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零章 懷疑對象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1-04-16 01:29      字數:4028
  <b></b>開槍的都是好手,喂火藥最少的,也都是皇帝親軍級別的。即便手裏的火槍沒有膛線,這麽短的距離,還是瞬間掃倒了十個荷蘭人。

  跟在牛二旁邊的黃班,就看到牛二等人十分熟練到像是吃飯拿筷子一樣,抽出通條,嘴咬火藥包的動作一看就是不知道咬了幾百上千次練出來的。

  被伏擊的荷蘭人驚恐不已,好在軍官沒死,下意識地聚在了軍官的身邊,胡亂地朝著樹林裏還擊。

  荷蘭軍官怎麽也沒想到,在距離巴達維亞這麽近的地方,竟會遭到那些膽小的華人的襲擊。

  高喊著讓士兵不要開槍,看不到敵人胡亂開槍,裝填又要將近一分鍾,這不是等死嗎?

  然而這些殖民地的士兵可沒有這麽強的紀律,胡亂攢射之後,慌亂地在路邊裝填。

  緊接著,樹林裏再度響起了槍聲。

  一群人端著插有刺刀的火槍就衝了出來,荷蘭軍官摸出腰間的短槍就想還擊,但對麵顯然也有好手,砰的一槍先發製人,打在了他的手臂上。

  黃班目睹了這一切,也見識到這些人抬手就有的手段,這些人肯定不是海盜,海盜可沒有這樣的手段,心下更是疑惑。

  很快,巴厘島的土兵扔了武器投降,後麵傳來一陣敲盆的咚咚聲,一群手裏拿著殺豬刀、長矛、竹槍的華人也一並衝了出來。

  荷蘭人根本沒想到會在這種地方遇襲,也沒想到對方不斷有燧發槍,而且打得還這麽準。

  就像是在城裏遊行一樣的行軍方式,遇襲之後又沒管住手胡亂開槍,在第二輪射擊之後就已經崩潰了。

  被真正打死的、當場死亡的倒也不多。可那些受了重傷的,這年月,再加上巴達維亞的炎熱氣候,多半也就等於死了。

  舉手投降後,一些華人抬著竹杠,屠戶出身的華人拿出捆豬的手段,直接將被俘的荷蘭人捆的結結實實。

  剩下那些巴厘島的土兵卻沒有捆紮,牛二走過去,找了個會當地語言的人,衝著巴厘島的土兵道“你們走吧,我們這次專打荷蘭人。荷蘭人也欺壓你們,當年蘇拉巴迪何等氣概?你們就願意給荷蘭人當替死鬼?”

  巴厘土兵一個個連連點頭,心裏卻道,我們原本活得也不好,給荷蘭人當兵,每個月還有軍餉,難不成還回去王公做事累死累活?哪一個不是被王公們賣到這裏的奴隸?當兵,總比當奴隸強。

  牛二也根本沒指望這些人怎麽樣,隻是為了離間一下荷蘭人內部的力量,至少讓荷蘭人對土兵產生不信任。

  他從懷裏取出一封信交到一個土兵手裏,說道“你回去後,將這個給總督。走吧!”

  收攏了一下戰場,將武器收繳之後,叫那些土兵離開,將死去的荷蘭人的衣服拔掉,用繩子掛在了樹上。

  目送那些土兵離開後,叫人把捆豬一樣捆著的荷蘭俘虜抬走,又將黃班、連懷觀等人叫來道“荷蘭人必要再來,這裏無險可守。咱們卻也不直接撤走,而是鼓動眾人趁夜,在城外舉火,做出威脅巴城的態勢。”

  “夜深之下,荷蘭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不敢貿然出城。後半夜就讓散漫的弟兄們先往南邊撤。”

  “荷蘭人必以為咱們是虛張聲勢,但也知道咱們有槍能打,擔心成燎原之勢,必要派人追擊。但又恐城中有變……也不會傾巢而出。估計也就百餘人,若能再伏擊一次,荷蘭人暫時便無力出戰了。”

  “屆時,我等打出‘均田免丁稅’、‘不納貢賦’的口號,荷蘭人必然大驚,擔心燎原之勢,定會從東爪哇調兵。”

  “東爪哇空虛之際,到時候是南下火山,還是東進三寶壟,就大有回旋餘地。幾位以為如何?”

