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八章 記憶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0-11-02 23:44      字數:3315
  滿紙溢出皇帝“真性情”的批複到了劉鈺手裏後,劉鈺立刻醞釀了好半天的表情,琢磨著等真的見了皇帝該裝成什麽樣?

  欣喜若狂?

  不負君恩?

  有一點他心裏一直很清楚,皇帝的話,哪怕看起來推心置腹,隻能當放屁,半句都不能信。

  今天信任無比恨不能掏心窩子,明兒說不定就哢嚓一刀了。

  什麽叫皇權?君言即法。

  現在看來,皇帝興致很高,也無非就是劉鈺助他s了一把漢武唐宗,收複了西域,順帶急流勇退趕緊交出了兵權。

  真正讓皇帝高興的,還是軍改之後,皇帝認為自己能把兵權握在手裏,兵將分離,解決這個困擾多年的問題。

  或者說,就算兵將分離會降低戰鬥力,但新式戰術體係可以讓大順對周邊和國內起義保證極大的軍事優勢。

  不過皇帝總算是幹了件正事,想著這個節度鯨海的名稱,劉鈺心想這個名頭夠想,可全是空頭。

  鯨海沿岸,地域廣闊,可把當地打獵的部落都加在一起,夠不夠十萬人都兩說。

  這個節度使,可能是整個天下最沒牌麵的。但既是讓他負責朝鮮、日本、琉球的事,也算是大順邁出了新型宗藩體係的第一步。

  劉鈺也不想留在這裏太久,西域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

  他借著準部的手,把黑山派、白山派的賽義德們都殺了。

  天山以南,一片散沙,今後十餘年定然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但也徹底斷絕了朝廷想要圖省事、直接讓白山派或者黑山派的領袖去控製天山以南的想法。

  想要不把這裏變成財政的無底洞,就得按照劉鈺計劃的軍改政策,持續移民。

  準部、哈薩克、黑山派、白山派、布哈拉……這些人足夠鎮守這裏的大將學會怎麽搞平衡了。

  這種倒逼朝廷不得不這麽做的辦法,實在也是出於無奈。

  扶植天山以南的黑山派或者白山派的領袖,用羈縻政策,看似當時安穩了,實則將要為後世埋下數不盡的炸雷。

  臨著要走,將繪製地圖、約束軍紀之類的事又和軍官們重申了一遍。

  對於士兵,劉鈺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一塊巨大的石碑被立在了伊犁河穀,石碑上刻下了出征的經過,也把所有跟著一同離開劉公島前往阿爾泰山的士兵的名字都鐫刻在了上麵。

  他沒有什麽文采,也不知道該抄什麽,隻是簡單地勒石記功。

  士兵們被集結起來,算作送行。

  平日裏劉鈺總說青州軍是後娘養的,可是想著日後青州軍可能要被拆散,心裏終究還是有些觸動。

  西南平叛會有他們的血,西域安穩會有他們的汗,日後或許還要打緬甸、越南、日本,青州軍的這群老兵可能要走遍整個中國,不知數十年後還能有多少人活著。

  把心頭湧出的這份難過掩飾住,騎著馬檢閱了一下青州軍,最後還是沒說太多忠心報國之類的話。

  “士兵們,我馬上就不再是青州軍的主將了。臨行之際,我隻想說一句話。”

  “你們為國征戰的時候,是好漢。”

  “但若將來,有人克扣你們的軍餉,鬧餉的時候,也要做一條好漢!都說,皇帝不差餓兵,可我隻怕有人連這個道理都不懂。”

  “軍餉是你們應得的。有人克扣軍餉,該鬧就鬧。鬧出了大事,我來解決。你要是鬧不出大動靜,我又怎麽能知道呢?”

  士兵們轟轟地笑了起來,他們從來不知道缺軍餉是什麽意思,在威海在劉公島裏,從來沒有短缺過軍餉。

  沒有人想到劉鈺將走,會留下這麽一句話。

  但這些征戰的士兵都把這句話記在了心裏。

  “大人放心,若是有人克扣我們的軍餉,我們定然鬧出個大動靜。對吧!”

  幾個膽大的起哄喊了幾聲,其餘的士兵也都跟著笑起來。

  等著笑聲停歇,劉鈺又道:“當然了,若是出現了金人南下、五胡亂華這樣的事,想來你們還是有報國之心的。這個我從未懷疑過。”

  “在我看來,隻有兩種仗。一種是自帶幹糧,保國、保天下;另一種,便是用你們的刺刀和大炮,去爭更多的土地、財富。”

  “上有廟堂,下有庶民,各有分工。廟堂裏的人,便要讓你們這些當兵的,永遠不用去學嶽武穆,永遠沒有自帶幹糧去保國保天下的機會。”

  說完最後一句,劉鈺衝著這些士兵敬了個軍禮,跳上戰馬,頭也不回,帶著二百名挑選出的衛兵出了大營。

  “送劉大人!”

