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2-03-29 00:45      字數:3470
  程廷祚聞言,似笑非笑地看了弟子一眼。

  心想於年輕人而言,在這種地方與庶民相處、每日都做一些無趣紮實的事,著實難比張博望、班定遠那樣的激情。

  又想縱然孟鬆麓說他明白其中區別,實則走的還是班定遠的路子,欲在萬裏之外揚名。

  他終究活的年久,小輩心思,一望了然。

  但他也不想說破,覺得孟鬆麓熱衷此事,雖有年輕人耐不住寂寞欲成萬裏事的原因,可終究這件事也不是錯的。

  大順對外開拓和探索,對這些儒生而言,最大的影響,就是極大地拓展了“天下”的概念。

  錫蘭、爪哇、身毒、歐羅巴這樣的名目,頻頻出現在先發地區的書刊之中,對於外麵的了解越多,天下的範圍也就越大。

  天下的範圍越大,對遙遠遠方的恐懼反而越小。

  曾經天下之外的蠻荒之地,如今成為了天下之內的遙遠邊疆。

  檀香山到底在哪,其實他們並不知道。但他們已經開始接受地球是個球的概念,既然大順的商船每年都能去歐羅巴,那麽又能有多遠呢?

  雲南、貴州的書生,若想去京城趕考,難道不也需要走半年時間嗎?

  商船去歐羅巴,也不過幾個月最多半年的時間。

  這樣一想,那遙遠而未知的檀香山,在新的天下觀之下,最多也便是雲南、貴州。

  “你既想去,這是好事。興國公信上雖多嘲諷,但我輩做事,與他的嘲諷無關,隻與王道相關。”

  “你若要去,過幾日便過江往南,去拜會興國公吧。”

  “過些日子,聖上南巡,料來,興國公亦要回京城了。他在這時候寫信說此事,多有些臨走之前,把要做的事都交代完的意思。”

  皇帝要南巡來看改革後的江蘇一事,並非秘密。

  但孟鬆麓終究年輕,也不曾做過官,對於皇帝此番南巡和劉鈺被不再出鎮江蘇的關係,並不能立刻理解。

  “興國公不再出鎮鬆蘇?先生何來的消息?”

  程廷祚並不作答,隻是笑了笑,心道這事是明擺著的。

  如今鬆蘇,已是朝廷財稅重地,比之過去,數倍過之。

  地稅並未增太多,但是工商、專營、乃至於皇室內務帑銀收入,卻遠勝過去,難以計數。

  為帝王者,可以允人永鎮雲貴不毛之地,卻不可能許人永鎮此地。經營太久,就算皇帝不說,想來興國公也會主動避開。

  不過江蘇一地,如今轉型,舍魚米之鄉,而得棉絲之利。糧食、煤炭、鐵器種種,皆於別處來。或者說,皆於海軍來。

  皇帝此番南巡,自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要親眼看看江蘇的民生經濟,看看這些扶植起來的商人對皇帝的態度,亦或者是來特意立威的。

  這些東西,聰明人是猜得到的。

  想來與上次南巡定下廢運河、修淮河、問鹽商要錢的情況大為不同。

  此番,程廷祚猜測,此番必比上次盛大許多。

  甚至可能會引精銳親軍,一路護送。

  更命海軍艦隊,大閱於鬆蘇,也未可知。

  他猜的,基本正確。

  但並不完全。

  確實,這一次皇帝南巡,是有很多程廷祚以為的想法。

  包括帶著軍隊前來。

  也包括會在鬆蘇大閱艦隊。

  當然,包括劉鈺在江蘇改革完成之後,不說是鳥盡弓藏吧,但也肯定不會再讓他繼續在這裏出鎮了。

  但,這些想法,都是比較正常的、普通的、“舊天下”概念下的理解。

  大順對外交流導致的天下觀、天下概念的變化,使得“舊天下”與“新天下”出現了一些不同。

  新天下包括舊天下的許多,如同當初打著“保天下”旗號的大順,最終大部分承接明製,包括稅收、中央與地方關係等。

  但許多與舊天下相似的,也要一些與舊天下不同的。

  放到此時,也是一樣。

  皇帝這一次南巡,除了程廷祚說的那些“舊天下”邏輯下的舉動外,還有一個程廷祚此時所不能理解的“新天下觀”下的邏輯。

  縱然程廷祚等人,已經隱約感覺到了此時的天下概念,與過去的天下概念已然有所不同,但他們終究還是不能把握到不同的關鍵。

  此番皇帝南巡,要引精銳京營護衛、要在鬆蘇大閱海軍,在新的天下觀下,是在為即將到來的對外擴張做準備。

  一場從歐羅巴到美洲、從美洲到呂宋、從呂宋到印度、從印度到非洲的全麵的、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即將打響。

  不同的人,對外部世界的關注重點不同。

  如大順科學院的那群人,江蘇改革的這幾年,被列為頭等大事的,是在北美洲的土地上,本傑明·富蘭克林,用風箏“證明”了閃電也是一種電,和摩擦的電沒什麽區別。

  之所以用“證明”,是因為大順這邊的新實學教科書的通識教育中,將這個說法作為一種“常識”,隻是填鴨灌輸而沒有任何證明。

  隨後,羅刹國的第一個本土籍院士羅蒙諾索夫,和提出了錯誤的熱力學公式的另一位院士李赫曼,重複了這個實驗……然後羅蒙諾索夫活了下來,羅刹科學院則當場損失了一位物理學院士。