  牛二心道,朝廷隻要管,那也就是這幾個月之內的事,肯定很快就有消息。

  若朝廷不管,卻把我等扔到這裏了,朝中那群鳥人又起了什麽幺蛾子,那就隻能靠自己的。

  到時候,南下火山是死路,也可以和他們一起東進,大不了自立為王便是。

  鷹娑伯既關注南洋之事,即便朝中反對,他也必私下裏支援,南下火山不靠海,鷹娑伯即便有心支援也無力,真要是朝廷變了主意棄了我們,那也正好調動一下荷蘭人的兵力,在東邊打開局麵,等著鷹娑伯派人支援些槍炮。

  荷蘭人不得人心,牛二心道我在靖海宮也學過殖民統治之法,這荷蘭的手段即便在殖民統治裏也算是暴政了。

  既有人心,隻要給些槍,給我一年時間練兵,不求與青州軍相較,但差一些亦足夠了。憑某在靖海宮裏學的本事,這等百裏之地造反稱王,亦非難事。

  他還沒察覺到靖海宮官學裏潛移默化教的一些本事,拿來造反稱王極為合適。隻是在靖海宮學的太久,那些東西又都隱藏在正常的術器之下,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已經塑造出來,隻是覺得適合而已。

  這是最壞的打算。自己這些人蹲在這裏好幾年,真要是朝廷變卦了,棄了他們,他們隻能自己想辦法做點大事了。

  黃班等人隻是草莽豪傑,打仗的本事需要慢慢學,此時哪裏知道“調動”、“聲東擊西”之類的手段。

  略聽了一下牛二的辦法,登時驚為天人,讚道“牛二兄弟這辦法好。我等欲往東,卻先假裝往南。欲去三寶壟,卻假裝誌在巴達維亞。這巴達維亞不可失,荷蘭人又不得不派人守城,便無多餘的兵力來圍剿我等,隻能從東爪哇調兵。”

  “馬上就要台風天了,一旦將兵調來,再往回調可就不容易了。屆時我們一路向東,拿下井裏汶、三寶壟,聯絡當地的酋長,聯而反荷,大事可成。”

  牛二隻是笑笑,心想最好不要這樣,我還有家室在天朝,若能回去自是要回去的。可就算回去,也不能窩窩囊囊地溜回去,到時候鷹娑伯定是要罵我幾句窩囊廢的,得幹出幾件大事不可。

  這時候先穩住了黃班等人,盡量先拖延時間,最好是朝廷趕緊出麵。

  既然對麵幾波勢力都同意這個想法,便開始召集那些在糖廠、甘蔗園勞作的華人,以及一起勞作做奴工的爪哇人。

  大肆傳播均田免人頭稅、免除貢賦、反對荷蘭強製定價和壟斷貿易等口號。

  按照靖海宮官學交的那些東西,做事得先有綱領,知道要爭取什麽。當然,教的時候,是拿著大順的開國史教的,名義上是為了“彰顯本朝得國之正、太祖皇帝順天應人、太宗皇帝審時度勢知天下之大危在東虜而變口號、本朝之得天下,上應漢祖、下承明祖,正之正也……”

  任誰也挑不出毛病。

  但這時候,以史為鑒的這些東西,浸淫了十餘年之後,情勢一到,自是手到擒來,用起來無比順暢。

  …………

  巴達維亞城中,逃回去的土兵將信交到了總督手裏,又將他們遇襲的情況重複了一遍。

  隻是,重複的時候,難免失真。

  “那些華人的武器很好,都是上好的燧發槍,都佩戴刺刀。他們的槍手很多,至少有數百人。而且他們開槍很準,一次齊射就讓隊伍崩潰了。”

  “好幾千的華人舉著各式武器從遠處衝了出來,將我們團團圍住。其中領頭的一個,身材高大,手裏不但有步槍,腰間還有短銃……”

