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最後的布置(五)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2-03-29 00:45      字數:3666
  該上車的都已經上車了,現在還不上車的,對戰爭既不利益相關,也不甚影響戰爭的走向。

  不管怎麽說,長久利益相關,應能把屆時特殊國債的利息降兩三個點。當然雖然其實和朝廷之前問鹽商要錢差不多,都是出賣國家長遠利益,換取短期收益,把長期的出賣換算成短期的國債利息降低。

  不過現在這年月就這樣,誰能短期之內籌到錢,誰就有優勢。長期……長期看,擦腚紙幹完活之後,甚至大順還能活多久都是個問題呢。賣,都可以賣。

  沒辦法,現在全世界都很拉胯,有能力征收全麵中產稅、所得稅的國家,也就一兩個。

  大順顯然不在其中,隻能從頂部的財閥手裏弄錢,行政能力所限。

  至於被動卷入其中的孟鬆麓,此時還興致勃勃幻想著大展身手,並不知道很快他就會被推到抉擇時刻。

  當沾滿百姓鮮血的檀香貿易興盛起來的時候,當檀香徭役讓當地的原本農業經濟崩潰的時候,他將抉擇自己站在哪一邊。

  正與邪,是一種分岔。誅桀紂,儒生可以這樣選擇。

  可正, 依舊還有分岔。

  是閉關鎖國, 取消檀香貿易,毀滅所有的檀香樹苗,內部穩固小農經濟,讓自己無利可圖, 那麽資本就懶得過來, 繼續關門建三代之治?

  還是開關貿易,把控檀香利潤作為原始積累, 以檀香利潤做進口資金, 進行農業手工業升級發展,融入大順主導的新時代經濟體係?

  這都是“正”, 但卻截然不同。

  在那裏, 或許,孟鬆麓會比他的同門同派的同窗師門,更早也更深刻地明白,岔路已至眼前。

  當他和那些鯨海公司的財閥們離開這個房間的時候, 看到了在等待的權哲身。

  想著劉鈺說的那些直白的典故, 並不隱藏或許郡縣一之的話語, 他隻是衝著權哲身點了點頭, 並沒有說什麽。

  權哲身回應了孟鬆麓的點頭, 整理了一下衣冠, 終於等到了衛兵的召喚。

  他已經在這裏等了許久, 也親眼目睹了完全拉開了差距的鬆蘇光明與華麗的一麵。

  衛兵搜了他的身之後, 引著他來到那扇木門前。

  權哲身最後扶了一下衣冠, 咽了口唾沫,在衛兵打開門之後, 邁步走進了房間。

  無論怎麽樣,舊天朝體係還未解體, 裏麵他要見的人,已然是天朝體係內的公爵。

  如何見禮, 還要遵守。

  跪拜之後,權哲身悄悄抬頭, 親眼看了看眼前這個人。

  “這就是讓本國開埠、導致鄉村崩潰、土地兼並、貨幣橫行、良民苦難的那個人。”

  心裏這樣想著, 看到的卻是一張慈眉善目的臉龐,正值壯年,甚至還沒到政治家的黃金年齡,看起來很是平和。

  也沒有什麽不怒自威的氣度, 更別提眼神殺人之類的玄幻,並無異常之處。

  至少, 如果不去想眼前這個人從西域打到東瀛, 又從東瀛殺到南洋之外的獅子國,那麽看起來也沒什麽不同的。

  悄悄收回目光,才剛要說點什麽,對麵卻先說話了。

  “不管怎麽說,一個懷揣救世救民之心的人,敢於乘私船跑到這裏,僅此一事, 倒是可堪讚許。”

  “好, 很好。”

  暫過之後,權哲身也不敢應承。

  “你是來問王霸之別的?還是來求救富民富國或者說救民之道的?還是覺得這根本就是一件事王道興則可通解?想清楚了, 回答我。”

  聽起來,好像這隻是個簡單的選擇題。

  可權哲身明白,這道題很難。

  他對大順、對劉鈺的情緒, 是很複雜的。

  大順不是大明,對朝鮮國沒有存續之大恩,至少沒有直觀上的。

  古人以醫為喻,早就說過這個問題。

  【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於諸侯】

  大順其實解決了很多事, 但這些事都不直觀, 論及切身感觸……

  是大明那種出兵抗倭,存續王朝更有感觸呢?

  還是大順發展海軍,一戰毀滅了日本一統的可能,從此再無倭患之危更有感觸呢?

  是等到西洋人衝到了東北亞,直接影響朝鮮國,天朝以保衛藩屬為名開戰更有感觸呢?

  還是天朝大造海軍,借歐羅巴戰亂之際下南洋,隔絕西洋人與馬六甲之外更更有感觸呢?

  無疑,是前者。

  具體到劉鈺,權哲身眼中看到的,又是什麽呢?

  是開埠。

  是貨幣出現。

  是原本的農村經濟全麵瓦解。

  是農村的土地兼並開始前所未有地發展,良民困頓。

  是大順取消了朝鮮國和日本之間的二道販子貿易,讓朝鮮國偷偷摸摸和日本貿易積攢的百餘萬兩白銀,基本都沒了。

  朝鮮國和大順區別太大了,大順自己這邊都幾千年的曆史,漢與唐、宋與明,這些細看經濟、賦稅製度、官僚製度等,都截然不同,況於說同文化圈內的國家。

  就算是同文化圈的,學的是這漫長曆史的哪個階段呢?

