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2-03-29 00:45      字數:3414
  新舊天下觀的分野,實質上也促成了鬆蘇地區學術精英的再度分裂。

  一部分精英,希望傳統思想普遍化,走一種四海皆可的改良,定義天下的道德倫理、正確錯誤。

  解構拆分,斷章取義,吸取諸子百家,重構話語解釋,提取出來世界大同、平等、博愛等等,力圖做新時代的引領者。

  此處可用,彼處亦可用。此處以為此為對,彼處亦以為此為對。

  這不是要攀附別人,而是試圖引領別人,以期對抗。確信先秦的那些東西,經過斷章取義和解構拆分,是可以把外來的東西打碎的,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回教、佛教、甚至自己的儒教……

  一部分儒生,宣告認輸,轉而防守,固守基本盤,致力於解決儒家文化圈內國家的共同問題,土地矛盾。

  並且在禁教的那一刻,認定了聖教根本贏不了,也不太可能對外輸出。守住基本盤,在儒家框架內,解決大順自己和幾大藩屬的問題即可。

  程廷祚,或者說整個顏李學派,在二十年前,是大順最激進的學派。

  但現在,他們畢竟老了。

  即便程廷祚已經隱隱認識到了時代的變化,可他也隱隱覺得,在學術界,現在二三十歲的、開始解構儒學、把功利學更進一步的那些年輕人,將會扛起新的旗幟。

  雖然他們學派反程朱很激進,但此時也不得不承認朱熹當年的判斷:毀滅聖教的不可能是心學,必然是失控的事功學。

  前者禪意入體,早晚迷途知返。

  後者激情澎湃,卻很容易失控,最終連內聖外王都不認。

  程廷祚自己都明白,在明末神州混亂的大背景下出現的顏李學派,也終於走到了路口。

  亂世時候,以功為先,餘者皆可閑置,以後再議。

  可現在,不是亂世,而是盛世。

  一邊,是水心先生的由外而內,但外功必複禮、言行舉止皆合於禮而後入心的道學老路。

  一邊,則是一條作為儒生,在盛世之下根本不想走的路。

  也因此,他雖然知道孟鬆麓要去檀香山的心態,終究還是張博望班定遠的類似心思,可他還是希望自己最後收的弟子走出去。

  如果有一天,學派湮滅,後浪推了前浪、亦或者學派最後成為了異端、亦或者學派最終走向道學老路的保守……

  至少,遠去檀香山的孟鬆麓,若能成功,可以給學派,在曆史中留下一絲痕跡,一絲怎麽也抹不去的痕跡。

  “鬆麓啊,你隨我學習多年,分齋學問也學了不少。雖說咱們的《三字經》裏講,四十出仕,你還遠遠不到,未到磨礪成熟的時候。”

  “但興國公既然在即將離開江蘇之前,詢問此事,我想了想,你既同意,那你就是最適合的人選了。”

  “經費、人才、百工等,興國公那邊自會協調,你去到那邊拜謁的時候,定會安排。”

  “陛下不日出巡,你還是早早動身的好。不然隻恐興國公並無時間。”

  孟鬆麓心中高興,忙道:“先生,鹿庵自朝鮮國來,正要求實學正道。弟子以為……”

  一旁的權哲身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皇帝出巡”這件事上,心想,本國之困,先生說自興國公伐日開埠始。

  此事既非王道,隻怕聖天子居於宮中,未必知藩屬困苦。那些使者,又都是遣詞造句之輩,恐也難說清楚這裏麵的事。

  先生叫我來學救世救國救民之路,隻是恐怕若開埠事不停,終難成功。

  何不趁此天子南巡之機,肉身進言,訴藩屬開埠之苦困?

  隻是料想上國天子出巡,必是警衛森嚴,自己恐無機會接近。

  這孟鬆麓既有機會去見開埠一事的始作俑者劉某,我何不借此機會跟隨?

  屆時,力陳彼非王道,更寫千萬文字。

  他若不怒,以為有理,則可趁機麵見天子。

  他若怒,殺我,亦可趁機鬧大。

  天子南巡,他卻殺人,轟動一時,晾他也沒有一手遮天之能,天子聞之,必要質問,緣何藩屬之民流落此地?竟到底有何冤屈?

  若聖天子知藩屬事,或許會停了開埠吧?

  他也知道,上國天子和朝鮮王估計肯定不一樣,自己這級別在朝鮮國,以自身家世,麵王尚有可能,師兄中也有一些當朝大員。

  但在這裏,隻憑自己,恐怕根本沒有接近天子的機會。

  到時候,再被一些惡賊奸佞,扣上一頂朝鮮國對上國不滿、意欲行刺的大帽子,倒是對國家大為不利。

  正思索著該怎麽讓孟鬆麓引著自己去見見興國公時,程廷祚卻對他說道:“你先生李星湖的學問,見解,我看了不少。但有些事,實難說清楚。”

  “我的恩師、恩師的恩師,當初也是認為大明不該收折色、白銀,而該收本色的。可如今,我想即便他們複生,也不會反對征收白銀,更不會執著於複征本色糧米的。”

  “我記得,李星湖說過開埠、貨幣、兼並的事。對吧?”

