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七章 女人的視角看政事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0-12-07 23:28      字數:3310
  用劉鈺前世很常見的那個比喻,現在漕運、黃淮的問題,就像是媳婦和媽都掉進了水裏,先救誰的問題。

  前明的話,除了媽和媳婦,還有個祖宗,更是個三難選擇。

  漕運改海,這等於媳婦沒掉水裏。黃河,母親河嘛,到時候就剩一個媽要救,手段就多了許多。

  康不怠的想法也是簡單,這個兩難的問題很好解決:等媳婦先淹死了,再去救媽,豈不就不是個兩難的選擇了?

  見劉鈺還是在那猶豫,康不怠直接道:“公子,所謂君子遠庖廚也。將來黃河出了事,和你沒有關係,也不是你扒開的黃河大堤、阻塞的運河。”

  “那譚大人想的是,在出事之前就解決,可他解決的了嗎?依我看,說也是白說。”

  這話稍微讓劉鈺輕鬆了一點,不管是天災,還是人亂,涉及到的都是上百萬人的傷亡。

  這似乎也是沒辦法,封建朝廷辦事,從來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根本沒有一個數年的規劃。

  “行吧,讓我再想想。合著盤算了半天,隻能靠老天爺發災?通過這事,讓我有些消沉啊。這不還是做修補匠?破了之後才能補?”

  康不怠寬慰道:“自古以來,守舊最易、出新次之、變革最難。公子搞海軍也好、興公司也罷,那都是出新,而不是變革。”

  “唯一稱得上變革的,是軍改。軍改,公子是賭了命的,而對手也不過是準部的大小策淩敦多布。這治河,廢漕,就算不考慮人,你還得考慮老天爺。”

  “你贏得了人,你勝的了天嗎?對人敢賭命,對老天爺怎麽賭命?怕就怕不考慮運河而大規模治黃淮,老天爺發大水?一切就前功盡棄了。”

  “這麽折騰?每年都要死個十幾萬人。不如一次來一場大的,災死個百十萬?一勞永逸?徹底解決漕運、黃淮的事。公子也別怪我心狠,我就是說個實話?畢竟我沒去扒黃河大堤。”

  一句“勝的了人、勝不得天”,讓劉鈺這個自小接受了人定勝天教育的人?極為不適。

  再仔細想想?康不怠這話也不對。

  哪裏是勝不了天?分明還是勝不了朝堂上的人。

  這些年他盡可能不往朝堂裏站,都是在搞一些從無到有的東西,幾乎沒涉及到變革。而今後,總是不可避免地要和朝堂裏的人同僚們打交道?他的心裏開始有些沒底了。

  心情沉悶地回到住處?提起筆,按照平日的習慣,將最近發生的這些事,給在京城的田貞儀寫了一封信。

  也不是為了獲取什麽建議,隻是抒發一下心中的鬱悶。

  信上大致介紹了一下關於漕運、黃淮的事?又說到了節度使入京奏事大廷議一事。

  劉鈺已經認可了康不怠的想法,琢磨著是不是應該把漕運現在的問題?都說出來,而且奏折的重點應該放在這上麵。

  如果將來漕運、黃淮真出了大事?豈不是就為海運更加了一些砝碼?

  他有專門傳遞信件的通道,用的也是約定好的一本查找字號的書?按照頁碼寫的密信。

  田貞儀的回信很快?然而信上的第一句話?就是先把劉鈺的想法給駁斥了。

  “三哥哥要說這漕運、黃淮可能帶來的災患,那三哥哥是想當錚臣,而讓陛下去當昏君?若是這幾年漕運、黃淮真出了事,陛下是不是還要下個罪己詔,痛哭自己悔不該當初不聽你的建議?”

  “三哥哥欲為袁本初之田豐歟?”

  “三哥哥你好好想想,這幾年陛下可能接受廢漕改海的決定嗎?事情你之前也想的很明白了,在南洋事解決之前,在海軍證明陛下當初的那番禍起東海的擔憂不再必要之前,運河無論如何都會保留,為的是將來真要東海有患,還有軍改後的陸軍能控製運河。”

  “康先生說,就算如果現在廢漕改海,出了災,那就要算在廢漕改海派的頭上。”

  “那反過來想,在陛下確定不可能廢漕改海的這幾年,要是真出了事,三哥哥又提前說了許多,這黑鍋豈不是要陛下擔著?”

  “三哥哥以為,這鍋要漕運派背著,實際上否決提議的,是陛下還是大臣呢?”

