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黑科技
作者:新海月1      更新:2020-03-11 15:15      字數:4674
  這個世界永恒的主題隻有——利益。英法利益衝突嚴重,又沒有足夠的外部壓力,自然不可能真正的聯合起來。

  原時空德二帝國給法國人那麽大的壓力,巴黎政府寧願花大代價拉攏俄國人,也沒有第一時間向英國人靠攏,就足以說明問題。

  普法戰爭過後,德國人和英國人同時成為了法蘭西最大的敵人,在隨後的幾十年裏,英法兩國幾度差點兒爆發戰爭。

  德法矛盾能夠超過英法矛盾,還是威廉二世作死的緣故,一而再再而三的刺激法國人的民族情緒,被英國人給利用了。

  在意識到德國人威脅到自身利益後,英國人就主動向法國人釋放了善意。

  即便是如此,巴黎政府猶豫了很久,才放下了臉麵當了小弟,要不然雙方也沒有那麽容易妥協。

  現在自不用說,如日中天的法蘭西可感受不到威脅,憑什麽去給英國人當小弟?

  想到了這裏,弗朗茨就放心了。英法矛盾、英奧矛盾、法奧矛盾交織了一起,才是最穩定的格局。

  在相互之間利益衝突嚴重的情況下,英法奧三國能夠坐到一起,不得不說是外交真的很微妙。

  外部問題完了,就輪到了內部問題。最近幾年,奧地利經濟似乎插上翅膀,借著第二工業革命的東風蓬勃發展。

  不光是奧地利,整個歐洲大陸的經濟都在蓬勃發展,以鐵路產業為例,從1870年~1875年歐洲鐵路總裏程增加了58%。

  其中又以普波聯邦和俄羅斯帝國增長速度最快,緊隨其後的是大法蘭西和北歐聯邦,英奧兩國鐵路發展較早,現在的增長速度已經趨於緩和。

  當然,這個增長比例和基礎有關係,奧地利所以增長速度慢,並不意味著興建鐵路裏程也比各國少。

  俄國人的增長速度最逆天,別人都是增長百分比,他們直接要用增長多少倍來形容。

  這不是沙皇政府修鐵路厲害,主要是俄國鐵路工業發展緩慢。普俄戰爭過後,俄羅斯帝國通車的鐵路總裏程不到3000公裏,想要翻倍真的不難。

  而奧地利1870年本土通車鐵路總裏程就超過了6萬公裏,基數在那裏放著,增長速度自然就慢了下來。

  弗朗茨當初提出的大鐵路計劃,時至今日已經不在隻是計劃,經過維也納政府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經臨近尾聲。

  或許在二十年前,十萬公裏鐵路隻是夢話,可是到了今天奧地利的通車鐵路+在建鐵路,總裏程已經超過了十萬公裏。

  截止到1875年末,奧地利本土通車總裏程數高達7.6萬公裏,不出五年本土鐵路裏程就會超過10萬公裏。

  當然,造成數據大爆發的主要因素除了國內經濟發展迅速外,還有“非洲本土化戰略”。

  截止到目前為止,經過帝國議會批準加入到本土的城市和地區已經多達23個,這部分領土麵積就逼近了一百萬平方公裏。

  本土麵積變大了,鐵路需求量自然也隨之增長。這部分領土上已通車鐵路就接近1萬公裏,正在施工建設的鐵路,也高達8000公裏。

  這些數據都是嚴格保密的,一旦公布出去,絕對會震驚世界。

  當然,保密是相對普通人而言的,對政客們來說不算秘密,鐵路躺在那裏又藏不住,隻要想知道還是很容易調查的。

  這年代鐵路並不代表著國力,奧地利通車的鐵路裏程世界第一,緊隨其後不是約翰牛,也不是法蘭西而是美利堅合眾國。

  如果不是美國發生了分裂,現在鐵路總裏程最多的肯定是他們,因為鐵路總裏程排名第三的是美利堅聯盟國。

  這讓人很無奈,歐洲各國本土麵積有限,區域鐵路密度可能比美國人,但是總裏程就沒法比了。

  現在鐵路密度最高的國家是不列顛,英倫三島四麵環海,已經通車鐵路還有驚人的2.3萬公裏。

  這個密度,讓奧地利都望塵莫及。不要說現在,即便是弗朗茨的大鐵路計劃,全部落實也趕不上英國人。

  知道歸知道,弗朗茨卻沒有效仿的意思。英國人的鐵路密度如此高,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重複建設嚴重。

