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不做德女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0-12-24 02:59      字數:3674
  齊國公府中,田貞儀百無聊賴地聽著眼前的婆子在那講一些婚後男女私事。

  說的隱晦又澀難,多用些比方比喻,又說些什麽陰陽之類的玄妙詞匯。

  然而這些東西田貞儀早就知道了,自己的閨中友人早都結婚了,每每相聚的時候時不時也會說些私房話,她自己也看過一些**。

  這時候田貞儀隻是想笑,尤其是聽到婆子用一些古怪的比喻之後,稍微聯想一下,當真有些忍不住。

  可想著這時候若是一副了然於心的模樣,說不定叫人笑話,隻好低著頭,努力憋著氣,讓自己的臉憋出一陣紅撲撲的顏色,裝出了七分害羞的色彩。

  那婆子見田貞儀“羞”紅了臉,忙道:“小姐莫要害羞,這種事,乃陰陽交泰,人倫大禮,待日後總不能甚麽也不明白。”

  婆子隻當田貞儀害羞,哪知道田貞儀的紅臉兒是憋氣憋出來裝給她看的。

  見婆子信了,便羞澀地點點頭,忍住那些奇怪比喻下的笑意,直到婆子講完。

  等人都走了,田貞儀翻了翻桌上的曆書,幽幽地歎了口氣。

  兩個人從相識到知心,再到如今大事終於定下,已然數年。

  可現在就算定下了,真正到結婚的那一天,還早。

  她知道很多事,可能比一些大臣知道的都多,甚至比自己將來的公婆知道的還多,比如對日開戰這樣的事。

  所以她心裏清楚,婚期很可能要在劉鈺從琉球回來之後那一段時間。

  婚禮的事不用她操心,這不隻是個婚禮,更是一種勳貴圈子內的聯姻,自然是會辦的風風光光。

  隻是想著兩人就算結婚了,自己也不能去威海,可能還是聚少離多。

  朝廷是有規定的,勳貴出鎮,不得攜帶家眷;永鎮雲貴的高氏算是半實封,效前朝沐黔公,不在此列。

  勳貴的家眷都要老老實實蹲在京城,反正要解決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可以在出鎮的地方納妾。

  好在之前的信中,劉鈺沒有選擇“督撫南洋,做‘西域’大都護”,而是認為將來還是入朝更好一些,這總算是有了一個盼頭。

  若真是選擇了將來鎮撫南洋,那自己就更不可能離開京城了。尺素鴻雁,美則美矣,終究雁聲淒涼,況且鴻雁可能去南洋?

  這種事又不能主動向皇帝申請,隻能被動等著皇帝“開恩特許”,但她想想似乎也不太可能。

  “哎……”

  對著威海新產的玻璃鏡子,托著腮,看著裏麵的人兒,默默坐了好一陣。

  旁邊書架上的書已經有些日子沒動了,丫鬟正在側屋擦玻璃,田貞儀就那麽靜靜坐著。

  直到西洋座鍾叮叮當當地響了幾聲,她才回過神來。

  看看時間,先去見了見母親,說了一陣子話,又繞到了父親那邊。

  齊國公正在那等著她,自小他就寵這個女兒,在圈內的人看來已然是有些溺愛了,比如允許女人騎馬射獵玩鬧。

  和劉鈺的事,也是齊國公默許的。

  田貞儀進了屋,拜了父親後,便坐在了一旁。

  齊國公還在回味朝堂上因為海運的事被人指著鼻子罵的感覺,臉上卻沒有一絲朝堂上的不爽,而是笑吟吟的。

  想到劉鈺在這件事上的表現,齊國公問道:“漕運海運的事,守常和你提過吧?”

  “是。提過。”

  “他在朝堂上裝悶葫蘆,也是你提醒的?他不出聲,倒是我被一群人罵了一頓。”

  “呃……”

  小心地看了看父親的臉色,見父親並沒有生氣,田貞儀也笑起來道:“父親涵養真好,唾麵自幹,可是沒生氣呢。”

  “哈哈哈哈……你做得對,做得好。我生什麽氣?朝上挨罵,那不是常事嗎?我隻是擔心守常又說出什麽話來,見他沒說,我還在想這是誰點醒的他呢。”

  語氣裏帶著三分自豪,七分欣慰,自豪於自己的女兒、欣慰於劉鈺這個之前做事太有銳氣的人總算有人能製得住了,日後多提醒提醒,沒壞處。

  兩家聯姻了,以後都要擔著幹係。以前看中劉鈺,因為劉鈺的銳氣,現在有些慌張,還是因為劉鈺的銳氣。

  “貞儀啊,有些事也不必瞞你,再者想來也瞞不住。婚期我估計要在七八月份,你也知道其中緣故。”

  “陛下多半開恩,允你去威海。別的我倒不擔心,隻擔心一件事。”

  直接和女兒談婚期,田貞儀也沒有羞澀,覺得很正常。

  聽說皇帝可能開恩,特許她去威海,心裏不由咚咚直跳,真想開口問問父親這是真的嗎?有幾成把握?

  可想著知道婚期不用羞澀,真要是脫口直接問這個,那便有些不太好意思。

  隻好收下心思,聽父親說擔心什麽,想了想,卻沒想到有什麽可擔心的。

  “父親擔心什麽?”

