樣子麽?吃過就知道了。”

  諸葛亮此刻原本原本正在指揮車夫們把篷車的車輪都套上草編,便於在坎坷地形上行駛減震,也增加車輪的使用壽命。

  聽了李素的話,才放下手頭的實驗活兒,叉著腰反問“李師你不也沒來過銀川郡麽?你不也是書上知道的地理,怎麽就鐵口直斷?”

  李素的說教為之一窒,連忙說“我畢竟走的地方比你多多了,西北之地各種環境都見過,觸類旁通。再說我也沒說這兒具體有多好,這不還是保持了一個開放的心態,隨時準備接受新認知麽。”

  這番話才把諸葛亮鎮住,諸葛亮擦了擦手繼續幹活兒了。

  說句題外話,李素一行眼下遠行坐的這批大篷車,也是諸葛亮在此前一個月住在蘭州的時候,琢磨改良過的——主要是因為去年的原始版本大篷車,就是李素根據西部片印象和設計功用自己琢磨複盤的,研發過程中其實沒怎麽借助諸葛亮的智商。

  所以,李素肯定少不了被技術偏見所裹挾,他造出來的東西,被諸葛亮親自坐了十天半個月趕路後,以諸葛亮的智商很快就從實踐中發現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更何況,這次還有黃月英這個也頗有巧思的家夥跟著諸葛亮一起,兩人可以討論,甚至偶爾還能激發出諸葛亮雄性的表現欲和爭強好勝。

  所以,一個月的時間裏,諸葛亮就提出了好幾條意見,把這些篷車又魔改了——當然了,諸葛亮的魔改,也不是說完全否定李素的舊方案,或者說覺得李素的舊車必須全部改造。

  他隻是發現了李素的舊方案適用範圍不夠廣,在某些特定環境下不是最優的,比如水陸兩用在河裏航行的時候效率就不高。

  但是,如果在河流很少的環境,比如沿著弱水走到酒泉郡後繼續往西、經敦煌郡出玉門關的西域商路,李素的車就很完美,什麽都不用改。之前已經造好的李素版大篷車,以後也可以全部用於玉門關外的純西域商路運輸。

  而諸葛亮的改造,就主要針對在蘭州和銀川之間,以及蘭州到湟中、武威、酒泉這些地區。諸葛亮把車子的車輪徹底改了,在車輪輻條截麵積不變的情況下,把輻條的寬度增大了四倍、厚度縮減為三分之一。

  也就是原先每根輻條都是寬厚各兩寸,諸葛亮改良後變成八寸寬、六分厚,輪圈的厚度也減半,但輪圈寬度跟輻條一起加寬。這樣的輻條和輪圈支撐強度還是足夠的,卻能讓輻條在水裏麵的時候,形成劃槳一樣寬大的正麵。

  當然了,因為原本的車輪是裝在車底的,車子下水後,車輪轉動的全過程都在水下,所以對於劃水沒有意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在車的車廂上緣也加裝了兩根跟車底的軸對稱的車軸,而且還是曲軸,中間有裝腳踏板的彎曲。

  還把車輪改成了可以從車軸上便捷拆裝的樣子。一旦要下水,就把車輪從底軸上拆下來,裝到車體上部的橫軸上,然後車上的人就可以在車廂裏踩著腳踏板跟騎自行車一樣騎船了,寬薄的車輪輻條直接變成了明輪槳葉,幾乎達到了宋朝車船的水平。

  李素剛看到這種依然有些華而不實的魔改時,幾乎要感歎這是愛情的力量了——嗯,說不定諸葛亮還不知道什麽是愛情,黃月英也太幼了。諸葛亮這個隻能算是雄性荷爾蒙剛剛發作刺激了大腦想象力、為了在妹子麵前裝逼炫技而鼓搗出來的炫耀性產品。