  要知道英國鐵路分布極不均勻,資本家們隻是投資經濟發達地區的鐵路,而經濟落後地區則無人問津。

  英倫三島四麵環海,僅僅隻是經濟發達地區,怎麽需要那麽多鐵路呢?如果合理規劃、分配一下,英國的交通還可以再上一個台階。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資本逐利,賺錢的生意有人搶,賠本的買賣無人問。

  奧地利要不是弗朗茨一開始就以壟斷為誘餌,忽悠資本家們入套,把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鐵路捆綁在一起,現在國內的鐵路建設恐怕也會步英國人的後塵。

  奧地利的鐵路捆綁計劃,在曙光前夜遭遇了經濟危機,本來以為血賺的資本家,因為資金斷裂直接變成了血虧。

  同樣的套路隻能玩兒一次,在此之前奧地利沒有完成工業化,連享受經濟危機的資格都沒有,大家的警惕心自然不強。

  資本家們忽視了長期投資的風險,又被“壟斷”兩個字給忽悠了,才入套的。

  不要說本土資本家沒經驗,就連英法等國際資本也沒有例外,被“壟斷”兩個字忽悠了,數億神盾投資直接被套牢在鐵路建設上。

  財力雄厚的堅持了下來,實力不足的被迫甩賣,讓奧地利政府抄了底,繼續進行未完成的鐵路計劃。

  到了現在,鐵路投資仍然受熱捧,但是已經和瘋狂扯不上關係了。最主要的還是政策,維也納政府已經插手鐵路運費定價了。

  各地都有一個最高限價,同時政府還規定鐵路是公共基礎設施,帶有一定公益性質,鐵路公司年利潤不得超過百分之三十。

  坦率的說,這個數字還是很有誘惑力的,除了金融業外,幾乎沒有幾個行業能有百分之三十的利潤。

  然而,這和資本家們追逐的暴利完全是兩個概念。畢竟鐵路是大投資項目,而計算利潤的時候則以營業額為基準,並不是計算總投資。

  如果計算總投資的話,奧地利沒有任何一條鐵路,有超過百分之三十的年回報率,甚至全世界都沒有,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唯一的優勢,大概是收益穩定。奧地利鐵路的營業額一直都在穩步增長,年增長率一般不會低於百分之三。

  受經濟發展影響,部分路段的營業額,還有出現過一年暴漲百分之幾十的情況。

  除了運費之外,鐵路公司還有其它盈利模式,比如說:車站周邊的地產項目,都是鐵路公司的產業,或者是有參與投資。

  車站不是什麽高大上的東西,很多地方都可以修。鐵路公司又不傻,要是沒有利益,幹嘛要把車站修在那裏呢?

  往前或者是往後挪挪,同樣不影響鐵路的正常運轉。這年頭還沒有飛機、汽車和鐵路競爭,即便是車站偏遠了幾公裏,大家還是沒得選擇。

  初略的翻了翻報表,弗朗茨露出了滿意的笑容。1875年奧地利的經濟增長速度再次超過了8%,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紅利,已經開始發酵了。

  其中以電力產業表現的最為突出,年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23.6%,完全是一騎絕塵。

  相比之下,傳統行業的發展速度就相形見拙了,比如說工業革命初起興起的紡織業,現在的行業增長速度隻有可憐的1.8%。

  然而,在這個數據的背後,奧地利紡織業產能增長5.6%。這意味著什麽太明顯了,產能增長速度遠超行業產值增長速度,這意味著行業利潤正在下滑。

  當然,技術進步也導致了生產成本下降,具體到某個企業的時候,利潤反而有可能上升。

  但是產業增長速度放緩,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行業競爭加劇,利潤下降是大勢所趨。

  這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科學技術越往前發展,產品附加值就越高,沒有什麽技術含量的初級產業,利潤隻會越來越薄,最後隻能拚成本。

  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說:鋼鐵產業,從時間上來說,都有上千年曆史了,妥妥的傳統行業,但是鋼鐵產業發展速度依然迅猛。

  1875年奧地利的鋼鐵產量突破了800萬噸,已經把英國人甩在了身後,位居世界第一。

  同時期世界主要國家鋼鐵產量:

