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我們要中立
作者:新海月1      更新:2020-03-11 15:11      字數:4610
  在宣戰的當日,早有準備的奧地利,就出動了40萬大軍兵分三路,向巴伐利亞王國發起了進攻。

  猝不及防的巴伐利亞政府,隻能被動迎敵,結果自然是悲劇的。沒有進行任何準備,就遭到了奧地利軍隊的突然打擊。

  接到前線的求援信,巴伐利亞政府就亂套了。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知道麻煩大了,奧地利的速度太快,戰鬥剛剛開打邊界就失守了。

  ……

  弗賴拉辛,當奧地利和巴伐利亞開戰的消息傳來,這裏就人心惶惶,守備軍司令官安德裏亞斯上校瞬間就感覺不好了。

  看著手中的情報,他不知道這場戰爭該怎麽打。對麵的奧地利軍隊有多少人他不清楚,反正最少也是好幾萬,而他手中僅僅隻有兩個守備團。

  三千多巴伐利亞士兵,要擋住數萬奧地利軍隊的進攻,那怕是戰神再生也做不到。

  可是沒得選擇,國內下的死命令,各地的守軍必須要死守。舉國動員也是需要時間的,為了爭取這個時間,前線的守軍自然就隻能犧牲了。

  這是慕尼黑官僚們的意思,也是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意思。慕尼黑距離奧地利太近了,如果沒有阻擋最多兩天,奧地利軍隊就可以兵臨城下。

  衛兵通報道:“司令官閣下,馬庫斯先生拜訪。”

  安德裏亞斯微微一愣,這個時候沒有準備逃難的,多半就是一些極端民族主義中二少年,準備喜迎王師。

  馬庫斯顯然不是這種人,作為巴伐利亞王國文化界的名流,他在弗賴拉辛有很高的聲望。

  “請他進來。”安德裏亞斯說道

  不管怎麽說來者是客,況且雙方早就認識了,還有幾分交情在,雖然來的時候不對,人還是要見的。

  ……

  馬庫斯開門見山的說:“安德裏亞斯,這次我是代表弗賴拉辛全城民眾來的。”

  老實說,對當帶路黨這種事情,馬庫斯也是非常抵觸的,可是架不住給他做思想工作的人多。

  除了奧地利人外,更多的還是他的親朋好友。弗賴拉辛地區的大部分社會名流,都不希望這場戰爭打起來。

  戰爭神馬的最可怕了,每一次戰爭就是一次利益重新洗牌。對這些利益集團來說,奧地利能不能統一德意誌地區尚且不知,反正弗賴拉辛是擋不住奧地利人的兵鋒。

  戰火一旦燃了起來,他們這些地頭蛇就是最大受害者。

  如果是外敵入侵,那麽沒得說大家也是愛國的,不戰而降的事情他們幹不出來。

  顯然奧地利不是侵略者,打著國家統一的旗號,大部分人都能夠接受,投降根本就沒有壓力。

  甚至連投降都算不上,他們可以中立,沒錯就是中立。這是弗朗茨根據前世經驗發明的,鼓動巴伐利亞的地方政府、軍隊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然後大家的裏子麵子都被顧全了,無論最後奧地利能否統一德意誌,巴伐利亞王國最終的結果如何,他們都立於不敗之地。

  這些人在德意誌民間交流組織的穿針引線下,被聚集在了一起,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中立吧,然後弗賴拉辛地方議會就做出了中立的決議。

  為了讓馬庫斯當說客,就連周邊的鄰居都被動員了起來。看民意不可違,文青病嚴重的馬庫斯自然是無法推脫了。

  安德裏亞斯憤怒的說:“你要投降奧地利人,這不可能!作為一個軍人,我安德裏亞斯的字典裏絕對沒有不戰而降這個詞!”

  德意誌地區尚武,不戰而降這簡直就是對軍人的最大侮辱,這會伴隨著他們的一生。

  馬庫斯搖了搖頭說:“不,安德裏亞斯上校,我怎麽可能做出這種事情呢?

