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李儒在第五層,李素在大氣層
作者:浙東匹夫      更新:2020-10-30 16:17      字數:3627
  李素思之再三之後,覺得還是暫時沒必要為了吳匡這個新出現的不確定因素,而修改栽贓劉焉的具體計劃。

  原因也很簡單:李素跟蔡邕稍微聊了一會兒後,就從蔡邕口中得知,這個吳匡如今還很受何進信任。

  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吳匡那些非直係親戚,稍微有點跟反賊眉來眼去的嫌疑,根本就咬不到吳匡身上——至少,在何進還活著的時候,咬不動吳匡。

  李素是做談判專家出身的,他的同理心極為敏銳,也擅長換位思考。

  在思索這個問題時,他可以輕易代入吳匡的立場,揣摩出對方的反應。

  被劉焉下聘為兒媳婦的,是吳懿的妹妹,吳懿的父親早就死了,吳匡跟侄兒侄女也沒有任何保持密切聯係的證據。

  所以,吳懿之妹的事兒捅到何進麵前,吳匡隻要痛哭流涕,表明忠心,說自己跟他們毫無瓜葛,甚至可以說“吳懿之所以跟著當時還沒有任何不良跡象的劉焉入川,是因為吳懿覺得劉焉這個世伯,比他這個親叔叔還親,所以才投奔劉焉”,

  甚至可以擺出一副願意放棄在京城的兵權、主動請求調任地方、當個校尉什麽的,協助平叛攻打劉焉,或者是帶兵保護朝廷去向劉焉宣旨召劉焉進京任職的使節,促成把劉焉調回來以自證清白。

  而以何進這種任人唯親、耳根子軟的程度,絕對會相信吳匡的。吳匡隻要這麽表忠,也不會真的把吳匡領京城兵馬的職務卸了外放。

  但是!李素心裏清楚,何進活不了多久了。

  隻要吳匡身上有這個嫌疑把柄,何進活著時能幫他壓下去、不問吳匡單處理劉焉。那麽,吳匡身上就會留下一顆定時炸彈,一個隨時會爆發的隱患。

  將來董卓想吞並何進舊部時,又會怎麽做?董卓上位後,在局勢尚不明朗時,會不會改招降吳匡、為陷害並直接剝奪吳匡在京城中樞的兵權呢?

  到時候等吳匡張璋攻殺何苗時,甚至再提前一些時候,說吳匡有跟劉焉勾結的案底。

  在何進與宦官同歸於盡、皇帝又剛剛被劫再救回來的人心惶惶時間點上,翻翻舊賬,絕對可以把吳匡拿下的。

  李素不知道董卓會不會這麽幹。

  他隻能說,如果李儒有他李素一半的智商,肯定會想到這一招借題發揮,畢竟他李素可是兩秒鍾就想到了。

  等李儒也想到之後,李素自然有別的辦法勸誘吳匡放棄榮華富貴保一條性命急流勇退,順便離開京城之前再帶走點好處。

  而董卓為了盡快把京城那些跟他不是一條心的人弄走,肯定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到時候,京城這個局,

  何進在第一層,張讓在第二層,袁紹在第三層,袁隗在第四層,李儒在第五層……

  他李素在大氣層。

  豈不美哉。

  曆史上,袁術離京時,可是利用了後將軍的身份,帶走了一批京城的精銳兵馬力量,還從朝廷武庫裏拿走了一大批物資。但董卓為了息事寧人、盡快控製京城局麵、多趕走一些可能會礙事的人,也就對袁術的舉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李素要是也那麽幹,說不定能從京城搶救走更多原本該被董卓燒毀的東西。

  就這麽決定了,公事公辦一切證據照舊呈現,但一定要把持住“對事不對人”的公允形象,不要私下裏挑唆穿小鞋,甚至可以在呈遞證據後,用恰到好處的方式假裝幫吳匡說幾句公道話。

  免得現在何進還活著時,就讓何進反感、吳匡敵視。

  李素把他的初步計劃、凡是跟蔡邕有關係、需要蔡邕配合實施的部分,都跟蔡邕說了,也關照他不要怕把吳匡牽連進去,隻要秉公辦事不私下裏說人壞話即可。

  蔡邕稍微揣摩了一會兒,他畢竟也是很有政治敏感度的,立刻知道該怎麽做了,於是就留李素先在他府上住了兩天,好讓他抽時間把該臨摹的張魯書信都比照張魯字體偽造完畢。

  然後才把原件和偽造件交還給李素,吩咐他先秘密離開京城,回南陽郡的魯陽縣(南陽北部最接近司隸的縣)裝病等消息,翁婿倆準備好好演一場戲。

  蔡琰也不知道未婚夫與父親到底在說些啥,她也不敢問,短短兩天也不敢跟李素有什麽過分親近,最後很懂事地眼睜睜看著李素又走了,還不敢在人前流露出任何“李素曾經來過”的破綻,內心很是苦悶。

  ……

  李素回到魯陽後,帶兵駐紮的典韋原本還以為可以啟程了,結果卻得知李素必須繼續裝病,一時頗為鬱悶。

  他實在是想不通那些文人辦事怎麽有那麽多彎彎繞。

  不過既然有得繼續休息,那就休息唄。

  李素估計要裝病半個月、等蔡邕拿到“巴郡太守”的過橋任命,這半個月他也不想浪費時間,就宅在魯陽寫他的《齊民要術》先。

  李素上輩子也沒當過農民,沒種過地,所以要寫出細節來肯定是做不到的。半個月的裝病期也寫不了多少字,所以隻是趁賦閑寫個提綱出來。

  比如要涉及多少種“目前百姓還以野生采摘為主、但未來可以發展人工種植、養殖”的物種,這些東西大致要在什麽地皮、什麽環境才可以種、養。至於具體怎麽種,怎麽養,得回去讓老農們實踐,真種出來了,他再讓人記錄整理。