  權哲身連忙道:“先生所言極是。恩師的確說過開埠、貨幣諸事。”

  程廷祚笑道:“昔者,興國公曾與商賈言,朝鮮國做二道販子,也積攢了些金銀。待日本臣服為藩,想做這二道販子就難了。興國公說話自來多俗,你也不比介意。但真論起來,也就是這麽一回事。”

  “如今開埠……我問你,你覺得,從鬆江府運大宗貨物,是去鳳陽府方便?還是去仁川方便?”

  得益於一些禁書的傳播,權哲身也知道鳳陽府在那裏,想了想自己來時乘坐的大船,便道:“如今大船往來,自鬆江去仁川,比從鬆江到鳳陽府方便。”

  程廷祚又把那封信拿在手中,抖了一下道:“興國公與我書信一封,信上給了我三條路。”

  “一條,是去更遠的地方。”

  “一條,是順著改革後的江蘇。”

  “另一條,是遠赴萬裏之外。”

  “三條路,我都想試試。”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我可以告訴你,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麽解決天下第一仁政諸事。”

  “而朝鮮國既然開埠,這三條路,隻能選順著改革後的江蘇這一條路。”

  “除非不開埠,但也需得我等上國上士,解決了天下第一仁政到底該如何辦的事後,嚐試成功,方可學。”

  “你覺得,開埠與否,你能決定嗎?”

  權哲身麵色一暗,嘟囔道:“上國開埠,皆用霸術、輕重。”

  當初孟鬆麓聽到這話,是說沒錯,我們是用了輕重術,但實際上你們搞軍布稅,才是正統輕重術。大家都是霸術,你也不必說我們。

  可程廷祚聽到這話,卻連連擺手道:“此言大謬。開埠一事,絕非霸道。大國先儒,若黃梨洲、王船山、顧亭林、唐圃亭、習齋先生等等,皆言互通有無之大利。”

  “開埠本身,非是霸術。”

  “朝鮮國之人參、文皮、紙張,交換上國布匹、蔗糖,此大利民之事。”

  “開埠一事,本身無錯。那麽開埠一事,如何又能取消?”

  “既不可能取消,就需明白,朝鮮國,距離鬆蘇,實則比鳳陽府都近。”

  “若冬季,天氣冷,有人言:吾將鉤日而近地,則天暖也;有人言:吾將燧木而取火,則人暖也。”

  “然,前者不過巫祝;後者,乃為天皇燧人氏。”

  “開埠一事,既不能改變,你就需明白,這件事的答案,你在這裏是找不到的。你要去鬆蘇去找。”

  “眼下你所見的這個村社,我也可以告訴你,將從屬於鬆蘇,別無選擇。”

  “開埠既然不可更改,那麽朝鮮國需得明白,禮文當從屬於天朝、經濟當從屬於鬆蘇。”

  “你的答案,隻能去鬆江府、蘇州府、南通州去找。而不是在這裏尋找。”

  權哲身聞言,忍不住道:“恩師說,貴學派有大學問,亦有救世之誌。難道,先生也認同興國公的作為嗎?”

  程廷祚苦笑道:“朝鮮國距離鬆蘇太近了,其實論起來,和這裏差不多遠。這裏尚不能走十萬石大船,可走海路自登州府到朝鮮國,十萬石大船亦可飛馳。”

  “你要尋找的答案,我若能在淮南解決,興國公又怎麽會日日嘲諷?淮南事,我已從了興國公的想法,另行解決。”

  “離著鬆蘇太遠的地方,我要去河南農村尋找答案。可,河南離著鬆蘇太遠,朝鮮國可是很近,太近的地方怎麽辦,興國公已經給出了答案。”

  “我對這個答案讚同,也基本滿意。我隻是不讚同他得到這個答案的過程。”

  “太過暴烈,太過迅捷。十餘年內,使得數百萬人顛沛,運河、漕米、鹽政、稅改諸多事,我認同現在的結果,但我覺得,或許可以有更柔和的辦法達成。”

  “隻不過,木已成舟。”

  “我不反對這條舟。”

  “我反對的,是興國公砍樹的手段。”

  “所以,你需要先知道,這條‘舟’到底什麽樣,才知道怎麽伐木成舟,以及如何避免興國公‘砍樹’過程的暴烈。”

  “這條舟到底什麽樣?每根木板都是怎麽拚接的?你在這裏看,隻能看到一葉,卻不見泰山。”

  “所以我說,你的答案,在鬆蘇。看懂了鬆蘇這條船,才知道該怎麽辦。所缺的,隻是用王道手段,不要如江蘇改革如此劇痛。”

  “別的我且不說了,隻說一句,萬萬不可刻舟求劍。”

  “幾年後,你來此鄉社,或可見此鄉社興紡織業。你若照抄,便是刻舟求劍了——這裏隔壁,就是天朝最大的扶桑長絨棉產地、過江就是商賈雲集的通商大港、沿河便是軋棉去籽的軋紡作坊。”

  “你要先弄明白,你們在經濟上所從屬的鬆蘇,到底是何等模樣,才能知其意而去其形,不至刻舟求劍。”

  “去吧,你所追求的答案,不在這裏,而在鬆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