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3章 1091章:不是圈錢的時候了
作者:李濟海      更新:2022-04-12 22:54      字數:4373
  流量派的出現給影視圈造成的最大困擾是什麽?

  無休無止的資源搶奪以及無法扼製的同行對立;

  每年國內能進院線的電影也就那麽多,劇本好壞暫且不提,在不少演員心中,大多數的時候,製作規模是他們挑選角色的第一衡量標準;

  還有一點就是看導演;

  《西紅柿》啥都不占,但有兩點優勢,一是麻花前麵的兩部電影隱隱約約的有了自己的喜劇風格, 也受到了市場的認可;

  二是背靠萬重山,雖從明麵上萬重山並沒有麻花的股份,但劉思思和楊小狐的關係,人盡皆知;

  要想捧藝人,除了打點好人脈,經紀人或者是公司還得要有能明辨劇本的能力;

  國產電影不再是圈錢利器, 質量和口碑更顯重要。

  特別是今年的黃雷和蔡康勇都敗走麥城, 讓不少想要進場分一杯羹的藝人心裏泛起了嘀咕。

  黃雷老師今年自導自演了一部電影《麻煩家族》, 演員陣容頗為亮眼:李立群、海清、孫莉和魏大勳等,有偶像也有實力派,演員知名度高。主打家庭喜劇。題材討喜,具備了賣座的潛質。

  黃雷在綜藝節目中塑造的好爸爸、好丈夫和好老師形象可謂路人皆知。他的粉絲群體年齡段分布比較廣,加上女兒多多和老婆孫莉也經常出鏡,他家算是國民家庭。這對黃雷的導演頭銜有很大的加分作用。

  另外黃雷早期還是文藝青年的形象,雖然這兩年發福有點油膩,但才華還是有的。綜合下來,電影票房的前景應該很好。

  可是卻票房和口碑雙撲街,在院線掙紮了一周就下映了。

  這樣的電影放到2015年和2016年,內地影市大爆發的時候,票房過億應該是很輕鬆的。可就是在今年,該片悄無聲息的撲街了。

  《麻煩家族》翻拍自日本電影,國內觀眾可謂是惡評如潮,豆瓣評分隻有4.8。認為鏡頭如同電視劇、幾乎照搬、不接地氣、邏輯差等等。

  可見觀眾注重影片質量和觀影體驗, 不再隻看導演是誰誰誰就掏錢買票。上映期間黃雷明顯著急了, 微博發布千字長文來說明拍這部片的心路曆程,歸納下來就是“我很用心的拍了,你們一定要來支持”。

  另外一部是蔡康勇導演,小S、林誌靈主演端午節上映的《吃吃的愛》

  蔡康勇在兩岸三地可謂長袖善舞,主持的工作做的很好,也廣泛結交內地娛樂圈各方力量。《康熙來了》在內地網民當中很有知名度。

  2016年節目的關停還引起了一陣惋惜。而且他自己也擔任過好幾部電影的編劇工作,是科班學電影出生的。

  這部由他執導,小S主演的電影可以說是噱頭十足,電影的宣傳也一直拿小S和林誌靈的“惡鬥”做賣點,加上一眾康熙熟臉綜藝咖在裏麵露麵,吸引了眾多影迷的關注。

  在宣傳期的時候,這部電影幾乎得到了大半個內地娛樂圈明星的微博轉發宣傳,可見蔡康勇的好人緣。

  光看前期宣傳,電影的賣相還是很不錯的。至少破億應該不成問題,小S和蔡康勇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是把破億作為目標。結果呢?自從5月27日上映,整個端午節假期都沒到3000萬票房。同時觀眾口碑和影評人口碑都雙雙撲街。

  如果是在前兩年,這樣具有“情懷”的電影不管質量如何,電影票房肯定不錯。破億幾乎是基準線。

  估計蔡康勇以及背後的投資方看重的就是這點,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該片雖然趕上了端午假期,票房卻沒有享受到假期加持,破3000萬估計還可以磨一下, 但是過億基本無望了。

  以上兩部電影的成本肯定不高。但是前兩年國內電影市場出現了不少“以小博大”的電影,賣賣情懷、賣賣人氣,大家就會掏錢進電影院。

  但是到了今年,感覺這個路數越來越不好用了。

  是觀眾變得理性了嗎?還是說剔除了大規模票補以後,大家對自己的錢包越捂越緊了?電影市場的泡沫也被擠破了?