  瓦爾克尼爾聽完土兵的複述,展開那封信,信上完全是用荷蘭文寫的,寫的很漂亮,顯然寫信的人文化水平不低。

  信上的內容,讓瓦爾克尼爾憂心忡忡。

  這封信像是一封談判信,或者說是起義者的綱領。

  如果信上隻是強調華人的問題,那還好,可以分而治之。

  但信上的內容,卻是強調荷蘭在整個爪哇的暴政,分析的鞭辟入裏,連瓦爾克尼爾看的都頻頻點頭。

  從為了壟斷貿易、減少丁香數量從而提高價格,導致的班達島數萬人的大屠殺和砍伐丁香樹。

  再到荷蘭人對爪哇強製要求納貢、再到征收人頭稅、總督上下貪腐橫行、公司員工勒索賄賂、強迫種植、壟斷貿易等等。

  後麵則是起義提出的綱領性文件,包括改革土地製度、廢除人頭稅、廢除巴達維亞的土地製度法、廢除納貢、廢除貿易壟斷和私人貿易限製、改革村社土地製度、反對包稅製等等。

  單就綱領而言,似乎可不隻是為華人爭取利益,裏麵並沒有大肆傳播民族和血統,可能是考慮到就算說了,城裏的華人也不會和起義者站在一邊,反倒是那些受到壓迫的奴工和村社農奴、奴隸更有動力參與起義。

  看過信,再聯係到土兵的複述,瓦爾克尼爾幾乎第一時間確定了,這群起義的人背後,有“境外的勢力”參與。

  但也幾乎是第一時間排除了大順在背後搞鬼的可能。

  對大順而言,如果有心下南洋,不用這麽麻煩,而且也不可能提出這樣的綱領,他知道大順的朝廷,絕不可能說出這樣的話。

  而且,站在荷蘭的角度,以己度人,大順就算想要下南洋,那麽也一定會延續荷蘭的統治方式隻是讓華人做一等人而已,剩下的納貢、控製貿易、抓奴隸等,都會一脈相承。

  人很難想象出自己沒見過、沒做過的事。瓦爾克尼爾也想象不出大順搞殖民的手段,甚至完全不可能理解什麽叫朝貢體係。

  以己度人去想,大順喊出這些口號,那豈不是增加自己殖民統治的難度?

  瓦爾克尼瓦很難想象,不抓奴隸、不抓奴工、不強迫種植、不屠殺焚燒減少產量,怎麽才能賺錢?

  那些起義者居然有優秀的火槍,而且訓練有素……加上這些條件裏還有允許自由貿易這一項,瓦爾克尼爾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那些歐洲的同行,他們才是最渴望在東南亞自由貿易的……哪怕閉關且頒布了《航海條例》完全壟斷貿易的英國,在東南亞也絕對是支持自由貿易的,因為他們還沒壟斷東南亞。

  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都有可能,他們都樂於見到荷蘭在東南亞統治的崩潰。反正他們也得不到,隻要亂起來就好。亂起來,他們的走私船就可以到處買香料,繞開荷蘭的檢查。

  而大順,是最不可能的。要麽根本不管。

  要管的話,大順是此時唯一有能力趕走他們的,趕走就要維係殖民統治,怎麽可能會扶植這樣的綱領?

  而且大順對東南亞是否自由貿易,肯定是毫無興趣。

  自由貿易還是壟斷特權,關大順屁事?自由貿易也好、壟斷專營也罷,不還是乖乖地來廣東福建鬆江買茶買絲買布買瓷器買大黃?

  倒是英法葡西,極有可能。

  一瞬間,瓦爾克尼爾想到了英國人。

  英西開戰了!莫非……英國人想要攻占菲律賓,借此削弱荷蘭在東南亞的統治,從而在擊敗西班牙占據菲律賓後為統治東南亞做準備?所以才借華人的手,搞亂爪哇?

  若是這樣,極有可能。

  一旦攻占了菲律賓,在東南亞有了落腳點,肯定希望荷蘭無力統治,從而扶植當地人反荷……英國人一百年前就幹過類似的事,被荷蘭人殺了一批退出了東南亞,這是故技重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