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馳騁百年的馬牌(德國大陸)(上)
作者:無人車來也      更新:2020-02-29 21:09      字數:2495
  無人駕駛帝國最新章節

  這天晚自習時,沈笑夫打開《汽車的故事》,閱讀《馳騁百年的馬牌(德國大陸)》:

  提及德國大陸集團(tialag),可能大多數人隻是知道它是個挺有實力的汽車零配件供應商,除此外再無實感。

  但是當提到馬牌時,幾乎所有人都能異口同聲的說出輪胎。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大陸集團一直以馬牌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裏,不可否認的,它確實是以橡膠業和輪胎起家,而後憑借努力一步步走到如今頂級零配件供應商的位置。

  作為全球四大輪胎供應商之一,大陸集團也曾以自己在輪胎技術方麵的創新和突破在國際上獲得極高的聲譽。

  然而當我們回顧它的曆史時,卻發現要從百年前那個小小的橡膠用品生產商走到商業巨頭,大陸集團不僅要具有對技術的執著,更重要的是麵對風起雲湧的市場隨時作出及時有效的決定。

  而在這背後,就是無數領導者以及他們所造就的商業故事了。

  【找不到創始人的大陸集團】

  1871年,伴隨著德意誌帝國的成立,一家名為tial-caoutchoudgutta-percha的股份製公司也在漢諾威瓦倫瓦德大街上悄悄開始營業。

  那時它的主要營業產品為軟質的橡膠製品、橡膠布以及馬車和自行車的實心輪胎。

  在當時,大陸集團隻是眾多橡膠產品製造商之一,並非什麽家族企業,也無從獲得創始人的具體資料。

  但據記錄,它的股東是一批對橡膠業有濃厚興趣的金融家和企業家,因此大陸集團的前期發展並不愁資金運營問題。

  在1875年之後的十年中,公司迅速的發展了起來,並於1882年將一匹奔騰的駿馬作為商標,而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馬牌商標的原型。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自行車的不斷普及,市場對工業橡膠的需求不斷增加,為了順應時代,大陸成為了第一家生產自行車充氣輪胎的德國公司。

  【在汽車輪胎領域大顯身手】

  1886年,第一輛三輪汽車誕生於卡爾本茨手中,汽車慢慢走進人們的生活。

  與此同時,橡膠輪胎因它的耐用性、強大的推動力以及相對舒適性被越發需要。

  在這一時期,大陸集團也迎來了輪胎技術的飛速創新與發展階段。

  1901年,裝有大陸充氣輪胎的戴姆勒汽車在nice-slaon-nice(尼斯-沙龍-尼斯)拉力錦標賽上取得了轟動性的勝利。

  初露頭角之後,大陸集團繼續其在輪胎技術方麵的研究,並在之後的幾年內陸續生產出首款帶有花紋的汽車輪胎、鉚接防滑輪胎和可拆卸的轎車輪圈。

  這些根本性的技術進步不僅推動了汽車輪胎業的發展,也為大陸進一步贏得了市場。

  從1900年到1913年,憑借良好的發展,大陸在英國、丹麥、瑞士、羅馬尼亞、意大利等國家設立了子公司。

  可惜的是,雖然在技術上居於優勢,但大陸集團卻忽略了其海外工廠和橡膠種植園的建設,以至於讓它的競爭對手鄧祿普、米其林、倍耐力和美國橡膠公司在這一方麵搶占了先機。

  現在,每當提到輪胎時,人們除了想到馬牌,還會脫口而出固特異、鄧祿普等等它的競爭對手,而它們之間的淵源也能追溯到19世紀。

  在當時,大陸雖憑借一係列創新和快速的反應樹立了其在德國的領導地位,但仍然麵臨著海外輪胎製造商,尤其是來自美國製造商的競爭壓力。

  【拯救大陸集團之一戰】

  身為德國最大的輪胎製造商,就不可避免的經曆一戰和二戰。

  政府曾為大陸集團帶來過利好的政策、便利的條件,但也一度將其推向破產的邊緣。

  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夜之間大陸所麵臨的狀況大不相同。

  由於戰爭,公司被迫生產軍用設備,又遣散了其海外的銷售子公司。

  而與此同時,之前忽略的橡膠種植園這一弊病就凸顯了出來,由於生產急迫但物資短缺,大陸集團不得不開始投入到再生橡膠與合成橡膠的研究之中。

  戰後,德國的經濟波動極其嚴重,戰爭摧毀了早先繁榮的汽車工業,因此,即使大陸集團又投入了商業輪胎的生產並恢複了貿易,仍無法帶領公司擺脫困境。

  麵對這一現狀,當時的大陸集團做出了一個相當有魄力的決定,與自己的競爭對手米國第四大輪胎公司goodrich(古德裏奇)合作。

  1920年,古德裏奇正式持有大陸25%的股份,時任古德裏奇高管的bertramg.work(伯特倫沃克)也在不久之後成為大陸集團的執行董事。

  而這一看似瘋狂的決定卻為大陸帶來了極大的價值。

  米國的輪胎製造企業掌握有相當多設計和工藝方麵的優質技術,這些資源為大陸後來突破性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例如,在公司成立周年之際,大陸集團成為第一家將簾布輪胎引入歐洲市場的公司,但事實上,這種低壓輪胎當時已經開始在米國流行。

  同樣因為古德裏奇的加入,大陸集團開始在輪胎橡膠中添加炭黑和米國標準的添加劑,創造了輪胎的標誌色黑色。

  此外,大陸還通過大批量采用米國的輪胎製造機器來提升生產效率,逐步實現生產工藝現代化。

  【拯救大陸集團之二戰】

  曆史總是相似的,在二戰前,大陸集團也迎來了相當繁榮的一段時間。

  那時,政府為了促進德國經濟、降低失業率,鼓勵汽車製造業以及進出口貿易,使得德國輪胎的總產量在1934到1938年之間翻了一番。

  大陸集團繼續升級著自己的輪胎工藝。

  1935-1940年,裝有馬牌輪胎的梅賽德斯-奔馳汽車和歐盟車隊在歐洲賽車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連續四次在德國大獎賽、四次在北非的黎波裏大賽、三次在意大利大賽獲得冠軍。

  隨著二戰的爆發,這一欣欣向榮的景象戛然而止,大陸再次投入了軍事製造中。

  同時,由於奴役了大量的猶太人作為大陸的勞動力,在戰爭期間,它的工廠被盟軍看作了集中攻擊的目標,遭到了炮彈的嚴重破壞。

  戰爭對大陸集團的整個產業都帶來了相當大的衝擊。

  盡管在戰後,英國政府重視它的發展,在第一時間恢複了生產,但大陸卻很難從戰爭的過度消耗中走出來。

  麵對這一現狀,它不得不再一次求助於米國企業。

  1948-1954年,大陸先後與米國通用輪胎和固特異輪胎簽署了協議,以此來獲得更多的技術支持。

  在米國企業的幫助下,大陸集團在技術和機械製造方麵獲得提升,平安度過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