  背叛王國這種事情,我也幹不出來。如果是外地入侵,我也會和你們並肩作戰,但是現在的情況有些特殊。

  現在奧地利人發動的是統一戰爭,並不是侵略戰爭。我忠於巴伐利亞王國,同樣也忠於德意誌。

  現在王國政府和帝國統一站在了對立麵,弗賴拉辛城的民眾決定在這場戰爭中保持中立,我代表全城民眾們來,希望你和你的部下們尊重民眾們的選擇。”

  還有這種操作,安德裏亞斯上校有些傻眼了。盤算了一下,他發現貌似可操作性非常的強。

  拚死抵抗那是不可能的,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就算是安德裏亞斯願意帶著軍隊和奧地利人死磕,同樣改變不了結局。

  安德裏亞斯隨口問道:“如果我拒絕會有什麽後果?”

  馬庫斯臉色一沉嚴肅的說:“如果你們拒絕民眾的選擇,那麽你們將被驅逐出境。

  弗賴拉辛民眾有權做出自己的選擇,就算是不能為德意誌統一做出貢獻,我們也不能夠成為阻擋德意誌統一的罪人!”

  看著馬庫斯的態度,安德裏亞斯的內心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和奧地利人死磕了。

  沒有人想死,明知打不贏的戰爭,還要勉強去打,那就是傻子。要是外敵入侵,為了軍人的榮耀,那麽安德裏亞斯還可以鼓動軍心,大家一起拚一把。

  統一戰爭還是算了吧,他還沒活夠,不想白白送死。

  戰爭剛剛爆發,他就慕尼黑那幫官僚全家問候了一遍。建立神羅不好麽,幹嘛要搞成現在這個樣子呢?

  安德裏亞斯也是有追求,渴望建功立業。可是建功立業,也必須要有基礎條件啊?

  比如說前來進攻的奧地利軍隊,隻有一個團或者是更少,他不介意讓奧地利人見識一下巴伐利亞軍隊的厲害。

  可現在這種情況,巴伐利亞王國的軍隊全部集中到這裏,都不夠對麵的敵人打。

  萬一他下令抵抗,手下的人把他給賣了,那上哪兒哭去。甚至戰後,還要給他扣上一個破壞國家統一的罪名。安德裏亞斯表示,這種事情誰愛做誰就去做吧!

  安德裏亞斯故作為難的說:“馬庫斯先生,既然是民眾的選擇,我當然願意尊重。不過這麽大的事情,我必須要召集軍官們開會,統一大家的立場。”

  馬庫斯想了想說:“沒有問題,不過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你必須要快點兒做出決定,奧地利人快要發起進攻了。”

  ……

  結果自然沒有意外,軍事會議上,高票通過了安德裏亞斯的提議——尊重民意。

  當然這也不怪他們,一共就兩個不滿編團的守軍,麵對數萬奧地利軍隊實在是難以提起抵抗的勇氣。

  所謂的民意正好幫他們解決了麻煩,反正這是內戰。中立總比投降好,投降又比戰死好,大家都還沒有活夠呢!

  然後戰爭爆發過後,令人傻眼的一幕出現了,巴伐利亞的邊界地區城市和守軍都紛紛宣布中立。

  偶爾有守軍抵抗,迅速就被撲上來的奧地利軍隊給殲滅了,連拖延時間都做不到。

  這不怪他們,巴伐利亞又不是窮兵黷武的普魯士。他們的常備軍一共就那麽四五萬人,分布在奧地利邊界的一共就萬把號人。

  就這萬把號人,要守衛長達近千公裏的邊界線,麵對四十萬奧地利軍隊的進攻,他們真的很無力。

  這種情況下,慕尼黑的官僚們下令死守,就把他們逼到了絕路上。

  地方上的實力派,又是最大的反戰派,加上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在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地方議會很自然的通過了中立決議。

  由地方的社會名流,跑去做軍隊的工作,自然就容易的多了。又不是讓他們投降,隻是讓他們保持中立而已。

  隻要有人帶了頭,後麵肯效仿的人就多了。巴伐利亞政府沒有能夠及時派出援軍,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賺了。

  不然派出去的軍隊,多半也會被中立了。人心所向的大勢是非常恐怖的,地方議會的決定讓軍官們認為這是巴伐利亞民眾的意誌,不由自主的就受到了影響。

  人心是非常複雜的,當這些地區做出中立決議後。這些人也不可避免的開始傾向奧地利,在親奧媒體的引導下,很多人都開始抨擊巴伐利亞政府。

  受這種影響,不知不覺中大家就認為巴伐利亞政府不得人心,民眾願意擁護奧地利統一德意誌。

  慕尼黑距離奧地利太近了,由於前線的守軍中立了,戰爭爆發的第三天,奧地利軍隊就已經兵臨城下。

  擺在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眼前的選擇是:跑路、抵抗、又或者是投降。

  首相奧古斯特勸說道:“陛下,現在離開還來得及,要是再晚,奧地利人包圍了慕尼黑,想走就難了!”

