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2-03-29 00:40      字數:3218
  再看一眼親生兒子,皇帝內心並沒有因為適才萌生出“朕走之前也帶你走”這樣可怕的想法而有半分羞愧。

  既生在帝王之家,既為朝廷天子,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什麽的,也就此生無緣了。

  皇帝本身並不反對此時眼前這些人認同的道理,以及他們渴望執行的政策。

  但為將來考慮,就不能隻看眼前。

  任何政策,都有正反兩方麵,這一點皇帝內心還是清楚的。哪怕是皇帝認為可以執行的取消人頭稅攤入土地稅一事,皇帝也知道這些好處之外的種種壞處。

  要說發展工商,隻有好處,沒有壞處,那是扯淡。

  真要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曆朝曆代何以一直重農輕商?

  宋朝看似工商發達,可宋朝對工商業的管控到了一種駭人的地步。未經許可,私自售賣十斤茶葉,抓到就是死刑。

  大順此時哪有這樣的本事,能對全國的工商業管控到這種地步?況且取消匠籍,也意味著官營手工業全麵讓步於私營手工業,江南工商業的發展,如今呈現的是一種與之前截然不同的狀態。

  這麽發展下去,是否有危險?有些東西,是顯而易見的。

  商人有錢,自秦之後,天朝就是土地私有製,大量的錢用來購買土地,造成前所未有的兼並速度,怎麽辦?

  商人有錢,勾結官員,甚至把手伸向軍隊、朝堂,這又該怎麽辦?

  更不要說那些因為剛剛起步發展、暫時還未顯現的種種威脅。

  李淦是個很自負的皇帝,故而才動輒琢磨著追漢趕唐。這種自負,或者自信,也一樣有正反兩方麵的影響。

  正麵,皇帝的自負和自信,認定自己可以任爾東南西北風、朕自巋然不動。見招拆招,隻要自己還活著,時代發展帶來的種種新問題,自己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至少不會手足無措。總覺得自己也能夠分辨的清,那些政策可用、哪些政策不可用。

  反麵,皇帝的自負和自信,認定自己的兒子們,全都不如自己。這幾乎是一種必然的心理,一個極端自負自信的人,對自己的接班人向來是認為不如自己的。他擔心的,便是將來自己死後,將這江山交到太子手裏後,太子能否應對這些新的局麵?

  這些“黃牛係”的人呢,如果將來不滿太子的政策,是否會做出什麽舉動?

  “黃牛係”的這種道理,流傳日廣,日後這一係的人,造反是不可能的。但,有沒有可能,輔保一位可以繼續執行擴張、發展工商、經略南洋、角逐西洋的李家人呢?

  比如……自己的七兒子,現在跪在這裏主張擴艦的李欗?

  隻要秩序在,隻要還穩定,李欗是絕對沒有繼承權的。

  這一點,毋庸置疑。

  不過,前提是,秩序。

  一個瞎了一隻眼、小時候受洗過、而且還不是嫡子的皇子,在秩序存在的時候,是絕對沒有繼承權的。

  然而,當秩序不再的時候呢?

  李欗管著海軍,海軍雖然能打,但陸戰隊那點人,和京營的精銳陸軍差得遠。李欗不可能、也絕對不敢把手插入陸軍著。

  但是,“黃牛係”其道已成,焉知陸軍裏就沒有認可此道路的人?

  都說,虎毒不食子。在這皇家,就是扯淡。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故事,禁衛軍繼承法的大唐,已有太多。再如前朝英宗,不還是奪門之變,搶了親兒子的皇位?

  李淦倒是不擔心李欗對自己的皇位造成什麽威脅,這既是自信自負,也是出於大順權力構建的理性認知。

  但是,自己若死了?

  若太子不喜歡、或者害怕、或者感覺控製不住新時代的局麵、或者儒學文官係倒逼反動變革呢?

  到時候,這些人會怎麽辦?

  是會乖乖聽話?

  還是怒吼一聲清君側?

  亦或是,扶一位李家人上位,真正為祖國、為社稷、為江山走上一條正確的路而奮鬥?

  甚至是,南洋或者江南各地,宣告此亂命也,各地不尊詔令?

  皇帝不喜歡結黨營私,但也不怕結黨營私。

  皇帝怕的,是一群真有一種理念的人,群而不黨……

  歸三代之治、克己複禮、井田周製,這也是政治理想。但現實已經證明,這是一條根本走不通的路,從王莽之後,此路已絕,再無人嚐試實踐。

  是以,皇帝不怕儒家君子,也不怕他們群而不黨。

  因為政治理念已經破滅,隻剩下了道德理念。

  怕就怕,如今這些“黃牛係”的人,認可一條道路、並且認為這條道路真的走得通——到底是不是真能走得通且不提,就如儒家,在王莽之前,不也認為人間真的走得通嗎?不失敗之前,是絕對不相信走不通的。

  皇帝終究是封建皇帝,在這個時代,不可能推心置腹地和這群人說“我死之後,若政策不對,你們不要造政策的反”之類的話。也不可能讓這些人立下字據,隻說日後絕不如何如何。

  此非君臣之禮、亦非君臣之道。

  於是皇帝問道:“朕有一事,正要問問卿等。若是朝中廷議之後,竟以為,擴建、外交、貿易、西洋,皆惡政也。”

  “遂降低海軍料數、封存半數海軍、降低水手兵員、於馬六甲開一關貿易,卿等將如何?”

