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賣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0-09-15 16:53      字數:3291
  勳衛是近臣,不能襲爵的勳衛隻能在五軍部裏打轉兒。武德宮入上舍是正途,那是可以當沙子往官場裏摻和的,不隻拘於五軍部之內。五軍部就是前朝的五軍都督府,改了個名兒,實際職責也和前朝多有不同。

  這一點劉鈺分得清,考上武德宮上舍走正途,可比現在就封個小爵要強。

  聽齊國公給自己一頓誇,劉鈺隻能笑道:“國公說的這些吧,怎麽說呢……朝中確實誤判了羅刹人的戰力,但總歸是天幸,沒有出大簍子。就是之前想的簡單了,有點把國公當唐儉的意思。”

  “狗屁!我當唐儉沒問題,舍身為國的大義我還是有那麽一丁點的。可朝中誰是李衛公?誰能長驅萬裏攻下彼得堡抓到羅刹王?我就這麽說吧,一開始朝中就托大了!以為一切順利,我能借軍威在這耀武揚威……”

  說起這個,齊國公就氣不打一處來。

  劉鈺看著齊國公吹胡子的模樣,心說當初北伐戰略,你也是參與製定了的。隻不過你在這邊見識到了羅刹正規軍而已,朝中卻沒見過。

  劉鈺又給齊國公倒了杯酒,壓壓火氣。

  喝下這杯酒,齊國公搖頭道:“這事已經過去,就不提了。現在朝廷的意思還是沒變是吧?”

  “對,底線還是沒變。黑龍江、石勒喀河。底線還好,就是底線之外,你說怎麽談嘛。”

  說起這個,劉鈺擺出一副怨婦的語氣,陰陽怪氣起來。

  齊國公聽出來劉鈺話語裏的不痛快,問道:“如果不談,一直拖著打,你有沒有把握?”

  劉鈺嘖嘖一聲,仍舊是陰陽怪氣。

  “朝廷要是把京營調集八千精兵、一百門重炮,兩萬輔兵,十五萬征夫,允許我指揮喀爾喀部騎兵,再修一條從京城到色楞格河的大道,每年給我400萬兩軍費、每年再提供一萬移民外加100萬兩移民費用,給我五年時間,我是有把握把界約劃到貝加爾湖和勒拿河的。”

  “扯淡!哈哈哈哈,五百萬?你回去問問戶政府,今年歲入能盈餘出來二百萬不?”

  齊國公隻當是個笑話,根本不覺得劉鈺在說正事。

  劉鈺攤手道:“又叫馬兒跑,又叫馬兒不吃草,國公讓我怎麽辦?我用嘴就能把伊爾庫茨克、色楞金斯克、雅庫茨克吹塌了?”

  “你之前可是說,建議拖著不和,也不簽約,日後再找機會打回去的。”

  “我那麽說的前提,是天朝勤修內功,若能歲入六千萬兩,有一支如今西洋人主力軍團那樣的強大軍隊,鬆遼分水嶺以北有一百萬人口;蒙古墾耕區有二百萬漢民。”

  齊國公真的是覺得劉鈺發燒了,大笑不止,笑聲連銅爐裏滾沸的水聲都壓住了。

  “六千萬兩歲入?從古至今,哪朝哪代能達到六千萬兩歲入?你說的這些若是做成了,何必在乎一個羅刹?你這麽說,何異於說隻要我有一千兩,我就有一百兩?”

  劉鈺端起酒杯遙敬了一下,怨氣十足。

  “從一開始,我就覺得朝廷要解決北疆的問題,在東南。就像是腰腎不好,醫者針灸要針湧泉一般。可既然已經開打了,我還能說什麽?隻能盡我所能,去一趟永寧寺,打下兩座羅刹堡。再多的事,那也不是我能決定的。”

  齊國公聽出來劉鈺似乎不是在說笑,隻能道:“此事休提。朝中還有人以為,不若以哈密、玉門為界的。縮邊不打,也未必就就能變革。既然未必能,那就不如現在就打。你就不要牢騷了,這黑鍋你也背不起,我才是正使,國公。你一小小的上輕車都尉,想背也背不動。你就給我交個底。你能多畫出來多少?”

  “西邊我畫不動。喀爾喀蒙古連布裏亞特部都護不住,若是之前能向北打走羅刹人,不讓羅刹人築堡……”

  “廢話,要是喀爾喀蒙古能像你說的那樣能打,他們也不會選擇會盟臣服。西邊暫不提,東邊呢?”

  “東邊應該能多要回從黑龍江江口沿著緯度線向西畫。”

  拿出地圖,熟練地用手指甲沿著江口緯度線一劃,劃出了黑龍江以北約莫幾十萬平方公裏的空地。

  “漢有白登之辱,唐有渭水之盟……”

  正準備說兩句呢,齊國公倒是大度,頷首道:“這不挺大的嗎?守常啊,你跟我說句實話,你怎麽想的?”

