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裁軍
作者:新海月1      更新:2020-03-11 15:10      字數:3288
  在庇護九世的配合下,奧地利政府成功的說服了各位主教,接下來自然一層壓一層了。

  法不責眾?

  不存在的,想當主教的神職人員多得去了。

  就算是丟掉了大部分教產,教會依然是一個富裕單位,有大量的公款可供他們消費,還沒有監督人員。

  弗朗茨向來奉行以理服人,這次和教會的交易,那也是公平買賣,這一點是教皇庇護九世親自確認的。

  對於不理解的神職人員自然要好言相勸了,不行就繼續做思想工作,頑固分子就批評教育,最後幫助他們改掉壞毛病。

  在罷免了信仰不夠虔誠的一名總主教、十八名地方主教、輔助主教、和百餘名神父過後,大家都非常積極的配合政府完成了交接工作。

  正常情況下,神職人員被認定為信仰不虔誠過後,下場一定都是悲劇的。

  不過這次例外,弗朗茨替他們求了情。他們隻要在接下來收複教皇國的戰鬥中,證明自己是一名虔誠的信徒就可以了。

  能夠不流血,就解決教會的問題。這讓奧地利政府意識到了教皇國的重要性,一個親奧的教皇存在,將有助於幫助奧地利政府管理好神職人員。

  簡單的來說,就是看哪個主教不爽了,就把他丟到教皇國去侍奉上帝,比如說看守聖地就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工作。

  拿了好處自然就要辦事,庇護九世教皇該做的都做完了,現在輪到奧地利政府支付報酬了。

  弗朗茨對欠薪深惡痛絕,自然不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人了。

  “拉德斯基元帥那邊怎麽樣了,需不需要從國內重新抽調兵力?”弗朗茨問道

  “陛下,從撒丁王國撤軍馬上就要完成了,前線的軍心士氣很高,完全可以繼續參與這次行動。

  不過拉德斯基元帥建議,讓這些士兵回國,重新抽調一部分士兵幹預教皇國。”陸軍大臣溫迪施格雷茨親王回答道

  顯然,他對拉德斯基元帥的建議有些不滿,來回調換一下說的簡單,做起來就麻煩了。

  士氣高是自然的,撒丁軍隊隻能算是軟柿子,他們幾乎沒有打過什麽硬仗,一路都是平推過去的。

  部隊傷亡不大,戰利品卻非常的豐厚,就算是再怎麽打折出售,最少每個士兵也可以分幾百盾,這可相當於普通人好幾年的收入。

  (1盾約合11.69克白銀)

  除了這筆意外之財,弗朗茨承諾的土地也即將被兌現,這樣的順風仗,士兵們自然願意打了。

  想了想拉德斯基元帥的建議,弗朗茨覺得非常有必要讓國內的新兵上戰場上走一遭,反正沒有什麽危險,就當是練兵了。

  主要是維也納的城防軍他們拿著最好的武器準備,因為缺乏戰鬥經驗,很可能是奧地利陸軍中戰鬥力墊底的。

  弗朗茨找了一個借口說:“前線的士兵已經連續作戰近半年時間,是時候讓他們修整一下了。

  就按拉德斯基元帥的意見辦,從後方抽調一部分新兵過去替換,把維也納城防軍也派出去實戰訓練一下。”

  單純的從軍事上來說,一支部隊連續作戰半年,那麽再精銳的部隊,也會感到疲憊。

  這次奧撒戰爭名義上打了四五個月,實際上雙方真正交手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奧地利軍隊就從威尼斯反推到了都靈。

  “是,陛下!”溫迪施格雷茨親王回答道

  這些都是小問題,自然不會有人駁了弗朗茨的麵子。

  幹涉教皇國更多的還是靠武力威懾,真正爆發大戰的機會很小。

  盡管現在革命黨政府掌控了政權,可是國內依然有一部分軍隊支持教皇,優柔寡斷的資產階級政權擔心引發內戰,還沒有對軍隊進行大清洗。

  費利克斯首相開口說:“陛下,國內的局勢已經穩定了下來,國際環境對我們也很有利。

  繼續維持這麽龐大軍隊,政府的財政壓力有些大,內閣建議複員一部分官兵,將節省下來的開支投入到恢複生產建設上來。”

  戰爭時期擴軍,戰爭結束裁軍,本來就是常態。

  現在歐洲的局勢雖然不怎麽太平,那都是革命給鬧的,各國之間的矛盾還沒有爆發,在這種背景下,大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政府準備裁撤多少軍隊?”弗朗茨關心的問道

  費利克斯胸有成竹的說:“考慮到,我們馬上還要出兵幹涉教皇國,政府建議年內先裁撤十萬軍隊,明年再裁撤十三萬大軍,我們的最後總兵力將保持在三十五萬左右。”