  鍾麗妨認為這是好事,是國內觀眾觀影水平和習慣逐漸走向成熟的標誌。市場上有好片肯定有爛片。觀眾會理性選擇自己要看的片子,口碑和質量是其中重要的參考指標。

  如果想要更高的票房,電影製作方和投資方就要加大投入到電影本身,而不是賣“小鮮肉”賣“IP”賣“情懷”。

  電影拍的好看,看的人就多,電影拍的不好看,營銷再厲害也不行。

  觀眾會用自己的腳投票,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來就來唄,柴之萍還能咬我一口?”

  小狐和王芷文在鍾麗妨辦公室商議麻花的股份怎麽處理,助理給她發了微信,說是彎彎的柴之萍來了燕京;

  “嗬嗬,不理她,麻花的張辰給我打了電話,說的不清不楚,我也沒戳穿他,就按輕舟的想法來,讓他再蹦躂幾天,《西紅柿》拍完,咱拍屁股走人!”

  鍾麗妨自從得知麻花打算撇下萬重山自己玩以後,心裏就給他們判了極刑,嘴裏自然沒有好話;

  王芷文點點頭,她接手新曆傳媒之後,很少和港台的圈子接觸,所以對這些事除了不了解,還有些厭煩;

  新曆的上市申請已經通過了,未來三個月是靜默期,她和小狐都不能胡亂說話,很多事,隻能拜托萬重山出麵處理;

  “鍾姐,那馬莉這事就麻煩你了。”

  “有什麽麻煩,我也不會出麵的,讓周芸去處理就算給柴之萍麵子了,還想咋的,真要翻臉,我們還能吃虧不成?”

  這確實是一句笑話;

  而柴之萍見到張辰的第一句話就讓跟在她身後宋雲華嚇了一跳;

  “張總,你們公司就是這麽辦事的?怎麽會出這麽大的岔子,虧得我還打算讓投資人多給《西紅柿》點的預算呢。”

  張辰對她的話顯然也是聽聽而已,不過人家說的也沒錯,馬莉的事,錯在他們;

  “柴總,你先別急,具體什麽情況還不好說,到目前為止,還沒人提出換角色的事,我們別亂了陣腳,你說是吧?”

  “怎麽可能不急,消息都傳到彎彎了,還能有假,我朋友都告訴我了,是楊小狐吧?”

  麻花的前兩部電影讓投資人收獲了極大的投資回報,使得張辰有了不小的膨脹,思維也漸漸靠近了當下的影視製作常態;

  搞噱頭、請流量、抄段子;

  過去的幾年,中國電影走的道路是“IP+鮮肉+資本”,然後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道路。

  但從17年的下半年開始,鮮肉電影沒人信了,票房差,其實是這個模式壞了。

  之前,是中國隻有這個模式的電影賺錢,而且賺錢快。你看《爸爸去哪兒》、《小時代》都是賺一筆快錢就走,給鮮肉大量的片酬,精準麵對粉絲群體。

  然而好的國產電影票房差,早就不僅僅是2017年的事了。

  “神演技”的《萬箭穿心》,最終票房不到300萬,簡直嘲諷。一個電影的票房,不如製片費用也就算了,居然還不如小鮮肉片酬的一個零頭。《繡春刀》8000萬左右,照樣拍出來人家不愛看。《大明劫》放在今天來看,其實和《血戰鋼鋸嶺》有點像,製作良心、內核充實,宣發漫天,結果有人來看嗎?照樣敗得一塌糊塗。更不要說純文藝片《鋼的琴》、《百鳥朝鳳》了。

  對市場敏感的導演心裏清楚,與其費力不討好拍一個所謂質量上乘的電影,不如拍個粉絲愛看的電影,不叫好但叫座,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在這種基礎上,國產片大量出了周期短、見效快、無內涵的所謂“商業片”(其實也就是粉絲電影),這種電影明擺著就是圈錢的,藝術品味、作品質量放一邊,先保證能讓電影資方安全著陸再說。

