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九章 盜火、護火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1-03-28 23:43      字數:3664
  心中激蕩,忍不住便想擊劍為歌、舞劍感懷。

  隻是手馬上都要伸到劍柄上了,康不怠卻不知道該唱什麽了。

  若說心中激蕩感歎作歌,《丈夫歌》氣氛絕佳,隻是其歌曰“丈夫處世兮,立功名,功名既立兮,王業成。王業成兮……”

  康不怠想了想,覺得自己還是別糟蹋“王”這個字了,自己和劉鈺明明用的是霸道法術,和王道真的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

  可情已上來,急需宣泄,略作猶豫,還是將劍抽出,朝著地麵狠狠一砍,嘴裏呼喝一聲,方覺暢快,心中不再那麽鼓脹。

  收回了劍,隻是砍了這麽一下,已然是額頭布汗,紅光滿麵。

  “公子要做這等事,我固要跟隨。隻是卻不知我隨公子去,該做什麽?”

  “見所見、聞所聞。見聞錄諸文字,作海外列國誌。擇其強者而吹之、擇其惡者而憂之。鼓噪天下,為大爭之世造勢。不使天下有識之士囿於天下之內,而眺天下之外。秦之有天下,所需三事。上位者奮六世之餘烈,有鯨吞海內之誌;其內有商鞅死而政不息;其外者縱橫捭闔,不使六國合力。今非昔比,卻也不可不使天下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以使人亡而政不息。”

  康不怠點頭稱是,知道劉鈺不想帶正統儒生出去,帶了正統儒生出去,肯定又是一堆空對空的言論。著眼點也就和新井白石差不多,照著道德、製度、文化猛轟,根本看不透內在的東西。

  同樣的事,在不同的人眼裏,是不一樣的。而且康不怠也清楚,劉鈺是希望他這種既延續了傳統、又跟劉鈺一起廝混許多年的人,去描述外麵的世界。

  儒生不行,劉鈺也不行。前者著眼點有問題、後者不相處個十年根本不能理解他的思維方式。

  考慮到劉鈺之前安排他做的諸多事,除了門客、幕僚、心腹、管家這些算是很明確的身份之外,更重要的倒是如同一座橋,連接劉鈺所理解的將來和大順這邊此時的此刻。

  或者說,更像是一個通譯、翻譯。

  說的都是人話,都是漢音,可連在一起缺了翻譯,就很難聽懂了。

  就像是最簡單的“經濟”一詞,康不怠可以理解,也可以用此時的語言解釋清楚,但換了別人,聽到經濟二字,想到的肯定是經世濟民、治國平天下。

  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此經濟,非彼經濟。

  能理解劉鈺說話和思維方式的人,大順不少。至少那群收養義學裏的孤兒都聽得懂,但那群孤兒和劉鈺有一樣的問題,就是和圈外的人說話,就驢唇不對馬嘴了。

  他們隻能在劉鈺為中心的圈子裏感覺到自在,出了圈就是邊緣人。

  故而實際上能完全理解劉鈺到底在說什麽、又能和圈外的人無障礙溝通的,其實也就三五個人,康不怠算是一個。

  因為劉鈺需要有人“翻譯”他說的真話,而不管是在朝堂還是去日本,滿嘴都是他自己都不信的屁話。

  如今叫康不怠跟著一同前往西洋,見所見、聞所聞,其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見劉鈺想讓他見的、聞劉鈺想讓他聞的,但寫出來卻是把所見所聞翻譯成天下人能聞能見的。

  這難度著實有些大。比編造那兩本書要難得多。

  難度雖大,康不怠卻有自信可以做好,隻是家裏的事該怎麽辦?

  “公子一去,這諸多作坊、器械局、貿易公司等等事,就真的撒手不管了?公子向來知道商人是什麽德行,若是不管不問,也難說做出什麽事來。況且朝廷那邊,似也……”

  劉鈺笑道“這都是小事。短期之內,任他們折騰,也出不得大問題。真正在意的,那是研究蒸汽機一事。過些日子遷入京城,料想也無人敢動。隻要他們正常,剩餘都是小事。”

  想了想,又道“西洋有普羅米修斯盜火的典故;天朝有燧人氏鑽木取火而為天皇。蒸汽機,就是那團火;鏜床,便是燧人氏天皇手裏的鑽木。若世間有火,一切不同,又豈在乎久居黑夜之中的人用黑夜裏的手段?不必在意,愛怎麽折騰怎麽折騰吧。”

  康不怠思索著劉鈺這些年做的事,又見劉鈺把蒸汽機比作天皇燧火,可謂登峰造極的比喻了,忍不住問道“公子見過有火之後的世界?公子對倭國的處置、對南洋的考慮、對軍權毫不在意,對培養心腹黨羽殊乏興趣,乃至於一直謀求走出去而不是坐在家裏等著別人來送錢。我雖看得懂也被說服,但總覺得像是隔著氤氳一層,始終看不真切。公子似乎隻是想傳火,處置倭國是為了將來傳火不至火滅;走出去賣貨也是為了將來傳火不至火滅……公子擔心,這火出現之後,習慣了黑夜的人以為鬼物,必要熄之?”

  劉鈺笑笑,想了半天,隻能歎息道“西洋人不傻,他們不會見到天朝貨物精美便宜,就驚喜通商。反而是見到天朝貨物精美便宜,加增關稅,禁令購買。這火,總要燒人的。”

  “如果一省之內先起火,又沒有走出去,那麽其餘省不就是殖民地嗎?而且還是沒關稅的殖民地。朝廷會怎麽辦?”

