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第 171 章
作者:蓬萊客      更新:2020-08-14 08:48      字數:6337
  後記一:

  這日,一輛馬車和七八名扈從,沿著年久失修的殘破驛道,由北向南,緩緩而來。

  這片夾於江淮之間的地方,多年以來,曾因南北對峙,淪為拉鋸的戰場,一度是白骨曝荒野、千裏無雞鳴的景象。今戰亂雖平,但道路兩旁依舊荒蕪,這一路南下,往往連行數日而不見一煙村,直到近日,漸漸靠近這些年漸趨穩定的長江北岸,人煙才得以重現,路上也能看到些商旅往來的蹤跡了。

  晌午,這行人馬在經過一不知名的村集三岔道口之時,停了下來。

  路旁有一供往來路人歇腳的茶棚,棚以茅草竹籬所搭,棚下安了幾張陋席,裏已坐了幾名行旅過客,又七八個從附近農田裏墾地聚來歇腳的本地村人。一對白頭翁媼,正忙著為客燒茶捧食。地雖簡陋,可喜陰涼幹淨。馬車旁那頭戴帽笠、作尋常路人打扮的中年清瞿男子看了下日頭,低聲和車裏人說了幾句,車門開啟,馬車裏便下來了一個牽著孩童的中年婦人。

  婦人素麵布衣,以帕包頭,打扮普通,容貌卻極是秀麗,被那個應是她丈夫的男子扶下馬車後,男子又抱下一個清秀男童,三人連同身後扈從入內,揀了空位坐下。

  翁媼見一下來了這麽多人,很是歡喜,殷勤招待。棚口的村人本正高談闊論著,忽見來了這一行人,雖衣飾普通,但莫說那看似主人的一家三口樣貌超然,便是扈從,亦個個不俗,不敢再肆意高聲說話,各自低頭吃起早上帶出的口糧,悄悄打量幾眼。

  婦人舉止文雅,坐下之後,取帕細心地替那孩童擦去額頭的汗水,見他大口吃著粗糧麵餅,顯然很是餓了,吹涼麵前新上的一盞熱茶,自己又試了試溫,方遞給那孩童,望著他的目光之中,充滿母慈。

  男子摘下頭上鬥笠,執於手上,臨時充當扇子,一邊替身邊母子二人扇風,一邊主動和近旁之人攀談,問村集的地名和如今的人戶之數。

  眾人見他麵帶笑容,很是和氣,漸漸消除了起先的戒備畏懼之心,爭相回答。一人道:“此處名叫劉家集,再過去些,便入九江郡了。如今此地已有數百戶人家,都是這兩年趁了江北太平陸續歸的鄉廢了的地,也慢慢種了回來。”

  其餘人附和。

  男子便問收成。得知除前兩年勉強度日之外,去年已是稍有餘糧,便點頭。這時,一老叟歎道:“雖說如此,比起早年集裏數千民戶,如今也就十戶剩一了。我幼時逃難離去,如今臨老歸鄉,昔日親族鄉鄰安在者,又有幾人?”

  眾人被他言語勾出了傷心舊事,一陣唏噓,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痛罵胡獠荼毒中原犯下的累累罪行。

  又一人道:“從前南邊朝廷有個高相公,也是個為國為民的好官,可惜他沒能做成咱們人人盼望的北伐之事。沒了高相公,幸好又出了個李大司馬。我前些年無路可走,投奔去了義成,一家老小,這才僥幸活了下來。如今在那裏本已安了家,聽說這裏太平了,又回來了。但願從今往後,再不要有戰事,叫我一家老小在鄉裏安生度日,死了入葬祖墳,我便心滿意足。”

  “劉三兒,你還不知道?大司馬不是大司馬了!他是上天所遣的天子,有白虎佑體,聽說就要做皇帝了!等李大司馬做了咱們天下人的皇帝,咱們的好日子,才就真的來了!”

