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絕纓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0-10-06 16:21      字數:3565
  四個條件一開,廷議菜市場就變成了不再深究的絕纓之會。

  大順沒有一個擰成一股繩、似乎都有了獨立意誌的、人格實體化的文官集團,明朝也沒有。

  甚至曆朝曆代都沒有這麽一個看似無所不能的實體,而是分成各自小塊有著完全不同利益訴求的群體。

  本身大順的朝中就有西法黨、守舊黨、北派、南派等等諸多不同的集團。儒家有三不朽,也真的有人想要立德立言立功,不惜背叛自己的經濟利益的。

  隻是劉鈺往糞坑裏扔爆竹,這爆竹真要是炸了,對誰都沒有好處。

  老成謀國的,不想國內出大的變亂,尤其是在這個節骨眼上。

  西法黨不希望真的完全禁教,斷絕和西方的往來。

  代表江南士紳利益的,既不希望完全閉關,也不希望優免和士紳納糧改革。

  本就對南方舉人和進士多而不滿的北派,也不想武德宮這群科舉之外的人再占更多的名額和權力。

  最關鍵的兩條優免政策和武德宮出官的問題,更是讓這些不同利益的小集團產生了一種危機感。

  明末的情況,那是大順荊襄之戰後,跪求士紳們不要當漢奸。把順天倡義的口號都換成了保天下,為此妥協了很多。隻要你不當漢奸,很多事都是可以談的。

  現在的情況,是即便想當漢奸都沒門路,皇權自然準備磨刀霍霍了。明末是此處不優免爺,爺剃發當漢奸;現在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別無分號,你不幹有的是人搶著幹。

  種種不同的原因,在今天這件事上讓他們第一次產生了一種共識,那就是各讓一步。

  結社議政之風日盛,朝中所有的小團體都有自己發生控製輿情的社團。

  這個共識一旦達成,各個不同的小集團就要各自約束自己手下的人,在這四條底線之內不要再搞事。

  出麵和稀泥的未必心懷鬼胎、順風牆頭草的未必不是英雄。

  廷議開到這一步已經成了絕纓之會。

  到底誰是忠的、誰是奸的、誰有私心、誰真為國、誰在幕後、誰在台前,已經徹底分不清了。

  皇帝不深究,大臣們也不想皇帝追究。

  所有變法的條目,非是所有人都反對,也非是所有人都支持。

  但一旦討論任何一條具體的條款,今天這件事就沒法收場了。

  若爭辯,黨爭必起。

  很多人不想看到黨爭的局麵,因為大順已經麵臨著一條守舊黨和西法黨之爭了,這時候再出事就徹底亂套了。

  不管是反對的還是支持的,此時都隻能出麵和皇帝打配合,把這件事壓住。

  皇帝是鐵了心要辦這四件事,再不同意,皇帝就隻能分化瓦解搞大案了。

  真要搞出個大順的烏台詩案,那就是有資格參與廷議的朝臣都不想看到的景象了。

  條件已經開出,而且是廷議中各個不同的利益集團妥協後的共識:此時不揭爛傷疤,日後再提。

  這個共識已經不隻是皇帝和所謂的一股繩的文臣,而是各個不同小集團之間的共識。

  誰越了界,其餘團體就會猛而攻之。

  互相製衡,互相提醒。

  也算是皇帝提前點醒了一下還在明末夢中沒醒來的諸臣:時代變了。以前怕士紳當漢奸,現在不用怕了。

  變革肯定是要變的,支持變革的抓緊時間造勢、討論變革的具體條目;反對變革的,也請抓緊時間造勢,討論反對變革的大義。

  今日和稀泥風平浪靜,不過是為日後私下裏的翻江覆海做個體麵的掩蓋。還不是時候罷了。

  朝會到了這裏,皇帝便不再提關於那封奏疏的任何事,而是終於問到了一些實際的問題。

  比如出使羅刹的使節團該派誰去。

  比如朝鮮內亂問題該怎麽解決。

  比如改四夷館為翻譯館,各部已經挑選一些年輕的幹吏送來。

  這些平日裏會爭論是否“合於義”的實際問題,這時候再也沒有了“義”的爭論,而是一個個勤勉認真地討論起了細節。

  那封奏疏似乎徹底被人遺忘了。

  又似乎從未出現過、存在過。

  今天這場朝會簡直是李淦從北疆歸來後開的最順心的一場朝會,屁話沒有,眾臣都凸顯了工作能力和實踐水平。

  朝會散後,翼國公劉盛被留下來,皇帝單獨召見。

  順便一起吃飯。

  不同的身份等級,與皇帝一起吃飯的感覺完全不同。劉盛還不至於捧著個碗小心翼翼,但吃起來也還是少了幾分滋味。

  “上一次劉守常搞出了熱氣球,朕應該比你先知道吧?”

  劉盛回道:“是。不隻是上次一陛下比臣先知道,這一次陛下也是比臣先知道。”

  這個答案,意料之內,情理之中。果然,劉鈺這一次鬧事,又是沒和劉盛商量,和上次一樣。

  李淦心想有這麽個兒子,你也是夠擔心的了。隻是他那些變革的想法,難不成真是他自己想出來的?

  轉念又想,這想法雖然新奇,但朝中未必就沒有人能想到,隻是不想想、不敢想罷了。

  “劉守常如今在忙什麽?”