  “天子,真的喜歡錚臣嗎?三哥哥要做的事,沒有陛下的寵信,做得成嗎?三哥哥對自己在朝廷的定位,是大臣?還是寵信的郎官?亦或是勳貴?三者不可得兼,三哥哥萬萬要想清楚。”

  開頭就是一番激烈的言辭,將劉鈺想的那些全然否決。

  讀過之後,劉鈺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覺,的確,在考慮背鍋的時候,把皇帝給忘了。

  而自己,看似是武德宮的魁首出身、鷹娑伯、又是鯨海節度使。看上去既是勳貴、又是大臣、又是郎官,但實際上,這三者不能共存,隻能選一個,剩餘的都隻是這個的添頭。

  變革總不是一蹴而就的,總可能伴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意外,需要背鍋的時候,皇帝是沒人可以追究的,隻能假惺惺地下個罪己詔。

  劉鈺想的是,的確,在南洋戰爭結束前,廢漕改海是不可能實行的。但是,可以提前準備準備,或者先把“不這麽辦早晚要出事”這樣的話先說出來,這種“預言”是最安全的,因為誰都不想出事,而一旦出了事這便是“遠見卓識”。

  按他想的,到時候支持漕運派的就得背鍋,變革的阻力會急劇減小。

  但是,田貞儀卻認為,到時候真出了事,皇帝肯定會在心裏生出罅隙,認為劉鈺折損了他的麵子,讓他難堪,到時候縱然下了罪己詔,卻也一定會對劉鈺生出討厭。

  康不怠的側重點,在於黨爭。

  而田貞儀的側重點,在於人情。

  或者,康不怠認為,大順有黨爭;而田貞儀則認為,大順沒有黨爭,一切都是皇帝的工具和平衡控製,黨爭隻是皇帝允許的一種“假裝君臣共治”的局麵。

  這幾年,田貞儀的信都是這般風格。從當初那封力勸劉鈺在威海時,一定要想清楚青州軍是誰的那件事開始,田貞儀一直都以這個思路在分析問題。

  有時候很有用,有時候又似乎沒用。

  讀過前麵的這一小段,將信扔進火盆燒成灰、碾碎,又把後麵的信對照著字符翻譯出來。

  信的後麵,語氣就柔順的多了,但還是借著“大臣、勳貴,還是郎官”的定位問題,寫了一些她這幾年深思熟慮的一些話。

  “三哥哥,陛下初用你的時候,你也才十七八歲。用當日陛下的話說,不過是個娃娃,考慮不周,實屬正常。”

  “少年人,就該朝氣蓬勃,不要瞻前顧後,陛下要的就是三哥哥的一股銳氣。”

  “那時候,是真的喜愛。也隻是將三哥哥看成一個子侄輩,在一灘爛泥般的勳貴子弟中找出來了一個還有憂國心思的,自是喜愛的不行。”

  “那時候,可以容忍三哥哥做很多出格的事。就當是看一個銳氣蓬勃的孩子。”

  “陛下既有雄心,難免有‘慕古’之情。心裏隻怕也把自己當成了漢武,卻把三哥哥想象成霍去病。”

  “若是三哥哥在平定西域後病死,隻怕終此一朝,三哥哥的地位都無可撼動。一部分真的是懷念三哥哥,一部分陛下可能會真覺得自己是漢武轉世,這種冥冥之說,實難猜測。”

  “三哥哥既把本朝比漢唐,把南洋比西域,那麽三哥哥是否還是少年,就不在於三哥哥的年紀,而在於南洋何時平定。”

  “隻要南洋未定,三哥哥在陛下心中,仍舊少年。口無遮攔也好、銳氣胡鬧也罷,都可容忍,甚至淡然一笑,也就輕輕敲打一下。陛下都會覺得,有漢武之誌,上天以守常所遺吾,可為吾之冠軍侯。”

  “少年若無銳氣,豈稱少年?”

  “而南洋事,是外事。運河事,是內事。若處置內事,三哥哥就不再是陛下眼中的那個銳氣蓬勃的少年了。銳氣太盛、咄咄逼人,陛下會覺得,這不是他得郎官了,而是一個朝中大臣了。”

  “妹隻是女子之見,可陛下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其實心思,女子反倒更易理解。”

  “所以我才說,讓三哥哥想清楚,勳貴、大臣、郎官,三者選其一。”

  “郎官之盛者,霍冠軍也。死後無限哀榮,死前戰功赫赫,死時不過廿四年紀。”

  “依我看,三哥哥這郎官,隻能當到南洋平定。”

  “還有數年緩衝,三哥哥這段時間,應該是讓陛下逐漸接受,三哥哥不再是那個少年了,從郎官成長為大臣了、亦或是勳貴了。”

  “若三哥哥將來要做的事,在外,則為勳貴,忠勇無雙、驕悍之誌、不問朝政、一心向外、不懂政治、不問政治,則可為‘安西大都督’,鎮守南洋。”

  “若三哥哥將來要做的事,在內,則為重臣,穩重深邃,不站隊、不選邊、利弊陳明,陛下自決,做陛下的參謀——本朝無相,天佑殿就是陛下的參謀,三哥哥在軍中搞出參謀製,當知參謀隻陳利弊、定計劃,卻無決斷權。”

  “南洋若定,陛下再也不需要一個銳氣逼人的郎官了。到時候之前淡淡一笑以為子侄輩年輕的事,便可能會是心生芥蒂。”

  “是故,深思,慎思,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