  “燃火必要薪柴。誰來當這薪柴?若沒有讓萬千百姓自願的破產、自願去日後工廠勞作一無所有、甘心情願當薪柴而不造反的本事,那就隻能出去找薪柴了。我看朝廷是沒有這本事的,差得遠了。”

  康不怠不解道“若公子以為,此物為燧人氏之火,難道不該希望燎天大火燒滿全國才對嗎?最終還是要燒的呀。”

  “哈哈哈哈……所以我才去外麵找薪柴,等到這火燒到誰也撲不滅的時候,再放任燒便全國啊。否則不去外麵找薪柴,這火剛燒起來,一泡尿都能呲滅了。”

  “取火非難事,護火最傷神呐。”

  康不怠是何等樣人,自知劉鈺已然位列公侯,他想要護的火,敢來一泡尿呲滅的人可是不多。言外之意,隻怕這泡尿八成要來自天下之中的之中,聽著這個粗俗的比喻,康不怠忍不住也跟著笑了起來。

  “既是公子如此在意這團火,那剩餘的倒也的確隻是瓶瓶罐罐了。如此,我也就放心了。各類賬目、公私,我心裏有數,每年匯總,三日之內就能拿出。屆時我就在這裏等著公子消息,順便把那兩篇文章寫出來。京城我就不跟著去了,把這邊的事收收尾。”

  “嗯。好。”叫康不怠寬心處置眼前的事,劉鈺又叫饅頭過來。

  “子明的事……朝廷多半有三種安排。或是調入樞密院,明升暗降;若是派去釜山駐節,以示恩榮,這不算明升暗降,但也斷了將來;或是去閩粵之地,為南洋事準備。這三種可能,現在難說。不過前兩個,那都無所謂。若是真去了閩粵,我立刻的這段時間,子明著力做一件事。”

  “何事?”

  “聯絡荷蘭、葡萄牙,剿滅海盜。一來練兵,二來熟絡他們的手段,三來也算是一種示好使之麻痹。日後既要走出去,海盜的存在毫無益處。南洋不是大西洋,日後當為後花園。後花園裏不需要海盜,天朝也不需要私掠船,沒聽說渴望自由貿易的去搞一堆私掠船。先動手,否則日後真的下南洋,若有海盜餘孽,荷蘭人必要支持。不止荷蘭,日後南洋諸國,若天朝有欲經略者,其必攬海寇為助力。經略之前,先把南洋掃蕩幹淨。”

  饅頭答應下來,又問道“先生是要沒有海盜?還是隻是為了我們練手?”

  “區別不大,現在不比從前了,以前的話,水師未必及得上海盜。如今這樣的野路子,有招撫的那錢,夠再編練一支了。南洋要海盜沒用,隻有自己確定不能完全控製的地方,才用養海盜。既有把南洋做後花園之心,這海盜就一點用處都沒了。”

  這倒是說了句實話。海盜對於一國的價值,在於己方無法完全控製的海域。

  就像是大西洋,歐洲各國其實都養著一大堆的海盜,或者是私掠船主。因為他們之間的貿易互相競爭,真正開戰之後互相搶劫商船。

  這在南洋就是不適用的。

  大順和在南洋貿易的西歐各國之間,並沒有競爭關係,而是買家與賣家的關係。

  相反,如當年荷蘭人扶植鄭芝龍、西班牙人扶植李旦之子一樣,雙方存在競爭關係,互相扶持海盜撕咬。而對開關貿易的大順而言,搶誰,都是和大順過不去。

  英國人無力製霸七海的時候,扶持海盜。一旦能製霸七海,最用力把海盜往絞刑架上送的,也是英國人。

  英國人無力自由貿易的時候,能為了閉關鎖國和荷蘭打一百多年。有能力自由貿易的時候,立刻站出來高呼自由貿易。

  大順既然現在要高舉假裝自由貿易的大旗,那麽反海盜公約肯定是要由大順主導簽訂的。

  對大順而言,海盜存在的條件,甚至私掠船存在的條件,就是大順把南洋當後花園,大順的貨物和西洋諸國的貨物產生了競爭,需要發私掠證去劫對方的船,從而增加對方的貨運成本——比如荷蘭人扶植鄭芝龍,襲擊去往馬尼拉的中國商船,從而迫使中國商船考慮被劫持成本後,寧可少賺一點也去巴達維亞交易。

  隻是就現在來看,南洋這一片的貿易,西洋諸國和大順著實沒有什麽競爭。當然前提是趕走荷蘭人,否則此時在歐洲高喊“自由貿易、廢除《航海條例》”的荷蘭人,會教大順什麽叫自由貿易口號下的高關稅和禁止入港、扣押船隻檢查錯過季風等小動作;什麽叫炮台和軍艦的武器的批判,勝過自由貿易的批判的武器。

  荷蘭人扶植海盜有一套,西印度公司的猶太人錫安海盜,亦算得上是兩牙的噩夢,比之英國海盜可強得多。而且在明末也有扶植海盜的前科,不可不防。

  海盜也沒什麽道德,誰給的錢多就跟誰幹。越南人給的錢多,可以跟越南人混;荷蘭人給的錢多,可以跟荷蘭人混。

  趁著現在假裝要給荷蘭人讓利、假裝要維係中荷之間的友好貿易往來,趁機聯合荷蘭、葡萄牙,先把東南亞的海盜做掉。

  將來幹跑了荷蘭人,也使得他們短時間內早不到可扶植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