  劉鈺嘿嘿一樂。

  “其實我不在乎底線之外能多要多少。所以我這一路都是哼著歌兒來的。我在意的,是朝廷是否有變革之心。若能變革,一旦羅刹在歐羅巴開戰,我朝自可出兵北上;若不能變革,再這麽沉淪下去,就算現在畫到勒拿河,又有何用?條約……真要是條約有用,西洋人也不會整天打來打去了,從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到現在也有八十年了,也沒見條約實現了和平。今日簽了,明日再撕就是。”

  齊國公一聽這話,也樂了。

  “你倒是想的通透。這事兒其實我還是有些暈的。人最怕的,就是沒見過的事。我是翻遍了史書,也沒見著如今這樣勘界定約的。山川不易,就在地圖上畫出來為界,我這心裏也沒底。以前都覺得天地之大、無盡無窮。如今西洋人把個地球儀往這一擺,告訴我天下就這麽大,你多占一點,我便少一分。我這心裏可是不安呐。”

  “國公這話怎麽講?”

  “你不是提過石敬瑭嗎?若是當年沒有朱洪武起兵奪回燕雲之地,這就難說。再說了,縱然奪回了,石敬瑭的罵名還是背著呢。關鍵是能不能在我死前,把喀爾喀蒙古舊地都弄回來?死前弄回來,那就是白登渭水、忍辱負重。弄不回來,等到將來別人弄回來,那我不還是石敬瑭嗎?宋時天邊,就在遼地;此時天邊,卻在你說的北冰洋啊。”

  說罷,瞅著劉鈺問道:“你到底明白明白這件事的關鍵在哪?”

  “國公,人各有異。你認為的關鍵,未必是我認為的關鍵呐。”

  齊國公用右手的手背敲著左手的手心道:“這件事的關鍵,就在於喀爾喀部臣服了。不是納貢,也不是羈縻,而是做了諸夏的諸侯爵。這和以往就不同,現在蒙古不是室韋都護府、北庭都護府,而是有節度使的,是要駐軍的。所以,喀爾喀部的舊地牧場,就是國朝的土地,要不回來那就是賣國。”

  “為了日後邊疆少有爭端,也為了準噶爾部事,所以要對羅刹的稱呼讓步。並立為帝,這種事,就是辱國。這才是咱倆真正要背的鍋。太宗皇帝當年遺訓,不得因言獲罪;又鼓勵白身議政、鼓勵酒肆茶館暢談國事……”

  劉鈺心說這還用你說?這事兒我早就門清,隻是生米都快成熟飯了,嘰嘰歪歪也沒有用了,笑道:“我當多大個事兒呢。讓他們談去唄。賣國也好,辱國也罷,都這樣了,還能咋辦嘛。要我說,我還嫌賣的不夠呢。”

  齊國公愕然。

  瞪大眼睛,透過飄搖的水汽,或許是酒勁兒上湧的緣故,覺得劉鈺都有些扭曲。“賣的不夠?你還想怎麽賣?”

  “條約中加上一條。允許羅刹使團入京,朝見天子。而我朝也派人前往彼得堡,祝賀羅刹沙皇登基。形成定例,各為帝位,新帝登基,互相朝賀。最好還能借此機會,派些人去歐羅巴轉轉。我估計就羅刹國現在牝雞司晨、禁軍政變的傳統,三五年就可去一趟,倒是可以借此多多了解西洋事,以作開眼看世界之窗口。”

  “最好還能選派一些品學兼優的勳貴子弟,入羅刹的科學院學習,若是能評個院士什麽的,將來歸國……”

  齊國公以手扶額叫苦道:“你知道上一個帝賀帝之事,在什麽時候嗎?”

  “不知。”

  “八十年前。左懋第被逼著南帝賀北帝,南北二帝約為叔侄,讓吳三桂效蘇秦掛六國相印做清之平西王、明之薊國公。你還叫選派勳貴子弟去羅刹求學,評個院士?怎麽,真就要效吳賊,大順之勳衛、羅刹之院士唄?你真是嫌這黑鍋不夠大,還要往身上再背一個啊。”

  劉鈺哈哈大笑,笑的肚子都有些疼了,心說這哪跟哪啊?

  這樣的大順可真是有趣兒,也好也不好。

  好處是到了屈辱時刻,若也有一鴉二鴉,一定會迸發出驚人的力量,死不投降,抗戰到底。不過最好還是沒有這個機會。

  悲壯這種情調,雖美,卻痛。

  說起背鍋,劉鈺不由想到了皇帝說過的那番話。

  “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癢。國公啊,咱們已經背鍋了,就不差這一個了。你不是想著死前收複喀爾喀部舊地,混個‘忍辱負重’的身後名嗎?加上這一條,便多了一成可能。一則查探羅刹局勢,二則學習羅刹技巧。等到有能力撕條約的那天,自然也就不用去了。”

  齊國公聽著“債多不愁、虱多不癢”的熟悉,也是笑的前仰後合,擦了擦眼角的兩滴鹹水,也不知是笑的還是被銅爐的熱氣熏的,半晌道:“好吧,這事我做得了主。依你,遣使互賀,以成規矩。還有什麽古怪的?”

  “沒了,都是正常的了。一會飯後我好好睡一覺。明兒寫出來漫天要價的章程,後日正式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