  這次裁軍主要是正規軍,地方上臨時征招起來的部隊,在戰爭結束過後,就被陸續遣返了回去。

  現在很多地方都還在做轉業安置工作,這也是弗朗茨的首創,在此之前奧地利可沒有轉業安置的說法。

  現在政府手中,擁有大量的產業,在計劃經濟體製之下,自然有足夠的崗位來安置這些人。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拿到土地獎賞數額較大的士兵,都選擇回家種地去了。

  工廠在這個年代的人看來,可不是什麽好去處,如果有的選擇,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成為一名工人。

  國有工廠也是如此,隻不過比私有工廠略微受歡迎一點兒,在這裏不用擔心老板拖欠工資。

  畢竟從一開始,這些國有工廠都是計件製,多勞多得,壓根兒就沒有混日子的餘地,自然是同樣的累。

  這個時候,弗朗茨不得不慶幸,自己的頭腦清晰,沒有盲目的吞並撒丁王國,不然現在裁個毛的軍,搞不好還要繼續擴軍。

  十幾萬奧地利軍隊就可以滅掉撒丁王國,但是想要統治撒丁王國,二三十萬軍隊都不一定夠用。

  這是民族主義覺醒的後遺症,不經過一番大清洗,是很難統治地方的。最佳的辦法就是把當地人全部打包送走,地方就穩定了。

  如果是在二十一世紀,一次性遷移五六百萬人不算啥,隻要舍得砸錢就可以完成。

  可現在還是十九世紀中期,奧地利政府就算是啥也不幹,天天就專門組織船舶往外運人,沒有五六年時間,都無法完成這個任務。

  人都送走了,最後就剩下一片要資源沒資源,要工業沒工業的白地,弗朗茨拿來幹嘛?

  要是有那功夫,還不如去開闊殖民地,那怕隻投入百分之一的財力,也可以收獲N倍撒丁王國麵積的土地。

  溫迪施格雷茨親王反對道:“首相,我們正在和俄國人談判,要不了多久就可以達成協議。

  到時候我們勢必要出兵巴爾幹,這個時間不會太長,現在裁軍到時候又要擴軍,時間上來得及麽?

  一旦不能速戰速決,和奧斯曼帝國僵持了起來,英法進行幹涉,我們的利益就很難得到保障了。”

  對奧地利來說,現在向巴爾幹地區擴張的確是一個機會。

  前不久奧地利政府在撒丁王國的問題上向英國人做出了讓步,獲得了英國人對奧地利在巴爾幹地區擴張的支持。

  為了挑起俄奧矛盾,英國人可是難得的大方了一次,對奧地利在巴爾幹地區的利益要求,全部都認可了,兩國還達成了備忘錄。

  帕麥斯頓做夢也想不到,奧地利政府會同俄國人進行交易,畢竟俄國人一旦占領了黑海海峽,奧地利在地中海的利益也要受到衝擊。

  要是俄國人在地中海做大,奧地利就被困死在了亞得裏亞海,在戰略上喪失主動地位。

  這些問題,奧地利政府高層都擔心過,隻不過最後都被弗朗茨給說服了。

  理由非常的簡單,在海上俄國人不可能打贏英國人,英國人的地中海艦隊就可以把俄國人堵在黑海裏麵。

  費利克斯首相搖了搖頭說:“誰說我們現在就要和俄國人聯手挑起戰爭了?

  奧地利剛剛經曆了一場內亂,眼下最重要的是恢複生產,和俄國人瓜分巴爾幹半島那隻是戰略需要,雙方提前劃定利益,隻是為了避免衝突。

  將條約上的內容變成現實,這是未來的事情,短時間內奧地利政府沒有挑起戰爭的意思。

  我們已經明確的告訴俄國人,奧地利需要修養生息,至少十年之內不會在歐洲地區進行擴張。

  如果他們忍不住了可以提前動手,奧地利可以在物資上支持他們,但是不會親自參戰。

  這是我們簽訂盟約的前提條件,所以你們可以放心裁軍,短期內戰爭是不會爆發的。”

  這個解釋,令溫迪施格雷茨親王很受傷。作為近東派的領袖,他都已經開始做戰爭準備了,結果現在突然告訴他戰爭不打了。

  沒有辦法,軍事要為政治服務。

  因為弗朗茨蝴蝶效應的關係,奧地利軍方的權勢並沒有膨脹起來,在內政外交上雖然有很大的發言權,卻沒有決定權。

  在這個問題上,弗朗茨是支持政府的,奧地利現在最重要的是修養生息、發展國力。擴張還是先緩緩的好,等實力上來了再去幹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