  抵抗是不可能抵抗的,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他們還有點兒自信心,認為巴伐利亞王國可以抵抗一下,等待援兵抵達。

  自從收到了厚厚的一疊中立宣言後,巴伐利亞政府就徹底的喪失了信心,在他們看來這是民眾已經拋棄了政府。

  看奧地利的行軍速度就知道了,一路上根本就沒有遇到什麽抵抗,不然這百八十公裏路,怎麽能夠兩天時間就走完呢?

  至少也要四五天吧,當然多個兩三天也解決不了問題,可這能夠增加大家的信心啊?

  不然想現在一樣,搞的大家看誰都不放心,生怕守軍把他們給賣了。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苦笑著說:“這有用麽?”

  這次事給他帶來的打擊有些大,本來他還自認為很得民心的,結果現實非常的殘酷,紛飛而來的中立宣言,看起來就像所有的巴伐利亞民眾都恨不得要他快點兒滾蛋。

  財政大臣巴澤爾安慰道:“陛下,民眾們隻是對這次戰爭不滿,他們並沒有投靠奧地利人……”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失望的說:“都一樣,他們已經用實際行動做出了選擇,要支持德意誌地區統一,我們卻在螳臂擋車,想要建立一個大巴伐利亞!”

  跑路?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還是有點兒政治頭腦的,現在要是跑路,未來還能夠回來麽?

  就算是有列強的支持,要是遭到了民眾的抵製,他這個國王又怎麽坐的穩?

  如果要是巴伐利亞王國被奧地利吞並了,他跑不跑路都是一樣的結局。反正奧地利人也不會拿他這個國王怎麽樣,還必須要好吃好喝的給供著。

  首相奧古斯特繼續勸說道:“陛下,事情或許還沒有那麽糟糕,就算是丟失了慕尼黑,我們也可以前往西部地區立足。

  東部被奧地利人的滲透太嚴重了,才造成了現在的局麵。

  隻要我們守住了西部地區,等待各國援兵抵達,局勢就會發生改變,他們是不會看著奧地利吞並巴伐利亞的。”

  不待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做出決定,一個侍從匆匆跑了進來,慌張的說:“陛下,大事不好。剛剛慕尼黑市政府議會做出了決定,宣布在這次戰爭中保持中立,城內的局勢恐怕要發生變化。”

  中立也是會傳染的,一場注定失敗的戰爭,誰願意打下去?

  慕尼黑議會表示,他們早就想要中立了,如果不是因為中央政府就在城內,他們用的著等到現在麽?

  這個時候,奧地利人已經兵臨城下了。城內早就人心惶惶了,萬一打了起來,輕則損失慘重,重則一命嗚呼。

  這個時候,無論是資本家,還是貴族都不想打這場注定沒有希望的戰爭。

  直接勸國王投降,這個風險太大了,沒有人想當出頭鳥。這個時候議會就給發揮作用了,由議會代表民意,告訴國王戰爭打不下去了。

  反正中立的地方那麽多,小半個巴伐利亞都宣布中立了,他們也算是順應潮流,絕對沒有出賣國王的意思。

  這些人還算是文明的了,充分說明了巴伐利亞政府日常工作做的還行,不然現在城內的這些人就要造反了。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讀懂了內在的含義,大家不想打這場戰爭的心情,他可以理解,他本人也不想打這一場沒有未來的戰爭。

  列強的幹預確實出現了,英法俄西等歐洲各國,都譴責了奧地利的野蠻行為,責令他們停止戰爭。

  結果奧地利軍隊還是出現在了慕尼黑城下,各國的聯合幹預還沒有來得及組織起來,巴伐利亞王國就要完蛋了。

  這意味著奧地利可以無視列強的威脅,背後包含的東西就多得去了。如果到了這個時候,馬克西米利安二世還猜不到原因,就是真的是傻子了。

  維也納政府不可能頂著所有列強的壓力采取軍事行動,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無視列強的集體意誌。

  唯一的解釋就是,列強被分化了。以奧地利的實力,隻要有一家列強支持或者是默認,就可以無視這種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