  奴婢製還存在、私有土地理論上還不存在的朝鮮國,很多東西本來已經在瓦解的邊緣。

  開埠諸事,讓這種瓦解的速度,以一種隻是略慢於仿佛江蘇改革一樣激進的形式發生。

  至少,權哲身等人是這麽看待的,他的老師就是這麽教的。

  不過要說起來,劉鈺還覺得冤呢。

  白銀是貨幣。

  那布匹、大米就不是貨幣了?

  明明是朝鮮國自己搞大同米製度、貢賦折色為米製、軍布製,使得某種等價物出現,促進了統一市場的形成。

  統一市場已經出現,發行鑄幣就是個順水推舟的事。

  原先貢賦的魚、蝦、皮、藥材,要都折為米,現在要折成錢,那不是一個鳥樣?

  開埠讓貨幣這種等價物入場,隻能說替代了大米布匹作為貨幣,可不能說是劉鈺讓朝鮮國出現了貨幣和私有製以及商品交換。他可沒這本事。

  隻不過是他媽的趕巧了,趕在了倭寇入侵、明末戰亂之後朝鮮國的經濟恢複期完成,商品經濟發展的階段。

  這就弄得仿佛是因為一切都是他導致的似的。

  既是趕巧了,本來隻是個“催化劑”,現在好像成了“根本原因”,這就是黃泥巴掉褲襠,不是也是了。

  權哲身還年輕,他對儒學的信仰和研究,並沒有那麽堅定。

  甚至本來壓根也不怎麽堅定,否則原本曆史上也不會飛速朝著基督教方向狂奔,他說他舉行彌撒晚禱隻是對宋儒“敬”之一義的踐行,而且念誦的也不是《玫瑰經》而是朱子的《敬齋箴》,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就難說了。

  人多慕強、慕富。

  權哲身從上船開始,再到目睹了劇變後的江蘇,可能看到的最紮眼的事,也就是剛來時候在鬆江看到的倒斃之屍。

  剩餘的,都是些富庶入眼。

  雖還沒有諸如鐵甲船之類叫人瞠目結舌的東西,可因為揚州淮安毀敗大量人口南遷而修建的大量中產、商販、小商賈、職員所需的標準化的沒水沒氣拉屎去外麵做飯在樓下的磚石居民區,還是很震撼的。

  至於給他年輕心靈帶來巨大衝擊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更不必提。

  現在劉鈺直接問他到底要幹啥。

  於是在略微猶豫之後,他還是給出了“救世富民”的答案。

  如果能像鬆蘇這麽富庶,未嚐不可。

  他從漢城偷渡到大順這邊,也隻看過江蘇,而且還是激進改革之後對外貿易急速擴張的江蘇。

  至於大順的那些邊遠地區、或者交通不便的人地矛盾極端激化區,他又沒見過。自覺或許甘肅比鬆江府略微差些,但料來也不會差太多。

  在給出這個回答後,權哲身再度跪倒在地,額頭觸地懇請道:“興國公就有富庶江蘇之能,還請興國公傳授富民之策。”

  “學生自東藩小國來,欲求學問於大儒。綿莊先生言,吾國之途,在鬆蘇。學生冒死求見,懇請國公指點一二。”

  “吾國自來忠順,藩屬之心不二,隻盼國公念箕子之德仁,予以指教。”

  權哲身也是豁出去了,一開始還想著趁機搞點事情,可等著真來到這裏後,在劉鈺的催問之下,終於還是慕強之心戰勝勝出。

  劉鈺其實並不認得權哲身,包括他的老師,也是一概不知。大順自己這邊一堆學派,他都不可能各個都認識,也就是和顏李學派、考據學派這兩圈人有點交集。

  可,既是同文化圈,而且又是儒生,他對這些人的想法,大致是了解的。

  基本就是往回退、老三樣。變種井田製、亦或均田法。

  沒了。

  在土地這個最基本、最核心的經濟要素上,沒聽說有出這個圈的。

  而且幾乎必然都是“空想”派,指望著上層自發改革,或者在不觸動地主利益、或者在地主所能接受的改良之下搞。

  伸出手指頭點一點。

  降低官田稅、增加私田稅,使得田主自發投效官田。

  劃定個時間範圍,在此之後,土地不得買賣。

  三十年贖買。

  懇求地主行仁善之德,自發永佃給佃戶。

  既定劃線之後,鼓勵官民舉報越線繼續兼並的的,民告歸民、官告歸官的。

  ……這基本算是最不扯犢子的想法中的佼佼者了,要是能比這個更高,那絕對沒有。

  劉鈺就可以明確的說,王源的惟農有田論、工商納稅授勳論、城市房稅論,就是傳統文化與工商業發展衝擊下的最高版本了。

  朝鮮國的儒生,又不多了腦袋,學的都是一套東西,無非這邊開始玩實學的時候,那邊還在搞朱子學,但內核不變,肯定也跳不出這個圈。

  怎麽說大順也是文化母國,但凡藩屬的儒生能想到的方案,大順這邊早想到了。

  甚至就朝鮮那邊的情況,都用不著明、順儒學,經濟基礎過於超前了。

  直接從唐宋翻書,多半就能發現和他們苦思三十年而一模一樣的想法。

  純他媽重複發明輪子的玩意兒。

  劉鈺扒拉扒拉手指頭,也不可能去這些文化圈藩屬國,尋找儒家的可行方案。

  故而自然不可能對朝鮮國的大儒,有多少了解。

  不過既是這人偷渡過來就直奔程廷祚等人去了,他老師大概的想法,劉鈺心裏也就大致有數了。

  氣、理、心這些玩意兒的區別,劉鈺不懂,也不知道兩邊學派都是實學,但在這些哲學構建上天差地別。

  可經濟訴求、所有製、土地製度這些東西,那就真是魚找魚蝦找蝦。大概一猜,也就把圈縮到差不多可以理解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