  奧地利823萬噸,鋼產量96萬噸;

  英國742萬噸,鋼產量76萬噸;

  法國274萬噸,鋼產量23.5萬噸;

  德意誌聯邦帝國155.6萬噸,鋼產量31.5萬噸;(加了萊茵蘭地區)

  美利堅合眾國154萬噸,鋼產量14.6萬噸;

  俄羅斯帝國104.2萬噸,鋼產量2.4萬噸

  普波聯邦96.8萬噸,鋼產量12.6萬噸;

  美利堅聯盟國34.6萬噸,鋼產量3.8萬噸;

  ……

  剩下國家都可以忽略不計了,大數據表明法國人已經掉隊了,並且這個差距還在持續擴大中。

  這不是巴黎政府不會發展經濟,完全是現實給逼出來的,法國的煤礦埋的比較深,煤層又淺,並且伴隨著煤氣。

  本身開采成本就高,偏偏品質又不好。用來煉鐵還可以,煉鋼還是算了吧,進口才是唯一的出路。

  這種背景下,法國人也玩兒了黑科技,那就是——木炭煉鐵。據弗朗茨所知,法國鋼鐵企業還在研究——木炭煉鋼。

  這不是開玩笑,法國鋼鐵產量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用木炭煉出來的。很多法國冶金專家在報紙上信誓旦旦的保證,木炭煉出來的鐵質量最好。

  不要感到奇怪,木炭煉鐵是傳統工藝,都有上千年曆史了。

  現在法國人還在研究木炭煉鋼技術,並且還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實驗室法國人已經用木炭煉製出了合格的鋼。

  可惜無法做到量產,在工業試生產中,這套技術煉出來的鋼不但品質無法保障,就連成本也要人的命。

  這些現實問題,沒有打消法國資本家們的熱情,他們還在這條不歸路上繼續努力。

  資本家們有這麽幹的理由,法國煤產量不足、品質又差,但是森林資源豐富,一旦木炭煉鋼技術突破,瞬間就可以擺脫困境。

  要是學習英奧兩國,焦炭隻能靠進口,光這個成本已經讓法國鋼鐵產業喪失了市場競爭力。

  在法國這個金融業發達的國度,絕大部分鋼鐵企業都是上市公司。不管能不能成功,都必須要畫一個讓投資者們相信的大餅,木炭煉鋼也就不奇怪了。

  在利益的趨勢下,資本家們也必須要堅信這是正確的,要不然怎麽拉動股價?

  和曆史同期相比,這個年代法蘭西的鋼鐵工業發展還算是不錯的,受衝擊最大的還是分裂後的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繼承了美國絕大部分工業,但是發展卻非常的不順利。沒有了南方的市場,還要彌補戰爭帶來的創傷,合眾國經濟自然是好不了的。

  繼承了三分之二美國的合眾國,綜合國力還不足曆史同期的一半。市場萎縮+勞動力不足,是製約合眾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受蝴蝶效應影響,最近二十年歐洲前往美國的移民數量,不足曆史同期的三分之一。

  沒人沒市場,工業必然會萎縮,這不是人力所能夠改變的。

  再加上政治上的因素,受戰敗影響聯邦政府聲望掃地,很多聯邦州都不鳥中央政府。

  各聯邦州都有一套領導班子,大家製定的政策都是圍繞本州進行的。所謂的大局觀念,抱歉,這玩意兒根本就不存在。

  經常可以看到某些聯邦州設置貿易壁壘,保護本州的工商業的;也可以看到某些州大開門戶,放世界各地的工商業產品進來。

  這些政策都是為了自身利益,本地能夠生產的工業產品,政府就設置貿易壁壘保護。

  本地無法生產,必須要從外麵購買的工業產品,自然是誰家便宜好用,就買誰的了。

  受這一係列因素的影響,戰後為了恢複經濟,缺乏勞動力的美利堅合眾國,不得不大肆引進有色人種。

  尤其是廉價的包身工,最受資本家們熱捧。這些勞務輸出公司提供的勞工,除了多了名義上的人身自由外,本質上和奴隸沒有任何區別。

  美利堅合眾國鋼鐵產業能有現在的規模,這些外來廉價勞動力也是功不可沒的。

  隻不過後遺症也相當嚴重,這種掠奪式的剝削,讓合眾國的種族矛盾也日益高漲。

  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至少先得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把各個聯邦州整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