  此話一出,眾人全都傻眼了。

  聽皇帝之前的態度,感覺皇帝是支持的。

  他們這些人,又都是劉鈺帶出來的,諸多政策,他們根本沒有資格參加朝堂討論。之前他們隻負責做事,始終有人為他們遮風擋雨,便覺得好像他們認定的政策,一定能夠實行,隻管去做就是。

  久而久之,他們心中也難免出現了一絲幼稚無比的想法:隻要是正確的,朝廷就應該做,而且一定會做。

  且不說,正確還是錯誤,是以什麽樣的準繩來評判這個根本問題。

  就說他們的認知,憑什麽正確的事,就一定要做、一定會做呢?

  現在皇帝忽然這麽一問,他們頓時慌了神,這才想到,原來,朝廷是否做某事,未必是看這件事是否正確。

  眾人幾乎均想,若真這樣,那不是扯淡嗎?之前所做的一切,還有什麽意義?

  真正下了南洋,方才知道,若隻是軍事問題,南洋的荷蘭人、西班牙人,何至於用得著二十年努力?

  現在大好的局麵,難道就是為了跑去馬六甲一口通商的?

  封存海軍、裁剪海軍……眾人的前途呢?

  一眾人知道麵聖的禮儀,不敢交頭接耳,也不敢隨便抬頭——除非是重臣,或者皇帝親信,否則下跪的時候抬頭看皇帝,便可以視為“有刺駕之心”。

  不能交頭接耳也不能交流,這時候誰也不敢說話,隻能等著李欗先說話。

  李欗也知道,這時候自己非得說話不可了,隻好奏道:“父皇,若真如此,兒臣以為,當據理力爭!”

  皇帝聽後,忍不住大笑道:“據理力爭?好一個據理力爭!你據的,是哪家的理?”

  “理都不同,如何據理力爭?隻會淪為爭吵。甚至,從辯事,變為辯理。”

  “事,可辯;理,焉能辯?”

  “你們日後可去問問鯨侯,他在朝堂上,言辭激烈朝中皆知。然而即便如此,他可有一次辯理?”

  說罷,皇帝又道:“爾等也都讀書,朕不妨再教教爾等。”

  “荀卿言:這世上,有四種真正的社稷之臣、國君之寶。”

  “此四者,謂之諫臣、錚臣、輔臣、拂臣。”

  “何謂諫臣?”

  “君主有過、或者朝廷的政策錯了。將要危害國家、有害社稷的時候。大臣看的出來,並且直言勸諫,把問題都說清楚。君主聽呢,最好;不聽呢,就跑路、辭官、隱居。”

  “這便是諫臣。古代的箕子,大抵就是諫臣的代表。紂王不聽,箕子就彈琴放歌以自悲,再不問國政事。最後逃亡朝鮮。”

  “何謂錚臣?”

  “君主有過、或者朝廷的政策錯了。將要危害國家、有害社稷的時候。大臣看的出來,並且勸諫,把問題都說清楚。”

  “君主聽呢,最好。不聽,自己便死。”

  “這便是錚臣了。比幹、伍子胥、三閭大夫這樣的臣子,就是錚臣。”

  “何謂輔臣?”

  “朝政有錯,危害社稷。勸諫君主,君主不聽,於是發動群臣,逼迫君主,以至於君主不得不聽。”

  “這,便是輔臣。”

  “古時候的平原君;逼迫宋帝前往檀淵之戰的寇萊公。他們就是輔臣。”

  “何謂拂臣?”

  “朝政有錯,危害社稷。大臣站出來,搶奪君主的權柄、違背君主的旨意、反抗君主的命令。但最終,將事情辦成,解除了國家的危機,社稷的危害,讓君主不會受辱,讓國家得以興盛。”

  “這樣的人,便是拂臣。”

  “論起來,竊符救趙錐殺晉鄙的信陵君,這就可以算是拂臣了。若如故事裏,要是嶽武穆得十二金牌而不退兵,違背君命,直搗黃龍,一雪靖康之恥,亦可謂之拂臣。”

  “諫臣、錚臣、輔臣、拂臣,荀卿說,此四種臣子,是社稷的柱石、國君的瑰寶。”

  “所謂‘君子從道不從君’也!”

  說到這,皇帝笑道:“所以,荀卿從前朝嘉靖年,被趕出了孔廟,輪不到半塊冷豬肉吃,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