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老孟家的內戰
作者:李濟海      更新:2022-02-23 23:19      字數:4593
  聚美的會議,孟輕舟很少參加,既是出於對金淑麗的信任,也有他對電視劇行業不熟悉的原因;

  自從和正午陽光緊密合作後,聚美不僅在製片水準、導演實力方麵都遠超業界其他公司,最重要的是,在電視劇的類型上,有了更多的選擇;

  雖然在會上他什麽都沒說,但所有人都謹小慎微,大老板忽然參會,誰知道是什麽情況;

  “輕舟,《誅仙》和《盜墓筆記》是今年公司的主推項目,你有什麽建議?”

  孟輕舟強調了一點,仙俠劇不是仙戀劇。

  特別提到了在劇本創作的時候,一定要弄明白,仙俠仙俠,何為仙?何為俠?

  仙,是中國道家的仙風道骨、佛家的仙者博愛。

  俠,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仙俠,本應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

  中國人喜歡仙俠,一是畫麵唯美,二是格局宏大,三是情節酣暢。

  時代發展,生活節奏加快,許多人在柴米油鹽之間喘不過來氣。這時一部獨立於塵世之外的仙俠劇,能夠讓人忘卻煩惱、沉浸於虛幻淋漓的仙戀情節中。

  想想,的確令人心馳神往。

  然而,馮唐有言:“做人,成事,如果想突破,要敢不同,敢坦誠,敢尖銳。”不突破,無以長存。

  仙俠劇的突破點,就在主旨、世界觀、劇情、角色等各個方麵上。

  主旨上,仙俠劇應該削減言情部分,多多體現家國情懷乃至“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胸懷。

  “孟總,如果減少言情部分,那勢必要在劇情上加重比例,這樣一來的話,特效方麵的投入會大很多!”

  “能增加多少預算?如果為了省錢,拍出來後被書迷、觀眾罵,倒不如現在考慮周全一些。”

  老孟氣定神閑的環視眾人,他相信金淑麗會讚成他的;

  果然如期所料,沉默片刻後,金淑麗高聲說道:“孟總的提議我認為非常重要,《誅仙》的劇本出來後,他也會是第一審核,編劇部門可以參照尋龍訣的改編流程。”

  說完誅仙的事,又聽取了金淑麗關於2015年的總結,孟輕舟才忽然發現,聚美的股價竟然一直保持在85元左右,能在股市低迷期間保持這麽高的股價,金淑麗及其團隊功不可沒;

  樓下的花自香,目前已經開始了搶資源的標準流程;

  青春靚麗的熱芭、古麗娜組合,丫頭手裏提著一隻布袋,遮遮掩掩的不讓他人看見;

  風韻成熟的小骨、思思團隊好整以暇的站在一旁,兩女交頭接耳、似乎在密謀什麽;

  “小骨姐,咱說好的啊,不許使用盤外招哦,大家公平競爭!”

  小圓臉大氣的揮揮手,“放心,姐姐不欺負你,不過你倆也不能搞歪門邪道!”

  她們早就派了人在聚美會議室外候著,隻要老孟一出來,她們就會分頭行事,可惜助理的電話讓她們又失望了;

  孟輕舟確實出來了,不過有人在萬重山等他,直接上樓了;

  周離名,國內實至名歸的影評屆大拿,雖然去年經曆了一些風波,但並沒對他個人產生多大影響;

  尋龍訣目前能有這麽高的口碑,除了電影質量對得起觀眾,其次就是影評界的力挺,為什麽力挺,總不能是因為孟輕舟的電影真的有口皆碑吧;

  還得加上鈔能力!

  值得欣慰的是,國內的影評人,有節操的越來越多,也得益於此,隻要是質量不錯的電影,不論是小眾、還是大片,都能得到客觀的評價;

  好電影不會被埋沒;

  這是最近一到兩年,國產電影出現的最令人興奮的跡象,一部電影可以憑借它的質量而被人發現、動徹江湖。

  但就像前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的,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同落後的電影生產之間的矛盾一樣,中國的電影評論,並沒有因此而跟上步伐。