  由此,引發了一波“去證明大順科學院那些奇怪理論”的實驗熱潮,各種大膽的、不要命的實驗,在各地上演。

  大順的決策圈,關注的重點則當然不是這件事。

  他們關注的重點消息,還是歐洲的局勢、印度的局勢、法國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爭鬥。

  以及,英法在北美正式宣戰。

  起因就是“人參”戰爭之後,大順在江蘇的改革,使得東西方貿易的奇葩狀況嚴重加劇。

  原本唯一能夠用香料換取貨物的荷蘭,和大順合作。

  大順快速發展的紡織業,仿造的鍾表業,使得歐洲幾乎沒有任何貨物可以進入到大順。

  本來也不多。

  現在隻是加劇了這種奇葩狀態。

  而法國在北美挖人參、捕貂皮、抓鹿角,忙的不亦樂乎,一船船的貨物穿越萬裏航線,來到大順,換取法國絲綢紡織業急需的東方上等絲。

  法國人驕傲的說,他們再也不需要派船,去南美走私來獲取足夠的、與中國人交易的白銀了。

  人參戰爭看似結束了,可實際上並未結束。

  嚐到了甜頭的法國人,支持印第安人南下俄亥俄穀地。

  而法國人則沿著河流,修築了諸多的堡壘,以法國人的堡壘、印第安人盟友的人力,不斷擠占英國的北美殖民地。

  這是在為“獨占人參貂皮”貿易,創建緩衝區,但又不想和英國全麵衝突。

  因為……貿易上,法國人占據優勢,他們隻想保持現狀,並不想擴大戰爭,之前的元氣未複,此時又已經得到了對華人參貂皮珍珠貿易的優勢。

  英軍的年輕軍官喬治·華盛頓,為了升遷,帶兵伏擊了法國的一支小股部隊。

  法國軍官朱蒙維爾,帶著法國人在歐洲特有的傲慢,認為法國是歐洲的宮廷語言和外交語言,用法語高喊不要開槍,我們是來談判的。

  華盛頓當然不懂法語,但他也不是很有膽量獨走,他也不是很想和法國人正麵衝突。

  即便聽不懂法語,他也不想搞事。

  但英國人的易洛魁盟友領袖哈夫·金,不但懂英語,而且非常懂法語。

  幾乎是一瞬間,哈夫·金就做出了一個很難說聰明或者不聰明的決定,他衝上去用斧子把法國軍官朱蒙維爾給砍死了。

  砍的原因,基本上大順這邊熟讀史書的人,都能明白。

  挑動英法開戰,從而讓英法兩敗俱傷,易洛魁人趁機做大。

  《易》曰: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渾水摸魚之策爾。

  不能說不是一招妙計。

  可問題是這種類似於挑動狗咬狗的計策,有個前提,得是自己足夠強。

  如果自己不夠強,反倒可能讓一家做大,徹底失去發展的時間。

  人都被砍死了,那華盛頓這邊也隻能一不做二不休,把這支法國小隊全滅。

  但不久之後,法國人就卷土重來,且靠著印第安盟友的幫助,把華盛頓給抓了。

  因為法國駐俄亥俄穀地的統帥,是被砍死的那個倒黴的朱蒙維爾的親哥。

  於是華盛頓被抓。

  之前就說了,華盛頓不懂法語。雖然法國人認為,歐洲人、尤其是尉官級別以上的中上層不可能不懂法語,但這隻是法國人自己認為的。

  於是逼著華盛頓簽下了一份認罪悔罪書。

  認罪悔罪書,是用法語寫的,內容很明確:是英國軍官華盛頓,“刺殺”了法國的外交官朱蒙維爾。今後英法在北美的一切衝突,均由英國人負責。

  隨後,簽下了法語認罪書的華盛頓,被釋放。

  如果隻是到這一步,大順決策圈又不是傻子,自然能看懂:法國人慫了,根本不想和英國人開戰,否則外交官被人砍死,就這麽把人放了?

  但,英國那邊的反應,就非常微妙了。

  眼紅與法國和大順之間貿易的英國公司、試圖搶奪人參貂皮貿易的殖民者、確定了印度優先政策但在印度和法國爭鬥不休的東印度公司、金融資本家,立刻如同當年詹金斯耳朵戰爭時候那樣,利用手裏的輿論工具,展開了全麵的宣傳。

  華盛頓自己承認,那場衝突並不大,雙方死傷隻有二三十人。

  但很快,他嘴裏的二三十人,變為了弗吉尼亞報紙上的二三百人,然後又變為倫敦街頭被資本控製的輿論所描繪的“擊斃了九百多名法國人”。

  是保衛英國邊疆和殖民地利益的年輕英雄。

  有意思的是,一些報紙引用了華盛頓給朋友的信的一些細節描寫:我聽到很多子彈的嗖嗖的飛過,真的!這聲音中有種迷人的東西……

  而真正上過戰場的英王喬治,則吐槽道:扯犢子,當我沒上過戰場?【他不可能聽到這麽多子彈聲】。

  而被資本控製的輿論,一旦發動起來,就不可能停下了,隻能互相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