  那男童起先因了腹中饑餓,加上這些村人說話帶著口音,聽不大懂,便沒留意,等聽到眾人口中不斷提及高相公和李大司馬,看了眼自己的父親,眼睛忽然發亮,望向自己的母親,歡喜地道:“阿娘!我聽懂了!他們說的高相公和李大司馬,是不是就是我的……”

  婦人急忙伸手,捂住了男童的嘴,對他搖了搖頭。見他不解地望著自己,低頭湊到他的耳畔道:“小七想的沒錯,他們說的高相公,便是你阿耶。李大司馬,便是小七你的姐夫。但你忘了,阿娘先前是怎麽教你的?”

  男童急忙悄悄看了眼四周。所幸那些人情緒激動,並無人留意到自己方才脫口而出的那話,帶了些羞赧,也湊到母親的耳畔低聲道:“在外人麵前,不好隨便提我和姐夫的關係,我記得的。”

  婦人含笑點頭。

  “阿娘,咱們是不是快要到家了?我長這麽大,還沒見過阿姊和姐夫的麵,也沒見過阿娘和我說過的長江,巴不得快些到才好。”

  “我想見阿姊他們。還有,我也想看長江是怎樣的。”

  他頓了一下,又鄭重地說道。

  這婦人便是蕭永嘉,帶了小七,正隨高嶠行在南歸途中,方才路過此地,想著鬆泛一下長途坐車的腿腳,便下來小歇,不期卻從小七口中聽到他如此的願望,見他一臉稚容,望著自己的一雙純淨眼眸之中,滿含著向往和期待,不禁想起了從前被囚之時,為遣寂寞,自己一遍遍向他描述那道分割了南北流經建康的長江之壯闊景象的日子,心中不禁無限感觸。

  她抬手,輕輕撫摸了下兒子的腦袋,柔聲道:“阿姊他們也在盼著見到小七的麵呢。咱們再這麽走些天,很快就能走到長江邊了。”

  小七雙目放光,歡喜地點頭。

  他母子低聲說話之時,茶棚裏的氣氛,因為方才那個話題,變得熱烈了起來。眾人紛紛轉向商販,道他們四處走動,最近可有新的消息。其中一個商販道:“你們問我,就是問對了人。前些日我方走了趟建康,那邊的消息,再無人比我更清楚了。”

  蕭永嘉細聽。

  那商販開始講述自己前些時日聽來的消息。

  李穆入建康時,滿城如何熱鬧,民眾如何沸騰。

  虞朝那些劫後餘生的官員,如何卑躬屈膝,出城迎接。

  那夜皇宮的一場意外大火,又如何驚動了整個建康城裏的人,第二天消息傳開,太後被燒死在宮中。

  那人長年各地販貨,口齒自然順溜,說的是繪聲繪色,便如一切都是自己親眼所見,茶棚裏的眾人聽得更是入了神,跟著他的描述,或向往萬分,或鄙夷嘲笑,等聽到那位太後死於宮中夜火,短暫沉默過後,有人輕聲嘀咕了一句“想必是天火收人”,隨後便又興高采烈,圍著那商販,想要追問更多關於新朝的消息。

  蕭永嘉雖早就看好李穆登基,此前在和女兒的那次通信裏,女兒也以恭謹的語氣,就此事向自己做過表述。她早就有了心理準備。但也是方此時,經由這商販之口,才得知這些近況,尤其是高雍容之死,令她頗感意外,一時五味雜陳,出神了片刻,望向丈夫,見他麵上起先帶著的笑容漸漸消失,目光凝重,仿佛有所思,當時未開口,又坐了片刻,給那對翁媼留下茶水錢,一行人起身離開。

  她回到馬車之旁,看著丈夫將小七抱回到車廂裏,轉頭朝向自己,伸手要扶她上去,悄悄握了握他的手掌,低聲道:“莫非你還是放不下從前?”