  “回陛下,在忙著學習書寫策論。”

  劉盛在策論二字上加了個重音。

  “哦。策論!”

  李淦也加了個重音,又道:“嗯,這是正途,當該好好練練。他如今還未及冠吧?”

  “是,尚差一些年紀。”

  “既未及冠,那就是孩子。待若及冠,那就不是孩子了。這麽胡鬧下去可不行。他既這麽愛胡鬧,隻怕也少敢有放心把女兒嫁過去的。”

  劉盛心裏明白這是皇帝在提點自己,劉鈺是要被重用的,這婚事就不要先急著定了。

  日後怎麽樣還難說,畢竟你們家已經是世襲公爵了,若再重用他,這婚事就要緩一緩,不要琢磨著用來聯姻結親了。

  “犬子自小便有些異常,小時曾見西洋鍾表,大為驚詫,後就多學西洋學問。這幾年更是多做一些乖張之事,也有一些‘匈奴未滅不言家’之語。臣壯其誌,也恐日後連累他人,故而也一直沒有安排婚事。”

  皇帝也不挑刺找茬,笑道:“連累他人,這話說的是有理的。當日我看到熱氣球飛到半空,便知你翼國公府定是雞犬不寧。隻是他既一心為國,便是再乖張十倍,朕也容得下。論及慧眼,朕與卿都不如齊國公,他是看出來子侄輩裏可堪用的就這麽一個。”

  劉盛道:“齊國公當年去過福建,見識過西洋大船、火器之利。所以他以為將來必是要變革的,不過犬子恰好學西洋學問而已。齊國公又不言語,那日卻把犬子騙去。也是陛下慧眼識珠,讓犬子北行,方有尺寸之功。”

  “哦,聽卿之意,卿也認為西洋兵製是正途?”

  “臣不懂西洋學問。既不懂,又怎麽敢說是正途邪途呢?齊國公也未必懂,隻是被西洋艦船震撼,心中覺得大約是正途。至於是否是,尚且難說。犬子也說過,北疆的羅刹人,非是羅刹京營,戰力不強。”

  李淦點點頭,認可必須真的懂了才能說正途邪途的說法。

  “齊國公奏書,說是羅刹國使團意圖演練西洋陣法、炮術。朕覺得,此意在於示威演武。不過亦可一看。前朝澳門的葡萄牙人曾來京城演炮,結果炸膛了,那是為了賣炮。羅刹人此番自然不是為了賣槍賣炮,而是為了彰顯武力。朕準備擬定一些人去觀其演練。卿以為如何?”

  劉盛笑道:“臣倒是想起來個笑話。一牛,拴在牡丹園、四月,正綻。三日後問之,牡丹若何?其曰:味苦且澀,弗如麥草遠甚。”

  李淦也笑了,劉盛又道:“如陛下真想改革軍製,變革即可。若陛下希望群臣支持,不過一次演練,又能看出多少妙處?況且,朝中知兵者幾人?戲林有雲,台上一刻,台下十年。縱然觀摩了羅刹軍陣炮術,若不知其如何訓練,也是無用。”

  “古人雲,舉賢不避親。若陛下有變革軍陣之心,不妨以犬子一試。至於讓羅刹示威演武,大可不必。至於我朝大閱以威懾,亦可不必。京營雖可戰,但犬子說,京營戰法若是大閱,反倒讓羅刹輕視。”

  他雖平日裏不問政事,但真正關係到自己家人和對外交涉的時候,還是要說一句的。

  李淦失笑道:“在他看來,國朝軍陣已經落後許多。說起這個,朕心甚慰,前些日子他一直往羅刹俘虜那走動,多詢問一些軍陣細節。羅刹俘虜在那數月,除他之外,竟再無別人去。至於法蘭西國、英圭黎國,涉及太多,諸如海關、關稅、貿易等等事。若想學一學西洋戰法,似也隻能從羅刹那裏入手了。”

  “他既為勳衛,本該入殿前輪值。朕放他回去,不過是讓他準備武德宮的夏考。但朕見他整日胡鬧,看來是誌在必得了,這免值之事也可免了。”

  “正好,羅刹使團要了,他便在朕身邊,做通譯之事。一來朝中傳教士所信天主而非東正,恐有私心;二來朕也正要知道更多的羅刹國事,也好做談判之用,用以震懾。”

  “自明日起,他就不要在家裏無事生非胡鬧了,就去殿前執勤吧。”

  劉盛心頭大喜,能夠在皇帝身邊做近身勳衛,那正是將來重用的一個表現。和襲爵的勳衛一樣,做勳衛,那是做皇帝的身邊人,讓皇帝對你有所了解,日後才敢用。畢竟親近。

  這樣一個機會,當真求之不得。這頓飯雖然吃起來沒什麽滋味,可卻大值。

  飯畢臨行,李淦又笑道:“他帶頭胡鬧,朕罰了一起胡鬧的人銀錢。這錢,總不好叫別人出吧?人家幫著你兒子去鬧事,你可別連這千百兩銀子都舍不得,日後麵上也不好看。還有,那陳震的事,就到此為止吧。熱血少年胡鬧而已,並無深意。”

  “是。臣記下了。”

  劉盛當然不信沒有人背後指使挑唆,但皇帝都這樣說了,就算有也是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