  電影與評論,像是兩個星球的物種,你覺得它們總會有所勾連,實際上,他們瓜葛分離,各自生長。

  中國影評人拔劍四顧,火熱的電影市場的另一麵,評論界寒風蕭瑟,渡鴉紛飛,好像置身於另一個時間的荒原。

  影評人不了解,也不願去了解真實的中國電影環境。

  對電影的評論,有其相對影片的超脫性,也要有大環境下的針對性。但我們相當一部分影評人兢兢業業地踐行前者,而不願意去了解後者。

  他們手中握著的遊標卡尺,是人類一百多年來凝結的電影精華。他們的博聞廣識,可以保證在觀看時候,總是會有相應的電影跳將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電影評論變為一場拆解和比對的手術。

  這種不公平的對比,經常性地換算為“中國電影太爛”以及“影評人愛之深責之切”兩個句式。

  中國絕大多數影評人當然毫無異議地熱愛電影,這種熱愛經常地把自己都感動得熱淚盈眶。隻是這種熱愛透露出紙上談兵的愚蠢。

  在中國電影的大環境之下,不認可也不了解中國的電影環境,這種博聞廣識的底色就是無知,更不會看到春水微瀾的變化。

  嗬罵,隻是評論者一個V字的麵具。評論,隻是評論者擺給江湖的一個pose。

  不願意去了解創作者的創作意圖。

  很多時候,評論的分數,取決於影片有多大程度符合評論者在頭腦中拍攝的那個同名電影。

  這是一個理論虛無主義者最順手的兵器,甚至在很多時候,這種評論都會簡化為有理有據四個字。

  可你終會發現,這種評論在將創作拉低到一個公共水準。創作本身的多元和個性,被一種水一樣溫和而蠻橫的力量打散。

  無視導演的創作本源,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同類題材的文本對比,而從來不去念及影片創作的年代背景、技術條件、人文環境、創作指向等等更複雜的因素。

  驚悚電影都拍成希區柯克,西部片都拍成約翰·韋恩,動作片都拍成徐克,喜劇片清一色都是周星馳式樣。

  越獄電影都拍成《巴比龍》,拳擊電影都是《洛奇》,愛情電影都是《諾丁山》……其實更可怕。

  這種評論方式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鼓勵生產那些看似不同的同一性產品,電影最終會因無限複製而失去活力,僵硬致死。

  嚴肅的影評就和嚴肅的電影一樣,它們有自己的生存脈絡。有時候,曲高和寡,是它們與生俱來的命運。甚至會經常招致嘲笑,“你能耐,你拍”。

  這就是任何一個人文社科行業的宿命。

  但中國有相當一部分評論者,期望奇跡可以發生在自己身上,它們的評論能夠在嚴肅對話的同時,亦能收割流量。

  所以態度變得比評論重要。影評分化為兩種極端,要麽這是五百年來最好的電影,要麽是五百年來最爛的電影。

  同好者合縱連橫,對另一方揮舞大棒。

  就像一些標榜藝術片的導演,也憤懣於票房不能大賣一樣。他們的創作被各種欲望扭結為一個不舒服的姿勢。

  電影評論時,電影之外的東西摻雜了太多。

  影評的力量隻有回歸於影評的本質,才能散發出最大的力量。試圖用影評完成一些它不應該完成的任務,如掌聲與利益,如貪欲和野望,才會把評論搞得複雜。

  影評的意義不用去思索,它一直在那。

  就像真正的英雄是發現了生活的真相,仍然去熱愛一樣。真正的影評都是有建設性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沉溺於挖掘“壞”的得意裏,而對“好”視而不見。

  太多人對所評論的電影預設了偏見,當做無死角美人或者是內外兼修的英雄。不許存在任何瘢痕。

  他們也總是能側身避讓開電影好的那一部分,而是一把攫住薄弱的部分。令人悲哀的是,這個薄弱的部分,往往成為評論的全部,也被暗暗標準為個人的徽章。

  太多的電影評論太苦了,傷肝傷胃傷心,需要一直翻著白眼,發著冷笑。

  電影評論不是電影,光環屬性一直不強。罵不是態度,隻是發泄。對比不是評論,那是做功課。

  “老幺,去問問你大叔,什麽時候出來!”

  丫頭衝著小骨來了一個美輪美奐的白眼,又是這招,做姐姐的太沒下限了;

  “不去,我今天又沒事,等會就等會,不著急的!”

  四人從花自香轉移到了萬重山,就待在老孟辦公室的隔壁,距離周離名進去,都已經過了大半個小時了;

  “老周,其實你們搞影評的,要想轉行的話,可以考慮做編劇和副導演的!”

  周離名擺擺手,點了一隻煙,再次緩緩搖頭:“不是容易的事情,眼高手低還好說,但自負的毛病,誰都幫不了!”