  高嶠一怔,和妻子對望了片刻,忽然大笑。

  “當年我未能做到之事,李穆完成了。如今我又接回了你和小七。我之心願,無不得償,我還有何放不下,有何遺憾?方才隻是被鄉人之言觸動,憶及從前半生過往,心中一時感慨罷了。”

  蕭永嘉知大虞皇朝於丈夫的意義,從某種程度來說,甚至比自己還要更多羈絆,方才見他神色,本有些顧慮,但聽他笑聲爽朗,並無絲毫言不由衷之意,這才放下了心,微笑道:“如此便好。咱們上路吧。”

  蕭永嘉上了馬車,片刻後,忽聽身畔童音問道:“阿娘,等見過了阿姊,咱們往後要去哪裏?”

  她將兒子摟入懷中,微笑道:“以後咱們一家人再不分開。阿耶和阿娘帶你歸鄉,種菜種花,阿耶教你寫字練武,長大以後,你也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好不好?”

  小七眼睛裏閃爍著光芒,用力點頭。

  道路漸漸變得平坦了起來,馬車朝著前行的方向,疾馳而去。

  ……

  後記二:

  建康。

  陸氏舊宅的兩扇大門剛刷過黑漆,陽光照耀之下,門麵顯得錚亮而高大,仿佛一夕之間,便恢複了舊日曾經有過的光彩和氣派。但走得近些,便不難發現,門口那兩隻已蹲踞了多年的石獅身上,至今還留有叛軍入門劫掠之時用刀斧斫砍所留的道道凹痕,一隻石獅的耳朵也殘缺不全了,在身後兩扇新得刺目的大門的襯托之下,那種昔日豪門風吹雨打、盛景不複的敗落氣息,反而愈發無所不在了。

  陸柬之步上石階,入了大門,走過空曠得仿佛能清晰聽到自己腳步回音的穿堂,望著對麵聞訊匆匆趕出迎接自己的家仆,眼前依稀浮現出了少年之時,陸家正當鼎盛的情景。

  那時鮮花著錦,這間穿堂,每日從早到晚,訪客如織。

  而今陸家昔日的大部分奴仆都已散了,或自逃,或被遣,眼前剩下的幾個,都是老人了。

  他麵含微笑,向著那幾個顫巍巍朝自己下跪,眼中滿含激動熱淚的老仆點頭,隨即穿過久未打理、草木雜亂的庭院,回到了自己昔日的住處,推開那扇簷角布了一張殘破蛛絲的書房舊門。