  齊國公站起身,搖搖頭苦笑道:“當初禁教之前,這洋教在京城貴族婦人中傳的極快。若說什麽求神仙庇佑,我看與信佛求道無甚區別。但有一樣,這洋教禁止納妾,單單是這一件事,便足夠一些當初在京城貴人婦女中傳的快了。你母親當年也是差點信了。”

  “如今天下禁教,但威海這地方頗為不同。不少洋人在海軍中做教官,當地也有一些家眷,在那裏是有教堂的。一來照顧那些人求神拜天之心,二來便是若家眷不去守常那裏也招不到最好的人手。”

  “總歸,到了那邊,萬萬小心。守常的性子我知道,他不喜婦人足不出戶,到時候你又要管著諸多事,難免拋頭露麵。當地女人多有信教的,這個你可萬萬小心,莫要因為洋教不準納妾這樣的緣故……”

  “許多人盯著守常呢,威海暫時又不可能把西洋人都驅逐,裏麵麻煩事太多。”

  當初天主教在京城是很有勢力的,朝中一大堆的傳教士,單單是在紫禁城附近就有兩三座教堂。

  一座是前朝萬曆年間利瑪竇建的;一座是利類斯建的。後者源於當初大西軍張獻忠之死的一些內幕,作為供職於大西軍的傳教士,給出了一個和張獻忠義子們完全不一樣的張獻忠之死和遺言的記載,成為了大順分化瓦解大西餘部的關鍵。

  一直到禁教之前,天主教又走上層路線,尤其是不準納妾的教條,很快在女性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田貞儀聽到父親原來是在擔心這個,輕輕笑道:“父親多慮了。婦人多信神佛天主,無非是整日足不出戶,閑極無聊,而求諸於心中有個寄托。亦或洋教聚會,有人陪伴,免於空虛。”

  “便是陛下開恩,允我在威海,我哪會足不出戶在家悶著?”

  “再者,我雖喜好實學,但之前懂實學的多是傳教士,欲學實學,必要接觸傳教士。如今傳教士的本事,卻哪裏比得上他?至於當地女子,我縱有接觸,西洋女子懂這等學問的卻也不見得有。”

  “我本擔心父親要說,因著去了一趟歐羅巴,見女子拋頭露麵覺得有傷風化,特來告誡女兒。原來是說這個……父親大可放心。信教之事,假意改信、日後悔過者西洋故事裏比比皆是。若真有納妾之心,便是信教也擋不住;若無這等心思,不信教也不會就生出心思。”

  齊國公打量了一眼女兒,想想女兒平日裏對佛道的看法,笑道:“是了,倒是我多慮了。不過拋頭露麵之事,我雖算不得開明,卻也不是太過在意。待你嫁出去,更是別家人了,我更管不到。守常的性子我知道,他既不肯,又不願意,你本也是個想要飛出籠子的鳥,我說了又有何用?”

  “還有一事。我是這般想的,日後你多勸勸守常,該退就退。日後若是陛下興辦了科學院,他本就喜歡實學,到時候便退到京城,做科學院的祭酒,也是好的。天下的事那麽多,哪裏能全管得過來?”

  田貞儀嗯了一聲,答應的大大方方,心裏卻想,此事我才不說呢。

  三哥哥視實學為器,以我看來,實在算不上喜愛,隻是做工具罷了。

  樵夫可喜歡斧子?漁夫可喜歡漁網?

  到時候說了,反倒叫他覺得我不懂他,那又何苦?

  便是一身榮華富貴,若做不得想做的事,也無趣的緊,到時候每日見悶悶不樂,又有甚麽意思?

  無非不就是擔心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進退進退,便是舍了本心。三哥哥的本心又不在傳爵榮華,何必違心去做那等事?

  之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若道不行,則或隱於深山、或乘桴於海,發發幾句牢騷,宋儒婦女之態盡顯。

  人生於世,何苦不開心?若真的不順意,如今七洋四洲,憑三哥哥的本事,哪裏做不出一番事業?何處不能逍遙快活?

  便是不去,真不想退,那就不退,哪怕到了不退將死的地步,轟轟烈烈一場,也勝過不順心意違心苟活。

  想到這,田貞儀心裏竟是浮出一股奇異的甜蜜。

  心想,他若有心,以慢修穩補之態,治天下之病,將來功成身退,再兌當年之諾,共乘氣球自然而動,快意隨風。

  隻怕到時候他是耄耋老者,我也是兩鬢蒼蒼,卻不知還能否經得起隨風舞動的折騰?

  他若無心,以為病不可穩治,需以急躁刀石之法,最差不過是個死。便是那樣,也不過死前感歎大事不成,總好過鬱鬱而終病死於床上哭幾聲大道不行。

  若隻能選做德女、妖女,我倒寧可做那妖女禍水。父親還是別指望了我勸他這等事了。

  心裏這般想著,卻明白這等事不能說,也沒必要說,未來尚未可知,何必這時候爭辯這些無用之言?

  倒不如順著父親的話,做個乖乖女,待到出嫁後,枕邊之言說的到底是什麽,誰人又能知道?

  “父親的話,女兒記下了。若父親之言,這科學院祭酒,許還真是個好去處。但想來,也非十年之事。可積土成山、積水成河,女兒會慢慢提及的。”

  齊國公欣慰點頭,笑道:“如此最好。需知有進有退,方保安生榮華。當然,該做的事也得做,這其中取舍,你是個聰明的,自會想通。我所做的一切,不過求國運長久,與國同休。他能明白這個,便不枉我一番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