  不知道是誰先喊了一聲,剩下的士兵自發地叫喊起來。

  逐漸融洽,化作同一聲。

  軍營裏奏響了軍樂,淡淡哀傷,士兵們嚎著翻山之前的葬禮上學會的新歌,說不出的應景。

  “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

  劉鈺始終沒回頭,直到走出了很遠,這才停下腳步,回頭張望了一下。

  想著自己走之前囑托軍官的事,心想但願你們能聽進去。

  囑咐士兵的,是讓士兵敢於鬧餉。

  囑咐軍官的,是讓軍官嚴肅軍紀。

  既然皇帝要招撫,那麽這時候誰要是去搶劫、強殲,那就是給皇帝上眼藥了。

  青州軍的軍紀還是可以的,軍餉發的足,平日裏也一直在劉公島上封閉訓練,搶劫是一門技術活,他們還沒學會。

  但是其餘的部隊,尤其是鬆花江的那群府兵……

  既然學了唐時的府兵製,就總要承擔府兵的缺點:交了血稅去打仗,那是去發財的。

  搶劫、偷竊、藏私、搶女人,誰要是不幹,回到村落,反倒要被人奚落為沒本事。

  出去打了一趟準噶爾,回家之後連個頭巾、呢絨毯、馬鞍子之類的東西都沒搶到,在村子裏也抬不起頭。

  想想當年被杜鋒劫道的事,那已然算是“義兵”了。

  唐太宗當年征高句麗,破城之後,士兵要搶劫,唐太宗也隻能從自己的內帑裏拿出來錢,換取了士兵不搶劫。

  皇帝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或許會從內帑裏拿出錢來犒賞的。

  不過學好很難學壞易,青州軍和這群府兵離這麽近,估計個月就能學個五毒俱全。

  也不知道會有幾個人會被殺雞儆猴。

  回頭望了望跟著自己一起去瓜州的士兵,縱馬來到了張三彪身旁。

  “你小子運氣好哩。都說同袍兄弟共進退,陣型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可終究是你攮死了小策淩敦多布。陛下要挑選出有功的士兵,要授勳了。你小子可謂是平步青雲了,怎麽也得混個三轉勳。以後有什麽打算?”

  張三彪憨憨一笑,撓撓頭道:“等領了錢,若有機會,先回一趟仁兆,把俺爹娘的墳好好弄一弄。”

  “就跟俺們鄰村的那個大戶家一樣,種上柏樹,用青石條子仔細地砌好。到時候把俺們村的活人都叫來,擺上一桌子宴,找上吹拉彈唱的,一路撒紙錢。要弄可大可大的青石板,當按爹娘的碑。”

  “墳要弄成俺們村最大最高的,到時候把俺娘的骨頭找出來,買一套好棺材,就要柏木的。”

  “等以後攢夠了銀子,俺就雇一些人,去海參崴墾荒。當個地主,俺大哥也在那,他要是沒錢,我就幫著給他找個嫂子。弄個百十畝地,雇個個長工,到時候我再娶個媳婦。”

  “老婆孩子啥也不用幹,就蹲熱炕頭上的。餓了就吃白麵饃饃。”

  這個很樸素的願望把劉鈺逗笑了,說道:“成啊,這個倒是還真不難。隻要有錢,雇長工去墾荒,那還不容易?海參崴這地方,是個好地方。早去早得利。你大哥在那邊墾荒也挺好的。日後你要是能帶人過去墾荒,五年之內也不收稅。五年時間,雇些長工,買個牛馬,怎麽也不開個百十畝的好地?”

  張三彪點頭道:“是啊,俺也是這麽想的。原來覺得,那地方可遠可遠的。這幾年看著咱們的船經常去,也就不遠了。大人,這海參崴離著威海,到底有多遠?要是不走海的話……”

  “呃……不走海的話,估摸著和來西域差不多遠吧?走海的話,就近得多。”

  張三彪眼神裏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又想到了個關鍵處。

  伸出手,比劃了一下道:“等著俺買了地,就買上這麽大的大缸,買它七八個、十來個。”

  “大人不是說,前五年不收地稅嗎?我就把糧食都存起來,除了給長工和家裏吃飯的,剩下的糧食都囤起來。”

  “一大缸玉米;一大缸麥子;一大缸高粱……一缸就有三四百斤。找個木匠,做個大木頭蓋子,把裝糧食的大缸都蓋起來,藏好了。”

  “等到再有饑荒的時候,就不用怕全家都餓死了。啥時候攢夠了千斤的糧食,啥時候我在把多餘的糧食賣了,換錢花,娶媳婦……”

  對饑餓的可怕記憶,讓張三彪最大的理想便是將來有七八缸糧食。

  劉鈺笑不出來了,想了一陣稱讚道:“好想法。到時候別忘了在缸附近撒些石灰,就跟咱們在劉公島上存糧一樣。”

  “嗯。俺也是這麽想的……”

  劉鈺笑了笑,拍了拍張三彪的肩膀,走到了前排,默默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