  而且他這部書也不是都給老百姓看的,到時候還要分成幾卷印刷,上卷是給劉備之類的己方陣營將領、乃至未來的地方行政主官看的。

  這個上卷的內容就不是如何具體種地了,而是要統一蜀地官員的思想,讓他們理解為什麽要重視這些原先不曾有人大規模種植的經濟作物的重要性、從而組織、獎勵百姓去中。

  初步整理之後,李素在書中強調了把野生茶葉和花椒進行大規模培植的重要性。

  比如要點出茶葉可以給長期肉食的士兵平衡營養防止某些疾病,還有別的藥效和養生的經濟效果,還有一定的嗜好慣性等等。

  而為什麽會需要為“長期肉食”的士兵平衡營養呢?這就要提到未來打算發展的環環相扣的花椒產業了。

  李素這也是結合了蜀地的山區運輸困難、運輸損耗太大,所以要多籌備便於長期儲存、而能量密度又比較高的食物來作為軍糧,那樣運輸損耗的占比就變小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一塊肉幹的能量密度,大約是同等重量米麵的三四倍。走蜀道從成都起運四斛米,原本路上要吃掉三斛,隻有一斛運到漢中。從漢中起運四斛又要吃掉四分之三才能到長安。那麽從成都要種十五倍的糧食,才能運到長安,難怪北伐那麽艱苦。

  可如果把米換成肉呢?運四斛肉,按肉比三倍分量的米還頂飽來算,四斛肉幹路上隻要吃掉一斛,剩下三斛都能運到漢中了,這樣疊乘下去的效率提升是非常可怕的。

  但曆史上諸葛亮不能這麽幹,關鍵就是沒那麽多肉,蜀地也沒那麽多鹽來如此大規模醃製肉幹。

  花椒如果大規模種植,情況就不一樣了。所有的香辛料多少都有防腐作用,大量花椒配合少量鹽做成椒鹽,醃製防腐肉幹比目前純用鹽好得多,醃料綜合成本也更省。

  而且用椒鹽醃比用純鹽醃還有個額外好處,那就是可以遮蓋異味。漢朝豬肉那麽難吃,騷味太重,作為軍糧肉脯難度很大,有了椒鹽蓋味情況就不一樣了。

  還有就是根據李素觀察,即使現在的農民那麽窮,稍微有口肉吃都不放過,但對家畜雜碎的利用率也還是很低的。

  雖然不至於跟那些開弱智光環的古裝劇上說得那麽誇張、什麽內髒都不吃,但至少腸胃和腰子確實是不吃的。百姓再窮,能利用起來的豬牛羊內髒也就是心肝,加上少量的肚(反芻動物有好幾個胃,漢末的人隻會吃其中個別不太髒的)

  有了足夠的花椒壓製騷味後,這些內髒就會轉化為既提升士兵營養、還能治療夜盲症的好東西。

  跟花椒同理的,還有漢朝就已經通過蜀身毒道傳入蜀地的印度原產胡椒。

  另外芋頭、甘蔗、燒煮製糖、在沼澤地區人工養殖草魚……等等,李素通過觀察,能想到的可以補的短板,趁著閑暇,李素花了幾天時間,把這些戰略物資的價值,全部寫明白。

  裝病一直裝到七月下旬,李素終於在一天傍晚,得到了蔡邕家一位心腹仆人,連夜策馬趕來魯陽通報。

  李素知道,這是蔡邕已經被何進假裝任命為巴郡太守了。

  “立刻進京!趁著何進還沒‘留中改任’,向陛下報捷告知蜀道已徹底複通!巴郡太守也可以正常上任了!”

  李素意氣風發地吩咐,數百精兵立刻北上進入司隸。

  幾百人的武裝力量,隻要不進入雒陽城,僅僅進入司隸地區還是可以的,關鍵是李素有充分的理由,他是從益州千裏迢迢而來的,沿途肯定要有保護。

  過了伊闕關後,李素把人馬停在雒陽郊外的洢水河畔,隻帶著趙雲典韋幾十人,正式打出符節,大張旗鼓報捷。

  大將軍何進很快就得到了消息,當時他正在和剛剛提拔了才幾個月的心腹、少府王允商議國家大事呢。

  “大將軍!鎮西將軍劉備的使者進京了,是捷報!張魯已經授首,張魯餘孽被徹底平定。且張魯死前逃入巴西與板楯蠻勾結,鎮西將軍一路追殺,把張魯與附逆的板楯蠻一起消滅了!”

  “劉備破賊如此迅速?可喜可賀啊。”何進聞言,不由心情大暢。

  隻有他身邊的王允微微一驚,手上一張卷軸差點掉在桌上,他提醒道:

  “大將軍,看來,五天前調任蔡尚書為巴郡太守、而後留中的事兒,要有波折了。蜀道徹底複通、巴郡太守可以上任,還怎麽找借口改封蔡邕為侍中?”

  何進正在興頭上,哪會在乎蔡邕他,他隨手擺擺手下令:“掃興,現在說這些幹什麽?大不了真讓蔡邕去當一年半載巴郡太守也無妨。張魯與板楯蠻雙雙覆滅,這可是大喜事啊。趕緊召見使者,仔細匯報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