  畢竟,諸葛亮的這個設計太麻煩了,雖然提高了在水裏航行的效率,但引入了更多的問題——比如輪子變得又薄又寬之後,單位麵積的承重抗壓其實是減輕了,一旦地麵不是很平整,輪子沒有整個一條線接觸地麵的話,被尖石頭磕到的地方,木頭就很容易破裂。

  又比如,因為輪子做成了可拆卸,而古代又沒有軸承,所以車輪和車軸之間原本要上動物油脂作為機油來潤滑。現在可以拆卸之後,車子下水導致的動物潤滑油被洗掉的速度快得多了,原本渡個小河也許不用補油,現在稍微下水不久、上岸後想繼續當車開,就要補機油。

  諸葛亮也有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但沒能全部解決。比如機油損耗快的問題,他至今還沒解決。

  輪子容易磕破的問題,他倒是想了個“上岸後當車開的時候,就給輪胎外麵套稻草或麥秸稈編的軟性外胎,分散壓強,還能減震”這個辦法來解決。

  但大批量編造結實的草編和麥編也不是那麽容易快速搞的,何況這是消耗品。為了在黃月英麵前裝逼,諸葛亮隻好再發明一些新東西解決新問題。

  比如他就從腳踏式織布機的原理上,鼓搗出了“稻草編織機”,可以快速廉價地把稻草和麥秸稈編製成外胎,磨損了就換。同時這個機器鼓搗出來之後,發現還能用來編草席和草鞋,也比純手工編織快了至少五倍——

  說句題外話,從蘭州出發前十天左右,當李素第一眼看到諸葛亮的編草機時,簡直要直接驚呼好家夥。

  你這玩意兒要是早二三十年出現,怕是曆史都要被改寫,劉備小時候想織席販履都得被“編草業工業革命”整失業有沒有!

  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機緣巧合導致的劉備的悲哀他連織席販履都不如諸葛亮專業了。

  而諸葛亮這還不算完,因為當時李素告訴他銀川郡地區是半農半牧的,稻草和麥秸稈這些農作物莖稈也不能浪費,還是要拿來喂羊飼養牲口的。

  原先哪怕是沒有切碎的整根稻草和麥秸稈,羊吃起來消化效率已經很低了,進食也不順暢。你現在直接編成了車輪外胎,哪怕將來碾破了沒法回收利用了,把廢車胎拿去喂羊,羊也吃不了編製得這麽複雜的一大坨啊!這不浪費牧草資源麽!

  諸葛亮不想在妹子麵前丟臉,當時聽了李素指出的問題,就一咬牙又拉著黃月英閉關了一周,然後李素再次看到他們的時候,就發現諸葛亮又鼓搗出了個新的配套裝備。

  那是一個從腳踏式的車木車床改良來的機器,隻不過把車木棍用的類似卷筆刀的旋轉刨子刀頭,換成了類似電風扇葉片一樣、但刀鋒部位尖銳的旋轉鍘刀。

  然後,這個東西也能像騎自行車一樣,腳踏著轉刀,上麵一個進料鬥,可以把廢棄的編草車胎外胎丟進去,跟絞肉機一樣出來的時候直接變成被粉碎的稻草和麥秸稈——比直接給羊吃整根的稻草還更容易消化吸收!

  這活脫脫就是個飼料粉碎機了,說不定再改良改良還能變成手搖式絞肉機。

  當時把李素看得那叫一個瞠目結舌,簡直是順著科技樹發現什麽地方就問題就就地硬砍,從科技樹的南天門一路殺到蓬萊東路。

  為了解決一個問題,連續發明了三種機器,太凶殘了。

  好在,事情已經過去好幾天了,這段時間路上的旅遊,已經把李素的情緒平複了下去,他又有信心在諸葛亮麵前裝逼了。

  就讓今晚的灘羊肉拉麵,為李素找回無所不知先知先覺的場子吧。

  ——

  有推薦,先多更兩千字。後續還會有若幹天加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