  天色漸漸變暗,他獨自坐於案前。

  一道斜陽,從開著的門窗裏照入,照出了案麵之上,他方才寫下的一道請命書。

  明日是大成皇朝的開國典禮之日。

  一個終結亂世的嶄新的大一統皇朝,就此出世。

  陸柬之知道,登基為帝的李穆,必會是個英明之主。滿是瘡痍的土地,會慢慢地恢複生機,天下之人,從今往後,必也開始過上安定的生活。

  就在前幾日,也有了傳言,道李穆決定采用分科考試製,不限門第,來徹底取代已沿襲了數百年的官員舉薦製。

  消息傳出,士族子弟無不黯然,而和他們的反應形成對比的,是滿街布衣的高歌狂歡和奔走相告。

  昔日的一切風流和榮耀,隨著舊日皇朝的終結,仿佛陸宅的那兩扇大門,縱然再次刷漆,也再不可能恢複舊日曾經有過的華彩了。

  而那舊的一切,於陸柬之而言,已沒有什麽可值得留戀。

  他在黃昏中獨坐了良久,目光轉向屋角,注目了片刻,起身走了過去,慢慢打開塵封的琴匣,下意識般地,手指輕輕撥了幾下琴弦。

  琴弦並沒有流出該有的曲調——因為長久未曾調弄,琴弦已然鬆了,發出的弦調低沉而暗啞,需要他再緊一下弦柱。

  他恍惚了片刻,終於想了起來,這似乎應是一支很久以前,他曾在溪邊隔牆和著她的簫聲曾奏過的那一支曲調。

  他沒有動,指在琴弦之上停留著時,隔牆忽然傳來一陣吵鬧之聲。

  他走了過去。

  是自己的弟弟陸煥之和老仆起了爭執。

  再過些日,這座宅邸也將易主,他會帶著陸煥之離開這裏。那個一直照顧陸煥之的老仆正在收拾屋子。也不知道動了他什麽東西,惹了陸煥之的不快,一陣吵鬧之後,他緊緊地捏著手中那紙,嚎啕大哭,傷心委屈得仿佛一個孩子。

  他在躺了幾年,蘇醒之後,就變成了如今的這個樣子,糊裏糊塗,說話還口齒不清,老仆已經見慣不怪,在一旁低聲哄著,見陸柬之來了,才過來訴苦,絮絮叨叨地道:“大公子你瞧,就一張破紙,老奴方才收拾屋子,不小心動了一下,二公子便說我要搶走,鬧個不停,還說不認得老奴,非要趕老奴走。”

  他唉聲歎氣,滿臉無奈。

  陸煥之醒來之後,好些人都不認得了,所幸記得他這個兄長。陸柬之上去哄他。

  看到兄長來了,陸煥之的情緒才平複了些。陸柬之問他手中紙張為何。陸煥之看了下四周,這才小心翼翼地將那紙遞了過來,含含糊糊地說:“大兄你瞧,這是阿彌從前寫給我的書信。她也喜歡我。我要好生保管著,千萬不能弄丟。萬一哪日,她記起了我,要來找我,我若是拿不出這信,她生氣可如何是好?”

  陸柬之隻看了一眼,整個人便怔住了。

  那是一張從琴譜上撕下的扉頁,瓷青粉箋,上有寥寥數列字跡。

  那是很久之前,他初次離開建康去往交州,臥病不起,她給他寄來一曲琴譜,對他說,世事不如意者,十有**,放開心懷,便處處海闊天空。

  琴譜他曾珍重保管,後來卻被他的弟弟陸煥之給偷走了,隨後,再無下落。

  他猜想,它或許已經永遠消失了,就仿佛那段雲煙般的過往,過去,也就消散無痕了,卻沒有想到,今日在這裏,竟又看到了這殘缺的扉頁。

  他回過神來,微笑著,耐心地哄著陸煥之,直到他擦去眼淚,破涕為笑。

  夜幕漸漸降臨,夜深了。

  書房中未燃燭火,陷入漆黑。

  一片淡淡的白色月光,從敞開的門窗裏照入,照出案上那張紙的一個模糊輪廓。

  陸柬之終於起身,再次來到那架琴前,摸著黑,用手指慢慢地摸索著弦柱,終於調好了琴弦。

  他坐於琴後,雙手停於弦上,那支曾隨了那張扉頁到來的曲,便從他的指端之下,如流水般奏瀉而出。

  一曲終了,餘音不絕。

  他在黑暗中默坐了良久,終於起身,回到案前,點亮燭台,將那張紙湊近火苗,點著了火。

  火光燃著紙張,隨著紙張的卷起,慢慢地向上吞噬,也照亮了陸柬之的臉容。

  他望著在火光中漸漸消失的字,雙眼之中,跳動著一對火苗的光影。

  他已是想好,待新朝立後,他便上奏,希望能再去交州,做回那裏的太守。

  當初離開之時,並未有過不舍,也從未想過,有朝一日,他還想要歸去。

  而今回想,他卻仿佛懷念起了太守府後,當年他時常獨自負琴攀登的那座小山頭。

  人人都有自己的歸途。

  他知道,那裏便是自己的歸途。

  做一個邊陲地的太平太守,閑來負琴登山,偶爾回憶過往,遙望一眼那看不見的遠方,知她與所愛攜手,一世安好。

  於他而言,便就夠了。

  後記三:

  新帝登基、大成立國並擇期遷都長安的詔書,一夜之間,通告了建康的各部衙署官員,又經由快驛發散出去,短短時間之內,傳遍了大江南北。

  神元一年,五月十六日,通往皇宮的南朱雀大門開啟,那道更名為神元門的原大司馬門前的四方廣場之上,列隊站滿了七品之上,四品之下的京官。

  左側的昌和門開啟,蔣弢、馮衛等一列文官,身穿朝服,頭戴羽冠,從門裏走了出來。

  右側的的東陽門也同時開啟,高胤、孫放之、陸柬之、戴淵等人,亦從門裏現身。

  這些四品之上的大成官員,有來自長安,這些年一直跟隨李穆東征西戰的有功之臣,也有前朝的舊臣。今日不論出身,隻以文武和位階排序列班,也正暗合了之前傳言的新朝取官之法。

  接著,重新選拔組建過的羽林軍一列、宿衛軍一列,從兩門之後跟行到了廣場之上,分列在蹕道兩側。

  士兵們皆頭頂金盔,身穿鐵甲,個個都是英偉挺拔之將,威風凜凜之士。

  所有人麵向著神元門,神色肅穆,目不斜視,恭敬等候著新帝從門裏露麵,昭告登基。

  辰時正,清晨初升的第一縷陽光,恰好照射在了神元門的那片琉璃瓦頂之上,反射出了一片耀目的金光。

  神元門徐徐向著兩邊開啟。

  所有的人,立刻都朝門洞的方向下跪。

  無數雙眼睛,望向了那正在打開的兩扇大門。

  門洞終於完全開啟,高大巍峨。

  門洞之後,是一座又一座的更為深遠的宮門。

  但在門洞之後,卻沒有他們等待中的新帝出現。

  眾人一個愣怔,但是很快,跪在最前的蔣弢和高胤等人,已是調轉方向,朝著蹕道的方向,重新下跪。

  伴隨著身後傳來的一陣馬車轔轔之聲,其餘愣著的官員,紛紛回頭,這才反應了過來。

  原來新帝竟然不在神元門後,而是乘坐禦輦來到了這裏。

  高桓身著雪亮鎧甲,劍眉星目,唇紅齒白,和李協一道,騎馬領著身後的一隊人馬隨扈於側,隊伍行進,發出一陣沉重而整齊的腳步之聲。

  “百官恭迎新君聖駕!”

  他威風凜凜,發出的聲音中氣十足,傳遍神元門前廣場裏的每一個角落。

  眾人立刻轉向,朝著蹕道,再次跪拜於地。

  廣場之上,除了腳下靴履颯颯,肅穆無聲。

  禦輦停下。高桓利落地跳下馬背,快步上前,和李協一左一右,開啟車門。

  李穆從車中登下,出現在了朝臣的麵前。

  他袞冕袞服,頭頂玄表朱裏、前後十二旒的帝王冕,身穿日月星山的十二章帝王袞服,神色肅穆,氣勢非凡,天子之威,盡顯無遺。

  他現身的一刻,百官無不低頭叩首,不敢直視。

  “陛下萬歲,萬萬歲!”

  眾人不約而同,齊聲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山呼之聲,摒息斂氣,等待著他穿過蹕道,走向神元門。

  但是接著,令人吃驚的一幕發生了。

  李穆並沒有立刻邁步向前,而是轉身,伸手朝向車廂,握住了一隻纖纖素手,隨後,將那女子從禦輦之中,小心翼翼地牽引而出。

  百官抬起頭,因看到的一幕,吃驚不已。

  洛神身穿後服,麵帶微笑,現身在了眾人的麵前。

  她身上那厚重的層層後服,亦遮掩不住已隆起的小腹。

  大成開國皇帝李穆,便如此牽著他的皇後,在兩旁百官的注目之下,踏著蹕道,向著前頭的神元門,緩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