  2017國產電影的票房為什麽差,就是因為這個模式已經基本宣告失敗了。而這種圈錢模式,曾幾何時是票房的一記偉哥,不斷刷新記錄。現在風口一停,錢撈不到,豬掉下來了。

  而國產良心電影,從來就是票房表現很差的,不僅僅是2017年。2017年國產電影差,隻是告訴我們票房主力軍的賣粉賣顏模式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這就好比滬指高漲,隻有漂亮50漲,中小盤一直不漲,良好業績的公司股票還一直陰跌,市場上還有誰會去做好公司?現在大盤跌了,優良業績公司雖然還跌著,但是肯定有導演要走、會走這條路。

  從這個角度看,國產電影票房差的現在,簡直是太好不過。

  今後,中國電影要麽重走這個模式,要麽走出新的一條靠實力帶動票房的新路,要麽就這麽好死不死被國外碾壓。

  戰狼2之後,總是有人不斷鼓吹國產電影趕超好萊塢,大哥,醒醒!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是,每年能和好萊塢大片抗衡的電影數量不夠;

  每年中國引進片大概是80部左右,2016年創下新高是95部,其中分賬大片是20+14部,其它是買斷批片,這裏麵好萊塢電影數量大概是50-60部,真正具有絕對票房號召力的大片大約是20-30部左右。

  中國電影每年能夠和這30部大片相當的,注意,是相當,就是在話題度啊,觀眾期待度啊,等等各個方麵能夠勉強達到好萊塢大片票房號召力的電影,也就是10部多一點。滿足這些條件的電影,一般都是大導演、高投資、大IP,一看就知道賣相好。就是《美人魚》、《捉妖記》和西遊、盜墓題材這些國產特效大片,和《港囧》、《全世界》這樣的超級IP。

  這些國產片的年度種子選手,都出現在那個檔期呢?

  它們統統分布在每年的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和賀歲檔。這個格局的形成也有一個過程。

  話說,中國電影市場化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大概到2007年左右,隻有年底賀歲檔有一兩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那會,無論是國師的《英雄》還是馮小剛的賀歲片,都是集中在這個時期放映,後來呢,隨著電影市場的發展,先是暑期檔出來了,包括吳宇森的兩部《赤壁》等都放在了暑期檔。隨後出現了中秋賀歲檔,比如《畫皮》就在這個檔期。春節檔是最晚出現,一直到2013年《西遊降魔》開辟出來的,現在倒是成了中國電影最重要的檔期了。

  但是在2012年之前,其實每年整個上半年,國產片就沒有什麽存在感。

  就這個過程,也是國產片質量逐漸提高,值得去看一看的國產片數量提高以後,這才有今天這個局麵。

  目前每年春節之後的2月底、3月份開始,到暑期檔到來之前的6月底和7月上旬,大概有4個半月的時間,沒有任何夠檔次的國產片會選擇這段時間上映。這期間,會有3個小檔期,一個是4月清明檔、一個是5月五一檔,國產中等成本的電影會紮堆選擇在這兩個時期上映。另外一個是6月的端午檔,然而6月一般是國產保護月之前好萊塢大片最瘋狂的一個月,所以國產片在端午檔出現的也不多。

  在這倆檔期有哪些值得一說的國產片,我們就一個個數數吧。

  2011年的《關雲長》你們肯定沒印象了;

  2012年的《黃金大劫案》、《殺生》、《匹夫》都是在4月24左右集中上映,這都是五一檔。這幾個票房都不怎麽樣;

  2013年呢,出現了兩個爆款,一個是《致青春》,一個是《北西》,分別是清明檔和五一檔,後來《北西2》也選擇了五一檔。

  注意,2013年這兩部愛情題材電影大賣,早就了後來持續2、3年的國產愛情題材興起。也導致了小鮮肉的興起。

  2014年,還是五一檔的《同桌的你》;

  2015年,大黑馬《戰狼》出現在清明檔。

  2016年就是前麵說的《北西2》,3月上映的《葉問3》;

  2017年的情況大家都知道,清明檔是《嫌疑人》五一檔是《拆彈專家》,但是票房都沒有超過4億。

  相比起來,從2013年開始一直到2016年,連續4年,至少都有一部電影票房超過5億,其中2013和2015出現了大黑馬,2016的《北西2》也差不多有8億。

  無論如何,上半年都有一些國產片在票房上成功了,挽回了國產片的顏麵。

  今年如果不是戰狼2和湄公河,國產電影又得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