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2章 無人可用
作者:中丞佐吏      更新:2020-10-11 13:39      字數:2271
  南營中軍大帳龐的側帳,即軍官休酣所用的營帳內,劉弘在饑困交迫中奮筆疾書。

  天亮之前,十二月的最後一次常朝就要開始了。

  雖然,此時的曆法還是以十月為歲首,但對於劉弘來說,這就是為過去這段糟心的時日畫上句話,迎接嶄新一年的時間點。

  但今天的早朝,劉弘又雙叒叕一次,無法輕鬆愉快地度過了。

  花了將近一個時辰,劉弘才終於將一紙近乎不倫不類的詔書撰寫完成,略查閱過後,派人將營外看管禦輦的劉不疑喚來,替詔書潤色。

  ——在正常時間,潤色詔書本該是侍郎們的工作;但劉弘身邊,實在實在是沒人可用了···

  端著茶疲憊的猛灌一通,劉弘目光緊盯在茶碗之內——劉弘實在是心虛,不敢直視劉不疑那張,即將扭曲成一撮紙團的臉···

  在劉弘坐在上首的筵席之上,險些跪坐著睡過去的時候,劉不疑才終於完成了詔書的潤色。

  劉弘顧不得查閱,便將腰間係著的那枚傳國玉璽拿起,草草印了上去,道:“今日常朝,還請奉常屈尊,暫代宣詔之事。”

  劉不疑自是連道不敢,便恭敬的將詔書放入一個木盒,才退出帳外。

  而劉弘,則是看著那枚係在腰間的玉璽,再度陷入苦澀之中——玉璽,原本也應該有專人保管,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劉弘親自掛在身上···

  “缺人呐···”

  侍郎,根據具體職責,分為不同秩等,從最低的負責整理文書,清理雜物的訾官侍郎,到最高一級的執戟侍郎,乃至於到武帝朝的侍中,為四百至千石不等。

  顧名思義,侍郎,就是侍奉皇帝的男子,即近侍。

  與後世影視劇中不同,西漢皇帝的生活,並非由宦官負責打理,而大都是各類侍郎負責。

  從貼身保護皇帝的武侍郎,到早朝時殿外守門的黃門侍郎,從替皇帝整理文件的尚書郎,到替皇帝宣讀詔書的宣詔侍郎;但凡與皇帝有關的事,幾乎都是由侍郎負責。

  而宦官存在的意義,則僅僅局限在:侍郎皆男身,不便入後宮;皇帝又不能隻身前往後宮而沒人伺候,所以才需要宦官服侍。

  通常情況下,西漢的侍郎由三個部分組成:訾官、舉薦,以及恩蔭。

  訾官,即商賈豪強之子弟,付出十萬到百萬不等的錢財,以獲得一個在宮內鍛煉的機會。

  由於‘商賈出身’這個政治汙點,通常情況下,訾官出身的郎官在宮內的地位最為底下,一開始,都是從整理文案,搬運東西等粗重活開始做起。

  到最後,絕大多數的訾郎都會自請罷官,回鄉繼承家產。

  當然,花錢去皇宮待一段時間,也不算白去——在帝國最中樞耳聞目染,即便是再怎麽愚笨,地位再怎麽低下,都會使得這些訾官獲得遠超同齡人的視野。

  回到家鄉,僅僅憑借著跟大漢最精英的一批人共事所總結的經驗,就足以讓這位前訾郎,將家族發揚光大,富甲一方。

  對於這種花錢將家中子弟送入宮內的行為,豪商巨賈們亦是甘之如飴——對於他們而言,當財富到達一定規模的時候,錢財,已經隻是一串數字了。

  但若是能用這些錢財的一部分,將家中有天資的子弟送到宮中曆練,那就不一樣了——好歹別人問起來,也能說一句:俺家小子不才,在當今天子身邊伺候!

  在時代局限性下,‘訾官’的存在對政權也是大有裨益。

  首先,若是想要為官,豪商們就得繳納一大筆錢;即便按每人最低十萬錢計算,每年接受個百八十個訾官,國家財政就能有近千萬錢的收入!

  除此之外,這也是這個時代政權的無奈:能做官的人,太少了···

  當今天下,都不說飽讀經書的有識之士了,能把字兒人全了,有多少人?

  一萬人都不到!

  讀書人的基數,根本不足以支撐政權龐大的官僚體係!

  而豪商巨賈,且先不說認不認識字,水準線以上的眼界起碼是有的——如若不然,也不可能在這弱肉強食的時代,成長為富甲一方的豪強。

  再者,豪強們斥巨資送進宮裏的,自然也不會是歪瓜裂棗,而是被家中寄予厚望,跟隨長輩行商多年,被當做下一代家主培養的精英。

  除此之外,訾官政策存在的最大好處,便是將豪強階級拉上統治階級的馬車。

  ——你兒子都在皇帝身邊伺候了,你總不能再為富不仁,欺霸鄉鄰了吧?

  多少得注意點影響,顧及一下子侄的‘官聲’嘛!

  所以說,訾官政策,歸根結底,就是老劉家空手套白狼:你給我一筆錢,我允許你兒子來宮裏做些雜務,得到些曆練,如果確實有能力,那感情好,我這兒正缺官員;你兒子當官了,你丫也得給我收斂一點!

  收獲一筆錢,得到一個預備官員,還借此多方位壓製了地方豪強,一舉三得!

  而在宮中惡劣的生存環境下,訾官中能爬上高位的,都是狠人。

  光說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武帝大農令,桑弘羊!

  以訾官出身,憑借著行商多年積累的金融經驗,做起了國家的會計,均輸、平準,幾乎憑著一己之力,將漢室天下在大戰後,即將麵臨蕭條的金融秩序硬拉在崩潰線之內!

  最終,桑弘羊官至禦史大夫,位列三公。

  隻能說,比起那些隻知道之乎者也,挖個水渠都要去翻孔孟之道,去研究應該怎麽挖的文人,精明的商人無論是在視野還是能力上,都具有天然的優勢。

  劉弘當然也希望自己的郎官中,能有桑弘羊那般,踏實肯幹,有能力,有骨氣,還能替皇帝背鍋的臣子;但此時的輿論,不可能允許與商賈沾上邊的人,有任何一絲步入廟堂的機會。

  原因無他:賈,賤業矣!

  豪強通過訾官的路子,花錢將家中子弟塞入宮中,朝臣們自然不會說什麽,隻當沒看見那個郎官檔案上明晃晃的‘商籍’二字,而是轉過頭,以經費不足的名義,去爭奪那個郎官片刻之前交到衙門的錢兩。

  但隻要劉弘流露出要重用某個訾官的意圖,那等待劉弘的,就是便宜老爹,孝惠皇帝劉盈的結局——有曹參的口水在,劉盈短暫的一生中,都沒怎麽用水洗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