  劇本創作和電影拍攝其實就像打仗一樣,經常無法達到最佳效果,要妥協,甚至主動放棄陣地,顧一頭放棄另一頭什麽的,觀感上不好看。

  如果影評人直接跟編劇或導演是一夥的,那沒問題,什麽都可以商量。但如果影評人是製片人那邊的,那就不會管你有什麽妥協了,隻管提意見。而這意見有可能會把影片朝著更差的方向改。

  舉個簡單的例子:

  劇本裏有一段戲,主角做了件很無聊的事情。

  如果影評人跟編劇是一夥的,於是就跟編劇說這段戲很無聊,編劇說沒辦法,主角在這段戲裏掌握了一個信息,這個信息使他在半小時後的某個劇情裏做出了一個決定。影評人:那好吧……

  如果影評人是製片人請來的,於是就跟製片人說這段戲很無聊,於是製片人就跟編劇說這不行啊,這段戲沒用,必須刪掉。編劇:可是……製片人:沒關係,觀眾不會在意的,人家影評人都覺得可以刪,所以為了影片的整體效果必須刪掉。

  為什麽編劇們對“劇本討論會”深惡痛絕?就是因為參與提意見的人員全都是服務於製片人的。

  這也就是說影評人必須真正參與到工作中,而不是光提意見。光提意見的話有可能會把結果搞得更糟。

  其實別說影評人了,這種眼高手低的毛病在業內人士中也有,隻要他是光提意見不參與的,就有可能會眼高手低。隻有真正參與進去他才不會亂提意見。

  如果一部電影思想深刻,但口碑很差,不被廣大的觀眾接受,那麽它的水平是高是低?

  如果一部電影製作粗糙,但票房大賣,擁有極高的商業價值,那麽它的水平是高是低?

  如果一部電影內容不佳,但技術革新,對於產業有巨大影響,那麽它的水平是高是低?

  關於“電影水平”,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我們無法用單一指標對一部電影進行全麵評價。

  電影作為人類社會的綜合性產物,它的屬性非常複雜。所謂的“電影水平”是一個綜合性指標,除了通常所知的藝術內涵和技術水準,還應包括口碑、票房、影響力等等。

  至於影評人參與電影拍攝,如果按照理想情況,確實很有可能對電影的藝術內涵和口碑產生積極作用。但是如果影評人的參與使得電影的成本虛高、口碑失實,可能還會對電影水平產生負麵影響。

  如果單純是劇本顧問或者編劇,那是有一定幫助的,畢竟影評人閱片量比較大,由他們把關的劇本一般來說質量會比較高一些。但這也是一個雙刃劍,影評人看過太多電影了,而普通觀眾的閱片量大大不及,他們覺得好的東西可能和普通觀眾的欣賞水平會有一定差距,所以他們寫的東西普通觀眾是否能接受,是一個問題。

  如果影評人來做導演或者製片人,那對大部分毫無現場拍攝經驗的影評人來說,將會給項目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就好像你吃一道菜,可以評頭論足,這裏做得不好那裏做得不好,應該這麽做這麽做,但真的當你跑到廚房去當廚師,你才會發現你想象的應該怎麽做怎麽做實際上根本實現不了。

  說回電影,難道製片人或導演閱片量不大,不知道這個情節拍下去很傻比?不知道這個片子要成一個爛片?很多時候,現場實在是沒辦法啊!

  拍攝是一個複雜的眾多人員參與的活動,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影響整部電影的質量,這個不是動動嘴皮子說應該怎麽拍應該怎麽拍就能解決的,實際情況多變且複雜,需要豐富的經驗隨機應變。

  比如計劃的好好的拍什麽拍什麽,突然場景不能用了,突然天下雨了,突然演員擺幺蛾子了,突然道具壞了,突然資方要植入產品了,突然預算不夠了……片場每天都在發生大量始料未及的突發狀況,一旦應對不好就會造成劇組混亂,影響成片質量。

  很多電影劇本80分,實際拍攝70分,後期做出來60分,每個環節都在拉低影片的效果,最初設想的和最後出來的完全不是一個樣。

  所以即使影評人想的很好,執行不得力的話,一樣提高不了電影水平。目前這些影評人下場拍電影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所以隔行如隔山,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影評人對作品進行點評批評就可以了,還是讓有實操經驗的電影人來根據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吧。